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和“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概念的提出,近年来开展了许多新的检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成像技术,如血管内超声(IVUS)、血管内磁共振成像(MRI)、热及pH异质性成像、光学相干体层成像(OCT)、光谱成像等有创技术,以及心脏多排体层成像(MDCT)、心脏MRI、核医学成像等无创技术。其中,IVUS、MRI、光谱法等均能特异识别斑块的结构成分;OCT是睢一分辨率高达组织病理学水平、精确到能够测定纤维帽厚度的方法;局部热成像法则是测定斑块内炎性活动的特异方法。OCT、MDCT等均已初步应用于临床,IVUS则已广泛用于临床,并显示了它们良好的协助诊断和指导治疗、评价疗效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并用于人体成像。30多年的时间里,MRI得到迅速发展,硬件设备和成像技术不断更新。主磁场、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功能的改进,多通道、多采集单元、并行采集等技术的应用,使MRI设备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成像速度明显加快。近几年,超高场MRI在脑功能成像、频谱成像、白质纤维束成像、心脏检查、冠心病诊断、腹部等脏器的检查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提高心脏大血管MRI图象质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影响心血管系统MRI成像质量的因素以及提高心脏大血管MRI成像质量的方法技术。方法:设备为美国GE公司的Signa Contour0.5T超导MR机,使用体部柔性线圈。采用自旋回波(SE)结合心脏电影成像技术对46例患者进行心脏扫描。然后从信噪比、空间分辨率、对比度、检测时间以及对疾病诊断的影响等方面对成像质量进行评比分析。结果:所检病例中,正常9例,房缺12例,室缺8例,Follot四联症7例,主动脉夹层4例,其它6例。质量分析:能完全符合诊断要求,且图像对比度清晰度好,评为优秀31例,能进行诊断但图像噪声较大评为良好9例,噪声大伪影重影响诊断或不断诊断评为差6例。结论:要提高心脏大血管MRI成像质量须优化组合各成像参数及序列,做到相互兼顾。掌握 心脏大血管MRI成像技术,并在扫描时应使用心电呼吸门控及心率调整技术,充分重视成像各个环节则能使MRI的质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4.
医学影像学内容非常广泛和丰富,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近20年来,各种影像设备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密切结合,由传统的X线模拟成像发展到CR(计算机成像)、DR(数字成像);由最初的普通CT发展到螺旋CT、电子束CT(EBCT)、多层面螺旋CT(MSCT)。目前已发展到64层。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由一般的DSA发展到旋转DSA、步进DSA、三维重建DSA;MRI(磁共振成像)由低场强发展到高场强。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已成为评价脑缺血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多模式成像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血流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及MR三维血管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但是MRI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扫描时间过长、价格昂贵、部分患者不能耐受等。CT成像的快速性和普及性可以弥补MIR的缺点,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已经由过去单一的X线成像技术发展成为与计算机、电子学和医学生物工程技术等相结合的综合诊断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脏超声、CT(包括多排螺旋和电子束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线平片数字化包括计算机X线摄影(CR)和数字化X线摄影(DR)、  相似文献   

7.
1946年,Purcell和Bloch分别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NMR),随后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技术包括磁共振影像(MRI)技术和磁共振波谱(MRS)技术。1973年,Laute山erPC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首次获得了自旋核密度的模拟成像;1974年,H0ult对离体新鲜肌肉标本进行了31P波谱测定[1];1980年,第一台用于临床诊断的磁共振设备投入使用。目前,MRI的临床应用普及很快,ftOZS的临床应用还处在研究阶段,本文对MRI和MRS原理进行了阐述,分析讨论了MRS的临床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IMRI和MR基本原理11MRI原理MRI和X-ray成像、超声成像不一样,…  相似文献   

8.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心脏检查手段。其临床应用曾经因为心脏在检查过程中不停跳动产生伪影而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近年来随着MRI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进步,MRI已被应用到各种心脏疾病的诊断。本文就心脏MRI在几种常见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的临床应用做一回顾。  相似文献   

9.
随着磁共振(MR)技术的日趋完善和普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已在全身各系统的医学影像诊断中显示越来越多的优势。近年来由于MRI装置软件的进步而发掘出来的MR胰胆管成像技术(MRcholangionancreatography,简称MRCP)为一种新的、无创伤的MRI胰胆管检查技术。在不注?..  相似文献   

10.
随着MRI硬件技术和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MRI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与研究中有了革命性的进展。体素内不一致运动磁共振成像(introvoxelincoherent motion MR imaging,IVIM—MRI)是用于描述体素的微观运动的成像方法。生物体的这种微观运动包括水分子的扩散和血液的微循环(即灌注)。IVIM不仅可以提供组织中水分子运动的定量参数,还可以反映组织灌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成像(megnetic resonanceimage,MRI)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重要的临床诊断成像方法,通过MRI技术还可以进行结构、功能及分子的研究。近年来,由于高科技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硬件和高级临床应用软件不断创新,促使磁共振成像技术迅速发展,一直困扰临床诊断的技术难题如伪影、心血管成像、功能与分子成像及MR介入等也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些都归结为MRI技术的较大突破。这些技术多集中在超导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并行采集技术及网络化等方面,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MRI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心血管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诊断和评价心脏疾病,随着许多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如新型射频线圈,快速和强磁场系统,快速2维和3维梯度回波、平面回波、螺旋及其他成像序列,心脏MRI技术已逐渐成为了一种安全可靠的功能性影像学评价方法。虽然临床上评估心肌梗死的方法有很多(如心电图、心肌梗死标志物、超声心动图、SPECT及核素灌注扫描等),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心脏MRI技术能全面提供心脏各方面的信息,图像  相似文献   

13.
杨琨 《中外医疗》2014,33(1):174-175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4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并进行心脏超声(CUS)检查进行对比,其中121例经手术证实。结果结果心脏疾病组CUS诊断符合率93.03%;MRI诊断符合率89.53%;MRI诊断符合率更高(P〉O.05)。大血管疾病组CUS诊断符合率为55.70%;MRI诊断符合率为98.73%;MRI诊断符合率更高(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对于大血管疾病特别是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蒋瑾  杨诚  付凯 《当代医学》2001,7(12):76-78
无胶片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是将来的发展方向。目前DSA,CT,MRI,ECT与US(超声)成像技术都已实现了数字化,而广泛应用的X线胶片摄影系统仍为传统的非数字化阶段。改进与革新传统X线摄影技术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简述数字化X线影像发展过程与技术现状,直接数字化成像与间接数字化成像方式的益处。在未来的发展中,直接数字X线影像方式是代替传统X线(增感屏-胶片)摄影系统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张志军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9):925-92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常规的X线平片和心血管造影已逐渐被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MRI血管成像所取代,但在实际工作中其各有所长,如何让各种影像学技术的效价比、优势互补,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儿童脑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泉州市第一医院2019年5月—2021年12月确诊的80例脑瘫儿童为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r esonance imaging,MRI)与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且影像资料齐全,比较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常规MRI检查对脑瘫儿童颅内出血病灶及大脑异常信号的检出情况。结果 常规MRI检查和SWI检查在脑室出血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WI检查在脑实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高于常规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检查在硬膜下血肿出血的检出率低于常规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对脑瘫儿童大脑异常信号的检出率为83.75%,高于常规MRI检查的5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用...  相似文献   

17.
HRI心脏成像对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心肌存活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MRI心脏成像对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对于心肌存活疗效的评价。方法对27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术前行MRI心脏多技术扫描,记录射血分数,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肌厚度等;在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1周-1年内再次行磁共振检查,复查心肌运动、功能、心肌灌注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年时间内舒张末期容积有改善,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末期容积在术后一周内无明显变化,在1周至1年时间内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血分数在术后一周内即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心脏扫描成像可从心脏形态、运动、心肌灌注等方面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心肌存活疗效及随访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成像(MRI)在心脏疾病中的诊断应用已有多年历史,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心电图门控MRI(ECG-G-MRI)、旋转门控MRI(Gated Rotation MRI)、心脏电影MRI(Cine MRI)及血流编码电影MRI(VelocityEncoded Cine MRI)等先进的成像方法,使MRI对心脏疾病的诊断作用不断提高,本文  相似文献   

19.
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在技术上一直是一种挑战。关键是心脏的快速连续运动给成像带来极大的困难。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应归功于电子束CT(Electron—beam。简称EBCT)和多层螺旋CT(Mulddetector—row CT,简称MD—CT)的发明以及心电门控同步扫描和重建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容积覆盖面积成像、实时成像和空间分辨力的速度。目前使用的64层MDCT在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上已经获得了非常满意的图像,几乎与DSA血管成像相媲美,其优点主要表现为一次簿层(亚毫米簿层)快速大容量采集,这样就使病人在一次屏气下能获得高质量的连续的CT血管造影图像,再经过工作站快速后处理,就会形成一幅幅高质量的心脏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20.
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大多数典型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但在判断骨折类型和脊柱稳定性等方面不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能直观判断骨折有无脊髓损伤,对于疑似恶性骨折者,可采用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同相和反相化学位移成像、Dixon MRI序列量化脂肪分数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等方法进行判断。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球囊后凸成形术(PKP)是目前最常用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骨水泥螺钉内固定术、椎体支架植入术、SpineJack系统、KIVA系统、Osseofix系统和钛植入椎体增强装置(TIVAD)等技术也应用于OVCF治疗中。现对目前老年OVCF的诊断技术和化学位移成像等技术在精准诊断良、恶性椎体骨折中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目前微创介入治疗的最新方法和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