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给出预载荷下转盘轴承的几何模型,利用几何位移关系求出了轴承接触角以及接触应变量,根据轴承内圈受力平衡关系,分析了不同预载荷下接触载荷的分布关系。结果表明:一定的预载荷可以增加轴承钢球与滚道的接触数目,使载荷分布更加均匀,减小了滚道工作面的磨损。  相似文献   

2.
黎桂华  黄平 《轴承》2008,(2):1-6
在考虑接触角的变化和轴向预载荷影响的前提下,基于静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两自由度的数学模型,介绍了精确求解轿车轮毂轴承载荷分布的数值方法,同时系统分析了侧向加速度和轴向预载荷对载荷分布的影响.轮毂轴承在合适的轴向预载荷状态下工作,可以获得最大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3.
对滚珠丝杠支承轴承,研究了承载后原始接触角的变化,推导了新的轴向刚度计算公式,同时分析了角接触球轴承、推力轴承的预紧量的选取,给出了最小轴向预载荷公式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4.
角接触球轴承接触角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分析接触角测量原理、游隙与原始接触角的关系基础上,通过实例重点介绍了轴向载荷作用下轴承接触角的变化,并指出在检测轴承接触角时应考虑轴向载荷对接触角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轴承》2016,(2)
通过计算第3代轮毂轴承单元的最大法向载荷、实际接触角、转角及接触椭圆长半轴,并结合沟道与钢球的几何关系,推导出最小挡边高计算公式。分析轮毂轴承单元在不同侧向加速度、预载荷、接触角、偏移量和沟曲率半径的条件下所需最小挡边高,为沟道最小挡边高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超高速主轴轴承内部润滑状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稳态Ree-Eyring模型点接触热弹流润滑理论,采用多重网格法分析了油气润滑超高速主轴轴承在不同结构参数和工况条件下内部各接触区域的润滑状态;通过对轴承内部球与内、外套圈滚道之间的润滑状态进行系统仿真,分析了轴承转速、轴向预载荷、球径和初始接触角等基本参数对超高速主轴轴承内部润滑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速运行状态下的主轴轴承,其内部接触区的润滑油膜温度急剧升高,制约着电主轴轴承极限转速的提高;优化轴承的球径和初始接触角可使轴承内部接触区达到最佳的润滑状态;轴承的轴向预载荷对内部接触区的润滑状态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定子驱动端面形成的椭圆运动是实现超声电机驱动的关键,因而椭圆运动的性质直接影响超声电机的性能。分析了圆柱形多自由度超声电机驱动点的椭圆运动轨迹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椭圆倾角的计算公式,分析了椭圆倾角与接触角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最佳接触角。提出了保证最佳接触角的方法。通过实验,分析了接触角对电机输出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查全 《轴承》1991,(2):2-6
介绍轴连轴承的结构类型,提出了轴连轴承精度等级划分的标准;重点叙述轴连轴承设计中的游隙、接触角、预负荷量和基本尺寸的计算方法及其参数的选取。附图6幅,表2个,参考文献3篇。  相似文献   

9.
陶瓷/金属润湿性研究对于陶瓷金属连接以及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制造有重要意义。采用座滴法研究了SiC/Ag+Ti体系的润湿性。测定了不同成分的焊料与SiC基体的接触角。试验结果表明Ti的添加能显著改善体系的润湿性。随Ti含量的增加,接触角不断减小;温度升高、保温时间延长,接触角也减小。微观分析显示,界面处形成一反应层,润湿界面存在明显的元素互扩散现象。  相似文献   

10.
杨新 《轴承》2004,(10):40-41
通过对轴承的运动进行分析,寻求轴承零件的转速与轴承几何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轴承接触角与轴承零件转速的关系,通过检测轴承零件转速间接测量轴承接触角。  相似文献   

11.
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瑞召  李旗号  李广文 《轴承》2003,(5):8-11,18
从设计角度初步研究了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装球数及其约束条件,并利用赫兹理论和弹性力学原理,从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受力状态出发,研究了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接触角变化,提出了确定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实际工作接触角的方法,最终找出确定套圈挡边直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超高速电主轴内部主轴轴承为研究对象,基于稳态等温点接触弹流润滑理论,采用多重网格法,对超高速时在不同工况和几何参数等条件下主轴轴承内部的弹流油膜状态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速度、预载荷等工况条件和接触角、套圈沟曲率半径系数、材料参数等对轴承内部球滚动体与套圈滚道之间润滑状态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13.
规则粗糙固体表面液体浸润性对表观接触角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粗糙表面固液接触角的Wenzel模型和Cassie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规则粗糙形貌中液体浸润性对表观接触角的影响,推导出了一种新的规则粗糙表面的表观接触角模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规则形貌的设计可以控制液体的浸润特性,以及固液表观接触角,其中微孔的孔深和孔分辨率等几何参数成为重要的控制参数。同时,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验证。这种考虑液体浸润性的表观接触角模型,也提供了对表观接触角滞后现象解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基于滚动轴承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三点接触球轴承动力学微分方程组,采用预估-校正GSTIFF(Gear Stiff)变步长积分算法求解其动力学微分方程,分析了内外圈沟曲率半径、内外圈沟底直径、钢球直径以及内外圈挡边直径的尺寸偏差对三点接触球轴承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内、外圈沟曲率半径在上偏差时,接触角较小;当内圈沟底直径在上偏差时,接触角较小,当外圈沟底直径在上偏差时,接触角较大;当钢球直径在上偏差时,接触角较小;内、外圈挡边直径偏差对实际接触角影响均较小,但挡边直径偏差会影响极限接触角。  相似文献   

15.
轴承接触角测量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单片机轴承接触角测量仪的测量原理,结构以及软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通过合理确定轴承滚道加工工艺尺寸,减小接触角,从而提高轴承寿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球轴承接触角测量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触角是角接触球轴承最重要的几何参数。分别介绍了运用轴承几何学原理和轴承运动学原理检测球轴承接触角的方法。其中,几何学检测法是通过检测轴承径向游隙间接获得接触角,运动学检测法是利用球轴承旋转套圈与保持架间的速度差检测接触角。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量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关键尺寸,利用接触角的公式计算出实际接触角。并进一步分析了沟径、沟心距及游隙对接触角的影响,为接触角的控制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9.
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接触角的求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角接触球轴承动态特性辅助方程组的基础上,明确了各辅助方程最终都是接触角的函数的规律,建立了变量传递关系图.根据高速角接触球轴承运转时内、外接触角的变化,提出了基于接触角迭代的球轴承动态特性求解方法,将动态方程组变为接触角和接触变形的函数形式,并总结出了选取接触角初始值的一般规律,使得接触角初始值的选取接近真实解,缩短了迭代的求解过程.最后通过算例说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轴承》2020,(2)
为提高角接触球轴承接触角的测量精度,研制了一台能够稳定加载、动力传动链短,精度高且拥有自校准功能的轴承接触角测量仪,并介绍了测量仪的结构组成和基于PLC的测控系统。重复性试验及不同加载工况下的试验结果表明,该球轴承接触角测量仪运行稳定可靠,满足接触角不大于0.5°的设计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