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浮膝损伤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浮膝损伤伴血管损伤19例,骨折复位固定同时行血管损伤大隐静脉移植修复术11例,人工血管修复3例,直接行端端吻合术3例,单纯修补术2例。对8例小腿严重创伤合并筋膜间室综合征者行小腿筋膜切开减压术,伤后3月修复交叉韧带损伤2例。结果1例患者合并严重挤压综合征死亡,2例在伤后48 h探查吻合血管患者二期截肢,肢体存活16例,此16例获随访0.5~2年。根据Karlstrm评价标准优6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25%。人工血管修复的3例术后血流通畅。13例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2例足部感觉正常,肌力3级,生活基本自理;1例长期昏迷,生活不能自理。结论对于合并血管损伤的浮膝损伤,应尽早诊断及重建血液循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产生,尽可能恢复患者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肢体大血管损伤的临床救治措施。方法对36例肢体大血管损伤患者,积极实施院前抢救,控制出血,纠正休克及处理合并伤。术前充足备血。彻底清创。诊断不明确者行CT三维血管成像(CTA)。根据不同伤情,血管直接修补及端端吻合21例,血管移植8例,游离皮瓣移植4例,未行血管修复3例。术后常规抗炎、抗休克、抗凝治疗。结果 36例中截肢4例,Ⅰ期截肢2例,Ⅱ期截肢2例。血管修复33例,成功30例,余3例中1例截肢,另2例肢体功能差。34例获2~13个月随访,经肢体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患肢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良好者27例(75.00%)。结论对于肢体大血管损伤,快速合理的院前、院内抢救流程是挽救生命的前提;CTA有助于明确血管损伤的具体部位,为术中探查、修复提供依据;尽早重建肢体循环是保存肢体、恢复功能的关键;妥善处理合并伤及并发症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膝部骨折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膝部骨折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16-68岁,平均34.3岁.骨折脱位情况膝关节脱位2例,股骨下端骨折4例,胫骨上端骨折9例,浮膝6例.动脉修复方法端端吻合7例,大隐静脉移植14例.骨折及脱位固定方法石膏固定2例,内固定14例,外固定架固定5例.修复顺序2例膝关节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患者先手法复位膝关节再修复血管,膝部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的患者先修复血管,后固定骨折6例,先固定骨折再修复血管5例,在处理骨折前先建立临时性动脉内分流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平均3.3年.肢体存活17例(81%),截肢4例.截肢者均为入院时肢体严重缺血患者,部分缺血患者无1例截肢;截肢患者中有3例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l例合并中度软组织损伤;肢体存活患者平均MESS评分4.2±1.3,截肢患者平均7.2±1.8.截肢患者均是由于术后出现难以控制的感染而截肢.[结论]膝部骨折脱位合并胭动脉损伤时,肢体的软组织损伤程度、MESS评分、肢体缺血的严重程度均是影响肢体成活的重要因素,术后感染是造成截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下肢严重创伤主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下肢严重创伤主要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治,提高疗效,降低截肢率。方法:对72例下肢严重创伤主要血管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其中直接血管吻合41例,自身静脉移植修复11例,自身静脉补片移植修复9例,单纯修补12例。术后按显微外科方法监测治疗。结果:治愈65例,截肢6例,死亡2例。结论:下肢严重创伤主要血管损伤往往合并严重的骨折和软组织损伤,早期诊断、早期处理致关重要。良好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是血管修复成功的前提,血管修复后还受血管力学性质及血流动力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四肢骨关节损伤同时合并有大面积皮肤撕脱、肌肉、肌腱、血管损伤,是现代创伤骨科经常遇到的复杂损伤之一。由于这种创伤伤情复杂、严重,常因肢体坏死而需截肢治疗,在保肢治疗过程中若处理不当,常可因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危及病人的生命;即使肢体勉强成活也会增加晚期修复的困难,影响功能的恢复。1994年以来我们对11例严重肢体损伤的病人进行了保肢治疗,术后随访病人绝大部分回到了原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6.
肢体主要血管损伤的救治经验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肢体主要血管损伤救治的特点。[方法]对1998年2月-2004年12月,本院救治的51例肢体主要血管损伤进行了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除2例胭动静脉损伤,1例股动静脉损伤截肢;2例股动静脉损伤死于其它合并症外,其余均获成功。[结论]肢体主要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手术时机、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及术后的正确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膝关节周围创伤伴腘窝血管伤的早期诊断与救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膝关节周围创伤伴腘窝血管伤的早期诊断与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1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伴腘窝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6~62岁,平均39.2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运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彩色超声、DSA介入造影及手术探查等方法明确血管损伤,分别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钢板螺钉股骨髁逆行交锁钉内固定骨折及膝关节脱位,并根据具体情况对损伤血管进行取栓、修补、自体静脉移植重建血循环,分析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保肢指数、输血量、医疗费用及感染发生情况,明确早期诊断及有效救治的作用。结果:本组患者死亡1例,截肢8例,6例手术成功修复腘动脉、胫前及胫后动脉。6例肢体存活患者随访12~60个月,平均28.3个月。保肢成功且关节功能优良4例。结论:膝关节周围创伤伴腘窝血管伤具有伤情复杂且严重、易误漏诊、预后差、保肢风险高等特点,应结合患者的创伤机制、损伤部位局部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适当的辅助检查来把握膝关节周围创伤伴腘窝血管伤的早期诊断,掌握合适的保肢与截肢指征以高效救治患者。  相似文献   

8.
髂股血管创伤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髂股血管损伤的特点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6年11月收治的29例髂股动静脉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29例中,行血管修复27例,其中动静脉联合人工血管移植端端吻合11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端端吻合7例,利用自体大隐静脉行血管缺损修补6例,动脉内膜修复取栓并修补2例,血管端端吻合1例。结果本组29例,27例血管修复成功,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肢体血液供应良好,深静脉修复的4例长期站立时有下肢不同程度的肿胀。另2例由于肢体已发生坏死或血管床广泛栓塞而截肢。无死亡病例。结论髂股血管损伤发病凶险,早期表现隐匿。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彩色多普勒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而手术探查仍然是最好的诊断方式。早期诊断及尽早恢复肢体血运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浮膝中血管损伤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浮膝损伤合并大血管损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1994年1月~2001年1月本院共处理浮动膝合并大血管损伤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2~71岁,平均326岁。血管损伤部位:股动静脉11例,股动脉3例,股浅动脉2例,腘动静脉4例,腘动脉2例,胫前、胫后动脉4例。11例病人行端端吻合术(42.3%),6例病人行隐静脉移植修复术(23.1%),2例病人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进行血管修复(7.7%),7例病人进行静脉损伤部位的修复(26.9%)。结果:2例为股动静脉和腘动脉损伤合并小腿严重开放性骨折,术后严重感染,行截肢术。1例合并腹腔脏器出血,死于出血性休克。保肢成功率76.9%。所有骨折均在6个月内获得愈合。结论:对浮膝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应先处理对生命构成威胁的损伤,并进一步明确诊断,适当固定骨折,彻底清创,修复损伤血管,必要时行骨筋膜间室切开术。  相似文献   

10.
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四肢血管损伤治疗5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血管端端吻合38例45条血管,血管修补7例12条血管,静脉移植修复7例7条血管,同时处理合并伤。 结果 术后肢体存活51例,患肢血运及感觉和功能恢复良好,因缺血时间过长肢体远端坏死截肢1例。 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及时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损伤血管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带锁髓内针、钢板螺钉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根据血管损伤情况选择血管直接修补术、血管端端吻合术和血管移植术等方法治疗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损伤20例.结果 本组6例术后截肢,14例肢体成活,伤口愈合好(70%),截肢原因为:缺血时间长、组织严重损伤.结论 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损伤要早期诊断、及时和正确处理,才可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救治体会。方法总结分析72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病例。全组手术清创和探查后,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血管修复的方法。结果采用血管端端吻合28例(38.9%),血管修补18例(25%),自体静脉移植12例(16.7%),截肢12例(16.7%),死亡2例(2.7%)。结论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救治原则是保证生命安全后,尽快重建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早诊断、快速救治是关键,快速止血是重点,同时重视对深静脉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保肢治疗方法。方法对14例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保肢治疗,先固定骨折:外固定架固定10例,钢板内固定4例;再行血管修复:直接修补3例,端端吻合3例,自体血管桥接修复8例。对于术后出现肌肉坏死合并感染行彻底清创及负压封闭引流。结果 1例截肢;1例术后吻合血管处血栓形成,二期行自体血管桥接修复。13例保肢成功患者获得6~20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良好,其中11例对线良好,1例内翻成角,1例外翻成角。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伸150°~160°,屈90°~100°。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十分重要,注重修复顺序及血管吻合是避免肌肉坏死及感染的关键;术后出现肌肉坏死合并感染应彻底清创,并采用负压吸引冲洗引流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四肢主干动脉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的经验。方法 1997年8月~2006年8月,对200例(316条)四肢主干动脉损伤患者,采用显微镜下血管吻合、修补、自体静脉移植或人工血管移植,并同时对缺损皮肤和肌腱进行一期修复或二期功能重建。血管损伤类型:开放性损伤161例,闭合性损伤39例。完全断裂189条,不完全断裂127条。血管缺损2~8cm。结果 术中输血量800~4000ml。手术成功(一次修复)169例,血栓形成二次修复19例,术后死亡3例,截肢9例。126例获随访3个月~4年,120例肢体血液循环恢复正常,6例肢体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可能与合并神经损伤有关。结论 对于四肢主干动脉损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能获得良好效果,明显提高患肢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腘静脉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4月至2007年5月治疗股/胭静脉损伤26例。单纯静脉伤12例,合并股/腘动脉损伤14例,分别采用血管修补术、血管补片修复、端端吻合术、大隐静脉移植及“并管法”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动、静脉。结果23例肢体术后血运恢复。合并股/腘动脉损伤14例中,1例并发肾功能衰竭,3例肢体坏死截肢,4例肢体肌肉部分坏死清创后残留部分功能障碍,单纯股/胭静脉损伤者血管修复后肢体无显著肿胀,血运良好。随访3个月~7年,23例肢体血运良好。结论股/腘静脉损伤修复有助肢体恢复正常血供,优先处理合并动脉损伤,“并管法”大隐静脉移植修复股/腘静脉损伤有一定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急诊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科在1995年2月至2006年4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主要动脉损伤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51例,截肢3例,主要原因是肢体的严重创伤或严重感染。死亡2例,主要原因均为严重颅脑外伤。本组51例均获随访,随访6个月~2年,患肢血运及功能良好,超声多普勒检查未见异常。结论 对周围主要血管损伤的应尽早诊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急诊手术,尽快控制出血和恢复肢体血运,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胫腓骨骨折合并下肢主要动脉损伤的诊治,并关注64排CT血管造影(CTA)在其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创伤性胫腓骨骨折并怀疑合并下肢主要动脉损伤患者的救治过程,2006年前采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术(2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9例)辅助诊断,2006年后采用CTA辅助诊断(7例).一旦确诊,根据不同情况行损伤血管直接吻合、静脉移植或人工血管修复血管,肢体已经坏死者行截肢术.结果 CTA平均检查时间为(42.0±9.5)min,少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术的(2.5±0.6)h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67±12)min,且准确率高.18例患者中12例得到早期诊断者无肢体功能障碍,6例延迟诊断者5例行部分截肢(趾)手术,1例一期行大腿截肢.结论 早期诊断是胫腓骨骨折合并下肢主要动脉损伤患者救治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CTA在其早期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严重创伤是全球第6大致死因素,约占世界死亡人口的10%[1-2]。其中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在16分以上、常可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称之为严重创伤[3-4]。随着我国工业、交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严重创伤患者也日益增多,同时累及皮肤、肌肉、神经、血管、骨骼等的严重肢体创伤亦呈上升趋势[5-8]。严重肢体创伤作为严重创伤中的一部分,常合并其他器官的损伤,在经历抢救生命、保肢等救治过程后,常留下复杂创面需要修复[9]。由于对严重肢体创伤后创面修复理念与不断改进的修复技术掌握的程度不一致,最终导致修复的效果也参差不齐,甚至给医生和患者留下终身遗憾[10-1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浮膝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救治9例患者的诊断、手术方法及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所有肢体均存活。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优6例,良2例,中1例。结论对浮膝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应高度重视,早期诊断,骨折固定力求简单、快捷、有效,修复血管注重简单修复的原则,尽量缩短肢体缺血时间,对患肢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 高压电烧伤虽然发生率很低,但是潜在的肌肉、神经和血管受损比火焰灼伤更加隐匿,危及肢体的缺血和迟发破裂出血会导致肢体功能丧失、致残甚至致死。高压电烧伤后的肢体血管损伤尚无明确的发生率,也没有诊疗指南的推荐,各个中心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北京积水潭医院作为全国烧伤抢救中心,每年要收治大量的烧伤患者,其中高压电烧伤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屡见不鲜。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高压电烧伤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诊治方案,试图从中分析出此类患者与创伤性动脉损伤患者的差异,归纳出此类患者的诊疗特点,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方法 回顾本中心2010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由于高压电烧伤导致肢体血管损伤的患者94例,患者的血管修复方式包括直接局部修补、自体血管重建和人工血管重建。分析术后血管血栓形成、迟发破裂出血、感染、截肢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比例,对比数据间的差异。结果 94例患者中,男83例,女11例;平均年龄(30.4±20.1)岁。7例来院时肢体毁损严重,行截肢术。87例完成血管修复,29例行局部修补术,53例采用自体血管重建,5例采用人工血管材料重建,技术成功率100%。局部修补患者术后2周内血栓形成3例,假性动脉瘤2例,均再次手术行自体血管重建。自体血管重建患者中,术后2周内血栓形成7例,切开取栓后血运改善,发生迟发破裂出血4例,切开止血再次重建1例,腔内介入置入覆膜支架3例,术后感染或软组织严重坏死截肢3例。人工血管材料重建患者中,术后2周内血栓形成1例,切开取栓后恢复血运,发生迟发破裂大出血1例,腔内介入置入覆膜支架。75例患者获随访3~6个月,血管通畅率89.3%(67/75)。结论 高压电烧伤后的血管损伤远超肉眼可见的损伤范围,不同于一般创伤导致的相关损伤;血管重建前应充分评估损伤血管及周围组织条件,在充分清创的前提下自体血管和人工血管均可成为良好的重建材料;高压电烧伤导致的血管损伤会随时间推移而进展,应该警惕血栓形成和迟发破裂出血,一旦发生迟发破裂需再次切开止血重建或腔内介入治疗,这样才能保全患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