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短暂症状性脑梗死(TSI)是近年新出现的组织学定义,指临床症状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相同,采用弥散加权成像(DWI)可发现病变的一类疾病。TSI、缺血性脑卒中(IS)和TIA的临床、血液化验和影像学的特征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但也有其独特性。TSI作为独立疾病,其复发率远高于IS和TIA。DWI显示相似梗死改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存在差异,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TSI可能与微栓子、脑白质病变、脑储备等有关,TSI阳性的相关因素可能与血尿素氮/肌酐比值、血糖、血浆D-二聚体、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时间、DWI检查时间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DWI以及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否有助于TIA预后的风险判断。方法收集荣成市人民医院TIA发作入院患者343例。其中339例患者行DWI检查;所有的患者均行TIA发作后颈部大动脉超声检查,并跟踪随访3个月。分别在TIA发作后的第1周以及第3个月评估检查。结果DWI的阳性率是40%(136例),患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67例(20%),27例(8%)有房颤史。其中DWI检查阳性患者多伴随偏侧肢体障碍;TIA发病时间大于60min;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随访期间,5例(1.5%)患者在TIA后1周内有大中风发作。10例(2.9%)在3月内有一次大中风。9例TIA后卒中患者早期检查伴有DWI阳性发现。ABCD2评分及DWI的阳性发现与7d以及3个月内的卒中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在3个月时,ABCD2评分〉4分,DWI的阳性表现、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均为TIA发作后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房颤未证实与此有关。结论DWI、颈部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结合ABCD2评分可以提高TIA后卒中的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ABCD 2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价。方法:研究2009年1月-2012年8月在发病后7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的20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TIA患者DWI表现和ABCD 2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02例TIA患者中,61例(37.5%)有DWI异常(阳性组),141例(62.5%)无DWI异常(阴性组)。有DWI异常者更多见于ABCD 2评分高者。ABCD 2评分已确定了TIA后近期形成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对TlA预后亦具有重要预测价值。ABCD 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235例TIA患者以住院14d为观察终点,14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为进展组,未进展为脑梗死者为未进展组.2组间就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认为TIA发作次数>5次、TIA持续时间≥30min、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热患者TIA后脑梗死风险高,而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则可降低患者TIA后脑梗死风险;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A发作次数>5次、TIA持续时间≥30min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TIA发作频繁、发作持续时间长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3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IA进展至脑梗死与性别、吸烟、饮酒、有脑卒中病史、冠心病及高脂血症无密切相关(P>0.05),与高龄(6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及脑动脉狭窄密切相关(P<0.05);TIA发作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和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24 h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6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脑动脉狭窄、TIA发作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和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24 h等是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症状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新生儿,脑脊液(CSF) CMV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否阳性与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抽取36例先天性症状性CMV感染患儿CSF,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检测CMV DNA,应用头颅B超(cUS)和核磁共振(MRI)技术观察患儿脑损伤情况,分析患儿脑损伤与CSF CMV DNA的相关性.结果:36例患儿中CSF CMV DNA阳性15例(41.7%),影像学检查发现脑损伤11例(30.6%),CSF CMV DNA阳性组脑损伤6例,阴性组脑损伤5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SF CMV DNA与脑损伤无相关性(P =0.465,OR=1.681).结论:先天性症状性CMV感染患儿CSF CMV DNA是否阳性与脑损伤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评价ABCD3评分系统临床判断患者TIA后早期高危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统计126例TIA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ABCD3评分.结果 TIA发生后7d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0.3%.糖尿病(OR 4.28,95% CI 1.48~12.30,P=0.023)、7d内TIA发作超过2次(OR 6.29,95%CI 2.31~17.12,P<0.001)、同侧颈动脉狭窄≥50% (OR 6.48,95%CI 2.25~19.49,P<0.001)、症状持续超过60 min(OR 4.58,95%CI1.62~12.94,P=0.015)是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ABCD3评分为0~3分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3%;ABCD3评分为4~5分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7.4%;ABCD3评分为6~7分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5.6%;ABCD3评分为8~9分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1.7%,趋势性检验P<0.001.结论 ABCD3评分对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T1A患者ABCD3评分值越高,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概率相对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29例TIA患者,其中32例在6个月内最终进展为脑梗死(脑梗死组),97例病情未进展(TIA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有高血压史、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糖尿病史、发作持续时间≥30 min和发作次数≥3次,均高于TIA组(P<0.05~P<0.01)。2组患者性别、有无吸烟史和有无冠心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年龄大于TIA组(P<0.05)。而2组患者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血尿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发作持续时间长、发作次数多,尤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CT灌注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影响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总结两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rCBF值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TIA组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患者的CTPI值、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TA检查显示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与病灶区相关的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的狭窄,而TIA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有轻度狭窄,且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结论:TIA进展为脑梗死与△rCBF下降程度、TIA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颅内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多次或发作时间长的TIA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CTPI和CTA检查,了解颅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有无动脉狭窄,积极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陈志斌  管得宁  徐运  张冰 《海南医学》2009,20(11):109-11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探讨其对TIA的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取40例TIA患者于发病3d内及治疗2周后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及DWI检查。结果治疗两周后未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的责任病灶阳性率明显低于入院时检查的责任病灶的阳性率,而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2周后复查检出责任病灶阳性率明显高于2周前。结论TIA患者在DWI上显示与新近缺血相关的病灶,DWI可作为评价TIA患者预后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