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浒苔生物炭对雨水径流中氨氮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填料(浒苔生物炭)处理雨水径流氨氮(NH4+-N)的去除效果及机制,进行室内批量吸附实验,在对浒苔生物炭进行碱改性(1、2和3 mol·L-1 NaOH改性,分别标记为BC1、BC2和BC3)基础上,开展改性前后浒苔生物炭对NH4+-N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①适宜浓度的碱改性提高了浒苔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微观结构,增加了O元素含量,丰富了表面官能团,其中BC2改性效果最好.②浒苔生物炭对NH4+-N的吸附在pH值9.0和生物炭投加量0.5 g·L-1时,吸附量最大,BC1和BC2的吸附量比BC分别提高6.4%和10.8%,BC3则降低13.7%,BC2吸附效果最好,饱和吸附量达16.76mg·g-1.③浒苔生物炭对NH4+-N的吸附机制为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吸附过程受到生物炭的高pH值、孔隙的静电吸引以及表面羟基(-OH)、羧基(-COOH)和碳氧单键(C-O)等官能团的络合氧化等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适量的NaOH来改性浒苔生物炭能够提高对NH4+-N的吸附效果,可作生物滞留池的填料来去除NH4+-N污染.  相似文献   

2.
在连续流反应器中接种成熟好氧颗粒污泥(AGS)处理低氨氮污水,通过控制溶解氧(DO)和出水氨氮(NH4+-N)的浓度,研究了控制DO/NH4+-N(R值)实现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短程硝化的可行性和不同温度(30、20、10℃)条件下实现短程硝化系统对R值的需求.结果表明,通过比值控制,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可以快速实现短程硝化;在30、20、10℃条件下,系统实现短程硝化所需要的R值分别为0.50(±0.05)、0.35(±0.03)和0.20(±0.02).因此可知,温度越低,系统实现短程硝化所需要的氧抑制越强.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实验表明,通过比值控制,氨氧化菌(AOB)得到一定的富集,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相对数量逐渐减少.基于比值控制和污水水质的特点,选择短程硝化的方式有所不同,低氨氮废水选择半量亚硝化,而高氨氮污水则选择全量亚硝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物炭吸附面源污染水体NH4+-N并将其进行还田可实现此氮资源由水体到农田的安全有效迁移,而探索负载NH4+-N生物炭对N2O-N排放和NH3-N挥发的影响则对于减施化肥和降低土壤氮素损失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土柱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不施氮肥,CK)、单施化肥(NPK)、负载氮+化学磷钾肥(N-BC+PK)和生物炭+化肥(BC+NPK).结果表明,相较NPK和BC+NPK处理,N-BC+PK处理N2O-N累积排放量、NH3-N累积挥发量、气态氮素累积损失量(以N计)分别显著降低了33.62%和24.64%、70.64%和79.29%、64.97%和73.75%(P<0.05).特别需要说明的是,BC+NPK处理相比NPK处理显著增加了NH3-N累积挥发量(P<0.05).综上所述,负载NH4+-N生物炭可显著减少N2O-N排放和NH3-N挥发,且其减排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生物炭化肥配施.本研究结果将为富营养化水体NH4+-N农田回用和土壤气态氮素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江汉平原地下水氨氮浓度普遍超标,但是氮污染来源尚不明晰,尤其是对潜在的有机来源氮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本研究对江汉平原中部浅层地下水和沉积物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荧光组分与氨氮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沉积物的氮形态进行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有机质向氨氮的潜在转化过程。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浅层地下水中广泛分布溶解性有机碳与NH4+,并且两者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R2=0.42,p<0.01),该区域地下水呈现强还原环境有利于DOC与NH4+的赋存。DOM荧光光谱谱图的平行因子分析(Parallel factor analysis,PARAFAC)结果表明:地下水与沉积物中DOM均含有类氨基酸与类富里酸组分。有机质组分荧光强度与氨氮浓度相关性结果表明:沉积物DOM中类富里酸和类氨基酸组分与氨氮均呈现强正相关性(R2=0.92~0.96,p<0.01);地下水中DOM类富里酸组分与氨氮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R2=0.62~0.66,p<0.01),而类氨基酸组分与氨氮的正相关性不明显。地下水中相较沉积物中,DOM的类富里酸和类氨基酸组分与氨氮相关性减弱,这种变化可能指示了类富里酸稳定赋存在含水层,而类氨基酸更容易分解消耗。沉积物中凯氏氮占总氮的87.04%~93.51%,表明沉积物中的氮主要为可以转变为NH4+的有机氮形态,因而满足了地下水中的NH4+由沉积物有机氮转化产生的必备条件。江汉平原沉积物中有机氮的分解是浅层地下水氨氮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子对全自养脱氮颗粒污泥功能菌协同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全自养脱氮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在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明其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单因子批次实验,系统考察了溶解氧(DO)浓度、反应温度(t)、初始氨氮(NH4+-N)浓度和溶液pH对好氧与厌氧氨氧化菌(AOB和AMX)之间协同作用的影响,以期为新工艺的运行调控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以Nitrosomonas属(相对丰度32.9%)和Candidatus Kuenenia属(相对丰度9.8%)为代表的AOB和AMX在颗粒污泥中占据优势地位.当初始NH4+-N浓度为100 mg·L-1时,颗粒污泥的总氮比降解速率[q(TN)]在DO=2 mg·L-1时达到最大值(17.7±1.0)mg·(g·h)-1.过低或过高的DO浓度将分别导致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成为脱氮的限速步骤.依据反应自由能可知,AMX活性较AOB更易受到低温条件的抑制.当t<30℃时,系统中出现亚硝态氮累积现象,q(TN)值显著降低.在相同的供氧条件下,初始NH4+-N浓度低于100 mg·L-1不能充分发挥污泥中AMX的脱氮能力.但当初始NH4+-N浓度超过150 mg·L-1时,供氧不足和高游离氨又会导致q(TN)值的持续下降.此外,颗粒污泥中两类氨氧化菌在pH 7.0~8.5范围内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比研究槽式堆肥处理不同畜禽粪便对植物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槽式堆肥过程中不同畜禽粪便堆肥理化性质的变化及其对植物毒性的影响,分别开展了以羊、牛、鸡、猪粪便与木屑为堆料、为期44 d的好氧槽式堆肥对比试验,采集了不同堆肥期的堆肥样品,测定了堆肥的pH、电导率(EC)、可溶性有机碳(DOC)、硝氮(NO3--N)、氨氮(NH4+-N)、全氮(TN)、碳氮比(C/N)、全磷(TP)、全钾(TK)、铜(Cu)、锌(Zn)含量及水堇的相对生长指数(RGI)和种子发芽指数(GI),并通过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拟合,分析了堆肥过程粪便对水堇种子植物毒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槽式堆肥过程中,羊粪的高温期持续时间最长,牛粪其次,猪粪和鸡粪最短;堆肥结束时4种粪便均呈弱碱性.堆肥过程中猪粪和鸡粪的EC降低,其他粪便的EC变化幅度较小,各粪便的DOC、NH4+-N含量降低,NO3--N、TP、TK、Cu和Zn含量增加,牛粪和鸡粪的C/N逐渐降低,而猪粪和羊粪的C/N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羊粪和猪粪的TN含量下降,鸡粪和牛粪的TN含量缓慢上升.堆肥过程中4种粪便对水堇种子的植物毒性均降低,且RGI和GI升幅由高到低为:牛粪 > 羊粪 > 鸡粪 > 猪粪.相关分析表明,堆肥过程中羊粪的TP、Cu、Zn,牛粪的Zn、TK、TP、NO3--N,鸡粪的NO3--N、TN、Cu,猪粪的NO3--N、TP、Zn、TK与RGI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羊粪的Cu、TP、TK,牛粪的Zn、TK、TP,鸡粪的Cu、TN、NO3--N、TK,猪粪的TP、Zn、NO3--N与GI呈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表明,不同粪便堆肥的以上指标促进了植物的根伸长和种子发芽.但堆肥过程中羊粪的NH4+-N、TN、DOC,牛粪的NH4+-N、DOC、C/N、EC,鸡粪的C/N、EC、DOC,猪粪的NH4+-N、DOC、EC与RGI呈显著负相关(p<0.01);羊粪的NH4+-N、TN、DOC,牛粪的NH4+-N、DOC、C/N,鸡粪EC、DOC、C/N,猪粪的NH4+-N、DOC、EC与GI呈显著负相关(p<0.01).由此表明,不同粪便的以上指标显著抑制了植物的根伸长和种子发芽.多元回归分析说明,堆肥过程羊粪和牛粪的NH4+-N,鸡粪的NO3--N、Cu、C/N和EC,猪粪的NO3--N和TK对水堇种子根伸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而羊粪的NH4+-N和TK,牛粪的DOC、pH和EC,鸡粪Cu、TN和NO3--N,猪粪的TK对水堇种子发芽具有显著的影响.以上对比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畜禽粪便槽式堆肥处理和土地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炭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硝化作用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炭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无机含氮废水,通过改变进水氨氮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研究了反应器硝化性能、氧利用情况以及氨氮去除负荷,并对生物膜表面特性和硝化菌优势菌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膜内气压0.017 MPa,进水NH+4-N 50 mg/L,HRT为8 h条件下,NH+4-N去除率达到96%,出水NO-2-N平均为17 mg/L,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短程硝化,炭膜所供给氧气被生物膜全部消耗;系统比表面氨氮最大去除速率为9.7 g/(m2·d),炭膜表面有限的生物量制约了去除速率的进一步提高;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揭示生物膜内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和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为亚硝化细菌优势菌种,分别占细菌总菌数的19%和21%,硝化螺菌(Nitrospira)为硝化细菌优势菌种,占总菌数的20%,未检测到硝化杆菌(Nitrobacter)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深水水库沉积物微生物功能特征及利用价值,于2019年在实验室对小湾水库表层沉积物微生物进行了驯化分离,并分析了其中一株细菌的脱氮效率.结果表明,分离出的细菌XW731经鉴定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是一种贫营养型好氧反硝化菌;在分别以NH4+-N、NO3--N和NO2--N为唯一氮源时,该菌对NH4+-N、NO3--N和NO2--N去除率分别为33.6%、68.5%和9.1%;以NH4+-N和NO3--N为氮源时,对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66.4%、89.6%,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更强.将该菌投加到两种城市微污染水体后测试表明,该菌对城市河道水体的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38.3%和42.4%,对城市降雨水体的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22.2%和7.7%.  相似文献   

9.
提高人工湿地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是当前人工湿地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 Gaudich)为湿地植物,在野外构建三级表面流人工湿地,以高污染养猪废水为处理对象,分析废水中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在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效应,并解析它们与水体温度、溶解氧(DO)、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等指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绿狐尾藻人工湿地对NH4+-N、TN、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3%、86.4%、76.3%和82.3%,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45、86、14和188 mg/L。人工湿地进水负荷与人工湿地去除负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 ≥ 0.80,P< 0.01),去除负荷随进水负荷增加而增加。根据Pearson相关分析,人工湿地对NH4+-N、TN、TP的去除率与水体DO、Eh和温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对COD的去除率仅与温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 < 0.05),说明人工湿地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机制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水体温度是人工湿地对NH4+-N、TN、COD去除的主要影响因素,水体Eh对人工湿地去除TP的关联性最大。这对改善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低温下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氨氮型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少奎  张燕燕  杨志峰  刘加刚 《环境科学》2006,27(10):2014-2018
以氨氮为主要氮组分的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批量培养方式对比研究了6.8~7.2℃水温下浮水植物系统(2种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浮萍Lemna minor)、泡沫板系统(无生命覆盖物系统)及空白系统(无覆盖物系统)的脱氮效果,并探讨了6.4~11.2℃水温下不同起始COD浓度(27~105 mg/L)对各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DO)是影响NH4+-N去除的关键因子之一,好氧时期各系统NH4+-N去除率占整个时期NH4+-N去除率的61%~88%.3种植物系统中NH4+-N的去除率(45%~56%)普遍高于泡沫板系统(38%)与空白系统(38%),而TN和COD去除效果差异则与植物类型有关;随着水体中起始COD浓度的升高,系统中DO逐渐由好氧状态降至0,该结果对NO3--N去除率影响最大(去除率由67%上升至95%),而对其它水质指标(COD,TN,NH4+-N)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腐殖酸对NH+4-N在饱和含水层中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庆俊  张彦  冯启言  张双圣 《环境科学》2011,32(11):3357-3364
通过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有和无腐殖酸2种情况下,NH 4+-N在石英砂上的等温吸附过程,并运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了拟合,计算了不同条件下NH 4+-N在石英砂上的最大吸附量;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测定了不同时间内土柱出水中的NH 4+-N、NO 3--N和NO 2--N的含量,分析了腐殖酸在饱和含水层中对水中NH 4+-N迁移转化的影响,并运用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和二阶段吸附速率方程对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NH 4+-N的等温吸附过程;腐殖酸的存在增加了石英砂对NH 4+-N的吸附量,无腐殖酸时NH 4+-N最大吸附量为0.205mg.g-1,有腐殖酸时NH 4+-N最大吸附量为0.354 mg.g-1.室内土柱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前期,腐殖酸通过增加吸附空间而增大了NH 4+-N吸附量;当吸附饱和后,腐殖酸可能为硝化细菌等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量,参与NH 4+-N转化为NO 3--N和NO 2--N的化学反应,使有腐殖酸条件下的NH 4+-N出水浓度始终低于无腐殖酸条件.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和二阶段吸附速率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NH 4+-N的吸附过程(无腐殖酸条件下R2=0.992 3,R2=0.994 4;有腐殖酸条件下R2=0.997 7,R2=0.998 1),推测石英砂对NH 4+-N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过程;通过比较二阶段吸附速率常数k3(有、无腐殖酸时分别为0.247和0.143)和k4(有、无腐殖酸时分别为0.006 27和0.001 7),发现NH 4+-N的吸附主要表现为第一阶段吸附,不定向地吸附在石英砂表面的活性点位上,且腐殖酸的存在使NH 4+-N的平衡吸附量qe增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工程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煤渣、页岩陶粒、砾石、砂子为吸附剂,以苯、1,4-二氯苯、硝基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种有机化合物为吸附质,考察了人工湿地基质对混合溶液中有机化合物的等温吸附行为。结果表明,供试基质对目标有机化合物的吸附等温线均属于Langmuir型;Freundlich方程比Langmuir方程能够更好地拟合实验结果;Langmuir方程的不同线性变换在数据拟合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供试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最好用混合基质来构建以去除有机化合物为目的的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13.
29种湿地填料对氨氮的吸附解吸性能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出性能更好的人工湿地填料,采用等温吸附-解吸试验,测定了29种天然和非天然人工湿地填料的孔隙率、渗透系数及其对NH3-N的吸附-解吸特性. 结果表明:锯末、瓷砖、鸡蛋壳、瓷砂陶粒、火山岩等材料的孔隙率较大,瓷砂陶粒、海绵铁、石灰石、页岩陶粒、砾石等材料的渗透系数较大;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各填料对NH3-N的吸附特征,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计算,对NH3-N的理论饱和吸附量居前5位的填料依次是火山岩(1.700 0 mg/g)、瓷砂陶粒(1.620 0 mg/g)、生物炭(1.353 0 mg/g)、沸石(1.350 0 mg/g)、石榴石(1.190 0 mg/g). 吸附速率的变化与填料吸附NH3-N的途径密切相关. 吸附饱和的生物炭、焦炭、大理黏土、沸石、磁铁矿、石英砂主要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NH3-N,稳定性好,解吸率均小于20%;瓷砂陶粒和火山岩对NH3-N的解吸率分别为24.50%和35.51%,既有物理吸附也有离子交换作用. 火山岩、瓷砂陶粒、生物炭、沸石对较高浓度NH3-N的吸附效果较好. 研究显示,火山岩、生物炭、瓷砂陶粒、沸石等适合作为人工湿地中吸附NH3-N的填料.   相似文献   

14.
The choice of substrates with high phosphorus adsorption capacity is vital for sustainable phosphorus removal from waste water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his study, four substrates were used: quartz sand, anthracite, shale and biological ceramsite. These substrat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 ray diffractometr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ies for their mineral components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The dynamic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ranking order for total phosphorus (TP) removal efficiency: anthracite 〉 biological ceramsite 〉 shale 〉 quartz sand. The adsorptive removal capacities for TP using anthracite, biological ceramsite, shale and quartz sand were 85.87, 81.44, 59.65, and 55.98 mg/kg, respectively. Phosphorus desorption was also studied to analyze the substrates' adsorption efficiency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as well as the substrates' ability to be reused for treatment. It was noted that the removal performance for the different forms of phosphorus was dependent on the nature of the substrate and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moval of particulate phosphorus was much easier using shale. Whereas anthracite had the highest 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 (SRP) adsorptive capacity, biological ceramsite had the highest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DOP) removal capacity. Phosphorus removal by shale and biological ceramsite was mainly through chemical adsorption, precipitation or biological adsorption. On the other hand, phosphorus removal through physical adsorption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or ion exchange) was dominant in anthracite and quartz sand.  相似文献   

15.
pH和共存阳离子对草莓茎吸附水体氨氮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刘海伟  刘云  王海云  董元华 《环境科学》2010,31(8):1884-1889
为了开发新型氨氮吸附剂和探讨环境因素对氨氮吸附的影响,以草莓茎为吸附材料,通过批平衡法研究了不同初始pH、共存阳离子、初始浓度和温度下氨氮去除的特点.结果表明,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这2种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qm在15、25和35℃下分别为3.05、4.24和4.79 mg.g-1.温度升高有利于草莓茎对氨氮的吸附.草莓茎吸附氨氮最适初始pH为4~8.低pH减少草莓茎表面负电荷,高pH减少溶液中NH 4+的含量,都减少氨氮的吸附.草莓茎对溶液pH的缓冲则缓和了两者对氨氮吸附的影响.共存阳离子K+、Na+、Ca2+、Mg2+对草莓吸附铵离子没有竞争作用,而Zn2+、Al3+则由于其水解降低溶液的pH而显著降低草莓茎对氨氮的吸附.草莓茎吸附氨氮的应用pH范围较广且不易受废水中常见金属阳离子的干扰,说明草莓茎不仅可以作为废水中氨氮的吸附剂原料,而且较大多数矿物原料还有其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非活性黑根霉菌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屠娟  张利  赵力  俞耀庭 《环境科学》1995,16(1):12-15
为探讨发酵工业中废弃的菌丝体黑根霉菌(Rhizopusnigricans)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考察pH、浓度、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室吸附试验,绘制出吸附等温线,并由Langmuir曲线和Freundlich曲线求出相应参数。对化学改性前后的黑根霉进行了吸附对比。初步分析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黑根霉在pH=3—6.5范围内,对Pb2+、Cu2+、Mn2+、Cr(VI)几种主要重金属离子都有吸附作用,其中吸附Pb2+能力最高,饱和吸附量可达88mg/g。经化学改性的黑根霉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吸附能力。用0.5mol/LHCI和NaoH可以洗脱和再生。  相似文献   

17.
多种材料对水中氨氮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黑臭水体中氨氮难以去除的问题,选取沸石、麦饭石、硅藻土、膨润土和活性炭这5种材料,通过实验考察所选材料对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更加适用于5种材料的数据拟合,得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 067 3、0. 998 2、0. 758 0、1. 748 6和1. 016 0 mg·g~(-1),且接近实验值,因此化学吸附是主要的吸附方式;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出硅藻土更适合Langmuir等温方程,属于单层吸附,其他4种材料则更加适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为多层分子吸附,且5种材料的吸附都为有利吸附;通过投加量实验得知,沸石、硅藻土、膨润土和活性炭对氨氮去除率随投加量增加而升高,最大去除率分别为100%、10. 46%、49. 25%和16. 87%,而麦饭石先升高后降低,投加量为0. 4g时,取得最大值为48. 85%;在p H为4~10,沸石和麦饭石吸附量先增加后减少,而硅藻土、膨润土和活性炭的吸附量缓慢升高; 5种材料氨氮解吸量随初始浓度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8.
岩溶地下河沉积物对氨氮的等温吸附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郭芳  陈坤琨  姜光辉 《环境科学》2011,32(2):501-507
岩溶含水层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含水层之一.含水层的管道系统蕴藏着丰富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可能成为污染物运移和转化的载体.以广西柳州市2个典型地下河系统为例,通过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地下河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特征.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平衡时间都小于2 h,最短的时间不足1 h,沉积物5 h平衡吸附量达到了最大吸附量的71%~9...  相似文献   

19.
NanoChem分子筛对高氨氮废水去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新型的离子吸附交换材料NanoChem分子筛,研究对高浓度氨氮的模拟废水和实际垃圾渗滤液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氨氮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其中单位NanoChem分子筛吸附氨氮饱和浓度以N计算为364 mg.g-1,对高浓度氨氮的吸附能力比天然沸石或者微孔分子筛强3~30倍.在间歇实验中考察了操作参数对氨氮去除的影响,NanoChem分子筛20 h后基本达到离子交换平衡;氨氮去除量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去除率则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同时溶液初始pH值不但影响氨氮去除率还影响离子交换特性;再生前后氨氮去除效果变化不大,重复性强.动态连续流研究发现NanoChem分子筛能用于实际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去除,去除率可达到100%.  相似文献   

20.
鸟粪石-沸石复合材料对水中镉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氧化镁负载沸石回收污水中氮磷得到的鸟粪石-沸石复合材料(STR-NZ)为吸附剂,用于对水体中重金属镉的吸附去除.实验采用SEM-EDS、XRD和FTIR等手段对STR-NZ材料进行表征,并考察了投加量、初始pH和反应时间等对STR-NZ材料去除水中Cd~(2+)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镁负载沸石材料主要以鸟粪石沉淀的方式实现对水中磷酸盐和氨氮的回收;STR-NZ对水溶液中Cd~(2+)的吸附量随pH的增大呈先增加后趋于平衡的趋势,当Cd~(2+)的初始浓度为50 mg·L~(-1)时,STR-NZ的最佳投加量为0.2 g·L~(-1),Cd~(2+)最大吸附量为249.35 mg·g~(-1), STR-NZ对Cd~(2+)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Cd~(2+)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STR-NZ主要通过Cd_5(PO_4)_3(OH)沉淀的方式实现对水中Cd~(2+)的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