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IL-2、IL-4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5日至2014年10月31在我院住院治疗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疾病病程分为〈3个月组、3个月~1年组、≥1年组。Elisa检测TPO、IL-2、IL-4水平,pearson检验PLT、MK、TPO相关性,方差分析三组因子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临床ITP病例68例,〈3个月组38例,3个月~1年组24例,≥1年组6例,正常健康查体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TPO水平在四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IL-2在病例组都存在表达下调,在四组之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个月~1年组下降更为明显;但是与其相拮抗的IL-4因子则表达变化不是特别明显,IL-4在〈3个月组、3个月~1年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Th1在ITP疾病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PO在ITP初期发病时与正常儿童没有变化。结论:检测ITP患儿的细胞因子等相关指标有助于诊断和判断病情,并且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ITP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实验室检查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点,本文以35例ITP病人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了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观察对象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组,选择经我院血液病病房确诊的ITP病人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3~12岁。1.2健康对照组随机门诊健康体检儿童82例,男42例,女40例,年龄2~11岁。1.3仪器与试剂由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体内Th1/Th2失衡及其与疾病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53例ITP患儿(急性32例,慢性21例)治疗前后和28例健康者外周血CD3^+、CD8^-细胞内IFN-γ和IL-4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急性ITP患儿起病时Th细胞中表达IFN-γ(Th1)阳性百分比高于正常人(P〈0.05),而慢性ITP患儿Th1细胞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治疗缓解后急性ITP患儿Th1细胞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慢性ITP患儿Th1细胞比例增高(P〈0.05)。结论儿童急、慢性ITP呈现不同的Th1/Th2极化失衡,与疾病的活动、缓解有一定的关系,提示Th1/Th2极化在疾病发生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牛忆军 《检验医学》2006,21(4):427-428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IL)-2、IL-4、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与外周血血小板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采用ITP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桥联酶免疫法检测T细胞亚群(CD3、CIM、CD8),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2、IL-4、IFN-γ的水平。结果 ITP患者CD3、CIM、IL-2、IFN-γ的水平明显减少,IL-4、CD8水平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ITP患者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即CD4/CD8比例降低,IFN-γ和IL-2降低,IL-4升高,使机体体液免疫亢进,抗血小板抗体(PAIg)增多,导致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59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59例ITP患儿以年龄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多见(63%);其临床表现单一,均表现为皮肤密集针尖样出血点;发病前有感染和(或)预防接种史47例(80%);均有血小板减少,25×10^9/L以下34例,占58%;行血小板抗体检查40例,正常9例(22%),升高31例(78%),其中血小板相关抗体IgG升高23例(58%);微小病毒B19。抗体阳性26例。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血小板严重减少的患儿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了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INF—a)水平的变化,探讨ITP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58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血清m-6、INF—a水平。结果:58例ITP患者治疗前的IL-6和INF—a均高于正常人水平(P〈0.01),与治疗后的水平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IT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INF—a水平的变化,反映了这两种物质可能作为炎性因子参与了ITP整个发病过程,提示了ITP的发病机制与这两种物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HLA-DRB1等位基因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LA)DRB1等位基因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用PCR-SSO法对42例ITP患儿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同时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单抗特异性固相化法(MAIPA)检测其中36例ITP患儿血清中的抗GPⅡb/Ⅲa和GPⅠb/Ⅸ自身抗体。结果:(1)与健康对照相比,ITP患儿HLA-DRB1*17基因型显著升高(P<0.05,RR=2.76,EF=0.1064),而HLA-DRB1*1202基因型显著降低(P<0.025,RR=0.20,PF=0.7616)。(2)慢性难治性ITP患儿与非难治性患儿相比,HLA-DRB1*11基因型显著升高(P<0.025),且具有DRB1*11的患儿主要(5/6)为女性年长患儿;(3)抗GPⅡb/Ⅲa及抗GPⅠb/Ⅸ自身抗体的阳性率都与HLA-DRB1*02(15/16)基因型显著相关(P分别为0.02和0.01),但难治性和非难治性ITP患儿间抗体阳性差异无显著性(P>0.1)。结论:(1)DRB1*17可能与儿童ITP的易感性有关,而DRB1*1202则可能对儿童ITP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2)具有DRB1*11基因型的患儿易发展为慢性难治性ITP;(3)血小板自身抗体与抗原表位的反应可能受DRB1*02限制,但自身抗体阳性与否并不能预示ITP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在成人及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分布的异同。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KAUTO 试剂盒)检测 ITP 组(83例)及非 ITP 组(58例)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并分析成人组ITP(46例),儿童组 ITP(37例)的抗 GP Ⅱ b/Ⅲ a 、抗 GP Ⅰ b/Ⅸ及抗 GP Ⅰ a/Ⅱ a 自身抗体特异性分布规律。结果 ITP 组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为66.27%,高于非 ITP 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女性 ITP 患者占60.87%,儿童组女性 ITP 患儿占64.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 ITP 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为63.04%,儿童组 ITP 患儿抗体阳性率为70.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成人组与儿童组 ITP 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特异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以抗 GP Ⅱ b/Ⅲ a 和抗 GPⅠ b/Ⅸ抗体多见。结论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对 ITP 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GP Ⅰ a/Ⅱ a 抗体介导的 ITP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峰  娜斯曼   尼加提  段丽  倪瓒 《新医学》2021,52(10):772-777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与年龄相关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7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 1岁组、1 ~ 3岁组和> 3岁组的性别、发病季节、发病诱因、出血情况、初诊时血小板参数、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257例患儿中< 1岁118例(45.9%),1 ~ 3岁70例(27.2%),> 3岁69例(26.9%)。< 1岁组男女比例3.06∶1,但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百分率相对降低,女性百分率相对增高,< 1岁组与其他2组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3)。②儿童ITP在各季节均可发病,但夏冬季相对较多,秋季最低,< 1岁组和> 3岁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而1 ~ 3岁组各季节持平。> 3岁组与其他2组发病季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3)。③患儿中52.9%有前驱感染史,以呼吸道感染为主,11.3%有疫苗接种史,< 1岁组发病诱因中疫苗接种史高于其他2组(P均< 0.05/3)。< 1岁组与其他2组发病诱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3)。④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 1岁组尤甚,> 3岁组鼻出血比例较高,3组间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3)。⑤初诊时均有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升高,< 1岁组前两者明显下降,> 3岁组后两者明显升高(P均< 0.05/3)。⑥在治疗方式中,< 1岁组静脉注射Ig(IVIG)使用比例高于其他2组,而> 3岁组IVIG联用激素的比例更高(P均< 0.05/3)。经初始同种治疗,< 1岁组完全反应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尤其是初始治疗3 d后更显著(P均< 0.05/3)。⑦慢性ITP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多,< 1岁组慢性病例比例最低(P均< 0.05/3)。结论 < 1岁ITP患儿百分率最高,且男性高于女性。ITP夏冬季多发,秋季最少。ITP患儿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大多数患儿有发病诱因,< 1岁患儿以疫苗接种最常见。< 1岁患儿的初始血小板参数PLT与PCT明显下降,> 3岁患儿的MPV与PDW明显升高。< 1岁患儿初始治疗3 d后完全反应率最高,转为慢性ITP的比例最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18、α-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的变化。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40例ITP患儿和20例正常儿童血清IL-6I、L-18、TNF-αI、NF-γ含量。结果ITP患儿血清IL-6I、L-18、TNF-α、INF-γ均高于正常儿童,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L-6I、L-18、TNF-αI、NF-γ参与IT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类由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的疾病[1,2 ] 。血小板自身抗体对ITP的诊断及探讨ITP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单克隆抗体 (单抗 )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 (MAIPA)技术并加以改进 ,同时检测了ITP患者 5种血小板糖蛋白(GP)特异性抗体 ,评价其对ITP的诊断价值。病例和方法1 病例 选择我院 2 0 0 2年 3月至 2 0 0 3年 3月ITP患者30例。其中男 12例 ,女 18例 ,年龄 6~ 6 2岁。所有待测者均未接受过血小板输注 ,采集标本时血小板数为 (5~ 6 0 )×10 9/L。采集患者外周血 5ml,5 …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机制包括T、B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和T细胞依赖性自身抗体的产生.在T、B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和产生自身抗体的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中,协同刺激分子的作用必不可少.为了解ITP患儿体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水平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BPC)的关系,我们采用ELISA及RT-PCR方法检测了30例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sCD40L及其基因mRNA表达水平,探讨sCD40L在ITP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旨在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单克隆抗体(Ⅱb/Ⅲa McAb)检测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检测成人慢性ITP114例,应用Ⅱb/Ⅲa McAb(SZ-21 SZ-22)与ITP患者的血小板共同孵育,用吸光度计检测其吸光度值并与正常值相比较(做为结合值),如此值<0.5为阳性,即判定患者血小板膜上原已结合有抗Ⅱb/Ⅲa的自身抗体。同时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血小板相关IgG(PA IgG)。以非ITP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做为对照组。结果 114例成人慢性ITP中,GPⅡb/Ⅲa检测阳性率为49%;非ITP组无1例假阳性。ITP组PAIgG阳性率为64%;非ITP组假阳性率为26.6%。结论 实验证实本检测法特异性好,操作简单技术稳定,对ITP的诊断、疗效观察及发病机理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VIG)静脉输往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疗效显著,已被多家报道,但其维持疗效时间短,用药第2周末血小板又几乎下降到治疗前水平。为巩固其疗效,使患儿平稳渡过急性期,我们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往的同时加用小剂量激素,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ITP均符合诊断标准(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男16例,女12例;年龄3个月~14岁。6例为激素治疗2周以上无效病例,有1例为在外院已用HD-IVIG治疗1个疗程,2周后血小板又下降至3OX1…  相似文献   

15.
Evan's综合征系自身免疫机制产生特异性自身红细胞和血小板抗体,导致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即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Evan's综合征的病因不明,部分儿童病例与病毒感染有关,呈急起发病,其余病例的原发病为自身免疫系统疾病[1].我科于2009年8月18日收治1例Evan's综合征的患儿,经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患儿于2009年9月16日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及白细胞介素-6(IL-6)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26例早期病例和28例中晚期病例以及26例健康人血清中CRP、TNF-a、IL-6的含量。结果:早期病例组CRP、TNF-a、IL-6分别为(8.6±4.5)mg/L,(15.2±7.2)pg/ml,(8.6±4.5)pg/ml;中晚期病例组分别为(15.8±2.3)mg/L,(28.2±6.8)pg/ml,(15.3±3.7)pg/m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6±2.4)mg/L,(12.5±6.3)pg/ml,(6.8±3.8)pg/ml。早期病例组与继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早期病例组与中晚期病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RP、TNF-a、IL-6与疾病的时间相关,可以作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与中晚期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特点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63例3岁以下ITP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ITP患儿中,显效56例,良效4例,进步4例。3例患儿常规减量时出现血小板波动,改用地塞米松并逐渐减量后获显效;4例患儿治疗期间病情出现反复,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PAIgM出现升高,加用免疫抑制剂后2例获显效,1例良效,1例进步。结论 ITP患儿具有如下临床特点:①婴幼儿发病率较高;②发病因素多;③聚合细胞成熟障碍;④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是目前治疗ITP的主要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白细胞介素-18(IL-18)与血小板数量的关系,研究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浆IL-18,对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和36名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ITP组血浆IL-18含量为(538.31±111.33)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含量为(489.44±49.07)pg/mL.IL-18含量与血小板数量呈显著性负相关(r=-0.395,P〈0.05).结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患者血浆中的IL-18因子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IL-18含量增高时血小板数量减少,IL-18在ITP发病机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测定和控制IL-18及其它Th细胞因子反应有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1引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儿童、成人均可发病,其中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出血倾向严重,病程迁延超过7个月以上,临床上称之为难治性ITP犤1犦。我所于1998年1月~2001年10月应用环孢素(国产)联合治疗慢性特发性难治性ITP2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2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8岁~56岁,中位年龄28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44个月,初治者2例,复治者18例。本组的病例经临床、血、骨髓及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PR)、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第l、2、3d测定血清CRP、TNF-a、IL-6水平。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病灶大小及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FDS)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CRP、TNF-a、IL-6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临床分型组间患者血清CPR、TNF-a、IL-6水平比较,重型患者CRP、TNF-a、IL-6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P〈0.01);CRP、TNF-a、IL-6的变化且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分别r=0.65、0.59、0.70,P〈0.01)。结论血清CRP、TNF-a、IL-6水平增高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CRP、TNF-a、IL-6在血清中的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