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结节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特别是增强扫描后的特征,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32例肺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32例结节病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31例,特征为对称性肺门淋巴结肿大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不融合,增强后呈中等度较均匀强化;肺内病变25例,多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网状结节。结论:肺结节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CT扫描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33例肺部结节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64层螺旋CT影像学检查、活检检查。观察肺部结节病的诊断准确率及CT影像学表现。结果:以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本组33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100.00%,无误诊或漏诊发生;本组33例患者均见明显淋巴结肿大,平均淋巴结短径为(16.49±3.53)mm;其中,所有患者均伴有明显隆突下间隙淋巴结肿大,该区域平均淋巴结短径(17.03±2.77)mm;单肺门淋巴结肿大合并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6例,双肺门淋巴结肿大合并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27例。结论:64层螺旋CT诊断用于肺部结节病诊断,诊断准确率较高,操作便捷,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近几年44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样病变,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42例,单发结节34例,其中甲状腺腺瘤28例;甲状腺癌6例。多发结节8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甲状腺癌3例;甲状腺炎1例。64层螺旋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符合率约81.8%。结论:掌握各种甲状腺结节样病变的64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对甲状腺结节样病变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64层CT扫描检查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T检查在霉菌性鼻窦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CT扫描并均经病理证实为霉菌性鼻窦炎患者60例,分析这些患者的CT检查影像资料,主要观察患者CT显示的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病变区的密度、病变部位鼻窦骨壁的骨质情况。结果:霉菌性鼻窦炎CT影像学表现的主要为:病变部位主要好发于上颌窦,常局限于单侧;鼻窦腔内的软组织影像呈现斑点状的钙化散在的影像;病变一侧的鼻窦窦口较对侧增大,使受累侧的正常组织结构受压移位;病变部位鼻窦骨壁的骨质增厚、硬化,骨质被破坏。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具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征,CT检查可有效的诊断霉菌性鼻窦炎,可确定病变范围及病变程度,并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对临床上诊断该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总结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透视下肿瘤无搏动,胸部平片肿瘤呈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CT检查肿瘤表现为类圆形孤立性肺结节,密度均匀(4例)、内含钙化(2例),平均直径3.5cm,6例位于右肺,4例位于左肺。结论:CT检查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胸部CT影像学特征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疾病诊断中应用胸部CT影像学检查,整理诊断结果,分析诊断价值。结果:76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分型详细情况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患者分别为9例、13例、45例、5例和4例;经检查,一叶发病、双叶发病和三叶及以上发病患者依次为13例、13例和50例,三叶及以上发病患者人数更多;在患者病灶形态方面,斑片状影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人数更多。结论:对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诊断,应用胸部CT影像学检查,可以掌握病灶形态情况,初步确定病灶位置,明确病理变化位置和相关类型,进而以此为依据,针对性给予患者治疗,提升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螺旋CT发现的孤立性肺结节短期随访并经皮肺穿刺活检,鉴别病灶良恶性,为临床准确性的运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CT发现孤立性肺结节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为不愿穿刺有穿刺禁忌症病人为随访组(43例)和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照组(43例),随访组分1个月、3个月继续随访观察,对照组在CT引导下采用巴氏切割针,或巴氏一次性自动枪取材,根据病理结果,进一步治疗后随访。结果:随访组16例病灶3个月内突然增大,接受活检证实为肺癌,23例病灶无明显变化,4例病灶略增大;对照组穿刺成功42例,其中40例病理诊断明确,原发性肺癌17例,结核10例,转移瘤5例,炎性假瘤6例,淋巴瘤2例,结节病2例。结论:肺孤立结节随访观察期间16例恶性病灶短期增大明显,27例病灶无明增大或增大不明显;对照组发现病灶,术前发现病灶,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切割,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准确性高达97.7,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孤立性肺结节的螺旋CT具有一定的特征,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诊断准确率显著提高,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例,都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肺穿刺活检更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颈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CT和MRI方式进行诊断,分析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43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CT和MRI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对比检查结果 ,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CT和MRI检查方式各有优势。CT检查能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颈椎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以及椎小关节增生硬化;MRI能够确诊患者脊髓受压情况和颈椎间盘突出情况。结论:CT和MRI检查方式都能准确辨别颈椎间盘突出的病变,综合分析,利用这两种检查方法能够准确鉴别颈椎病的类型和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及时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方面的诊断价值与相关应用。方法:抽取选取2003年2月-2010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114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男64例,女50例。本组20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都采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平扫,扫描层厚5-10mm,根据一系列的CT影像,如仿真内窥镜、重建影像、多平面图像等,临床诊断根据随访、病理、手术探查、体征、病史、影像学检查(包括MRI、CT、X线平片、超声等)、实验室检验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得出。结果:本组的114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中,有104例患者的临床诊断与CT影像诊断相同,无统计学差异比较意义,P=0.0142,这充分说明临床诊断与CT影像诊断基本是相一致。结论: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为及时、准确诊断急性肠梗阻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属于首选诊断急性肠梗阻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通过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时间从2020年1月开始至2020年12月截止,共有11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包括肺小结节患者100例,早期肺癌患者12例,通过单双号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单号组56例患者接受16排螺旋CT检查,为对比组;双号组56例患者接受64排螺旋CT检查,为观察组。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视为此次研究的金标准,针对两组检查结果做出分析与探讨。结果:观察组肺小结节以及早期肺癌总符合率、CT图像质量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比组,P0.05,同时其诊断操作所需时间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利用64排螺旋CT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实施临床诊断具有更高的符合率,且诊断操作时间相对较短,适合临床中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包虫病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肝脏包虫病患者术后病理证实病例,术前对肝脏包虫病患者在平扫的基础上行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54例患者病例中大多数肝包虫在CT动态增强扫描中均显示无明显强化特征,部分病灶动脉期出现轻度强化与囊周及囊内感染有关,肝包虫病的CT影像特点较典型。观察动态三期扫描肝包虫病强化特征,并且利用多排CT后处理软件重建功能观察包虫占位周围血管走形及特点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疗价值。结论:利用多排CT的增强扫描观察肝脏包虫占位病变的强化特点可与其它肝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进一步明确包虫病影像诊断,观察包虫周围血管走向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更好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收的164例急腹症患者诊疗资料,分析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对于各种急腹症检出情况以及其成像特点。结果:164例临床诊断为急腹症患者经多层螺旋CT检测以及后期病理诊疗共检出153例,其中多层螺旋CT检出率为9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师根据急腹症患者临床症状,结合多层螺旋CT影像学成像特点进行鉴别诊断,能有效提高急腹症患者检出率,对确定临床治疗,遏制患者病情恶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急腹症患者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春 《影像技术》2016,(4):13-14
目的:比较研究鼻窦病变的放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表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间收治的鼻窦病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且在术前接受过X线摄片、CT等放射影像学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特征,并将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分别将X线摄片结果、CT扫描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其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4.0%(37/50)和86.0%(43/50),多层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放射影像学手段诊断鼻窦病变可以为医生提供丰富的病灶信息,为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部DR与CT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放射科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均采用胸部DR与CT诊断,比较2种方式诊断准确率。结果:CT诊断阳性率为72.5%,明显高于DR之36.3%(P0.05);CT对肺癌病理类型诊断率也高于DR(P0.05)。结论:胸部CT诊断肺癌相较于DR临床价值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多层螺旋CT在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0月选取的38例肺小结节患者(参照组)与37例早期肺癌患者(实验组)为研究对象,皆开展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与病理检查结果及两组多层螺旋CT图像特点。结果:多层螺旋CT、肺小结节、肺癌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相比,无统计学价值(P0.05)。实验组多层螺旋CT图像特点与参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肺小结节与早期肺癌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实践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原发性黏液腺癌的CT诊断及鉴别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例结直肠原发性黏液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开展CT检查,观察诊断效果。结果:32例患者经手术探查和病理检查,均确诊为结直肠原发性黏液腺癌。32例结直肠黏液腺癌患者分别应用肠镜检查和CT诊断,CT诊断准确率93.8%,肠镜检查准确率71.9%,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T检查能够有效观察结直肠原发性黏液腺癌的肿瘤体积及病变情况,诊断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采用CT灌注成像的手段对孤立性肺结节进行评价的医学手段,探讨其与动态增强相结合,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肺结节过程的医学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SPN患者进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后,建立时间-密度曲线(TAG),统计分析CT灌注参数和强化指标等。结果:PS值方面,恶性结节明显偏低,区别非常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结节间BF值及MTT值各数据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在运用螺旋CT灌注成像的同时,结合常规动态增强扫描的手段,对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真菌性上颌窦炎诊断时使用CT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方法:在2017年9月-2019年9月的时间段内,选择91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时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91例设为对照组,研究组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真菌性上颌窦炎,使用CT扫描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研究组的临床表现和两组的影像学对比。结果: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与手术病理结果没有差异(P0.05),研究组影像学的特征均比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对真菌性上颌窦炎诊断时使用CT,诊断准确率较高,真菌性上颌窦炎临床表现主要以脓涕、涕中带血、压痛、面部肿胀、鼻塞伴头痛为主,影像学为高密度不均匀结节状软组织,斑点状、细条状团块钙化灶,骨质增生硬化等,因此诊断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表现及特征,从而提高临床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治效率。方法:选取60例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X线平片检查,28例给予CT平扫检查,32例给予MRI检查,观察不同方法的影像表现和诊断效果。结果:X线主要表现为患侧关节内、关节旁及周围可见数目不等、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软骨瘤钙化或骨化影,钙化软骨瘤结节体密度不匀,较大钙化或骨化结节可表现为中心低密度,周缘高密度。CT平扫均能清晰显示患者软骨瘤结节,可显示患者的边缘骨质增生、关节积液以及关节滑膜增厚等情况。MRI检查均可见早期关节病变,钙化软骨结节在T1WI和T2WI图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伴有关节软组织肿胀患者T1WI图像表现为低信号,T2WI图像表现为等高信号;伴有关节积液患者T1WI和T2WI分别表现为低信号和高信号。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滑膜骨软骨瘤病,且软骨瘤结节大小、数目、位置等情况与X线平片、CT以及MRI检查结果基本符合。结论:X线、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滑膜骨软骨瘤病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手术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CT影像学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SPL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集的SPLC病人为对象,总共68例。对其临床资料加以回顾性分析,对其均给予CT影像学技术扫描,对其影像学情况表现进行观察研究。结果:CT显示病人的病灶多集中于左肺,病灶大小为8-20mm,以毛玻璃样密度小泡征及密度不均且呈小颗粒状堆积为主要表现,病灶边缘的分叶比较深,病灶周围中,11例胸膜边缘有玻璃样晕影,21例有线影,32例有胸膜凹陷征,4例有支气管血管聚集征。经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强化者21例,不均匀强化者47例,病灶的时间及密度曲线呈现出缓慢升高表现。结论:CT影像技术应用于SPLC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SPLC鉴别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