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使用泮托拉唑对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消化道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PCI治疗并成功随访≥12个月的142例冠心病患者相关资料,依据PCI术后是否使用泮托拉唑,分为常规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68)与研究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泮托拉唑,n=74)。对两组抗血小板效果、消化道损伤事件和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比较,并分析发生消化道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CI术后12个月消化道损伤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发生消化道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消化性溃疡史、肾功能不全,联用泮托拉唑是其保护因素(OR=0.382,95%CI:0.134~0.768,P0.05)。结论: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联用泮托拉唑,能有效预防消化道损伤发生,且不影响抗血小板效果和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2.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玉霞  徐宝宏  李静  高春霞 《临床荟萃》2012,27(3):224-226,277
抗血小板药物可显著减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高危人群的不良心血管事件,2006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建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植入裸支架术后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至少4周,而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2个月,与其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国内外对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患者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研究较多[1-4],但对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收集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72例,探讨其出血特点、胃镜下表现、评价出血危险性分级,为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郑小芳  范林  吴黎明  陈良龙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7):2058-2060,2062
目的 观察质子泵抑制剂(PPIs)能否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所致胃肠道出血以及可能性支架血栓的发生产生影响,并进一步筛查PCI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及可能性支架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62例在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最终发生胃肠道出血的患者,并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等为配比条件选取最终未发生胃肠道出血的患者123例进行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分别统计PCI术后1个月及6个月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情况,并用同样方法从该人群中选取41例在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最终发生可能性支架血栓的患者及82例最终未发生支架血栓的患者进行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分别统计PCI术后1个月及6个月内发生可能性支架血栓的情况.结果 危险因素分析表明,与未使用PPIs相比,PCI术后联合使用PPIs发生胃肠道出血的相对危险度(OR)明显降低[OR=0.120,95%可信区间(CI)为0.055~0.262];使用PPIs治疗1个月与6个月相比,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PCI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还与既往胃肠复合疾病史关系密切(OR=3.520;95%CI为1.253~9.889).在可能性支架血栓方面,PCI术后有无联合使用PPIs治疗及治疗时间的长短,与发生支架血栓的危险无明显差异(P>0.05); 而肾功能不全、既往心肌梗死病史、血小板计数增高等与支架血栓的发生关系密切(OR=9.765,95%CI为3.083~30.928;OR=5.243,95%CI为2.442~11.260;OR=1.014,95%CI为1.006~1.021).结论 PPIs可以明显减少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所致胃肠道出血的危险,使用PPIs时间长短对该保护作用无明显影响,既往胃肠复合疾病史可能是PCI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的独立高危因素.PPIs对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者可能性支架血栓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肾功能不全、既往心肌梗死病史、血小板计数增高可能是其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易欣  刘长  聂绍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4,31(9):1724-1725
[目的]分析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治疗中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5月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患者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其余40例患者则单独采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并分析统计导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8.6%明显高于对照组2.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60岁)、服用时间超过3个月、有既往消化道出血病史和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是抗血小板治疗中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增加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同时对高龄、服药时间较久及既往有上消化道出血史的患者应高度警惕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陈婧 《医学临床研究》2016,(7):1285-128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2015年5月本院确诊为ACS患者753例,按出血事件判别标准将其中发生出血事件的12例,纳入出血组。其余无出血的ACS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48例纳入无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合并症、治疗方法及药物应用。【结果】本研究出血发生率为16.%(12/753)。与无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患者年龄较大,住院天数较长(P<00.5)。ACS患者合并心功能不全、合并肾功能不全、既往出血史的患者出血率较高(P<00.5)。使用氯吡格雷、血小板膜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到上级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脉搭桥术(CABG)治疗的ACS患者出血率较高(P<00.5)。【结论】年龄大、合并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既往出血史、行PCI和/或CABG、氯吡格雷、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的ACS患者发生出血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贾红丹  李曦铭  丛洪良 《临床荟萃》2009,24(17):1475-1478
目的评价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的安全性。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567例,根据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轻度受损组和肾功能中度受损组,分别比较各组服用替罗非班后的出血并发症,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和叉生分析综合分析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评价两因素间有无交互效应。结果患者PCI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肾功能轻度受损组和中度受损组较肾功能正常组出血并发症升高(12.8%和31.0%vs 4.1%,均P<0.01),肾功能中度受损组又较肾功能轻度受损组出血并发症升高(12.8%vs31.0%,P<0.05)。伴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联合治疗出血风险并没有如预期的增加,两因素间无交互效应(交互作用指数S=1.057,P>0.05)。结论肾功能不全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增加接受PCI的ACS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肾功能轻中度受损组的ACS患者对替罗非班有很好的耐受性,肾功能轻中度受损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二者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近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ASA)后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择38例服用ASA患者在服药2个月内出现呕血、黑便或大便隐血阳性;对照组为35例服用相同制刑无消化道出血征象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药物致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既往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及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等指标。结果 (1)出血组出现ASA相关性消化不良症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出血组年龄,既往有消化性溃疡者或出血史、HP阳性率者较对照组高。结论对老年人、既往有消化性溃疡史、HP阳性者即使服用小剂量肠溶抗血小板药物仍有较高的消化道出血风险,应加强使用胃粘膜保护剂或抑酸剂及根除HP治疗,同时还应实施有效的护理和指导,以减少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刘佳  沈杨  罗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504-1505,150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时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观察本院84例应用替罗非班静脉滴注治疗的老年ACS患者出血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例(13.10%)ACS患者发生出血,其中2例严重出血,9例轻度出血.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龄(≥65岁)、吸烟史≥5.2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肌酐清除率≤70 mL/min、肾小球滤过率(GFR)≤60 mL/(min,1.73 m2)是替罗非班治疗ACS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体重与出血并发症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替罗非班临床应用较为安全,高龄、吸烟、急诊PCI、肌酐清除率降低、肾功能不全为老年ACS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时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491-1492
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05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收治的621例其他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溃疡部位以及饮酒史等。年龄是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种类NSAIDs和NSAIDs均为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但性别和血小板计数以及溃疡部位与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无关。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有不同种类NSAIDs和NSAIDs及年龄。  相似文献   

10.
王燕慧  张灏 《临床荟萃》2013,28(10):1198-1200
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标准化治疗。但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的胃肠道损伤是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我国PCI登记调查研究结果初步分析认为,阿司匹林可使胃肠道损伤危险增加2~4倍。国外有关抗血小板治疗相关胃肠道损伤的14项荟萃分析发现,阿司匹林导致胃肠道炎症出血的绝对危险为每年0.12%。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急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病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药物或介入治疗后缺血事件的复发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PCI术挽救了大量ACS患者,但PCI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形成也成为最严重的,有时为致命性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更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以寻求ACS患者缺血事件发作和出血风险之间的最大化平衡。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最常见的治疗方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1]。研究显示[2],PCI术后1年内停服抗血小板药物是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因  相似文献   

13.
张亚楠  崔炜 《临床荟萃》2009,24(8):731-733
众所周知,血小板激活、聚集引发血栓形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并发血栓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CS及PCI术后的常规疗法,其中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则是最常用的药物。目前,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在常规服用氯吡格雷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16例ACS行PC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n=30)与非糖尿病组(n=86),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情况。结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11例(36.7%)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非糖尿病患者中13例(15.1%)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易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血小板凝聚率,并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4.29%,高于对照组的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PT、APTT指标水平及血小板凝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T、APTT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凝聚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70岁、胃肠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用药时间 3个月、合并糖尿病、酗酒史是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高,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加强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控措施,以降低出血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最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1]。PCI术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以及相关调脂药物治疗,对预防PCI术后晚期和极晚期血栓形成都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方案。随着PCI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而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势必影响抗血小板治疗的实施,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等致命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行内镜下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520例,按照术后有无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100例)和未再出血组(420例)两组,详细记录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寻找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饮酒史、抽烟史、消化道出血史、Ⅰb级出血、Ⅱa级出血、镜下治疗方法、应用药物情况及血小板≤100×109/L、白蛋白≤38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7 s及纤维蛋白原≤2 g/L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 cm、输血量800 ml、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肝硬化、血红蛋白≤90 g/L及凝血酶原时间(PT)≥17 s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Ⅰ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 cm、输血量800 ml、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肝硬化、血红蛋白≤90 g/L及PT≥17 s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包括Ⅰ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 cm、输血量800 ml、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肝硬化、血红蛋白≤90 g/L和PT≥17 s。对于具有此类危险因素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要及时镜下止血,在积极输血和纠正低血红蛋白同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以防止再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阴性消化性溃疡(PU)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防护策略。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608例PU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和HP感染情况,对181例HP阴性的PU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给予患者防护策略指导。结果 608例PU患者中HP阴性181例(29.77%);HP阴性的PU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占39.45%,显著高于单纯PU的患者(22.73%)(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一周内饮入酒精量≥500ml、出现腹痛、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溃疡数量、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计数10×10~9/L的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一周内饮入酒精量≥500ml、出现腹痛、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计数10×10~9/L为其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近一周内饮入酒精量≥500ml、出现腹痛、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计数10×10~9/L是HP阴性PU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宣教。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后对比剂肾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对比剂对行PCI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07/2009—10接受PCI术的ACS患者104例,回顾分析发生对比剂肾病(cIN)的危险因素。结果:CIN组中原有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急诊PCI、水化治疗者及对比剂剂量同非CI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70岁、肾功能不全、心衰、对比剂用量大、急诊PCI是发生CI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