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可达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163例AC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按指南给予可达龙+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疗程10d,观察两组ACS病人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以及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ACS病人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而稳心颗粒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稳心颗粒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减少更为明显(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可达龙可以明显降低ACS病人的QTcd,减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可达龙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并有直接PCI指征的AMI患者12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上行直接PCI,治疗组在上述治疗上加用可达龙,观察术后RA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RA发生率(29.2%)明显低于对照组(5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达龙对RA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非糖尿病患者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Aalst胰岛素输注方案调控血糖水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成人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非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从麻醉诱导后开始持续输注胰岛素;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直至手术结束时。比较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CPB)后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阻断后5rain、二次灌注停搏液后5min、复温开始、复温结束、停CPB前、手术结束前、术后ICU即刻血糖值,观察变化趋势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患者术中维持血糖水平均值在5.7-7.9mmol/L;与对照组相比从停搏液灌注后至手术结束实验组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③由于术中持续输注胰岛素,术中K^+使用量显著增加(P〈0.01)。④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ICU停留时间缩短(P〈0.05),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1),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感染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成人非糖尿病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血糖升高对预后不利,应用Aalst胰岛素输注方案可以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的控制术中血糖小于8.3mmol/L。控制术中血糖有利于降低术后感染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可以改善预后。但是应密切注意血钾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张朝晖  刘静兰  刘琼  刘敏 《当代医学》2010,16(34):65-66
目的评价我院制定的临床路径在心脏瓣膜置换病人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实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临床路径前(2006年5月~2008年5月,非CP组)和实施临床路径后(2008年6月~2010年6月,CP组)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在ICU监护治疗的病人各50例,比较两组病人在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次数、ICU停留时间、ICU期间费用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实施CP组在平均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检查次数、ICU停留时间、ICU期间费用等方面均低于非CP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病人术后ICU临床路径的实施降低了ICU停留时间和医疗费用,同时保证了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用于ICU心脏术后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收住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脏术后需机械通气的患者13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n=6)和丙泊酚组(n=7),两组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啶和丙泊酚镇静治疗并同时给予吗啡镇痛,镇静目标为Ramsay评分2-4分。监测用药期间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记录镇静药物剂量、机械通气时间、停药后唤醒时间、意外拔管情况以及镇静药物相关并发症(谵妄、低血压、心动过缓)。结果:两组患者镇静达标时间的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右美托咪啶组停药后躁动的比例明显少于丙泊酚组(0%比28.57%,P〈0.05),右美托咪啶组谵妄发生率明显少于丙泊酚组(0%比14.28%,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无明显差异[(10.51±5.11)h比(11.07±4.91)h,P〉0.05],两组意外拔管率无明显差异(0%比0%,P〉0.05)。两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33.33%比42.86%,P〉0.05)、需要干预的低血压比例(16.67%比28.57%,P〉0.05)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心动过缓发生率(33.33%比28.57%,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 :右美托咪啶用于心脏术后患者能够实现镇静目标,对呼吸、循环无显著影响,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心脏手术病人的影响。方法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前准备,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术前准备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观察两组病人入院时、手术日晨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血压(MAP)、心率,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在ICU停留时间,进行比较,观察心理学干预效果。结果心理干预组手术日晨SAS评分、SDS评分明显减少,对照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日晨MAP、心率对照组较基础值有显著增加(P〈0.05),心理干预组较基础值有显著降低(P〈0.05);心理干预组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在ICU停留时间较对照组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病人心理负担,能减轻心理因素造成的围术期心率及血压波动,降低围术期风险,降低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逆行灌注下低温室颤法在重症心脏瓣膜病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实验组(36例)在心脏手术中持续心肌逆行灌注下发生室颤,对照组(43例)在保持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对比两组各临床观察指标,并观察各时点冠状静脉窦血和术后静脉血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各死亡两例。两组术中转机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情况、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ICU停留时间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相应各时点CK、CK-MB、cTnI的检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输血及血尿发生率方面的比较两组则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温室颤法由于不阻断心肌血流即使发生长时间室颤,仍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中提供了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应用胰岛素调控心脏瓣膜术中血糖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非糖尿病患者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胰岛素持续输注调控血糖水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成人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非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和对照组。胰岛素组从麻醉诱导后开始持续输注胰岛素至手术结束时,比较心脏瓣膜手术中从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CPB)前、CPB主动脉阻断后10 min、二次灌注停搏液后10 min、复温后10 min、主动脉开放后10 min、停CPB后10 min、手术结束时血糖值和血乳酸值,观察变化趋势; 同时对术后两组患者血糖和乳酸水平变化进行观察。结果①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1); 术后房颤发生率降低(36.7%vs 53.3%,P〈0.05); 术后感染发生率降低(6.7%vs 20%,P〈0.05); ②胰岛素组术中维持血糖水平在6.1~8.3 mmol/L,与对照组相比血糖显著降低(P〈0.01),CPB中血糖峰值降低(7.85±1.57)vs(9.72±3.09)mmol/L,(P〈0.05)。③两组随着手术时间延长血乳酸水平均明显升高,并发生高乳酸血症。胰岛素组与对照组相比血乳酸水平降低(P〈0.05)。④术后两组均未控制血糖,胰岛素组术后ICU1 h和24 h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血乳酸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非糖尿病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血糖升高对预后不利。应用胰岛素输注方案控制术中血糖,可以维持血糖在6.1~8.3 mmol/L。控制心脏瓣膜手术中血糖对控制术中血乳酸水平和术后血糖有利,有利于降低术后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对改善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9.
刘明  朱伦华 《当代医学》2010,16(22):148-149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联用多巴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性低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2例AMI患者进行常规溶栓或抗凝治疗,其中有40例出现低血压。40例AMI后低血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持续静脉泵入生脉注射液(20~30ml/h,持续8~10h)和多巴胺(5~10μg·kg~(-1)·min~(-1));对照组单纯用多巴胺持续泵入。动态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1d、2d、5d和10d的血压、心率变化,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多巴胺停药时间。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血压均逐渐上升,以治疗组用药后5d最为显著(P〈0.05),治疗组用药后2d和5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用药后两组患者心率均呈减慢趋势,以治疗组用药后5d尤为明显(P〈0.05)。治疗组多巴胺撤药时间(72.8±27.9)h较对照组(126.4±53.2)h明显缩短(P〈0.01);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率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联用多巴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性低血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心脏停跳与不停跳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瓣狭窄(PS)患者共11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不停跳组)和对照组(停跳组)。实验组在体外循环(CPB)心脏跳动状态下手术,对照组在CPB心脏停跳下手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6、24、48h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记录CPB时间、术后48h心律失常发生率、残余分流发生率、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血清CK—MB、cTnI、AST、LDH含量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但两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PB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其他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能缩短CPB时间,但手术效果与停跳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国良  孙楠 《吉林医学》2007,28(13):1461-1462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维拉帕米对慢性肺心病伴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慢性肺心病伴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146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静脉注射维拉帕米及西地兰,观察用药后心室率及血压变化。结果:维拉帕米、西地兰组控制慢性肺心病伴快速心室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7.26%、57.53%,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7.6±2.8)min和(57.4±29.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拉帕米组中出现1例可耐受性低血压,不需处理自行缓解,两组均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未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结论:静脉注射维拉帕米对降低慢性肺心病伴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具有疗效高、起效迅速、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利君  贺集贤  何元军 《西部医学》2011,23(6):1026-1027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1例发作至就诊时间〈48h,病程〈6个月,有明显不适症状的急诊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及治疗用药随机分为胺碘酮组(41例)与心律平组(40例)。观察急诊24h内两组患者转复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碘酮组转复率85.4%(35/41),心律平组70%(28/40)。两组转复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血压、心律、神经系统等副作用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出现。结论胺碘酮对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较佳,可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胺碘酮在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急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收治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危重症患者183例,分室上性(AV)组和室性(V)组,AV组分为治疗(AVA)组和对照(AVC)组,AVA组予以胺碘酮,AVC组予以西地兰治疗。V组亦分为治疗(VA)组和对照(AVC)组,VA组予胺碘酮治疗,VC组予利多卡因治疗,通过临床治疗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AVA+VA)总有效率为88.2%,而对照组(AVC+VC)67.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临床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时静脉胺碘酮治疗能有效地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镇静药物对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并机械通气患者心 血管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长沙市第一医院 47 例需机械辅助通气 NSTE-ACS 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 组(D 组,24 例) ,丙泊酚组(P 组,23 例) 。47 例患者均使用芬太尼镇痛,使用动态心电图及 Picco 连续监测。比较两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缺血、血流动力学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谵妄发生率及 28?d 生存率差异。结果??两组心律失常及急性心肌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 组在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 常 [(8.04±6.05)VS(13.48±10.44)阵次 ]、急性心肌缺血 [(3.58±3.26)VS(5.74±3.84)阵次 ] 的发生频次均低于 P 组 ; 两组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D 组在住 ICU 后 12?h?心指数(CI)高于 P 组 [(2.76±0.27)VS(2.59±0.19)L/(min·m) 2 ]( P <0.05) ; 但全身血管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D 组谵妄发生率(12.5%?VS?34.8%) 、 ICU 住院时间 [ (8.10±1.03) VS (9.47±1.56)d] 低于 P 组( P <0.05) ; 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 28?d 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在需机械通气的 NSTE-ACS 患者镇静治疗中,与丙泊酚比较,盐酸右美托咪定具有更低的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 以及更小的心功能影响, 能降低ICU内谵妄发生率, 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转复胸部手术后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胸部手术后2天内发作的心房颤动患者42例,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各21例,分别静脉予普罗帕酮70~140m g与胺碘酮150~300m g,效果不佳者静滴维持,观察8小时内的转复率及安全性。结果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2小时内的转复率分别为76.2和19.0%,8小时内的转复率分别为95.5和71.4%,两组2、8小时转复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普罗帕酮转复胸部手术后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成功率较胺碘酮高。  相似文献   

16.
To study the effect of of lidocaine and amiodarone on the transmural heterogeneity o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in isolated rabbit hearts model of sustained global ischemia an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ntiarrhythmic activity of lidocaine and amiodaron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control group, ischemia group, lidocaine group and amiodarone group. By the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MAP) recording technique, MAPs of recorded across the left ventricular free wall in rabbit hearts perfused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TDR) and arrhythmic induced by ischemia.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DR of three myocardial layers in ischemi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ngthened after ischemia. TDR was increased from 17.5±3.9 ms to 31.2±4.6 ms at the time that concided with the onset of sustained ventricle arrhythmic. Amiodarone could decrease TDR, but lidocaine could increase TDR at initial ischemia,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at other ischemia time points. 5 cases had ventriclar arrhythmia in ischemia group (62.5 %), but no case in lidocaine group (P<0.01) and only 1 case in amiodarone group had ventrilar arrhythmia (P< 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amiodarone group and lidocaine group. It is concluded that TDR of of three myocardial layers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at ischemia and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develop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amiodarone could decrease TDR, but lidocaine could increase TDR at initial ischemia and has no effects at other ischemia time points.  相似文献   

17.
舒心胶囊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舒心胶囊的安全性及其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用小鼠灌胃考察舒心胶囊的急性毒性反应:采用舌静脉注射乌头碱、氯化钡诱发大鼠室性 心律失常。结果小鼠按照最大耐受量灌胃,未见急性毒性反应;在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实验中,舒心胶囊组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舒心胶囊与美西律合用可以减少美西律的用量(P<0.01);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在舒心胶囊组和心律平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或P<0.01)。结论舒心胶囊对以上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且毒性低,按其临床用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40例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利多卡因(利多卡因组)治疗(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对30例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胺碘酮组)治疗(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回顾比较两种药物对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结果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AMI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推荐作为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张俊杰 《中外医疗》2016,(1):146-147
目的 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治疗方案及其疗效. 方法 随机选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200例,选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使用普罗帕酮、胺碘酮、心律平以及异搏定. 观察患者的复律成功率、复律时间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 4组患者的复律成功率均较高,A组的复律成功率为96%,B组的复律成功率为98%,C组的复律成功率为96%,D组的复律成功率为94%. B组复律时间为 (21.96± 3.02)min,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A组(13.42±2.37)、C组(14.01±2.56)以及D组(13.59±2.97)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镇静深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机械通气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56 例需机械辅助通气ACS 患者,随机分为浅镇静组29 例(M 组,RASS 评分0 ~ -2 分),深镇静组27 例(D 组, RASS 评分-3 ~ -4 分),所有患者使用地佐辛镇痛,使用丙泊酚+ 右美托咪定镇静,以镇静评分目标调整药物 剂量。使用动态心电图进行48 h 连续监测,比较两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缺血、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 谵妄发生率及28 d 生存率。结果 两组在频发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室性心动过速阵次、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 阵次及急性心肌缺血阵次的发生频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 组均低于M 组;两组谵妄发生率、 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及28 d 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CS 并机械通气患者,早 期深镇静可以有效减少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及急性心肌缺血的 发生率,且不增加机械通气时间和ICU 住院时间,不影响28 d 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