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既有线客票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修正,提出基于既有线客票数据的旅客选择行为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客运节点属性和线路属性的组合与旅客选择行为的内在联系,总结我国既有线铁路旅客选择行为变化规律,为确定未来客运专线客流来源提供参考依据,对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一个双层规划模型描述以高速铁路和航空为主导的高速客运市场。在上层问题中,以客票价格作为高速铁路和航空的决策变量,建立运营商之间的广义纳什均衡博弈模型,下层问题保证用户广义出行费用最小。将上、下层之间的博弈过程看作Stackelberg博弈,并设计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启发式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在实例分析中,对北京—南京段高速铁路与民航的博弈定价进行分析,为上层管理者制定客票价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高速铁路旅客满意度影响因素,提取影响旅客满意度的原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借鉴美国国家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和中国用户满意度指数模型(CCSI),增加感知价值、行为意向2个潜变量;结合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特点,将感知质量划分为硬件设施、安全秩序、方便快捷、整洁舒适、人员素质5个维度,构建高速铁路旅客满意度指标体系,便于分析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不同方面对旅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旅客出行时间偏好的选择,对于合理分配高速铁路运输能力、提高综合收益、满足旅客运输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建立高速铁路旅客的出行时间选择行为多项Logit模型,确定影响旅客出行时间选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贝叶斯MCMC算法、极大似然法和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利用沪宁高速铁路客票数据对旅客出行时间选择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周五和周日出行的旅客偏向于晚间出行,当日购票的旅客偏向于选择午间和晚间出行,而运用贝叶斯MCMC算法得到的参数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地预测高速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地区的旅客出行方式比例,以高速铁路旅客出行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高速铁路旅客选择不同交通方式的影响因素,建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高速铁路旅客出行方式选择模型。以宜昌东站为例,结合高速铁路旅客出行调查数据,应用SPSSModeler软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评估,并对高速铁路旅客选择不同出行方式的比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全面地考虑高速铁路旅客出行选择的影响因素,对预测高速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地区旅客的出行方式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应充分考虑旅客的乘车选择行为,尽可能满足旅客的乘车需求,提升高速铁路的服务质量,体现以人为本。引入非集计理论的Logit模型分析旅客的乘车选择行为,在此基础上建立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协调优化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收益和旅客乘车选择满意度。根据模型多目标、非线性的特点设计粒子群优化算法,以某高速铁路为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铁路旅客出行行为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个体旅客的出行决策过程,确定出行目的、出行信息、出行费用、出行时间、时间价值和拥挤惩罚等主要影响因子。根据有关研究建立铁路旅客出行行为模型,用以模拟同一OD铁路旅客对列车与席别的选择行为。并针对我国铁路旅客的出行行为特性,提出相应的客运组织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客在出行服务体验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从票务服务、竞争优势区间和常旅客积分服务等方面的比较分析,阐述高速铁路与民航旅客出行服务体验现状,剖析高速铁路与民航旅客出行体验的竞争优势,提出高速铁路旅客出行服务体验优化对策,即:完善票务服务形式,提升长距离运输竞争优势,加强客流换乘衔接服务,完善常旅客积分优惠服务,以更好促进高速铁路旅客出行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高速铁路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市的上海站和虹桥站高速铁路旅客为研究对象,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高速铁路旅客的个人特征、市内交通出行特征、市内交通出行意愿和高速铁路车站的交通配套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对市内交通方式与出行距离、旅客收入、费用来源、出行目的等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述,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改善和加强高速铁路车站与市内交通衔接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更好地满足旅客出行需求,通过对成渝高速铁路出行旅客的问卷调查及样本数据的收集整理,阐述旅客出行特征,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以出行时段与乘车方式作为选择肢,各类旅客主体、出行特性及列车服务特性指标作为效用变量,构建出行时段位于上层、乘车方式位于下层的Nested Logit模型,较为准确地描述铁路旅客的出行选择行为。参数标定及结果表明,除出行目的、收入状况及旅客自身偏好外,列车开行方案等供给因素会更为显著地影响旅客对出行时段与乘车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运输行业的发展,旅客出行行为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的趋势,培育和留住铁路常旅客日趋重要。以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的管内旅客为研究对象,以2016年客票系统数据为基础,按照购票消费累计金额分类,分析旅客出行频次与乘车席位的对应特征,借鉴航空公司及相关行业经验,提出体现旅客层次性和服务差异化的常旅客计划,从常旅客的认定和积分管理、常旅客服务项目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方案设计,为吸引高价值旅客、提高旅客粘合度与忠诚度、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旅客出行方式的选择进行分析。首先通过铁路与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比较 ,分析了运价和旅行时间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其次 ,从需求属性对出行方式的影响中讨论了收入水平、出行目的以及出行时间价值等3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为增加高速铁路干线的输送能力,有效利用夜间线路能力,开行多样化运输产品,对高速铁路夜行列车的合理开行距离进行研究。以旅客的综合出行费用最小为目标,从直接费用、旅客时间损失费用和疲劳恢复时间费用3方面构建优化模型,采用定量分析法求解,分别对250km/h和300km/h的夜行列车、日间列车和航空客运产品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不同线路情况下高速铁路夜行列车的合理开行距离,为高速铁路夜行列车合理开行提供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速铁路运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速铁路客站建筑的文化性建设需求也与时俱进、不断增长。京张高速铁路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服务专线,肩负着宣传奥运理念、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以京张高速铁路沿线各站为例,研究中小型高速铁路客站视觉文化信息展示方法,以旅客交通行为和人流特征为契入点,分析建立了客站停留性空间、通过性空间、衔接空间3种空间类型,并从3种类型空间的建筑构成要素方面,分析与挖掘视觉文化信息的承载性,从旅客视角提出不同类型空间的文化信息表达方法。在保证客站高效运行的前提下,提高中小型高速铁路客站文化表达的识别性与传递性,为高速铁路客站文化性设计及我国高速铁路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铁路客票动态定价体系是增强高速铁路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在分析国外高速铁路、国内民航业价格体系的基础上,阐述高速铁路实施价格歧视的可行性,结合我国高速铁路行业的实际情况,以价格歧视理论为依据,制定动态票价模型,提出基于不同客流量和旅客差异化需求的高速铁路客票动态定价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旅客出行选择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依据非集计理论,以京沪高速客运通道旅客调研数据为基础,建立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BinaryLogit模型,并采用决策树方法对BinaryLogit模型所得结果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影响为非线性且区分度较低,收入、性别、出行人数、费用来源影响较大,其中收入为最主要影响因素,而且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呈现出低收入独自公费女性、中等收入独自女性及较晚出行男性、高收入2人以内旅客更偏好民航。模型较好地描述了旅客出行选择影响因素,能够为高速铁路与民航设计符合不同类型旅客的客运产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速铁路网的不断完善,高速铁路运营模式向公交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为给旅客提供多样化的运输服务,改善旅客运输的服务质量,设计一个系统互联、信息实时共享、数据及时准确的高速铁路旅客信息系统已经迫在眉睫。对高速铁路旅客信息系统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高速铁路旅客信息系统技术方案,并构建了高速铁路旅客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依据系统功能特点,将高速铁路旅客信息系统分为调度中心子系统、车站子系统和宣传信息子系统,最后对其核心功能设计进行分析,建立互联互通、信息实时共享、数据及时准确的高速铁路旅客信息系统,不断提升我国高速铁路旅客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个航线分布广阔、陆侧综合交通集散网络高效便捷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可为所在的城市与地区甚至国家带来参与全球化的战略资源。对于航站楼到各种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流程的设计便捷度期望较高的旅客希望能尽快、准时、便捷地往返于机场与目的地之间。据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全球民航旅客量达43.4亿人次,2019年达到45.4亿人次,增长比例约为3.7%。2020年起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全球民航旅客流量下降至18亿人次,2021年全球民航旅客流量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