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SBAR(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SBAR)交班模式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风险管理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5月我科12名护理人员开展交班调查,同时评估当前交班行为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风险因素,接着于2021年6月至8月对护理人员完善SBAR交班培训,同时指导其将该模式运用于临床护理。分别对比培训前后的护士交班自评量表和护士一般效能量表、以及交接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培训后,护理人员的信息质量、交班效率和互相扶持评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的各项一般效能评分量表条目评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的交接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培训前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SBAR交班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护理管理中,可有效提升交接班工作质量,降低交接不规范引发风险不良事件的概率,便于为患者提供更加周到和细致的护理,提升临床护理质量,该交班培训模式值得临床采用和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改进式“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交班模式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9月份的传统晨交班模式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10-12月份的改进式SBAR交班模式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交班模式下护士对患者有效信息的知晓度以及交班缺陷率。结果运用改进式SBAR交班模式后,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情况从实施前的(16.60±1.77)分提高到实施后的(19.30±1.76)分,交班缺陷率也从7.5%下降至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结构化交班模式能有效减少交班时患者信息的遗漏,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并降低交班缺陷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BAR交班模式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1日~2019年1月31日收治的59例NEC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措施;将2019年2月1日~2019年10月31日收治的59例NEC患儿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SBAR交班模式。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交接班消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儿住院期间护理相关问题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交班模式应用于NEC患儿中,可减少交班人员交接班消耗时间、提高交班效果,提升患儿家长满意度,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BAR交班模式在儿科护理晨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英国医疗行业内用于传递患者信息的SBAR病情交流模式,制定体现儿科专科特点的SBAR交班模板,并应用于护理晨交班中,比较应用SBAR交班模式前后的交班问题发生率、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结果应用SBAR交班模式晨交班后,交班问题发生率从17.67%下降到4.33%;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84.33%提高到96.67%;患者满意度从87.33%提高到98.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应用SBAR交班模式晨交班,能有效提高交班质量与效率,促进患儿安全,提升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邹卫珍 《当代护士》2018,(4):164-165
目的应用SBAR交班模式,提高交接班质量。方法 2016年1~6月本科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2016年7~12月采用SBAR交班模式完成了医护之间、科内护士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转科的交接班程序。比较传统交接班模式与SBAR交班模式的医生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护理交接班质量。结果与传统交接班模式比较,采取SBAR交接班模式后,医生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得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在病情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检查情况交接到位、管路交接清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压疮风险评估、疼痛评估、各类给药交接方面质量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SBAR标准交班模式使交接班更加规范、合理、细致,有利于提高医护满意度并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持续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SBAR沟通模式在心内科护士床边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为该应用方式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护理人员关于交班报告内容的意见,建立体现专科特点的SBAR模板,介绍SBAR报告模式在护士交班中应用的有效性,根据专业特点设计SBAR交班报告模板,进行培训与实施,比较实施前后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观察质量。结果与实施前相比,护士对患者的交班质量有显著提高,交接更全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方式,规范了护士床旁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交班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现况-背景-评估-沟通(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SBAR)交班模式在骨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科室护士工作体验的影响。方法 2017年2月起实施SBAR交班模式,对应用前后护士工作体验情况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实施后,护理交接遗漏率及交班时长的各项评分均有降低,护理质量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士在职业价值感、安全文化感、团队合作感三方面的评分均有增高,护士工作体验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骨科护理实践中,应用SBAR交班模式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护士工作体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持续性护理人文关怀在提高PICU住院患儿家属满意度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30例PICU住院患儿家属,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患儿均依照病情变化,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持续性护理模式进行全方位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及家属一般资料、入院后1 d、3 d及出院24 h后Zung评分情况、患儿家属离院1个月后C-CCFS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患儿及家属一般资料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家属入院后1 d的Zung评分情况较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儿家属经护理干预后3 d及出院24 h后Zung评分(68.17±4.25)分、(44.53±1.1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0.01±2.32)分、(53.27±1.82)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儿家属离院1个月后C-CC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持续性护理人文关怀对PICU住院患儿家属进行全方位护理,患儿家属满意度较高,能有效提高Zung评分情况,短期临床效果较好,但远期的临床效果仍然需要通过延长随访时间和加大样本量来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发基于SBAR模式的危急重症患者交班软件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设计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急诊危重患者交接班软件,并将其嵌入急诊信息系统,辅助护士完成交班。对比使用前后的交班质量、交班本书写时间、内容遗漏率、涂改情况以及护士满意度。结果:使用基于SBAR模式的急诊护士交班软件后,观察组护士交班评估得分高于对照组,交班内容书写时间短于对照组,交班记录遗漏和涂改次数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对交班模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护理信息化交班软件的使用规范了护士交班内容,避免了信息遗漏和交班内容的重复抄写,缩短了护士交班书写时间,有利于提高交班质量和护士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病区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SBAR沟通模式建立"急诊病区交班模板",规范护理床边交接班的顺序和内容。结果因交接不良导致的交接遗漏和信息传递不清等问题在使用SBAR沟通模式交接后已明显减少;应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SBAR沟通模式前护士对交接现状的满意度为82.3%,应用后满意度为9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规范交接班顺序及内容,能使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的整体病情,并快速明确后续治疗及护理重点,从而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对缓解急性阑尾炎患儿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儿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评价患者的疼痛,并对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VAS评分(1.3±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满意度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阑尾炎患儿进行个性化护理可以缓解患儿的疼痛,提高护理效果及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模式在关键流程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急诊科、I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转科患者32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交接,观察组用SBAR标准交班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转出交接时间、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平均转出交接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BAR模式规范了患者交接内容,有助于减少转出交接时间,降低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加强了科室间沟通,增强了护士责任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200例我院转入或转出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以住院号末位数是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交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0例、交接问题不清发生3例,分别优于对照组的25、10例,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6.71±2.10)min,观察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2.04±3.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规范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减少不良事件、护理问题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交接双方满意度,保障了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将85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42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儿科患儿的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优质护理贯穿整个护理过程中,比较两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价情况。结果试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7.62%vs 83.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受表扬护理人员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纠纷事件多于试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科护理中,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减少纠纷,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SBAR模式改良的交接单对神经外科交接班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将我院2017年1-12月150例神经外科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交接班方式;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150例神经外科患者设为观察组,使用改良后的四段式SBAR交接单进行交接班。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神经外科病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32名。比较改良前后护士交接班质量评分和两组交接班合格率。结果改良后护士交接班质量总分(94.11±2.18)分高于改良前(89.69±2.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交接班质量合格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63.00%(P<0.05);结论改良的SBAR交接单在神经外科患者交接班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交接班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支气管炎护理中循证护理对患儿症状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对该院2014年9月~2015年8月的112例儿童急性支气管炎患儿进行护理干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情况、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的症状改善率(98.2%)明显高于对照组(78.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儿童急性支气管炎患儿进行循证护理可以更好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其肺功能,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BAR交接班模式在外科护理交班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采集2017年6月1日~2018年3月31日50例患者(对照组)在院期间交接班记录425例,采用传统交班模式;2018年4月~2018年12月31日56例患者(SBAR组)在院期间交接班记录438份,采有SBAR交班模式,比较两种交班模式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护理交班质量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交接班模式应用于外科护理交班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交班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体化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2—8月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ICU的9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9月—2019年3月我院新生儿ICU的107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掌握情况及交接班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8.41%(9/107),低于对照组的22.92%(2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286,P<0.01);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儿诊断和病情、治疗、异常化验结果、护理重点、存在风险等病情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人员在护理对照组患儿时进行交接班所用时间为(10.44±1.51)min,长于观察组的(5.32±0.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884,P<0.001)。结论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的掌握程度,不但有效的保障了患儿安全,而且可缩短交接班时间,进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对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家属满意度和患儿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PICU接受治疗的9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观察两组患儿出院时家属满意度的差异,比较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家属焦虑抑郁程度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均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家属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儿家属的SAS和SDS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出院时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关怀在PICU中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减轻患儿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儿家属出院时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SBAR交接模式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危重症患者床旁交接班质量及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5月在本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从事护理工作的2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2021年2月—3月(实施前),护士对患者实施常规干预及床旁交接班,2021年4月—5月(实施后),护士对患者实施基于SBAR交接模式的床旁交接班,比较SBAR交接模式实施前后护士交接班质量及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并分别选取SBAR交接模式实施前后护士护理的100例患者,比较实施前后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实施基于SBAR交接模式的床旁交接班后,护士交接班质量评分为(67.52±2.97)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54.98±2.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为(36.43±2.98)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27.53±3.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为9.00%,显著低于实施前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基于SBAR交接模式的床旁交接班能够有效提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危重症患者交接班质量及其自我效能感,同时对降低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