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轻量土减重换填消减黄土湿陷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路面透水要求与黄土湿陷的技术矛盾。现有的消除黄土湿陷方法不能同时满足适合线状工程、工程量小、允许雨水入渗等要求。从黄土湿陷是浸水与上覆压力共同作用、二者缺一不可的原理出发,在浸水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提出了采用轻量土换填减重、减轻上覆压力从而减小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透水道路路基湿陷量的地基处理新方法,开展了室内湿陷试验及换填计算,并通过多地层离心模型试验进行了效果验证。研究表明:依据室内湿陷试验结果计算得出轻量土换填1.5 m前后,道路场地自重湿陷量减小了22.73%;依据离心模型试验得出换填前后道路场地自重湿陷量减小23.04%,两者相差0.31%。两种方法均证明轻量土减重换填可有效消减道路场地湿陷量,当场地自重湿陷等级为Ⅱ级,且自重湿陷土层分布在浅层时,该方法能够有效消除自重湿陷性,且具有操作简单、适合透水道路等线状工程和不阻断水分下渗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地表雨水集中入渗过程中可能诱发深层黄土湿陷变形的问题,地表不均匀沉降威胁周边建筑的安全。基于对黄土湿陷问题和海绵城市建设雨洪转换关系的认识,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城市雨洪诱发的地质灾害,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设计出一种适合黄土地区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利用砂砾石强导水特性进行雨水蓄存和疏导,采用三七灰土和土工膜的低透水特性减少下渗量,实现地表雨水的收集、蓄存、过滤和综合利用,减少汇入城市管网的水量。利用Geo-Studio SEEP/W模块验证其可靠性,模拟一次强降雨后12 h和24 h总水头等势线的变化规律,得出雨水可经种植土下渗至储水砂砾石层,在12 h开始积聚,直至24 h雨水依然被三七灰土层和土工膜有效阻隔,表明开发的雨水收集结构能有效实现雨水浅层收集和利用,避免集中入渗引起深层黄土湿陷变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土地区城市建设,地面雨水集中补充地下的过程中极易诱发黄土湿陷,产生局部不均匀沉降,引起地面塌陷并威胁周边建筑物安全。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城市建设,设计了一种路面雨水收集补充地下水系统,采用透水混凝土转移雨水,利用土工膜和三七灰土的弱透水性阻止雨水与湿陷性土层接触,通过蓄水结构收集、存储雨水,多余水量过滤后经砂井导入地下,以削弱雨洪峰值,避免湿陷和土壤干化等问题。根据现场试验,研究了砂井埋深与变形的关系,得出较大埋深可以减缓水分到达土体的时间,同时减少变形的结论,从而服务于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十一泵站黄土的湿陷程度属于中等-强烈,地基湿陷等级为Ⅳ级(很严重)。根据泵站湿陷性黄土的特点以及从经济合理性考虑,建议采用预浸水法处理黄土湿陷性地基。泵站建设过程中,地基处理使用了预浸水法处理,自建成后其运行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5.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黄土类土,是一种常见的软土地基。南水北调中线邯邢段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磁县、永年、邢台、临城一带,以第四系全系统冲洪积壤土和上更新统冲洪积、坡洪积黄土状壤土为主,湿陷等级一般为轻微至中等湿陷。为保证湿陷性黄土渠段填方渠道渠堤工程安全,在设计中针对湿陷性黄土不同的湿陷等级和湿陷厚度,分别提出了采取强夯法或换填法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6.
黄土是一种特殊类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甘肃境内分布广泛.甘肃中部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厚度一般20~200m,兰州附近厚达409.93m,称世界之最.马兰黄土大都为中强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多属Ⅱ~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水利工程总是在浸水条件下运行,而湿陷性黄土遇水后产生湿陷变形,使地面下沉、地基变形、承载力降低,工程地质条件严重恶化,影响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性,甚  相似文献   

7.
作者通过对湿陷性黄土坝基处理的实践,提出湿陷性黄土坝基湿陷变形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湿陷性黄土坝基处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输水管道工程通过黄土高原可能遇到的黄土湿陷性问题,在以往研究较少的已灌溉厚层黄土区进行黄土湿陷性试验,研究范围由以往的黄土厚度不大于20 m的一、二级阶地扩展到黄土厚度更大的(50~60 m)三级阶地。通过野外大型原位试验,对黄土的湿陷深度、剩余湿陷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湿陷性的下界远不止10 m,在厚层黄土分布区黄土具有多级湿陷性。  相似文献   

9.
王瑞民 《山西水利》2010,26(8):47-48
通过对输水线路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勘察研究,了解分析其工程地质特征,准确评价其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提出了满足工程特性、变形要求及经济可行的地基处理措施,以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0.
构建渠道有限元三维模型,模拟渠道填筑、蓄水和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过程,测算地基湿陷区域、范围及深度的不同对渠道变形影响,进而完成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评估设计。  相似文献   

11.
申明平 《人民长江》2017,48(6):62-65
为客观评价强夯法处理湿陷性坝基的真实效果,结合杜窑沟水库湿陷性坝基的工程处理实例,对强夯后初检和终检的湿陷系数、干密度和孔隙比检测值与强夯前的检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强夯能够消除坝基湿陷性,提高土体干密度,减小孔隙比;验证了强夯后应延迟检测,待干密度和孔隙比逐步恢复提高的结论;强夯不能对特定深度的土体产生最优的压实效果,夯后干密度没有呈现分层特征。实例表明,8 000kN·m夯击能可以消除Ⅱ级非自重~Ⅲ级(严重)自重湿陷性壤土的湿陷性。同时指出需要通过更多的工程实践,进一步研究强夯的作用机理和内在规律,并探讨强夯质量检验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新疆黄土地区输水渠道建设中的土体湿陷性问题,以新疆伊犁某输水工程所处黄土地区为研究对象,采取室内试验的方法,对渠道横向和纵向的土样进行物理性质试验,分析伊犁黄土的湿陷性特征、变化规律及湿陷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湿陷性沿输水渠道横断面呈现出左侧渠堤湿陷性较右侧强的特点,左侧渠堤在地表以下约13 m处仍具有轻微湿陷性;渠道纵向黄土湿陷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桩号里程75 km为界,分界线以东区域黄土湿陷性较强,分界线以西区域黄土湿陷性较弱;孔隙比与湿陷系数呈正相关,含水率和液、塑性指数与湿陷系数呈负相关,黄土的含水率、孔隙比以及液、塑性指数等物理性质指标均会对其湿陷性产生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渠道等输水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湿陷性黄土地基作为基础工程中较复杂的地基类型,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项目建设时,正确评价湿陷性黄土区及其场地和基础的湿陷性,对设计、施工工程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及保障建筑物安全使用至关重要。通过对新疆某长距离输水干渠黄土区物理力学实验,判定了黄土区的湿陷程度,并对湿陷性进行等级评价,可为类似工程黄土区湿陷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风积黄土层在自然界中普遍分布,由于其多孔性物理特点,受水浸润后会产生较大沉陷,对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危害。新疆奎屯市开干齐水库引水渠沿线地层为黄土层,由于明渠的挖深不同,黄土的湿陷性有所差异。针对现场黄土层的特征,对沿线黄土层成因、湿陷性特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原生黄土、次生黄土在平面及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和结合渠基础复合土工膜的防渗处理,分别采取浸水法和翻夯法,以防止渠水入渗导致湿陷性黄土的沉陷。  相似文献   

15.
黄土的特殊工程性质,导致其所在地区公路涵洞病害时有发生。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不良地基导致的涵洞工后沉降过大的问题,以青海民和—小峡一级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2座涵洞为例,分别采用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对这2座涵洞地基进行处理,地基处理后对这2座涵洞进行为期1 a的沉降监测。结果表明采用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1 a累计沉降量分别为25.0 mm和18.2 mm,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都能有效消除涵洞地基因浸水而引起的湿陷变形,较大幅度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地基处理1 a后沉降趋于稳定,与灰土换填法相比,灰土挤密桩法对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更加有效。研究成果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涵洞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浸水预沉法是处理湿陷性黄土的一种主要措施,该法投资少,效果好.以撒台水库工程坝基处理为例,主要从施工准备、浸水预沉、湿陷评价、注意事项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为湿陷性黄土坝基处理提供一个典范,供同类工程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湿陷性黄土与膨胀土的分级增湿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邢义川  李京爽  李振 《水利学报》2007,38(5):546-551
对陕西张桥的湿陷性黄土和安康的膨胀土分别进行了分级增湿变形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这两种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增湿变形过程中基质吸力变化特点及增湿变形类型。分析表明,其两者的增湿变形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完全不同,湿陷性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明显分为压缩、湿陷变形和固结压密3段,并且在湿陷变形转变为固结压密时有一个明显的转点。膨胀土的应力则随变形增加呈衰减趋势,并且在增湿变形中以体积变形为主,剪切变形较少。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土在增湿过程中基质吸力变化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前者随含水率明显变化,随应力变化较小,而后者随含水率和应力的增加均有较大变化。最后提出湿陷性黄土的湿陷起始应力和膨胀土的膨胀应力两个概念,进一步合理分析了两者的特征力。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北干线输水管线大部分地段通过黄土地区,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已成为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应查明黄土的工程特性,湿陷性质、厚度、成因及其分布变化,确定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并按工程设计的特性需求,进行地基处理等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