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O139,O1群霍乱弧菌分子遗传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O139群、O1群霍乱弧菌分子遗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序列分析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检测了3株O139群、3株O1群ElTor生物型和2株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结果3株O139群和5株O1群霍乱弧菌均扩增出566bp的DNA片段,DNA序列源于霍乱肠毒素(ctx)A2B基因。RAPD产生的两种DNA指纹图谱一致显示O139群与O1群ElTor生物型遗传特征极其相似,与古典生物型略有区别。结论O139群与O1群ElTor型存在密切的种系进化关系,前者可能由O1群ElTor生物型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2.
O139霍乱弧菌肠毒素核苷酸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O139霍乱弧菌肠毒素(CTX)核苷酸与O1群霍乱CTX毒素核苷酸序列异同。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DNA序列分析测定2株O139群、2株O1群古典型、2株O1群E1Tor型霍乱弧菌CTXA2-B亚单位核苷酸。结果 2株O139群霍乱弧菌均含有CTXA2-B亚单位基因,O139群与O1群CTXA2-B核苷酸同源性为97.1%~98.9%结论 O139群与O1群霍乱弧菌CTX核苷酸序列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能够引起人类急性腹泻性疾病,但与O1群和O139群相比,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其危害性。因此,我们对分离于云南省的31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开展了分子特征分析。方法采用纸片法(K-B)开展抗生素敏感试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毒力基因;同时,我们对菌株进行了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分子分型研究。结果药敏实验结果显示,67.74%的菌株对利福平耐药,对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29.03%,所有的菌株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PCR结果显示,所有菌株的ompW基因为阳性,87.10%的菌株hly基因为阳性,25.81%的菌株rstREl tor为阳性,16.13%的菌株rstRClassical和tcpAEl tor为阳性,而CT、rfbO1和rfbO139基因全为阴性;PFGE结果显示,31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呈现出高度的离散趋势,几乎没有相同带型的菌株出现;在MLST结果分析中,发现了1个gyrB新的等位基因,mdh基因发现了4个新的等位基因,metE基因发现了6个新的等位基因,pntA中发现了2个新的等位基因,purM中发现了3个新等位基因,pyrC中发现了4个新等位基因。经过排列组合后,共发现了17个新的霍乱弧菌ST型别(ST273-ST289)。结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特征,同时,云南省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丰富了现有的霍乱弧菌分子分型数据库。  相似文献   

4.
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1-2006年广州地区霍乱暴发、散发事件及外环境监测中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的致病相关基因型和PFGE型,追踪菌株的来源和变迁,探讨本地区O139群霍乱流行特点。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O139群菌株的4种致病相关基因,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软件Bio Numerics Version4.0对分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广州地区O139群菌株中存在2种致病相关基因型,即A型和C型,18株感染者相关菌株中,除1株外,均为致病相关基因A型;10株珠江水分离株均为致病相关基因C型。28株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20个不同的PFGE型,归为4个聚类群(Ⅰ、Ⅱ、Ⅲ、Ⅳ群)。珠江水中O139群菌株存在PFGE克隆型的多样性。O139群暴发中分离的菌株PFGE型相同或相近,O139群散发疫情中的病例分离株与部分暴发株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PFGE型。结论分子分型方法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分析O139群霍乱菌株的流行特点,致病相关基因分型可代替噬菌体-生物分型来判断和区分O139群霍乱弧菌的流行株与非流行株,从而为霍乱的预防、控制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五年来国内外报道了非 O1群霍乱弧菌及 O_(139)血清群的霍乱暴发流行情况。我们于1996年5月至9月从本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15株非O1群霍乱弧菌和1株 O1群 El-tor 小川型霍乱弧菌,并将其对小白鼠的致病性和肠毒素毒力、小肠病理变化进行了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菌株来源及鉴定15株非 O1群霍乱弧菌和1株 O1群 El-tor 小川型霍乱弧菌,均从本院肠道门诊患者粪便中分离所得。并将其分别编为1号至15号、El-tor 弧菌编为16  相似文献   

6.
霍乱弧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霍乱弧菌至少被分为 1 90多个血清群 ,霍乱弧菌新菌株不断产生、并被发现 ,使流行情况变得复杂。此外 ,针对霍乱弧菌的不同生存状态 ,采用过去的免疫学和生物学方法不能很好检测、鉴别。目前 ,分子生物学和核酸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快速检测、鉴别霍乱弧菌提供了可能。现就霍乱弧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基因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分子遗传学特征目前 ,引起霍乱暴发流行的主要菌株为O1群的CVC、EVC流行株ESEVC和O1 3 9群 ,其他非O1群、非O1 3 9群一般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腹泻或肠道外感染。能造成霍乱流行的菌株是…  相似文献   

7.
杭州市健康人群粪便中检出O1和O139群霍乱弧菌无毒力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杭州市饮食、服务行业人员粪便标本进行霍乱弧菌监测。方法  2 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7月采集 2 6 2 5 2名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者粪便标本 ,分别接种于碱性蛋白胨水和 4号琼脂中。通过培养特性、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动力和生化试验等检查 ,对所分离的疑似霍乱弧菌菌株进行初步鉴定。采用霍乱弧菌O1群及O139群单克隆抗体的玻片凝集试验、噬菌体分型、霍乱弧菌ctxA和tcpA基因的PCR进一步鉴定各疑似霍乱菌株。 结果 上述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各 2株。 2株O1血清群霍乱弧菌的噬菌体分型分别为 19k和 5k ,为埃尔托生物型非流行菌株 ;2株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的噬菌体分型分别为 2 0k和 31k ;但ctxA和tcpA基因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尽管所检出的 4株霍乱弧菌均为无毒力的非流行菌株 ,但因携带者从事职业的特殊性 ,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河南省淡水养殖环节中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分布及分子分型情况。方法 对河南省淡水养殖环节中50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和3株病人来源菌株进行全基因测序,利用PubMLST-Vc数据库分析其序列分型(ST),利用最小生成树关系图分析进化关系,通过VFDB数据库获得其毒力基因分布。结果 来源于淡水养殖环节和来源于病人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53株菌株均具有黏附、趋化运动、抗吞噬、毒素及酶类等功能的8类毒力相关因子基因,缺失辅助定植、毒素共调、分泌等功能的毒力相关因子基因和副霍乱肠毒素等4个毒素基因。部分毒力相关因子或部分菌株的毒力相关因子毒力基因不全。与3株来源于病人的菌株相比,二者毒力因子基因携带情况相近,除MSHA Ⅳ型菌毛毒力因子mshA基因、荚膜多糖wbuB基因、wbfY基因、rmlB基因、血红素受体hutA基因及Ⅲ型分泌系统vscC2和vcrD2基因外,部分菌株二者携带相同的毒力因子基因。53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分属19个ST型,ST4和ST5是优势ST型,养殖环节来源的菌株与病人来源的菌株分属不同的ST型。19个ST型等位基因位点变异差异数在1~7个,其中分离自淡水养殖环节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17个ST型等位基因位点变异差异数在1~7个,病人来源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2个ST型与分离自淡水养殖环节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ST1、ST2、ST6和ST10属同一簇,与ST1有6个等位基因位点存在差异。结论 河南省淡水养殖环节非O1/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MLST分型多样化,携带多种毒力相关因子,不同来源菌株携带的毒力基因相同,虽然分属不同的ST型,但还是存在食品安全风险,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福建省近年从病人和外环境中分离到的不产毒O1群霍乱弧菌的毒力基因分布特征,分析菌株间的遗传相似度。方法 运用PCR扩增技术分别检测15株不产毒O1群霍乱弧菌的毒力相关基因tcpA、rstR、hlyA、zot、ace、toxR、ctxA,并通过脉冲肠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结果15株不产毒O1群霍乱弧菌各毒力相关基因的阳检数分别为hly-ET(8/15)、tcpA-CL(6/15)、hly-Cl(4/15)、ace(3/15)、toxR(3/15),其余毒力基因均为阴性。按照100%的相似度,PFGE分为12个基因型别,无集中优势的PFGE型别;根据TENOVER原则有两个相对优势的G1、G2 PFGE群。结论 不产毒的O1群霍乱菌株不同程度地携带有相关的毒力因子,病人株和环境株毒力基因分布无明显差异,不产毒O1群霍乱菌株存在基因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非典型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在福建省1962-2005年霍乱菌株中的存在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1962-2005年代表性霍乱菌株69株(稻叶21、小川48),运用PCR技术进行ctxB、tcpA、rstR、hlyA 各毒力因子的古典型(Cl)和埃尔托型(El)基因的扩增;同时对部分菌株的ctxB 和rstR 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定和比对;分析福建省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EVC)中非典型菌株出现的时间和存在意义。结果 1962年福建省分离的O1群EVC菌株中携带有ctxB-Cl、tcpA-Cl、hlyA-Cl基因;rstR-Cl基因仅在1994-2000年的霍乱菌株中检出。序列比对结果发现ctxB 基因出现新的204位碱基突变位点(T→G);同时报道两种新的ctxB 基因型别(10和11),且发现存在于同一个菌株中;ctxB基因型11的115位碱基为C,表现为古典型ctxB 位点特征,203位碱基为T,表现为埃尔托型ctxB 位点特征。结论 福建省在1962年的O1群EVC菌株中就出现杂合有ctxB-Cl、tcpA-Cl、hlyA-Cl基因的非典型EVC菌株,是迄今为止报道出现非典型EVC最早的年代;1994年以后出现整合有rstR-Cl基因的非典型EVC菌株。另外,在福建省O1群EVC中存在国内外未曾报道的新的ctxB 碱基突变位点和ctxB 基因型别;同时在同一菌株中存在不同的ctxB 基因型别杂合形式;ctxB 序列也存在不同生物型别的特异位点组合形式。福建省O1群EVC表现为独特的地方性分子特征。  相似文献   

11.
O139群霍乱弧菌地方分离株的分子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本地分离出的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特征,建立霍乱暴发和散发的快速检测及流行病学溯源的有效手段。方法采用PCR方法对霍乱弧菌进行4种毒力基因的检测,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及SPSS软件对以上菌株进行多态性分析,对霍乱弧菌毒力进行快速测定和分子分型。结果5株O139群霍乱弧菌均可检出四种毒力基因。所有霍乱弧菌的RAPD结果经聚类分析可分为3个聚类群,较好地反应了不同群的霍乱弧菌之间的亲缘关系。结论可将PCR和RAPD方法结合分析用于霍乱疫情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溯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福建省1962-2005年不同流行时期、不同流行血清群的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EVC)的菌株间的遗传关联度和基因组的多态性;探讨不同PFGE型(簇)和霍乱菌株流行能力的关系。方法 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PFGE)技术,对福建省1962-2005年代表性霍乱菌株进行分型,结合流行病学背景资料探讨不同PFGE型(簇)和相关霍乱菌株的流行能力。结果 77株霍乱菌株按100%的相似度分为61个PFGE型,按照90%的相似度可得到5个主要的PFGE簇,命名为G1-G5;52株小川型霍乱弧菌,按照100%的相似度分为47个PFGE型,按照90%的相似度可得到4个主要的PFGE簇[G1(o)-G4(o)];25株稻叶型霍乱弧菌按照100%的相似度分为15个PFGE型,按照90%的相似度,可得到2个主要的PFGE簇[G1(i)-G2(i)]。各个流行时期的菌株均有优势的PFGE簇,散发的菌株呈现分散的PFGE型,没有集中趋势。结论 福建省3次流行的霍乱菌株有遗传关联性,在流行过程中产生基因变异出现新的优势PFGF簇;各地区间的霍乱流行有传播上的相关性。小川型G2(o)PFGE簇和稻叶型G1(i)PFGE簇的菌株有引起霍乱持续流行的能力,后者更有引发大规模病例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O139群霍乱弧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霍乱这一烈性肠道传染病,在近代历史上已引起7次世界性大流行,且死者常数以百万计而为世人瞩目.故1962年第15届世界卫生大会将其列为国际检疫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被明确指定为 O1群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至于非O1群霍乱弧菌(O2~O138)的137个血清型,尽管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域中,它们中有的菌株也偶可引起人类散发性腹泻,但从未发生过流行,也不作霍乱计.1 流行病学与生物学特性1.1 O139群霍乱弧菌的流行1992-10-19,12-22,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泰米尔纳德省和孟加拉国南部的 Bargerhat 等地区先后发生典型霍乱样疾病的爆发流行,分离出的病原体中占绝对优势(>95%)的菌株虽属非 O1群霍乱弧菌,却不与已知的非 O1群(O2~O138)霍乱弧菌混合多价血清发生凝集,后由  相似文献   

14.
1992年 ,在印度南部马德拉斯 (Madras)、孟加拉、泰国等地接连出现大批霍乱样腹泻疾病的暴发流行。从病人中分离到的病原菌是一种新型的霍乱弧菌 ,与O1群及非O1群的O2 O13 8的诊断血清均不凝集。日本专家Shimada等将其命名为O13 9血清型霍乱弧菌 ,并将“Bengal”作为O13 9霍乱弧菌的同义词 ,此命名已被“国际腹泻病研究中心”所认可。由该菌株引起的疾病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与O1菌所致霍乱无法区分 ,故也被WHO定为霍乱。由于人群对O13 9菌株普遍缺乏免疫力 ,它有可能取代O1群霍乱弧菌蔓延到世界各国 ,尤其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一例肝硬化病人腹水中检出霍乱弧菌的药敏情况及血清分型。方法通过革兰染色、细菌鉴定分析系统和质谱分析仪鉴定菌种,玻片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K-B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结果检出的霍乱弧菌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不引起霍乱,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对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其余均为敏感。结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按一般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对待;医务人员应保持手卫生,同时做好病人的隔离及终末消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3起霍乱疫情病原O139霍乱弧菌分子分型特征和遗传相关性,探讨O139霍乱疫情流行特征。方法对2012年湖北省3起霍乱疫情分离鉴定的35株O139霍乱弧菌菌株用水煮法提取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霍乱肠毒素CT基因;取新鲜培养的菌株,制备约4.3个麦氏单位的细菌悬浮液,经裂解、洗涤及限制性内切酶NotI和SfiI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用凝胶成像仪获取电泳图像,分析DNA片段并用BioNumerics V4.6软件UPGMA方法(复选Dice相关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5株O139霍乱弧菌ctxA基因PCR扩增产物约为308bp,分离自聚餐食用的凉菜、病人、带菌者及厕所标本(对应病人家)O139霍乱弧菌均为产毒株,经NotI酶切分为9种PFGE带型,SfiI酶切分为6种PFGE带型;A市2株病人分离菌和4株带菌者分离菌PFGE带型为KZGN11O139.CN0077+KZGS12O139.CN0054,B市1株病人分离菌和1株厕所分离菌PFGE带型为KZGN11O139.CN0302+KZGS12O139.CN0058,C市和D市分离菌株优势型为KZGN11O139.CN0276+KZGS12O139.CN0007,包括3株食品分离菌、2株厕所分离菌及16株病人和带菌者分离菌,另有6株PFGE带型呈现多样性。结论 2012年湖北省霍乱疫情特点为散发以及聚餐导致的局限暴发,3起疫情的分离菌株带型各不相同,呈现多样性,其中2起为单一菌型感染,1起为混合菌型感染,传染来源复杂且不明确,提示应加强霍乱的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克隆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nhaA基因,并分析其变异性。方法收集我国1988—2000年散发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4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nhaA基因,克隆至pcDNA3载体,通过序列测定分析其同源性和变异性。结果 分别从霍乱弧菌Ol群和O139群扩增出约1.2kb的nhaA基因片段,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我国霍乱散发O1群和O139群的nhaA基因与Genbank中霍乱弧菌O1群野毒株参考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和96%。编码氨基酸的突变率分别为2%和11%,nhaA基因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簇(Aspl33、Aspl63、Aspl64、His225、Leu73和Gly338)未发生变异;第203、221位的氨基酸,O1群和O139群发生相同的变异。结论 nhaA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变异可能是霍乱弧菌适应外环境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三种方法:CT-SMAC培养、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酶免疫法和stxl、2PCR法检测腹泻粪便标本,确定了产志贺毒大肠杆菌在内布拉斯加的流行。335份标本中检出14株菌株,阳性率为4.2%;其中CT-SMAC法培养出6株,EHEC酶免疫法检出13株,stxl、2PCR法检出14株,其中仅6株为O157血清群,说明非O157与O157血清群同样也在流行非O157:H7产志贺毒大肠杆菌腹泻在美国内布拉斯加流行@PaulD.Fey  相似文献   

19.
探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在细菌分型中的实用性。方法:采用RAPD对5株O1群霍乱弧菌、2株非O1群霍乱弧菌和3株其它类弧菌进行分型并对试剂、DNA扩增仪等可能影响RPAD结果的因素进行比较。结果:1.分型:依据DNA指纹图谱特征将10株弧菌分成4类,即El Tor生物型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江西省2006-2010年分离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的药物敏感性及分子特征。方法 采用E-test试纸条检测方法对38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所有菌株对氯霉素、美洛培南、阿奇霉素、米洛环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利福平均敏感;15(39.5%)株菌株对青霉素不敏感,18(47.4%)株对氨苄西林不敏感,25(65.8%)株对环丙沙星耐药,23(60.5%)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11(28.9%)株对复方新诺明不敏感。PFGE分型显示以AH1和AH2型为主,并且同一地区的带型以同一种带型为主。结论 江西省2006-2010年分离C群脑膜炎奈瑟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还有大部分菌对磺胺类和青霉素类药物也不敏感。PFGE分型特征虽然呈多态性,但是以AH1和AH2型为优势克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