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4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三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并以同期19例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类似患者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带支具起床时间、透视次数、后凸畸形矫正率等。结果与开放手术组相比,经皮手术组住院时间、带支具起床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无明显增加;两组术前术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恢复。结论在严格手术适应证前提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已被证实是安全、可靠且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传统开放手术方式需广泛剥离软组织,从而存在创伤大、出血多、住院久、术后恢复慢等缺点。我科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4月对12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采用 Medtronic CD HORIZONTM SEX-TENTTM系统(简称Sextent系统)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择53例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患者,术前实施心理护理、术前宣教,术后实施病情观察、切口及引流管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结果 53例患者椎体骨折复位效果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明显改善,疼痛VAS评分显著改善;术后患者均未出现迟发的骨水泥并发症,切口均愈合良好,无伤口感染发生;术后随访未发现螺钉松动迹象,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未发现患者再次骨折.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规范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可为手术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微创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创伤相关的血清指标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0月符合标准的48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行体外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微创组)23例,传统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开放组)2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内固定前后矢状位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术后切口疼痛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h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以及术前和术后2、8、24、48h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结果微创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分别为(64.5±13.9)min、(57.3±21.1)m L、(7.2±2.7)d,均明显少于开放组的(81.2±17.3)min、(223.4±76.4)m L、(9.0±4.2)d,术后1~3d切口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矢状位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无明显差异。微创组术后24h血清CRP和CK浓度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术后各时间点微创组IL-6和IL-10浓度均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更轻微的组织损伤及系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微创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创伤相关的血清指标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0月符合标准的48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行体外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微创组)23例,传统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开放组)2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内固定前后矢状位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术后切口疼痛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h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以及术前和术后2、8、24、48h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结果 微创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分别为(64.5 ±13.9)min、(57.3 ±21.1)mL、(7.2 ±2.7)d,均明显少于开放组的(81.2 ±17.3)min、(223.4 ±76.4)mL、(9.0 ±4.2)d,术后1~3d切口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矢状位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无明显差异.微创组术后24h血清CRP和CK浓度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术后各时间点微创组IL-6和IL-10浓度均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更轻微的组织损伤及系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遂宁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122例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其中男性73例、女性49例,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开放组(61例)和微创组(61例),开放组患者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微创组患者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两组均采用经伤椎及伤椎上下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微创组:在C型臂透视下,经皮植入椎弓根钉;开放组:采用正中切口,肌间隙入路,显露横突与上关节突基底部中上1/3处植入椎弓根钉。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影像学参数、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结果微创组的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0.13±2.15)cm、(87.23±21.22)m L、(96.81±18.38)m L,明显少于开放组的(17.32±4.56)cm、(257.15±41.17)m L、(146.78±32.36)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矢状面指数和Cobb角均优于术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躯体疼痛程度得分、情绪角色评估得分、精神健康评估得分、总体健康评估得分高于同期开放组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对患者创伤小,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骨折发病率较高且具有较高致残率,大多数胸腰椎骨折仍需进行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后遗症较多,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疗中,且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被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是未来脊柱外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R)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Sextant-R组(14例)和开放手术组(22例),对比分析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后凸畸形矫正率等.结果 Sextant-R组手术切口长度(7.1±0.9)cm,手术时间(1.1±0.7)h,出血量(89.3±12.1)ml,术后引流量(12.6 ±3.2)ml,术后平均Cobb角(4.5±2.4)°,术后椎体矢状而指数(10.2±10.1)°,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85.0±7.0)%.开放手术组手术切口长度(16.8±1.6)cm,手术时间(2.4±0.8)h,出血量(325.0±123.6)ml,术后引流量(147.3±36.1)ml,术后Cobb角(1.0±2.3)°,术后椎体矢状面指数(5.5±8.6)°,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95.5±2.2)%.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Sextant-R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骨折伴截瘫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后的前路翻修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伴截瘫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失效后,前路翻修术的理论依据和手术适应证。方法1999年2月-2005年4月,收治胸腰椎骨折伴截瘫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后失败的患者21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检查结果,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取出Ⅰ期胸腰椎前路手术行脊髓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随访患者脊髓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肋间神经损伤2例,脑脊液漏3例,难治性股痛2例。本组患者随访3个月~6年,平均2.4年,未发生钉板系统松动断裂和后凸畸形加重20例,有1例术后4个月远位螺钉断裂。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16.4±1.3)°恢复到随访时(5.2±0.3)°。21例患者中有16例神经功能得到部分恢复。结论胸腰椎骨折伴截瘫后路手术失效后,采用前路翻修术,脊髓减压直接彻底,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固定牢靠,大多数此类患者均能采用此种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椎体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椎旋转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7月采用后正中切口、后路经椎弓根行椎体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旋转骨折脱位(AO分类C型损伤)患者9例,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3~54岁.全部患者伤椎累及T_(11)~L_2.AO分类:C1型压缩骨折伴旋转侧方移位3例,C2型牵张性损伤伴旋转脱位5例,C3型旋转剪切骨折脱位1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1例,C级4例,D级1例.术后随访骨折脱位复位、植骨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9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5.8 h,平均4.4 h.术中出血1 200~3 500 ml,平均1 800 ml.术后X线片示骨折脱位完全复位,植骨位置良好.3例Frankel A级无恢复,1例B级患者恢复到C级,4例C级患者有3例恢复到D级.随访9例患者植骨而见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或植骨材料松动、移位或断裂.结论 胸腰椎旋转骨折脱位对减压、复位、融合和固定的要求很高,后路椎体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从单一入路同时完成上述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常规与改良后正中切口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式治疗未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未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10例,按不同入路分为后正中切口常规开放组(常规组,55例)和改良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内固定组(改良组,5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椎体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以及术后随访JOA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52.25±8.84)min、(127.47±22.13)m L、(38.15±4.52)m L、(5.81±1.44)d,均优于常规组的(74.47±10.19)min、(231.14±37.96)m L、(92.37±10.25)m L、(11.26±2.60)d,且该两组术后7d,6、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5.96±1.18)、(1.26±0.27)、(1.13±0.20)分,均低于常规组的(6.85±1.56)、(1.95±0.46)、(1.74±0.37)分(P0.05);改良组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为(87.33±15.20)%、(91.74±6.86)%,Cobb角为(2.26±0.52)°,JOA评分为(25.38±3.77),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的(81.50±5.72)%、(94.20±7.09)%、(5.47±1.30)°、(22.15±3.40),改良组患者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后正中切口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式,改良后正中切口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式治疗未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后路微创经皮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因胸腰段骨折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脊柱外科住院手术患者共79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46.3岁(17~65岁);高处坠落伤59例,道路交通伤2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平均3.6)d。根据最新的AO胸腰椎损伤分型系统分型,A1型47例,A2型7例,A3型14例,A4型11例。载荷分享(Load-sharing)评分3~6(平均4.5)分。分别采用微创经皮入路(微创经皮组,35例)和经肌间隙入路(经肌间隙组,44例)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伤椎。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伤椎高度恢复、术后ODI评分等指标。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12~30个月)。与经肌间隙组相比,微创经皮组切口长度较短[(7.1±0.9)cm vs.(9.3±1.8)cm],术后第1天切口疼痛减轻(VAS评分3.7±1.3 vs.5.8±1.3),而经肌间隙组较微创经皮组术中透视时间少[(3.25±0.56)min vs.(2.17±0.75)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即刻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均得到明显矫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入路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两者临床效果相同。微创经皮入路术后患者疼痛更轻,皮肤切口更小。而经肌间隙可以使用传统开放型手术器械实现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医生学习掌握相关技术较快,术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减少了遭受医源性辐射概率,对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工作者来讲,建议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选择术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全部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分别有患者5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切口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实施后路小切口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卧床时间均要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患者手术后的VAS评分以及Cobb角要明显小于对照组和手术前( 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6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1.82%,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小切口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具有非常理想的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能够明显减少患者疼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节段数目不同对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2016年6月洛阳正骨医院收治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II度及以上)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8枚椎弓根螺钉4节段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6枚椎弓根螺钉3节段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一般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伤椎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伤椎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伤椎高度比值大于对照组,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脱位复位的比例和治疗有效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II度及以上的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与6枚椎弓根螺钉3节段固定相比,8枚椎弓根螺钉4节段固定在脊柱整体稳定性、神经功能恢复和脱位复位效果方面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与开放方案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对疗效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诊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三组,对照组43例行开放内固定治疗;研究A组38例行Quadrant通道内固定治疗;研究B组39例行经皮Sextant内固定治疗。对比三组围术期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等及预后。结果研究A、B组围术期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B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及下地时间均优于研究A组(P0.01);三组治疗6个月后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研究B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幅度较对照组、研究A组大(P0.05),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7)。结论微创方案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且预后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后路腰椎间盘镜(MED)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接诊的80例胸腰椎骨折行单纯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检查,对照组患者用Sextant系统经皮穿刺置入空心椎弓根螺钉进行治疗,研究组用MED下置入普通椎弓根螺钉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操作方便性等各指标值以及两组患者的TLICS评分、VAS评分、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后满意度等术后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TLICS评分、V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切口长度等指标方面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2.5%,而对照为75.0%,差异显著。术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JOA评分均有明显的变化,且研究组患者的变化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D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胸腰椎功能,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患者满意度较高,安全性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脊柱微创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MISS)是目前骨科界的研究热点,也是脊柱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十年来,随着MISS的发展,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脊柱内镜下固定技术以及肌间隙入路相对微创技术等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减少了手术创伤。本文对临床上这些微创手术进行总结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