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了筛选猪肚菇2号菌株和5号菌株的最适培养料配方,并选出栽培效益最高的菌株以备后期开发利用,利用上下限约束条件的混料试验方法设计了26个培养料配方,调查各个配方的菌丝满袋时间、商品菇生物学效率、产量及效益。结果表明:配方16最适合猪肚菇2号菌株,表现为菌丝35 d满袋,两潮产量达163.9 g/袋,商品菇生物学效率34.6%,每袋利润0.77元;配方9最适合5号菌株,表现为菌丝35 d满袋,两潮产量达199.3 g/袋,商品菇生物学效率39.9%,每袋利润1.56元;5号菌株的单袋产量及利润高于2号菌株。综合菌丝生长、产量及利润情况,在生产上宜选择猪肚菇5号菌株,其最适合的培养料配方为2.7%玉米芯+49%木屑+25.3%棉籽壳+2.0%玉米粉+18.2%麦皮+2.8%豆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杨木屑替代杂木屑栽培平菇的可行性及其与玉米秸秆不同配比对平菇菌丝生长状况、子实体农艺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为平菇栽培基质的选择和配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侧耳属平菇糙皮侧耳、金顶侧耳和美味侧耳为试验材料,以杨木屑和玉米秸秆为栽培主料,通过调整杨木屑和玉米秸秆的比例设计平菇栽培基质配方,以传统配方栽培为CK,比较分析不同配方基质栽培平菇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头潮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等的差异,筛选适合平菇栽培的基质配方。【结果】在杨木屑30%+玉米秸秆53%+麦麸10%+黄豆粉2%+玉米粉3%+石灰1%+石膏1%组成的培养基上糙皮侧耳、金顶侧耳和美味侧耳3种平菇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头潮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表现最佳,均优于其他配方,与CK最接近,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9.14~9.79 mm/d),菌丝长势强,菌丝满袋时间最短(为24~26 d),子实体菌盖直径最大且最厚,菌柄长度适中且最粗,子实体外观色泽好、圆整、韧性好且朵大型好;糙皮侧耳头潮菇产量为180 g,生物学效率为119.21%;金顶侧耳头潮菇产量为173 g,生物学效率为114.57%;美味侧耳头潮菇产量为179 g,生物学效率为118.54%。【结论】杨木屑30%+玉米秸秆53%+麦麸10%+黄豆粉2%+玉米粉3%+石灰1%+石膏1%适宜侧耳属平菇糙皮侧耳、金顶侧耳和美味侧耳的栽培。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出适合关中平原地区栽培的优质高产平菇菌株。[方法]对5株平菇菌株的菌丝生长状况、菌丝的栽培性状、农艺性状、生物学效率、子实体产量等主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德丰5号菌株满袋时间短,子实体产量高,抗逆性强,生物学效率高。该菌株的满袋时间为25 d,子实体平均产量为1 798.09 g,平均生物学效率为148.8%。[结论]德丰5号最适合在关中平原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以桑枝屑为原料、适合秀珍菇夏季栽培的最佳配方,为实现桑枝条资源化和秀珍菇反季节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移动式菌棒制冷"工艺对菇棚进行降温刺激,以不同添加比例的桑枝屑(90%、85%、80%)为原料配制成3个栽培配方,以玉米芯添加麸皮的配方作对照,比较各配方栽培秀珍菇的菌丝生长情况、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经济效益及氨基酸含量。【结果】不同桑枝屑添加配比的栽培配方在夏季栽培秀珍菇均能正常出菇,但对秀珍菇菌丝生长、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不同,综合考虑,以桑枝屑80%、麸皮18%、碳酸钙1%、石灰1%为配方进行秀珍菇夏季栽培的效果最佳,其菌丝长势好,平均每袋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投入产出比和氨基酸总量均最高,分别为0.48 kg、111.6%、1∶2.57和4.24%。【结论】利用"移动式菌棒制冷"工艺,以桑枝屑为主料添加麸皮、碳酸钙、石灰的配方在夏季栽培秀珍菇是可行的,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适宜福州市栽培的优质高产秀珍菇菌株。[方法]通过拮抗试验和出菇试验,对10个秀珍菇菌株的满袋天数、原基发生时间、子实体农艺性状、袋平均产量以及生物学转化率等指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夏丰一号满袋时间较短,子实体农艺性状优良,袋平均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最高,分别为231.94 g和51.54%。[结论]夏丰一号是适合在福州市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桑枝屑不同添加配比对金福菇产量、效益的影响进行研究,以筛选出金福菇最适桑枝屑栽培配方,为实现桑枝条资源化利用和食用菌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传统的甘蔗渣、棉籽壳、麸皮培养基配方为对照,设计4个以桑枝屑为主料、麸皮为辅料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制作菌袋、脱袋覆土、出菇管理与采收等环节,比较各配方金福菇的产量、生物学效率及投入产出比。【结果】利用桑枝屑为主料栽培金福菇,各配方均能正常出菇,但金福菇的产量与桑枝屑、麸皮的配比有关;配方③(桑枝屑80%, 麸皮17%,糖、石膏、磷肥各1%)的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及投入产出比均最高,其余配方金福菇的生物学效率虽不及对照,但投入产出比均高于对照。【结论】利用桑枝屑为主料栽培金福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适宜在广西桑蚕主产区大力推广应用。但生产上需注意培养料的碳氮比,以实现食用菌优质、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7.
目前,栽培姬松茸的主要方法是培养料经过2次发酵后进行床架式栽培,为了探索一种用菌渣栽培姬松茸的较好出菇方式,该试验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杏鲍菇菌渣,设置5种配方,进行堆制发酵,堆制后的培养料装袋,并进行常压灭菌,菌丝满袋后,采用2种出菇方式,一种脱袋后掰块覆土出菇,另一种直接袋内覆土出菇,通过调查菌丝爬土时间、生物学效率、出菇周期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脱袋掰碎覆土出菇方式效果较好,其菇型均匀,畸形菇少,生物学效率高。  相似文献   

8.
木薯酒精废渣栽培金福菇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木薯酒精废渣为主料,进行金福菇栽培培养基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以不同配比木薯酒精废渣栽培金福菇,其菌丝生长和鲜菇产量均存在差异。其中不含木薯酒精废渣的1号培养基和木薯酒精废渣含量为30%的4号培养基菌丝长速快,但较为稀疏、颜色偏淡,第1潮菇生物学效率较低;而木薯酒精废渣含量为60%的3号、5号培养基菌丝长速稍慢,但生长旺盛、粗壮浓密,第1潮菇生物学效率极显著高于其他配方。综合菌丝生长和鲜菇产量表现,以木薯酒精废渣含量为60%的培养基配方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蟹味菇W-155瓶装工厂化栽培高产培养料配方,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配方对蟹味菇W-155菌丝生长、单产及生物学效率存在显著差异,配方4的菌丝长势最旺,长满瓶时间最短,单产和生物学效率最高。因此工厂化生产蟹味菇W-155的最适栽培配方为木屑20%、玉米芯25%、棉籽壳15%、麸皮15%、米糠20%、玉米粉5%。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双孢蘑菇培养料配方的优化、利用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本研究以4组不同配方(全麦草、麦草混合稻草、麦草混合玉米秸秆和麦草混合菇渣)培养料为试材,采用二次发酵技术进行隧道式发酵,在温度、湿度、通风等可控的菇房进行双孢蘑菇栽培,并按照工厂化栽培工艺进行菇房管理,栽培菌种为Sylven A15。在堆肥和蘑菇栽培的不同时期对培养料进行取样,测定其含水量、p H、电导率、含碳量、灰分含量、含氮量、C/N比等7项理化指标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各指标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同时参照UPOV测定并分析各潮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菌盖直径、菌盖厚度、单菇重量、硬度等农艺性状。【结果】从发酵期至出菇期,4个配方培养料的含水量、p H均呈下降趋势,二次发酵结束时4个配方的培养料含水量都达到70%,全麦草配方培养料在二次发酵结束时p H为9.02,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在二次发酵结束后电导率均为上升趋势,麦草混合菇渣配方培养料的电导率值在建堆期显著高于其他配方,而一次发酵结束时其电导率显著低于其他配方。灰分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二次发酵结束时,全麦草配方的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配方。含碳量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二次发酵结束时,全麦草配方的含碳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配方,而且出菇期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二次发酵结束后,培养料的含氮量是提高一潮菇产量的重要指标,达到1.97%—2.25%。进入出菇期后,随着菌丝体对培养料营养的消耗与利用,各配方的含氮量逐渐降低,麦草混合菇渣配方的含氮量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出菇期全麦草配方培养料的含水量最高,双孢蘑菇的农艺性状最为稳定,总产量也最高。全麦草配方、麦草混合稻草配方、麦草混合玉米秸配方二潮菇的产量最高,分别为3061.41、2 534.47和2 534.47 kg,分别占其总产量的43.81%、39.89%、49.71%;麦草混合菇渣配方一潮菇的产量最高,达到3 064.19 kg,占其总产量的47.39%。多元回归分析得到3个回归模型,分别为Y_1=-5926.766+3770.091X_6,Y_2=6285.502+4920.672X_1-1061.418X_2-245.782X_3+949.998X_5+26081.326X_6,Y_3=3073.013+7030.476X_1-114.728X_5-910.576X_6。结果表明,培养料的含水量与一、二、三潮菇的产量形成呈正相关,含氮量与一潮菇和二潮菇的产量形成呈正相关,含碳量与二潮菇的产量形成呈正相关,但含碳量和含氮量与三潮菇的产量形成呈负相关。【结论】出菇期培养料的含水量是提高蘑菇产量及改善农艺性状的重要指标,提高含碳量和含氮量有利于一、二潮菇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日引1号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L.Riyin No.1)适宜的栽培袋规格和装料量。[方法]对日引1号杏鲍菇3个规格的栽培袋口径(对折径:A1,17.0 cm;A2,17.5 cm;A3,18.0 cm)及33个不同的湿料装料量(从800 g到1 300 g,每隔50 g 1个处理)进行袋栽试验。[结果]日引1号杏鲍菇栽培袋口径为17.5 cm,装袋量为1 250 g时,产量和效益最佳,平均每袋总产量433.5 g,生物学效率99.09%,平均每袋商品菇产量350 g,商品菇转化率77.78%,利润达到了最大值1.21元/袋,利润率达到64.21%。[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日引1号杏鲍菇配套、实用、简便的集成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丽  刘阳  柴建明  王维  张鑫  张淑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517-9518,9537
[目的]探索长根菇优质高产技术。[方法]研究了不同的母种、原种、栽培种和袋栽培培养基对长根菇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的影响。[结果]4种母种培养基中,A-加富培养基最有利于长根菇菌丝生长,表现为生长快、洁白、健壮;2种原种培养基中,F-棉籽皮培养基营养丰富,更适合于长根菇菌丝的生长;2种栽培种培养基中,配方G比配方H营养丰富,更适合于长根菇菌丝的生长,表现为生长快、菌丝健壮洁白、抵抗杂菌能力强;4种栽培袋培养料配方中,配方I培养基栽培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98.7%,比配方L(CK)提前6 d左右出菇,子实体形态及颜色均正常;麦粒菌种比固体菌种提前6 d出菇,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结论]使用该试验创新所得方法可简化栽培工序,降低成本,明显提高长根菇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平菇菌株诱变处理与应用。在平菇培养中,以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设栽培袋培养料A、B、C和D 4个配方,利用紫外线(照射时间分别为为0.51、0和15 min)对平菇菌丝体进行诱变处理,筛选高产优良菌株。利用紫外线对平菇菌丝体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出了高产优良菌株,其菌丝生长表现为生长速度快、菌丝洁白、健壮等特点。与对照(固体棉籽皮培养基)相比,该处理原种和栽培种的菌丝体可提前10~15 d长好,液体菌种比固体菌种可提前10~15 d长满菌袋,提前20~30 d出菇。不同的培养基配方,其产量存在差异,以配方A(以棉籽皮87%,麸皮或米糠10%为主要成分)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98.7。利用液体培养生产菌种,采用培养基配方A栽培平菇,具有栽培周期短、简化栽培程序,降低成本,提高平菇的品质、产量高和成品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方法]利用不同菌株间产生的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配对杂交形成双核菌丝的原理,用杏鲍菇11号菌株和13号菌株作亲本,进行单孢杂交育种。[结果]选育出杏鲍菇17号杂交新菌株,其子实体呈保龄球形,产量较高,生物效率达121.02%。[结论]杏鲍菇17号各项指标表现稳定,适合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适于木薯酒精渣栽培的草菇优良品种.[方法]以木薯酒精渣为主料,棉籽壳、麸皮为辅料,采用全脱袋覆土出菇方式,对引进和分离的13个草菇品种进行出菇试验.[结果]供试的13个草菇品种中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菌株有V97、V9、V25、V木和V112,菌丝日生长速度分别为15.43、14.86、13.57、12.78和12.78 mm/d;产量和生物转化率较高的菌株有V9、V木和V112,产量分别达29.16、21.70和18.21g/袋,生物转化率分别达24.50%、18.20%和15.30%;不易开伞的菌株为V9、V97、V365和草01.[结论]初步筛选出V9作为木薯酒精渣的适栽草菇品种,并作为下一步扩大试验规模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16.
张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03-10404
[目的]研究玉米芯、稻草、棉籽壳、木屑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生物学转化率的影响,为提高栽培原料的生物学转化率和寻找新的栽培原料提供参考。[方法]试验共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4袋,3次重复。培养料用装袋机分装到长35 cm、宽20 cm、厚0.03 m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中,常压灭菌。灭菌后料袋趁热放入接种室冷却到25℃左右时接种。接种后搬入培养室内22~26℃避光培养。当菌丝长满菌袋,菌袋表面菌丝开始分泌黄水,出现小的原基后,把菌袋搬进菇房进行出菇管理。接种后观察菌种块萌发吃料情况、菌丝长势、长满菌袋的时间,另观察记录子实体分化情况、形态特征及子实体产量,计算各处理的生物学转化率,生物学转化率=鲜菇重∕培养料干重×100%。[结果]玉米芯、稻草、棉籽壳、木屑为碳源的平菇生物学转化率分别为152.19%、59.30%、166.38%、62.28%,表明不同碳源对平菇生物学转化率有较大差异。[结论]棉籽壳的生物学转化率最高,玉米芯次之,木屑和稻草最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不同出菇处理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巨大口蘑菌丝体为试验材料,研究几种不同出菇处理方法对其在不同时间内3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能形成原基的3个处理组从菌丝恢复期到原基形成、现蕾阶段,酪氨酸酶活性相对比较稳定,不能形成原基的2个处理组酪氨酸酶先上升后下降,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说明酪氨酸酶过高反而抑制了原基形成;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在原基形成前都得到有效的激活作用,酶活性显著高于不能形成原基的2个处理组。[结论]试验结果为实现巨大口蘑从传统的袋子覆土栽培向瓶子无土栽培出菇的转变,了解巨大口蘑形成原基的相关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利  王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504-4505,4508
[目的]解决圆菇夏季因温度较高而不宜栽培的问题。[方法]分别采用3个培养料配方,对圆菇夏季日光温室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用棉籽壳为主料,菌丝生长最好,现蕾期较短,感染率最低,产量最高,但发菌期最长;用棉籽壳、玉米芯为主料,菌丝生长较好,现蕾期较短,感染率较低,产量较高;用玉米芯、苜蓿废料为主料,菌丝生长较差,发菌期最短,现蕾期较长,感染率最高,产量最低。夏季,在日光温室前屋面盖上草苫,周围种植长蔓植物,可将温度控制在25℃以下,创造适宜圆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结论]为圆菇的高效低投资栽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液体和固体制种技术比较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食用菌液体和固体两种不同制种技术的成本利润率,探讨食用菌液体制种技术的经济效益优势,为推广液体制种技术,推动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思路。【方法】本文以一个食用菌试验室和一个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基地为实例,详细记录并统计2009年和2010年白灵菇液体和固体制种过程和出菇情况,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分析。【结果】液体制种技术的经济效益优势明显,如制种周期减少约24 d, 栽培袋菌丝满袋时间缩短约10 d, 污染率减少1.5个百分点, 每栽培袋成本降低0.732元, 成本利润率提高42.08%,但液体制种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还存在诸多发展瓶颈。【结论】与食用菌固体制种方法相比,液体制种在菌种质量、减少污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稳定性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液体制种的普及和推广,关键是需要改进与摇床和发酵罐相配套的接种设备,加快农科研与市场的充分对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大力推动中国食用菌液体制种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沈霞  余胜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400-5401
[目的]探讨在灰树花生产中使用液体菌种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比试验,比较使用液体种与固体种灰树花的菌丝活力和栽培产量。[结果]将液体菌种、麦粒原种接入在栽培袋培养基,液体种萌发速度和菌丝长势都明显优于麦粒原种。与固体种相比,使用液体菌种培养原种的平均满罐时间提前了15 d,其栽培袋的平均满袋时间提前17 d,平均出菇时间提前了9 d。使用液体菌种可使整个培养周期缩短25~35 d。使用液体菌种、麦粒原种的灰树花栽培产量有明显差异,使用液体种的袋均产量比固体种高13.8 g,其生物学效率提高6.9%。[结论]在灰树花的工业化生产上,使用液体菌种能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经济效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