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邪在胆,逆在胃"是《内经》阐述胆胃病理关系的重要条文,本文阐述吴文尧教授对于该条文的认识,进而论证其辨证要点,论述"邪在胆,逆在胃"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指出常用方药,并举验案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汪承柏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多年,运用中医药治疗生病淤胆型肝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选汪老师临床验案2则,以供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3.
总结张文兴运用“邪在胆,逆在胃”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张文兴认为,胆胃经络相连,管腔相通,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而咽胆相应,咽为胆使,胆可调控食管通利功能,胆腑病变则调控失职,食管通利失调。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为胆邪扰胃,胃气上逆,治疗上应从胆胃入手,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以胆胃同治为原则辨治胆胃失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4.
招生     
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胆腑的生理、病证就有论述。《素问》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灵枢》称“胆者,中精之府”,又谓:“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中医学认为胆病证候较多,如胆郁、胆胀、胆黄、胆热、胆火、胆虚、胆实、胆瘅等,这些证候可出现在西医所指的胆囊、胆道疾病中,也可作为单独证候的临床表现。胆郁、胆胀是临床常见的胆病证候,现就其证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舌诊是中医望诊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医者临证体悟不同。江苏省名中医朱建华教授,从医四十余载,临证殊重舌象,长于紧扣舌象,察辨病机,多能辨中肯綮,应手瘥疾。胆囊炎治以清利肝胆是世医辨治胆病之常法,本文围绕朱师"以舌辨胆,鉴舌治胆"之临证思路,选取"寒湿内阻"及"气滞瘀血为主合并湿热"胆病验案两则,旨在从"借鉴舌象"切入,促进中医辨证具体化,为打破固囿,提高胆病中医辨治疗效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胆腑的生理、病证就有论述.《素问》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灵枢》称"胆者,中精之府",又谓:"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中医学认为胆病证候较多,如胆郁、胆胀、胆黄、胆热、胆火、胆虚、胆实、胆瘅等,这些证候可出现在西医所指的胆囊、胆道疾病中,也可作为单独证候的临床表现.胆郁、胆胀是临床常见的胆病证候,现就其证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介绍谢晶日教授临证治疗胆胀病之经验。通过谢师在临证中对胆胀病的体会,介绍谢师的特色用药经验及经典药对。谢师治疗胆胀病,注重调理肝脾,治法以疏肝利胆、通腑利胆、化瘀利胆为主,临床疗效甚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杨晋翔 《新中医》1997,29(1):8-9
董老认为胆汁返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胆瘴”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胆邪上逆犯胃,胃失和降,临证分为胆热犯胃、气滞血瘀、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证,故常从通降胆胃论治,分别施以清胆和胃通降、降气化和瘀和络、健脾和通补、苦辛调中泻胆之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并附2则验案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9.
强调胆病多由肝失疏泄、湿热瘀结而引发,治疗重视疏肝利胆、活血通络。并举胆结石、胆囊息肉、胆囊折叠验案三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李萍 《江苏中医药》2005,26(11):36-36
李英杰主任医师从医近40年,擅治心脑血管疾病,对心绞痛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不仅注重心本脏的气血、阴阳、标本、虚实变化,还注意到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对心的影响.李师特别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临床对胆胃不和、痰热扰心所致的心绞痛从胆论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举验案1则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顾国柱,嘉兴市名老中医,嘉兴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从医50余载,精研中医古代四大经典,学验俱丰,擅用奇方,屡克顽症,对内科众多疑难杂症,尤其是在淤胆型肝炎的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笔者近3年有幸侍诊左右,收获颇丰,现将顾主任关于重用赤芍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经验总结如下,并附验案1则,以飨同道。淤胆型肝炎,又称胆汁淤积型肝炎或胆小管型肝炎,占黄疸型肝炎的2%~8%~([1]),其临床表现主要是阻塞性黄疸,大部  相似文献   

12.
崔文成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风热痰虚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文成教授运用选奇藿胆益气颗粒治疗风热痰虚证小儿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3则。  相似文献   

13.
笔者治疗数例恶阻伴胆系感染患者,收效颇佳,特录2例介绍如下。案1.黄某某,女,21岁,1990年5月22日初诊。患者停经50余日,5d前出现高热、呕吐频繁、右胁疼痛,西医诊为:“妊娠并胆系感染”,用抗生素及补液等治疗3d无效,遂转我处诊治。刻诊:急性...  相似文献   

14.
从胆施治治疗情志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腑与人体的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笔者从胆治疗狂怒,惊恐、多寐收效可靠,兹介绍验案三例如下,不当之处望同道斧正。一、狂怒证赵××,女性,20岁,农民,1983年11月10日诊。两天前出现失眠多梦,翌日则狂走不卧,骂詈不休,欲持刀杀人,  相似文献   

15.
临证病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胆胃同治除胆胀案梅某 ,男 ,5 3岁。 2 0 0 0年 12月 9日初诊。 3年前 ,因右胁部反复隐痛作胀伴微热 ,去省级某医院体检 :墨非氏征阳性 ,可触及胀大的胆囊 ,B超示 :胆囊壁毛糙略增厚 ,确诊为慢性胆囊炎。服用中、西药物虽能控制 ,终因劳累或饮食不慎每每发作。刻下 :体胖 ,证见每至下午身微热 ,右胁部胀满作痛牵引胃脘胀闷热感 ,纳呆口苦 ,大便时干 ,小便微黄 ,舌体瘦质红 ,舌边夹瘀点 ,舌苔薄黄 ,脉象弦缓 ,左尺弱。四诊合参 ,缘由肥人多湿 ,湿阻气机 ;湿热留恋 ,胆腑阴伤所致的胆胀病证。治以利胆和胃 ,清热养阴。药用 :柴胡、川楝子…  相似文献   

16.
<正>柴桂温胆定志汤是由柴胡桂枝汤、温胆汤、定志小丸、四逆散等合方化裁而成,有温补心阳、疏解肝郁、豁痰开窍、养脑醒神的功效,郝万山教授多将此方用于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1]。导师张智龙教授在临床上常将柴桂温胆定志汤用于治疗胆郁痰扰所致的烦躁不安以及夜寐惊呼等症,疗效亦颇为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相关验案举例如下,以飧同道.案例一:刘某某,男性,60岁,住院号6894,于2010年6月22日就诊。患者于2009年患脑梗死致言謇、右半身不遂伴烦躁不安,  相似文献   

17.
周学池 《新中医》1993,(8):11-13
本文认为“邪在胆,逆在胃”实质上就是胆热扰胃的胆胃不和证,其证以呕吐苦水为主症,治疗当清泻胆火,降胃止呕。  相似文献   

18.
笔者学习张锡纯医案“胆倒”、“胆火上冲”运用正胆汤和镇逆汤治呕吐的启发,运用“自拟正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为胃脘部烧灼痛,嘈杂、呕吐、反食、嗳气、泛酸等症;或表现为咽痛、咳嗽而属于胆汁反流原因引起者,取得较好疗效。其理论来源为:1、胆胃功能相关。胆助脾胃消化食物,而胃失通降亦使“胆随胃降”机能丧失,从而出现胆汁反流之症。2、肝胆相表里。其生理、病理关系非常密切。3、肝胆脾胃相互影响。肝胆的疏泄宣发,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19.
胆瘅病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瘅,始载《素问·奇病论篇》:“口苦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瘅,热的意思,胆瘅为胆热病。多因六淫外侵,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结少阳,枢机不利,胆失通降,疏泄失职,胆郁热结,胆之虚气上溢而发为“口苦”,故称“胆瘅”。 胆瘅病,类似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等胆道疾病。在临床中,可分为风热侵袭,气滞络阻,  相似文献   

20.
胆心综合征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 ,胆系疾病的发生率逐年提高 ,胆心综合征的发病率亦随之增多 ,其主要特点是由伴随胆系疾病 (包括急、慢性胆囊炎 ,肝内胆管、胆管或胆囊结石等 )产生酷似器质性心脏病的征象 ,并随着胆系疾病的治愈而恢复正常。我院 1992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了5 9例胆心综合征患者 ,现将其资料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9例中男 2 3例 ,女 3 6例 ;年龄 3 5~ 65岁 ,其中 5 0岁以上 3 9例 ,余均在 40岁以下 ;病程 3个月~ 1年。临床表现 :发热 12例 (伴畏寒 5例 ) ,双下肢水肿 5例 ,乏力 10例 ,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