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体会,以及术中颈内动脉转流在切除复杂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8年12月30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其中4例患者采用术中颈内动脉转流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9.2±2.3)岁,男10例,女20例.左侧15例,右侧14例,双侧1例,平均直径(4.9±0.3)cm.术前经彩超、CT、MRI、CTA等明确诊断.手术方式采用单纯颈动脉体瘤切除16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颈外动脉结扎10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术中颈内动脉转流自体大隐静脉血管重建4例.结果 30例手术顺利成功,术后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4例患者存在血管壁包膜侵犯.术后并发症:声嘶15例,呛咳11例,舌歪17例,面部麻木2例,呼吸困难1例,吞咽困难3例.4例术中行颈内动脉转流下顺利切除瘤体,术后无脑梗塞.全部病例术后无死亡.结论 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外科切除.复杂Shamblin Ⅲ型CBT术中必要时采用颈内动脉转流下切除瘤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侧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4年以来收治的5例双侧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例,女4例,2例女性为姐妹,年龄26~48岁,平均(37±10)岁.5例患者均表现为双侧颈部无痛性肿物,术前行喉镜检查了解声带活动情况,双侧肿瘤均分次切除,先切除肿瘤体积较小一侧.2例Shamblin Ⅰ型和2例ShamblinⅡ型行单纯肿瘤切除;3例ShamblinⅡ型行肿瘤加颈外动脉切除;3例ShamblinⅢ型切除肿瘤并行颈内动脉重建,2例应用自体大隐静脉,1例应用直径6 mm人工血管,动脉重建过程中使用转流管保持颈内动脉血供.结果 5例患者双侧肿瘤均完整切除,病理证实为良性颈动脉体瘤,无肿瘤残留者,未发生脑缺血并发症,未出现颈部血肿,未出现压力感受器调节失效综合征,2例术后出现颅神经损伤.随访时间6~39个月,平均(25±13)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3例颈内动脉重建者未发现颈动脉血栓形成.结论 双侧颈动脉体瘤分次手术切除是安全的,颈动脉转流管有助于术中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3.
例1女,36岁。以“左颈部肿物7年”于2005年3月5日入院。体检:双下领角稍前方均可触及一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有搏动感。核磁共振(MR)示:双侧颈动脉体瘤,大小:左侧3.36 cm×2.48 cm×3.18 cm,右侧1.3 cm×1.0 cm×2.0 cm。治疗:同期行右颈动脉体瘤切除+左颈内动脉转流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shamblin分型:右侧Ⅱ型、左侧Ⅲ型。术后病理证实为双侧颈动脉体瘤(图1)。[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CBT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共88个肿瘤(双侧CBT10例)中切除83个,手术方式:CBT剥除28例侧;CBT与颈外动脉同时切除12例侧;CBT剥离式切除和颈内动脉部分切除,颈内动脉间置吻合3例侧,颈内动脉对端吻合1例侧,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吻合1例侧;CBT与颈总动脉整块切除颈动脉重建30例侧;CBT切除与颈总动脉结扎8例侧;手术死亡率为3.8%(3/78),65例术后随访1-21年,64例仍存活,1例于术后7年死于肺转移。随访期间,1例术后2年局部复发,行再次切除已8年无复发;1例家族性病例左侧病变切除后10年出现右侧病变。结论:颈动脉体瘤可双侧发病,可有家族性,可恶变和可有内分泌相关的特性,对于较小的瘤体术中常可用分离法加以切除;涉及颈外动脉时可将其与瘤体同时切除;涉及颈内动脉而瘤体难以完全自颈内动脉剥脱时,可切除部分颈内动脉,行对端吻合,人工血管间置移植或以颈外动脉与之吻合,瘤体过大或粘连严重时,对端吻合可在瘤体横断面的颈内动脉上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科室于200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27例(30个瘤体)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中,24例为单侧病变,3例为双侧病变,共计30个瘤体。术前3例行彩超检查,18例行电子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3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6例行数字减影(DSA)检查。Shamblin分型:Ⅰ型10个,Ⅱ型16个,Ⅲ型4个。20个瘤体行单纯瘤体剥离术,6个瘤体行瘤体切除+颈外动脉切除,2个瘤体行瘤体切除+颈内动脉部分切除+颈外-颈内动脉吻合术,2个瘤体行瘤体切除+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部分切除+颈内-颈总动脉搭桥术。手术均顺利,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发生偏瘫1例,声嘶2例,饮水呛咳1例。本组27例患者中获访24例,随访时间为3个月~4年,中位数为2.3年。随访过程中,1例偏瘫患者经康复治疗后于术后6个月肌力恢复至3级以上,2例声嘶及1例饮水呛咳患者经对症治疗后于术后2个月恢复正常。24例获访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复发,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CTA和MRA检查有助于颈动脉体瘤的明确诊断,确诊后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颈动脉体瘤(CBT)是临床上非常罕见的疾病,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CBT的金标准,由于该病变血供极其丰富,是否行术前栓塞目前国内外存在争议,支持术前栓塞者认为其可减少术中失血,反对者认为成本和卒中风险大于收益,本文总结我院CBT无术前栓塞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及术后随访结果,为临床无术前栓塞切除瘤体的安全性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自2017年1月—2020年1月间行手术治疗的65例CBT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2例双侧CBT患者选择第一次手术侧的数据)。肿块大小为1.0 cm×0.5 cm×1.0 cm~8.0 cm×6.5 cm×8.5 cm。患者Shamblin分型分别为I型13例,II型33例,III型19例。 结果: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单纯瘤体切除51例(78.46%),瘤体切除联合单纯颈外动脉结扎8例(12.31%),瘤体切除联合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切除并颈内动脉重建6例(9.23%);术中发现术野内淋巴结的患者行淋巴结摘除;术中失血量为10~1 800 mL,平均247 mL。2例双侧病变者均建议择期行对侧手术。病理检查结果,65例均为颈动脉副神经节瘤。围术期1例(1.54%)出现术后脑梗塞死亡。术后14例患者(21.54%)出现迷走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声音嘶哑、饮水呛咳;5例患者出现舌下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伸舌偏斜、吞咽困难。2例颈内动脉重建的III型患者(3.08%)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颈内动脉闭塞。 结论:CBT确诊后应首选手术治疗,无术前栓塞情况下切除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转流管在颅外段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转流管在颅外段血管手术中的保护作用。方法: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11--76岁,平均55岁。包括颈动脉硬化性狭窄12例(双侧3例),行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颈动脉体瘤4例(双侧1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颈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双侧1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颈动脉破口修补术;颈内动脉瘤2例,行瘤体大部切除缩缝成形术;颈动脉迂曲症1例,行颈动脉多余段切除、端端吻合术。以上手术均在颈动脉转流管保护下完成。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未发生与脑缺血有关的并发症,仅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并发Horner氏征。结论:颈动脉转流管在颅外段颈动脉有关疾病的手术中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1988年11月至1997年10月9年间共收治颈动脉体瘤患者26例(27个),其中11例在外院被误诊,入院后26例均行B超检查,其中18例行颈动脉造影检查。26例中行低温(30℃~32℃)麻醉17例,应用Shunt9例(10个);27个肿瘤均一期切除,其中行单纯瘤体剥除8例(9个),瘤体连同颈外动脉一同切除3例;瘤体连同部分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一并切除后行颈动脉搭桥重建术11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吻合2例,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结果除1例术后发生偏瘫外,其余效果均良好。笔者认为,仔细的体检,结合超声波和颈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颈动脉体瘤,防止误诊的重要方法;低温全身麻醉和术中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分流是保护脑组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外科手术经验,分析手术风险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2005年11月至2019年4月完成手术的133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142侧瘤体均成功实施手术切除,围手术期及术后30 d内无患者死亡。单纯瘤体切除33侧(23.2%),瘤体切除联合颈外动脉断扎82侧(57.8%),颈内动脉重建13侧(9.2%),颈总或颈外动脉修补10例(7.0%),颈总或颈内动脉结扎4侧(2.8%)。手术并发症53例,其中颅神经损伤43例。平均手术时间161 min(60~500 min),平均出血量308 ml(20~3 000 ml)。随访时间1~16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颈动脉体瘤大小及Shamblin分型是影响手术风险的相关危险因素。ShamblinⅠ型多可单纯瘤体切除,Ⅱ型、Ⅲ型往往需要断扎颈外动脉甚至重建颈内动脉,大隐静脉重建具有较好的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1980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59例62侧颈动脉体瘤手术,按照是否行术前供瘤血管栓塞分为两组,比较其手术方式、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转流管在颈内动脉重建中的意义;通过随访结果探讨病理学诊断意义。结果 栓塞组和未栓塞组的出血量、颅神经损伤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例手术病人进行颈内动脉重建,其中6例使用内转流;术后脑梗塞2例,均为使用内转流病人,其中1例死亡;21例病人术后发生27例次的颅神经损伤,占33.87%,绝大多数为暂时性损伤,仅有1例为永久性损伤。术后病理证实62侧颈动脉体瘤中59侧良性,3侧恶性,随访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术前供瘤血管的超选择性栓塞可以明显的减少手术出血量,减少颅神经的损伤发生率,降低手术风险,栓塞后24~48h为手术的最佳时机;颈内动脉重建时不建议常规使用内转流。组织形态学表现不足以判定其良恶性,而应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因此对颈动脉体瘤病人必须做好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治经验及其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共30侧资料。其中双侧肿瘤6例,单侧18例。结果:24例均手术治疗,其中Shamblin I型17侧行单纯瘤体剥除;Shamblin II型7侧行瘤体剥除及颈外动脉切除;6侧Shamblin III型侧行瘤体剥离、颈内动脉部分切除伴颈内动脉重建术。24例患者肿瘤均完整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神经损伤5侧(16.7%),永久性脑神经损伤1例(3.33%)。随访1~15年,未出现延迟性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结论:手术是CBT的最有效方式,根据肿瘤大小及与动脉关系决定手术方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断、治疗方式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6年9月我科收治的5例颈部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hamblin分型标准: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2例。1例ShamblinⅠ型及2例ShamblinⅡ型患者行单纯肿物剥离术,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肿物切除+血管重建术,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果 1例ShamblinⅠ型患者术后病理确诊为神经鞘瘤,余患者病理均为副神经节瘤。1例ShamblinⅢ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出现偏瘫,余4例手术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无死亡、偏瘫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BT的最佳方法,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通过完整、有效的术前评估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72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诊断、手术治疗以及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 对我科自1989年2月至2008年2月19年间共收治颈动脉体瘤患者72例(81个)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用血管造影术、彩超以及CTA或MRA明确术前诊断.根据瘤体和颈动脉的关系,81个肿瘤均一期切除,其中行单纯瘤体剥除48例(57个);瘤体连同颈外动脉一同切除5例;瘤体连同部分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一并切除后行颈动脉搭桥重建术13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吻合2例;颈内动脉结扎术4例.术后15例发生声嘶,8例发生饮水呛咳,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3例发生偏瘫,经积极治疗及出院后随访肌力均恢复至两级以上.经5个月至4年随访,8例失访,3例复发,其余无一例手术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CTA或MRA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宜术式.手术中脑神经的保护和减少脑缺血时间是预防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外科手术的经验.方法:总结1962年至1998年收治68例颈动脉体瘤,其中34例(50%)行单纯瘤体剥除,13例(19.1%)行瘤体连同包绕的颈外动脉一并切除,21例(30.9%)行瘤体及包裹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切除,在这21例中行颈内动脉重建的有18例,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结扎的有3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为2.9%.术后发生脑梗塞4例.术后并发症中以神经麻痹最多见,共有26例,其中舌下神经15例,迷走神经主干7例,迷走神经分支如咽支、喉上神经等9例,面神经下颌支1例,交感神经8例.结论:颈动脉体瘤因其解剖上的特殊性,使手术有一定的难度.随着手术技术和麻醉方法的改进,颈动脉体瘤手术变得更安全,但术后神经损伤的并发症仍较难控制.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近远期疗效.方法20例患者接受21例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缺血性卒中者7例,短暂性脑缺血者11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者2例.所有患者均行术前颈动脉Duplex超声检查,19例同时行DSA检查,18例行MRA检查.21侧手术的颈内动脉中,19侧狭窄≥70%,2侧狭窄60%~69%伴斑块溃疡.手术均采取颈丛麻醉,术中选择性地应用转流管和补片缝合.术后定期行超声检查和随访.结果术后30d内无死亡和卒中.围手术期有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2例术后颅神经损伤.20例患者随访1~63个月,平均(31±20)个月.术后2年生存率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2.3%和0,5年生存率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为79.1%和12.5%.2例随访中超声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50%~60%的再狭窄.结论本组病例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取得了满意的围手术期结果和较好的预防卒中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1997-2000年收治的6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例颈动脉体瘤术前均经B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6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外膜下剥离切除术,2例行颈外动脉结扎,1例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并发症。结论 颈部B超,DSA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现代外科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较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用生物泵行体外静脉转流下的肝叶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体外静脉转流下行肝叶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对2例中央型巨大肝癌患进行了体外转流下的肝叶切除术。结果 对2例病人分别行体外转流50及60min,全肝血流完全阻断20及26min,尽管1例合并有中度肝硬变,但2例术中、术后过程均良好,无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体外静脉转流下行中央型巨大肝癌的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从1994年起共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54例,其中男39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2.6:1.发病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1岁.所有瘤体均为良性和单侧发病.手术方法包括:单纯颈动脉体瘤瘤体切除12例;瘤体加颈外动脉切除5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颈内动脉血管重建6例(其中4例应用大隐静脉,2例应用直径6 mm的PTFE人工血管);借助颈动脉内转流切除瘤体32例(包括3例颈内动脉重建者);因瘤体位置太高需打断下颌骨切除瘤体者2例.结果 54例瘤体均完全切除,无复发,无转移病例.无1例发生脑缺血并发症.颈部神经损伤7例,其中交感神经和喉上神经损伤各2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结论 颈动脉转流管有助于颈动脉体瘤切除,需切除颈内动脉者应予以重建,瘤体位置过高者打断下颌骨可增加显露.  相似文献   

19.
对侧颈动脉切除后的颈动脉体瘤手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对侧颈动脉已被切除的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左颈动脉体瘤患者1例,女,54岁.右侧颈动脉31年前因右颈动脉体瘤手术已经切除,本次手术以成对的蚊式钳逐步直接分离至瘤体与颈内动脉的Gorldon-Tayler白线,在保证颈内动脉完整的情况下,完整切除瘤体及包裹其内的颈外动脉.结果 患者术后无声音嘶哑、呛咳、头晕等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正确的分离平面是保证手术顺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总结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及术后并发症防治方面的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8月-2016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4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病例资料,以上患者术后随访18个月,随访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或门诊复查形式进行,随访期间主要观察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恢复情况,术前2周均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Matas试验).其中男性20例(颈动脉体瘤病变位于双侧者为4例,颈动脉体瘤病变位于单侧者为16例),女性25例(颈动脉体瘤病变位于双侧者为1例,颈动脉体瘤病变位于单侧者为24例);病程0.5~6.0年,平均3年.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均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治疗的45例患者中采用一种或一种以上手术方式,其中30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余15例患者失访,平均随访18个月,出现并发症包括:脑卒中1例,舌下神经损伤8例,迷走神经损伤13例,Homer综合征9例.随访患者均无复发,6个月内神经损伤症状基本恢复,1例行迷走神经与瘤体并切者随访6个月后,仍有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5例双侧病变者,其中3例行双侧分期切除手术,手术顺利.1例单侧切除术后出现迷走神经损伤,故未行对侧手术;1例一侧手术后失访,对侧未接受手术.结论 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并非喉返神经损伤所致,双侧颈动脉病变先切除小的一侧,Matas试验不能作为术中结扎颈内动脉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