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标》提出的生活德育理念、价值取向理念、尊重儿童理念和意义建构理念,是课程的精髓所在。它既是教学设计的理论柱石,又  相似文献   

2.
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倡导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理念,并强调本课程教学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生活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其中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既包括人们所做的、所追求的,也包括人们怎样活动和接受活动……”儿童是生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的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依赖预案,追求的是一种铃响课“完美”的教学境界,学生们是在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和特定情境下疲于应付。这种看上去过程流畅、氛围活跃的课堂,却恰恰掩盖了学习本来的面目,违背了课改的初衷,也掩盖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试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充分体验在哪里?知识的个性化感悟又在哪里?学生又如何获得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决不能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好教师”角色建构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小学教师角色实践和探索的终极目标。基于对课改理念变迁、一线教学经验及教育发展追求的研究,积极走向公共性是新时代“好教师”角色建构的根本向度。在课程变革语境中,考察三个课改时代的理念变迁发现:“好教师”经历了从“知识人”到“对话人”再到今天“公共人”的流变过程。在教学活动语境中,一线优秀教师成长经验也证实:“好教师”群像表现出积极走向教师角色公共性并涵盖其自身个体性的成长特点,既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也包括人格、精神、心灵,甚至生命。在教育发展语境中,新时代“好教师”成长需要追求鲜明的公共性内涵,包括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公共精神等。  相似文献   

5.
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质量问题多年来一直是高师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实践证明,在教育学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教学前言课的教学;只有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向学生讲清楚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和“课程目标是什么?”这四方面的问题,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有效性,是政治教师非常关注的话题;用电影课“三段式项目教学模式”进行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是我们对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尝试;学生在电影课项目的制作中展示了“学生主体、任务导向、项目载体、能力为本”,反映了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7.
歌唱活动一直是幼儿音乐活动中开展频率较多的教学活动。但从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教师更多的是去关注教学活动整体设计的合理与否,而把音乐技能的准备工作放在了"若隐若现"的位置。本文结合一线教师的经验反馈和对音乐教学活动的长期观察发现,教师在歌词、旋律、节奏和伴奏四个方面进行细致准备,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象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里的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是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  相似文献   

9.
数学以其科学的知识结构、丰富的思想内涵、多样化的方法体系历来被视为教育人、培养人的最重要的课程。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以落实“双基”为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科学”的教学,而忽视“人文”的培育,追求“分数之上”.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在《课标》中指出:数学教育是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数学教学要在重视并落实“科学价值”的过程中,更要重视“人文价值”的渗透教育。  相似文献   

10.
浅议备课     
教学过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教书育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当时的条件和环境灵活传授知识,在讲授中主要是提问题、指决窍、传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忽视了将“课”与“岗证赛”进行有机融合,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课岗分离”“课证分离”“课赛分离”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课堂上学非所用,参加资格证考试难以顺利过关,在职业技能大赛中难以斩获佳绩。为此,有必要构建“课岗证赛”融合式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通过“三阶段八环节”的流程,即幼儿园调查、专业研讨、制定实施计划等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课岗对接”“课证融通”“课赛融合”,最终实现“资格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现代性和通俗性的财经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创设生活之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设问题之情境,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创设实践之情境,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创设表演之情境,增强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同时应注意,情境教学要因材施教;教学活动运用情境要适度;督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以提高综合素质;改革现有西方经济学课时安排,增加实践技能的考核比重。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误区: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添头“和“装饰“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和写作课;不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不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教师定目标,教师定程序,教师干涉过多。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的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依赖预案,追求的是一种铃响课“完美”的教学境界,学生们是在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和特定情境下疲于应付。这种看上去过程流畅、氛围活跃的课堂,却恰恰掩盖了学习本来的面目,违背了课改的初衷,也掩盖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试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充分体验在哪里?知识的个性化感悟又在哪里?学生又如何获得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决不能将“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新课改后设置的一门对于儿童品德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综合性课程,但目前小学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口语课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科教学需要,以培养师范生从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执教能力为已任,把该学科纳入教学范围,通过对本学科教学知识的讲授、训练,提高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昧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好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8.
顾新红 《阅读》2014,(36):47-48
<正>品德教学审美化研究非常有现实意义,审美化教学设计是教学审美化的基础。美的目标,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是审美化教学实施的主要途径。一次课题研究活动中,有位教师执教了《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课堂上,教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美的教室,并展现美中不足之处,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去珍惜现有的美,从而把教室变得更美。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所追求的审美课堂,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而留给学生的"美"也不应该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让"美"触及学生的心灵,让我们课堂的教学内容、形式、过程在师生的互动中生成学生的心灵美、道德  相似文献   

19.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目的,本文提出了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如何实现的途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五“三”联动思政教学模式将思政理论课与思政实践课相结合,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设计教学专题,从理论说教语境向学生生活体验迁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多角度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通过“四位一体”的多元评价保证了实时性、有效性、公平性、公正性,在中职思政教学中践行了“三全育人”理念,能有效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