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和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和误诊原因,以期早期诊断、正确处理、减少病死率。方法对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症状、体征分析及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CT、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首发症状以典型胸、腹痛者22例,仅占61.1%;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占38.9%,X线检查见纵隔主动脉影增宽者占75.0%,CT、MRI的确诊率分别为91.7(33/36)和100%(36/36)。本组早期误诊率为47.2%。结论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易误诊为冠心病。胸部X线检查可作为初步筛选手段。超声心动图、螺旋CT、核磁共振检查可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MRI是目前非创伤性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正确诊断和误诊原因,以期早期诊断、正确处理,减少病死率。方法:对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症状、体征分析及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CT、核磁共振及主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首发症状为典型胸、腹疼浦22例,仅占61.1%,本研究早期误诊率为47.2%。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易误诊为冠心病。胸部X线可作为初步筛选手段。超声心动图、螺旋CT、核磁共振检查可提供主动脉夹层诊断的可靠依据,MRI是目前非创伤性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指标。结论:应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早期识别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减少误诊率,及时正确诊治,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 2 6例主动脉夹层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点 ,诊断方法、内外科治疗方法及近期预后。结果 :1 8例( 69.2 % )首发症状是胸、背、腹等突然出现剧烈疼痛。1 7例 ( 65 .4% ) X线胸片检查主动脉或纵膈影增宽 ,1 7例 ( 65 .4% )超声心动图检查出现典型夹层分离征象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准确性最高 ( 1 0 0 %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是急症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最好评价方法。内外科治疗总病死率 34.6%。结论 :早期诊断和积极正确治疗是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用于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治主动脉夹层患者63例,回顾其诊断过程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借助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诊断,为A组;选取行X线检查8例,为B组,选取行X线断层增强扫描(CT)检查23例,为C组.对比三组的阳性检出率,评价超声心动图用于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A组的阳性检出率与B组相比,远高于对方,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阳性检出率与C组相比略低,但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临床阳性检出率高,效果可靠.且与同样诊断效果明显的X线断层增强扫描(CT)检查相比,适应性强,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5.
初步确定为非心肌缺血性胸痛后,应有选择地做X线,心超声及实验室检查,对其他可能威胁生命的胸痛急症进一步明确诊断。X线检查对自发性气胸、肺气肿及胃穿孔产生的膈下游离气体具有决定性诊断价值;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肺动脉栓塞及心包积液有重要诊断价值,但不能据此确诊,很多情况下仍可能漏诊。超声心动图对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的诊断可靠性达100%,对大部分主动脉窦瘤破裂及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有极重要的诊断价值,有时可决定诊断。食管探头心超声技术大大提高了主动脉夹层分离发现率。肺动脉栓塞引起急性右心负荷增加时,心超声检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利生 《医学综述》2008,14(24):3811-38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结果2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92.8%)首发症状是胸、背部剧烈疼痛;17例患者(60.7%)X线片示主动脉或纵隔增宽;19例患者(67.8%)超声心动图为典型夹层分离征象;CT扫描发现主动脉双管征24例(85.7%);磁共振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性为100%。结论据临床特点作出早期诊断是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超声特点。 方法 对 16例临床疑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CT及 MRI检查。 结果 心脏超声检查检出率 92 .3% (14 / 16 ) ,特点为 (1)主动脉壁有分离的回声带 ,真假腔血流速度不同 ;(2 )升主动脉增宽 4 2~ 5 6 m m(13/ 16 ) ;(3)夹层远心端形成血栓 (2 / 16 )。 结论 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唐立  李华  高海燕 《中外医疗》2012,31(29):182+184-182,18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7例确诊为AD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比较了超声心动图与CTA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检出率以及内膜的撕裂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超声心动图与CTA对AD的诊断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主动脉夹层分型;评估主动脉及重要分支血管情况,可做为主动脉夹层的检查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急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快速诊断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的操作方法、适应症、并发症、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对急诊中疑诊为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的病人进行急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在29例疑诊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27例配合良好,顺利完成了急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该方法,18例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得到确诊,其中典型的胸主动脉夹层13例(A型:9例,B型:4例);不典型的胸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壁血肿)5例;9例无胸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也全部得到明确。操作时间为182(69~352)秒,从入院到确诊时间36(20~100)分。急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中无严重并发症。急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结论应用急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快速诊断急性胸主动脉夹层准确性高、安全、无明显并发症,可缩短确诊时间及入院时间,明显降低该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6例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早期识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总结6例确诊AD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资料。结果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复杂,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超声心动图、CT及MRI三种检查技术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能初步诊断AD;心电图、X线胸片对AD不能明确诊断,仅可做筛选;超声心动图对AD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首选;CT、MRI、主动脉造影对AD起确诊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早期诊断要点。方法:分析总结2000年1月~2005年12月郧阳医学院太和医院52例疑诊AD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均行心电图、X线胸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32例行CT检查,18例行磁共振(MRl)检查,8例行主动脉造影。结果:(1)提高对AD认识,在临床上详细问诊及体格检查,对AD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能作出初步诊断。(2)辅助检查中,心电图诊断符合率为0%;X线胸片诊断符合率30.7%;超声心动图诊断符合率为96.1%,有2例Ⅲ型AD,UCG未能发现,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观察到剥离内膜片及内膜片活动情况。CT及MRI诊断符合率100%,诊断不仅具有超声心动图优点,且不受胸骨及肺气影响,胸段夹层图象清晰,对III型AD亦能作出准确诊断。主动脉造影检查诊断AD符合率100%,能观察动脉夹层的入口及出口,明确AD范围,假腔内血流速度及AD的严重程度,对确定手术治疗的病人起决定作用。结论:(1)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能初步诊断AD;(2)心电图,X线胸片对AD不能给出明确诊断,但能起到临床筛选作用;超声心动图对AD诊断可靠,诊断符合率高;CT、MRI,主动脉造影能对AD起确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误诊原因,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8年收治并误诊的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误诊为脑梗死患者后经心脏彩超、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方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掌握其病理基础和病理生理特点,及时行超声心动图、颈部血管彩超、心脏彩超、增强螺旋CT、MRI、主动脉血管造影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3.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希贵  杨明  杨杰  马学军 《疑难病杂志》2011,10(11):852-853
目的探讨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以减少误诊。方法收集28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诊疗措施。结果不典型主动脉夹层中高血压患者居多(96.4%),病程5年以上者夹层发病率高,血脂增高者占57.1%。不典型症状以胸闷、神经系统症状、气短者居多,容易误诊为肺栓塞、脑卒中、冠心病等。X线胸片阳性率76.2%,超声阳性率80.0%,CT和MR阳性率均为75.0%,CTA和MR行造影检查阳性率均达100%,ECG异常变化占58.3%。非典型主动脉夹层首次就诊至非心血管科比例占71.4%。结论长期高血压不采取干预容易形成主动脉夹层,非典型主动脉夹层容易误诊,高血压就诊患者X线胸片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CTA或MR可以确诊主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14.
陈莹  吴焱贤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522-52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临床特征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总结了1992年1月 ̄2005年12月年我院65例AD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入院后均进行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及常规化验检查,行心电图(ECG)、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UCG),42例行CT检查,23例行磁共振(MRI)检查,9例行主动脉造影检查。结果UCG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7%(58/60)、80%(4/5)及95.4%(62/65)。结论UCG对诊断夹层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作为常规筛选性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多平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快速诊断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08例临床拟诊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行多平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因不合作无法完成,1例因呕吐无法完成,其余105例病人均积极配合完成检查,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严密观察、精心护理是顺利完成多平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及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自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经手术确诊的51例主动脉夹层病例,术前均做过超声心动图及CTA检查的病例进行分析,评价两种影像检查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本组51例患者中,De BakeyⅠ型的病例有14例,De BakeyⅡ型的病例有4例,De BakeyⅢ型的病例有33例。超声心动图对所有病例的检出率是90.2%(46/51),而CTA对所有病例的检出率是96.1%(49/5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漏诊的5例病例中,1例是De BakeyⅠ型,4例是De BakeyⅢ型;CTA漏诊的2例病例均是De BakeyⅡ型的。结论心脏超声及CTA检查作为两个独立的检查手段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将两者联合使用必将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特征,并与核磁共振(MRI)及术后诊断对比分析.结果6例主动脉夹层,I型主动脉夹层3例,I型主动脉夹层2例,I I型主动脉夹层1例.结论超声心动图为主动脉夹层快速、准确、无创、经济的诊断手段,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是诊断该疾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临床特征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总结了1992年1月-2005年12月年我院65例AD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入院后均进行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及常规化验检查,行心电图(ECG)、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UCG),42例行CT检查,23例行磁共振(MRI)检查,9例行主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UCG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7%(58/60)、80%(4/5)及95.4%(62/65),结论 UCG对诊断夹层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作为常规筛选性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应用于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疑似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102例行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及CT主动脉造影+三维重建成像检查,比较两者在检查阳性率上的差异.结果 102例患者中,急诊床旁超声检查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增72例,CT主动脉造影+三维重建成像检查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80例,急诊床旁超声诊断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63.6%.结论 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结合腹部主动脉超声检查,对急诊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操作快捷、简便、无创、经济及可重复观察等优越特点,是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简便易行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误诊情况,提高临床医师早期诊断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4月收治的58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中有49例(84.5%)诊断为高血压,35例(60.3%)以突发的撕裂样疼痛为主。D-二聚体、胸片、超声心动图、主动脉CT、磁共振检查敏感性分别为87.5%(21/24)、28.6%(8/28)、45.2%(14/31)、100.0%(53/53)、100.0%(2/2)。首诊误诊率高,为44.8%。结论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危险因素;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应尽早行主动脉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