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在名家辈出的盛唐诗坛上,王昌龄卓然为一大家。从敦煌石室发现的唐人写本残卷(即《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中,我们可读到六家诗作74首,其中就有王昌龄的17首。天宝十二年(753年),殷潘选了所谓“河岳英灵”二十四人的诗作共234首成集,其中入选最多者即为王昌龄(16首)。殷璠甚至认为,王昌龄是唐代诗歌能够继承建安风骨的一位关键性人物。司空图论及唐诗,曾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诗歌中,“玉壶冰”是一个较为常见而又颇能引人入胜的意象。提到唐诗中的“玉壶冰”,人们往往会想到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除王昌龄外,唐代还有不少诗人曾在诗作中使用过“玉壶冰”这一意象,分别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并显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歌作为一代之文学,历来受到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家的重视;唐诗中的情爱诗作,名篇佳制如满天繁星,令人目不暇应,对其鉴赏者大有人在,但对这样的唐诗重要题材内容,研究界至今尚对其总体面貌把握不多,使人不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憾.本文试从总体上对唐代情爱诗创作的创作队伍、兴盛原因、主要题材内容及其艺术特色做了初步的全面探索,从而从总体上确证了其在中国诗歌艺术史尤其是情爱诗创作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唐诗研究领域,“唐诗与西域文化”的研究意识在20世纪已经完全形成,并在微观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宏观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却难预其流;同时唐代文化研究、文化交流史研究、西域研究等领域的成果则在客观上又为“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因此,“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在唐代的接受情况研究分盛唐和中晚唐两个阶段。从诗歌选本的选录数量来看,与同时代他人相较,王昌龄诗歌入选数量属中上之列;就入选诗歌内容来看,盛唐时多为"风骨清俊"之作,且其诗被推为"风骨"、"声峻"、"雅正"的代表,中晚唐选诗则多为"清词丽句"。王昌龄诗作中最富有盛唐之音的作品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作品,至中晚唐,随着政治环境和士人心态的变化,王昌龄的直意高歌已失去存在的土壤,只能被束之高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文苑英华》与“唐人选唐诗”十三种选本选录唐诗的比较,可具体微观地把握唐至宋初唐诗学的演进特点。发现宋初选唐诗更突出题材意识,题材有日常生活化倾向;宋人对唐诗选录态度更具包容性,这有利于唐诗精华的全面吸收;更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对唐代诗人的接受较唐人而言变化也较大。  相似文献   

7.
含蓄蕴藉写宫怨--王昌龄宫怨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绝圣手”王昌龄现存诗歌 170余首 ,尤其是他的七言绝句 ,令后人推崇备至。明代杨升庵称 :“龙标绝句无一篇不佳。”其中以宫怨为题材的诗作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这样评价他的宫怨诗 :“深情幽怨 ,意旨微茫 ,令人测之无端 ,玩之无尽 ,谓之唐人《骚》语可。”王昌龄缠绵细腻、婉转委曲的宫怨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成功的。王昌龄的宫怨诗 ,洗尽了南朝宫体诗的铅华 ,绝无浮靡轻艳的色情成分。他不是庸俗低级地描写女色 ,而是以含蓄蕴藉的手法 ,深刻揭露宫廷生活的黑暗 ,反映被…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以诗解诗”与“以诗选诗”相互贯通。闻一多《唐诗杂论》以“诗人学者”的视角解读唐诗,推崇诗歌的情感力度、诗人的人格高度。闻一多《唐诗大系》则以选代评,以“学者诗人”的视角编辑情感力量充沛的唐诗选本。引领唐代诗风转型、强力表现人生痛苦及淡泊情怀的诗作,是闻一多联结《唐诗杂论》与《唐诗大系》的核心文本,理论研究与选本品鉴的诗学会通最终体现为才情与学识的交织。  相似文献   

9.
近十多年来,意境理论一直是美学家、文论家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一直大力推崇司空图、王国维等人的意境说,却对王昌龄的诗歌意境理论有所忽略。虽然王昌龄的这一理论零碎散乱,不成体系,但细一探究,却有许多有价值、给人启发的东西。他继承了刘勰的“意象说”,开启了皎然的取“境”说,使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位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理论家。本文试着对此作一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唐代文学的分期在唐诗研究中分歧最大 ,导致众说纷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确立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本文认为“声律”和“风骨”是唐诗分期的客观因素。文章以唐诗选本和唐人评述为基点 ,通过分析“声律”、“风骨”在唐诗艺术和理论中的演变 ,认为初唐诗人所期待的“文质斌斌”的艺术内涵就是“声律风骨兼备” ,这一未能在初唐实现的诗歌理想在盛唐得到了实现 ,因而也构成了唐诗成熟和繁荣的标志。中晚唐诗歌在声律、风骨分化的前提下走向狭隘现实主义和追求声律格调的新形式主义 ,因而出现了元白扬杜抑李的偏激的诗教理论 ,导致了重格律轻风骨的单调的唐诗选。而对唐诗风格有过全面研究的司空图 ,则最早依据“文质斌斌”的理想提出了初、盛、中、晚四唐说  相似文献   

11.
英国汉学家克莱默-宾是唐诗英译格律体派早期核心人物,他在理解唐诗本质诗学特征的基础上以诗性语言赋予唐诗英诗表征,构建唐诗格律体英译经典。虽然他的英译存在文化误读与文学误译,相比其他汉学家“学者式”的英译,他的译诗是唐诗在英语世界最为优雅的诗篇,推动了唐诗在英语世界学术圈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唐人选唐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当代人的眼光来关注和研究唐诗,因而与唐诗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其中,唐人选唐诗与唐诗的流传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一方面,唐诗的广泛流传是唐人选唐诗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唐人选唐诗又进一步影响和促进了唐诗的流传.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诗出唐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诗,受唐诗影响最深,本文列举200余例,从立意、造句、用语诸方面考证了郁达夫诗与唐诗的深刻关系,从而归纳出郁诗大体出于唐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唐代联通长安、洛阳两京的驿道是全国最重要的一条通路,在这条路上经行的唐文人最多,沿线景观密集,产生的唐诗众多,可以说这条路与唐诗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从文学创作功能上看还是从实际效果上看,它都是一条真正的唐诗之路,其对唐诗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待我们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通过核对<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发现黄震云先生<<全唐诗>补遗>中所补之唐五代诗存在问题较多,尤以"新见作者26人"为甚,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误辑工作.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是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诗歌总集,是20世纪古文献整理的代表性成果;《全唐诗》更是诗歌总集整理的典范。但《全宋诗》、《全唐诗》重出、误收、重见的诗歌数量庞大,除前人所论,又有300余组,可粗略分为作者两收诗歌重录、《全唐诗》误收、《全宋诗》误收、诗歌重见不能考订时代等四种情况。《全宋诗》误收唐诗的部分,共计24组59例诗歌,或重录于近同,或误收于相关,或错讹于无绪,缘例释证,甄别真伪,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圆美意识为唐代诗歌打下了明显的"圆美"烙印。唐代诗歌丰富多姿的圆相之美,是由于唐人敏感的诗心对外界的全面领悟,而此领悟心内又潜藏着丰厚的宗教质素。宗教思想丰富了唐代诗歌圆相之美的形态,加深了诗歌圆相之美的底蕴。  相似文献   

18.
金与南宋对峙,其文艺思想、诗学批评差异很大。作为当时南北诗学代表人物的元好问与严羽可作为双方代表。元好问与严羽对唐诗持论同中有异,其相同处表现在两人都提倡唐诗的自然浑成、刚劲豪放和诗歌悟境;不同之处在于元好问论诗无门户之见,对唐诗的评价多侧重于思想内容,且态度较客观中允;严羽则门户之见森严,俨然以盛唐为法,对中、晚唐诗批评过甚。探究两人唐诗持论差异之成因,可见其主要受文化思潮、国情时势以及自身素养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诗格”类的诗学著作在唐及五代时期特别繁盛,作者众多,作品繁富。不过,其多集中于初唐、中唐及晚唐五代,盛唐则仅有王昌龄一人写出了《诗格》一书。王昌龄之所以要在青春而浪漫的盛唐时期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去写作《诗格》,乃是为了承负起“诗家夫子”的使命和职责,同时也是为了抚补自己任江宁县丞时心灵上的空虚和无奈,消解其难耐的悲怨和痛苦。这也正是王昌龄成为盛唐时期唯一一位写作“诗格”类诗学著作的诗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