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积极开拓者和实践者,“汉园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集《十年诗草》已成为20世纪三十年代诗歌创作走向的典型代表,其诗文风淳朴,意境深远,立足于现实,却超越现实,紧扣现实,又不拘泥于现实,不露声色中阐明蕴含的哲理,理性描写中抒发深层的情感。其创作的最大特征在于将诗歌意象分散镶嵌在众多现实事物之中,进而通过所描写事物的关联形成整体印象,不求直抒胸襟,情感炽烈,但求寓意于物,情理兼蓄。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他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翻译家,其译作不仅涉及英文经典,也包括对本人诗歌的自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信,似,译”翻译理念,并提出了“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本文以卞之琳《十年诗草》中自译诗为例,通过分析意象的明晰化翻译,以期对他译现代诗歌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郭祥正是北宋中期著名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有《青山集》30卷。然而几百年来,对他及其诗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这是极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诗论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三个时期:一、1922年7月留学美国之前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的诗歌创作;二、1922年7月至1925年5月在美国留学期间的诗歌创作;三、1925年5月从美国留学归国后的诗歌创作。闻一多的第一首白话新诗《西岸》发表于1920年7月,自那时起直至1922年3月留学美国时的诗歌创作多数收入诗集《红烛》之中,还有少部分保存在他当时抄存的《真我集》中。这是闻一多第一个时期的诗歌创作。闻一多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内容上非常广泛,其中有各种生活实感的抒写(如《雨夜》、《雪》、《黄昏》、《春  相似文献   

4.
《轮》,《热风》,《诗草》,同是槟城新报的副刊,但内容却正好相反;在马华新文学低潮期前半期(1932-1934年)的文艺副刊中,《轮》几乎是最富于时代精神的一个,《热风》和《诗草》却是最缺乏生活气息的一对.《热风》是个纯文艺副刊,1934年3月16日创刊,温梓川主编,侧重刊登散文和短篇小说.《诗草》则是个新诗刊,综合发表诗歌创作,诗论,诗人略传等等,1934年4月5日发刊,  相似文献   

5.
朱庭珍(1840——1903年)字小园,号诗隐,举人,云南石屏人。是清代云南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他的诗歌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论诗专著《筱园诗话》里。《筱园诗话》是一部有价值的诗歌理论专著。除诗歌外,它还涉及了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领域里许多重要问题。本文仅就它所涉及的诗歌理论,分为诗歌发展史观;诗歌创作理论;诗歌的艺术规律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唐末诗人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事迹载《新唐书·文艺传》。著有《唐英歌诗》三卷,收诗约三百首,其中不乏名篇佳构。由于唐末诗歌长期遭受冷落的缘故,对吴融诗歌的研究,至今仍属空白。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唐末诗歌实有重新开发,重新认识的必要。现将吴融的诗歌创作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问陶诗歌菁华录》乃继中华书局《船山诗草》、周宇澄先生《船山诗选》、成镜深先生《船山诗草全注》出版后,张问陶研究进程中的又一学术研究硕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喜可贺,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是清代的一位著名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是外交官、政治家兼诗人的一生。黄遵宪一生创作了 10 0 0多首诗 ,《人境庐诗草》是其代表作。该诗集取材广博 ,内涵丰富 ,格调高雅 ,凸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黄遵宪主张诗人要关注现实 ,强调诗歌的社会功利 ,并且极力倡导以口语入诗 ;其艺术见解和创新精神在晚清诗坛上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对于当代中国的诗歌创作来说 ,依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余珍是贵州毕节大屯土司之一,文武兼备,诗艺兼擅。他曾壮志凌云,投笔从戎,以都司身份组织围剿反清势力;他的书法、绘画水平在余氏家族中首屈一指,所著《四余诗草》清朗疏淡、闲适宁静,或寄情山水,或咏史怀古,充分体现了其“四余”之意。余珍深受余家驹影响,更多地继承了余家驹诗歌的闲适疏淡风格,色调烂漫,柔中见刚,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独具特色。余珍诗歌创作成就稍逊于余家驹、余昭和余达父,但在全国少数民族汉语古诗创作中仍占有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余珍是贵州毕节大屯土司之一,文武兼备,诗艺兼擅。他曾壮志凌云,投笔从戎,以都司身份组织围剿反清势力;他的书法、绘画水平在余氏家族中首屈一指,所著《四余诗草》清朗疏淡、闲适宁静,或寄情山水,或咏史怀古,充分体现了其“四余”之意。余珍深受余家驹影响,更多地继承了余家驹诗歌的闲适疏淡风格,色调烂漫,柔中见刚,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独具特色。余珍诗歌创作成就稍逊于余家驹、余昭和余达父,但在全国少数民族汉语古诗创作中仍占有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被尊为清末"诗界革命"的代表作家。结合黄遵宪在《杂感》组诗中表达出来的诗歌理论,并参考他大量的诗歌作品,可见他的诗歌的创作特点:个人的身世经历融入诗歌创作中;与众不同的异域色彩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用当代口语,亦即"流俗语"进行诗歌创作;以新意境、新语句和旧风格为关键词的"新派诗"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二年五月,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简称《马恩全集》)第40卷。该卷收入了青年马克思1833年至1837年期间写的诗歌。这对于研究马克思世界观的最初形成和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诗歌创作问题,谈谈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在永州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境有关."逐客"闲人"和"贬黜"作为他在永州时期的缺失性情感体验,形成了其永州诗歌创作独特的心境.贬永前期,其诗歌主要充满了愤激和怨慨;贬永后期,心境较前期显得平和而诗歌更为丰富多彩.这种心境的变化,也就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对诗歌创作问题,作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探讨。这些关于诗歌创作革新的理论,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综观其诗歌革新理论,核心是“破除死法、死格,树之以活法活格”。在他的主要诗论著作《姜斋诗话》和《历代诗歌评选》中,有许多关于破除死法死格的论述。而他所谓的“死法死格”,又主要是指诗歌创作的形式主义。的确,形式主义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大弊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说“公度之诗,诗史也”。黄遵宪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历史学家,同时又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将自己一生探索所得,耳目所历,笔而书之为诗,辑成《人境庐诗草》十一卷。收同治三年至光绪三十  相似文献   

16.
在穆木天的文学生涯中,有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在日本期间由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转向,其诗歌作品是写于1925年的《旅心》,其理论作品是写于1926年的《谭诗》这篇长文。前者表达的是模糊诗观,后者则是明确诗观。《谭诗》中表达的明确诗观主要涉及三个层面:诗歌的本质,诗歌写作的基本理念与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而其核心的概念即是他主张的"纯粹诗歌"("纯诗")。但在实际上,穆木天的诗作只动用了他诗学主张的第三方面,即他自己提倡的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在他的诗作与诗观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悖离。  相似文献   

17.
李仪祉先生是蒲城县马湖乡富源村人,他的一家可谓科学世家。伯父李仲特先生是清末民初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他对数学颇有研究,其名著有《开方数理图说》二卷,于1923年出版;又著有《级数比类》五卷,原稿现存于今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他还绘有《三省黄河图》一书。  相似文献   

18.
元代后期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余阙的诗创作在中国学史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诗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7称其诗“于元人中别为一格”。但今人对其诗歌创作的研究很少,本通过阅读余阙的创作,主要探讨他山水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徐霞客晚年“万里遐征”所记《滇游日记》13卷,约占《徐霞客游记》文字的五分之二,是《游记》中成就最高的部份.云南旅游期间的诗歌创作,也是他一生中诗作最丰富,创作取得卓越成就的时期.本文针对其诗歌在“徐学”研究中的这一空白和薄弱环节,在国内较早地对徐霞客云南诗作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1949年4月4日,李长之创作了三首诗歌,分别是:《泥水的小塘》、《世上只有一条路》和《保卫世界和平会议》。这种诗歌创作现象,在李长之个人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少见,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也是独特。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李长之这一诗歌创作现象,可以看到:这三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复杂,诗人在时代转变过程中复杂的心态与时代的印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