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探究初代襦裙的形制与结构特点,梳理襦裙发展脉络,现对目前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襦裙实物——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襦裙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二重考证法和比较学研究方法,结合战国人俑造型和古今文献资料,对该襦裙的穿着次第、衣裙面料和结构形制等方面分别展开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该襦裙采用"多片式"结构,衣身较贴体,衣裙加饰缘边,并在裁制时注重整体造型的协调与美观,服装风格符合当时的审美风尚和社会文化。最后,文章还对襦裙的文化发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襦裙的兴起既满足社会文化发展,也符合实际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2.
唐代文化作为中国古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唐服在世界艺术领域是闻名遐迩的,而唐代襦裙装是一类具有深邃文化和设计艺术的服饰类型,即使到了现代,唐代襦裙装在现代服饰设计中依然有丰富的研究和实践价值。现围绕唐代襦裙的设计理念和艺术素养来探索如何把唐代襦裙装的美学特质融入在现代服饰流行设计中。  相似文献   

3.
刘翔  王锐明  徐秋妍 《丝绸》2022,59(2):87-93
唐昭陵保存了初唐时期大量壁画资料,但服装出土实物少,给服装结构的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对唐昭陵壁画中的女装款式、比例的统计分析,以出现率最高的半臂套装和襦裙套装为研究对象,利用比例换算、CLO3D虚拟试衣实验法测量推算出服装尺寸,并进行试穿实验,复原出服饰结构。通过服装比例比较、可穿性、变形率及压力等评价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虚拟复原的可行性。研究得出,壁画中主流款式的服装结构构成形式、服装与身高的比例关系、穿着方法对形态的影响等相关结论,为初唐女装结构与形象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有关于桂衣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于桂衣上“纖”与“髻”的阐释中,缺乏对于桂衣起源、发展及形制演变的论述。文章通过对于文献的梳理,指出汉代桂衣源自周礼的“三翟”遗俗,并依据考古中的图像,将桂衣分为“袍制桂衣”和“襦裙制桂衣”两种。汉代流行的是“袍制桂衣”,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是“襦裙制桂衣”,桂衣形制的转变符合东汉晚期袍服式微,魏晋南北朝时期襦裙渐成主流的历史趋势。另外,文章指出顾恺之笔下的桂衣女性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衣图像的表现,在南北朝晚期画师们的艺术加工下,桂衣逐渐进入了神仙造像系统。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挖掘唐代服饰形制特点以及文化交融对其形制的影响,以海西州民族博物馆馆藏唐代立领半袖夹袍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考古学方法,并结合文献资料、实物和图像,分析唐代立领半袖夹袍的材料、组织、纹样、工艺以及尺寸,探究唐代服饰的结构特点及其文化影响。结果显示,该件袍服领部结构为较为罕见的三片式;其结构受到中原服饰风格和唐代律令的影响;袍服纹样为长方形内依次排列对兽、对鸟和菱形;其材质应为蚕丝纤维。从袍服的服饰图案、形制和材质的分析可推断,其主人可能是当地的贵族或商人。该件袍服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唐代的织造工艺,而且反映了当时的中西方文化交融带给服饰形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金英 《丝绸》2020,57(4):89-93
通过对齐国“不拘于礼”的“巫儿制”“族内婚”“女性议政”“女着男装”特有的地域文化解读,文章探究齐国女性服装形制及特点。以齐地出土的人佣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和实例考证的研究方法,对齐国女性的深衣、袍服及襦裙进行了探析,发现齐国女性服装形制有同时期服装类型的共性,但其结构细节差异明显,且男女服饰表征界限模糊,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点。齐国女性服装表征在同时期与不同地域服饰表征的共性及差异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为先秦“衣冠王国”基调的奠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研究多元化中国古代区域服饰文化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前市场上仿制唐朝的齐胸裙深受广大女性消费者欢迎,但存在穿着过程复杂、易滑落、系带影响舒适性等弊端。总结了唐朝齐胸襦裙的款式特点,分析了常见仿唐代齐胸裙的结构和穿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背景下,通过对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半臂实物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和服饰俑,对衣身造型进行了分类整理,进一步明晰了初唐服饰中半臂的造型特征。通过对传统服饰进行结构分析,以期为传统服饰的复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结合出土文物中唐朝齐胸襦裙的款式特点,通过对传统唐朝齐胸襦裙结构的分析,发现其在现代实际穿着中存在裙子面料繁重、下裙易滑落、系带束缚紧、整体穿着过程复杂等弊端。针对该问题,结合现代人审美和穿着习惯优化唐朝齐胸襦裙的结构设计,为唐制齐胸襦裙的创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爱丹  周赳 《纺织学报》2018,39(10):44-49
为解决三纬组合全显提花织物结构中全显技术组织的设计问题,比较研究了采用不同全显技术组织的三纬组合结构的织物显色效果。以16 枚5 飞纬面缎纹为基础组织,设计3种具有不同全显技术点数的三纬组合织物结构,并对3种组合结构的最小值组织库进行织物色卡织造和测色。通过比较不同织物色卡组的明度值、明度差以及色差等数据表明,采用一纬二点全显技术组织的三纬组合结构,其色卡织物的明度差和色差在三者中均最低,具有最稳定的渐变显色效果。研究结果为组合全显提花织物结构中全显技术组织的优选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从织物组织结构和表面效果方面进一步创新,基于分层组合设计模式和部分遮盖结构,提出一种"组合半遮盖"结构设计方法,包括基本组织的选择、半遮盖技术点的设置和半遮盖组织库的设计。首先对半遮盖组织的设计过程、半遮盖组织的组合效果验证和组合半遮盖结构在提花织物中的设计应用方法进行分析说明,然后进行具有半遮盖效果的提花织物设计实践。结果表明:织物表面独特的外观效果无法被仿制,从技术上保护了设计师的权益;组合半遮盖结构不仅可以满足不同题材的数码图案用于设计提花织物的需要,有效提高结构设计的效率,而且为数码提花织物的设计创新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研究唐代胡风文化盛行背景下杌凳类坐具形制的发展特点及与其的内在关联。以唐代胡风文化背后的社会风气作为切入点,探讨当时坐具形制创新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其次结合相关文献典籍、绘画、壁画艺术等背景资料,分析胡风影响下唐代杌凳出现的创新形制与变化特征,并由此进一步剖析杌凳类坐具文化适应现象中呈现的内在特点及规律。结果表明唐代杌凳大致经历了由低型到高型、固定到灵活、箱板式到框架式的演进历程,胡风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唐代杌凳类坐具的发展,但在文化交融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选择适应性和自主性。本文立足于家具文化研究视角,探究了民族文化碰撞融合中唐代杌凳类坐具的“胡化”与“汉化”现象,为时下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合裆裤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后流行于黄河流域南北各族,南方少数民族在继承传统合裆裤基本特征的同时,其形制特征发展不拘一格。文章以云南红河地区的彝族及哈尼族、贵州荔波地区的白裤瑶族、广东连南地区的瑶族传统合裆裤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考察及文献研究,对其形制和结构进行分类归纳,研究表明:云贵粤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具有多元化形制与结构特征,且不同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的裆部构成形式各异。文章根据所研究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不同的裆部构成形式,将其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归纳为补裆结构、扭裆结构、立体拼裆结构三种。  相似文献   

14.
贾一亮 《丝绸》2014,51(10)
中国古代的乐舞和服饰艺术都在唐代到达了高峰,而专门针对乐舞服饰的研究寥寥。文章以唐代史料中"乐"的相关记载为依托,结合考古实物和图像资料,对其服饰形制进行分类研究,并从袍、袴、冠发和靴四方面进行图像复原。"乐"服饰以袍袴搭配为主体,服色材质基本符合唐五品以上的官员服制,其中《庆善乐》舞伎可推定为女性,《破阵乐》舞伎可推定为男性。基于文图互证的形制推定,一方面可确定服饰形象大体面貌,亦可避免以往对于图像的过度解读而带来的混淆。  相似文献   

15.
《丝绸》2016,(6)
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唐代西域女子服饰,以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俑、绢画、壁画上绘制的服饰为线索,探讨当时西域的服饰文化特色。通过对唐代女装造型款式、色彩、图案纹样的分析,发现由于当时西域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女性多戴帽,汉服与胡服兼容并收的服装风格,且女扮男装甚是盛行。襦裙装款式修身,高腰、阔领、多褶裥,回鹘装翻领、腰间系带。女子服装色彩艳丽,尤爱红色和对比色,图案多为花、草、虫、鱼等自然事物图。依据这些特征,提出了对现代女装设计与开发的一些思考及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存世的女性图像资料来看,北魏时期的襦裙腰线已呈渐进式的提升特征。现有研究多认为女性襦裙腰线提升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忽略了服饰作为感知社会秩序的媒介,暗含时代的精神风韵与政治意涵。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一方面从设计学与服饰美学角度分析,高腰襦裙式样与名士价值联系极为紧密,是对南朝士现有研究多认为女性襦裙腰线提升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人所追求的“高逸”身体美的模仿;另一方面从北方政权树立文化正统形象的角度阐释襦裙腰线提升的政治动因。  相似文献   

17.
牙板是家具上具有结构功能的装饰构件。本文通过对明清家具牙板的形制与不同装饰纹样的形制进行分析,来研究牙板装饰纹样的形制,得出植物装饰纹样、动物装饰纹样和其他装饰纹样是牙板的主要形制特征。通过对牙板的深入的研究,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明清家具,为明清家具牙板装饰艺术的系统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唐代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转型期,而其中的月牙凳是最能代表唐代审美和设计观的设计作品,是唐代家具的杰出创造。该文章在简要介绍唐代家具及历史地位后,分析月牙凳的概念、形制及设计特点,其中设计特点包括造型优美、装饰华丽、材料多样、功能完备,从而得出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充分肯定中国传统设计观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鼓励现代的设计师和学者继续探索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设计中。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凸轮开口织机生产凹凸立体感牙签条织物及多臂织机生产提花牙签条织物的技术关键。通过平纹+3/1斜纹的6页凸轮特殊组合,结合整经片纱张力控制、浆纱退绕预牵伸后分绞、浆液配方等工艺,解决了不同交织频次组织的经纱张力差异和耐磨性不足的问题,最终替代多臂织机生产出牙签条织物。基于多臂织机,将牙签条组织和经起花组织进行组合,采用对称花型和双轴织造,生产出提花牙签条织物,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相似文献   

20.
法门寺供养佛祖衣物是在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唐代帝后赐献供养佛祖的丝绸服饰制品。其中有一套案裙、半臂、裙子、袈裟、拜垫共五件按比例缩小的蹙金绣衣物供奉品,面料采用了丝绸绞罗织物,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代表了唐代最高的丝织技艺水平。苏州织圣丝绸科技中心对该绞罗技艺和面料进行了研究,经过二年多时间的反复实践,该衣物面料的复制最终获得了成功,从而使这一古老的丝绸织造技艺得以恢复和传承,同时在制作工艺上也获得了技术的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