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血小板输注的同种免疫作用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输注的同种免疫反应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笔者对 2 1 71例血小板输注患者进行输血反应调查 ,结果发现 1 791例随机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发生输血反应的有 5 1例 (2 .8% ) ;而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有 3 6例 (2 .0 % )。在 3 80例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清学技术 (SEPSA) [1 ] 进行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 ,输血反应率为 0 .8%。说明血小板 SEPSA技术对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意义重大。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2 1 71例临床输注单采血小板患者来自上海市 1 3家医院。2 试剂  SEPSA 试剂盒 (批号 :1 9991 1 0 2和2 0 0 0 0 5 1 0…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输血相关传染病中血液细菌污染相关的临床严重细菌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是最高的,超过输血相关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率的2个数量级[1,2].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措施之一就是对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笔者汇总了2004年~2005年本中心单采血小板细菌筛检、24h锁定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液成分的细菌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天,在美国菌血症仍是微生物引起输血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从1990年到1998年间,占输血死亡率的17%(46/277)。血液成分的细菌来源包括采血时穿刺部位消毒的不彻底,采血穿刺时将细菌带入、献血员暂短的菌血症以及偶发事件或在成分制备处理过程中造成污染。血液成分的细菌污染相关的输血反应(BaCon)发生频率评估,是由美国血库联合会、美国红十字会、军队血液服务中心和疾病控制中心联合开展的前瞻性研究。BaCon的数据表明,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血小板细菌污染频率为9~16/百万单位,致死率为0.25~1人/百万单位。结合血液成分细菌培养的前瞻性研究数据表明,随机献血员浓缩血小板细菌污染率超过1/3,000单位,机采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率几乎达到1/800,而红细胞产品的细菌污染率在1/50,000单位(来  相似文献   

4.
随着血液制品病毒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导致的病毒感染风险显著降低,血液制品细菌污染导致的严重脓毒性输血反应成为研究的热点[1]。血小板(PLT)因其22℃的保存条件同样适合广谱的细菌生长,使PLT细菌污染成为输血相关的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者根据1991/2004年PLT细菌污染监测数据推断,PLT细菌污染总的确证阳性率为0.13%,其中机采PLT的确证阳性率为0.045%,输入机采PLT可能导致脓毒性输血反应的概率为1∶48 067[2]。为降低PLT细菌污染风险,国外采供血机构除在PLT采集过程中采用严格的控制措施外,还建立了常规的全自动细菌培养监测系统,细菌检测阴性的PLT方可用于临床。尽管如此,可以确定与输入细菌污染PLT相关的脓毒性输血反应甚至死亡仍然发生,因此,需要深入调查细菌是以何种方式进入PLT制品,进一步完善PLT细菌污染质量控制体系。1 PLT细菌污染的来源根据从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的PLT中所分离的细菌的分布特点,通常将其分为皮肤定植菌和非皮肤定植菌。研究表明,PLT细菌污染最常见的分离菌都是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具有的条件致病的皮肤定植菌,  相似文献   

5.
陈福林  陈亮  王进忠 《护理研究》2002,16(11):652-653
急危重症病人 ,手术中常规输血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而大量异体输血 ,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约为 1%~ 10 % [1] ,严重的输血反应可致死 ,而术中自体腹腔血回输可减少输血反应及并发症。我院从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月应用自行制作的自体腹腔血回输装置 ,对 96例急危重症手术病人的腹腔血回吸收集并输入病人静脉[2 ] ,现回顾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急危重症手术病人 96例 ,男 5 7例 ,女 3 9例 ,年龄 2 8岁~68岁 ,平均 5 5岁。其中 ,脾破裂 43例 ,宫外孕输卵管妊娠破裂2 8例 ,宫外孕卵巢妊娠破裂 10例 ,肝浅表血管破裂 8例 ,肝破裂伴…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院口腔科病房感染的病原体及细菌的耐药情况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 1996年 6月~ 2 0 0 4年 6月口腔科所有分离的细菌、真菌及药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感染的病原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 6 0 .6 %(2 4 2 / 399) ,革兰氏阴性杆菌 31.3% (12 5 / 399)、真菌 8.0 % (32 / 399)。在细菌感染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 6 5 .9% ,革兰氏阴性杆菌34.1%。革兰氏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5 2 .9% (12 8/ 2 4 2 ) ,耐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6 5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 (MRCNS)占 78% ;革兰氏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占 33.6 % (4 2 / 12 5 ) ,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6 5 .6 %。细菌的耐药性除万古霉素无变化外 ,其它抗生素的耐药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P <0 .0 1)。结论 口腔科病房感染的病原体虽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 ,但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已逐渐成为重要致病菌 ,抗生素的耐药率逐渐升高 ,应及时作细菌学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反应类型及原因,探讨预防和降低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和措施。方法收集昆明市儿童医院2009~2014年30 518例儿童受血者输血病历资料,调查输血反应情况。结果 30 518例儿童受血者中,发生输血反应166例,输血反应发生率0.54%(166/30 518);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占83.73%(139/166),非溶血性发热占10.24%(17/166),过敏合并发热占5.42%(9/166),单纯血红蛋白尿占0.60%(1/166);常用血液成分引起的输血反应率,血小板占1.92%(72/3 742),血浆占0.43%(56/13 132),红细胞占0.28%(38/13 480)。结论过敏是最主要的儿童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和皮疹;血小板是引起儿童输血反应最主要的血液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阐述不同成分用血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各类成分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各成分用血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3 850例输血患者中,共发生输血反应65例,总输血反应率为1.69%,悬浮红细胞1.25%,冰冻血浆3.75%,血小板2.50%,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90%,滤白细胞冰冻血浆1.80%,冷沉淀2.50%。血小板与冷沉淀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为1、2、3和大于或等于4次输血反应构成比分别为1.45%、1.61%、2.00%和3.80%,由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占输血反应的53.85%,妊娠史占输血反应的30.77%。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4.80%,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2.60%。结论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用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以减少输血反应。输血次数越多,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郭瑞表  王耕芳  刘丽  李秀娟 《护理研究》2004,18(19):1729-1731
[目的 ]探讨长期机械通气老年病人呼吸机管道细菌污染状况。[方法 ]对 60例次长期机械通气老年病人的呼吸机管道及湿化器在使用前及连续使用 7d后进行细菌培养 ,同时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做痰培养。 [结果 ]呼吸机管道和湿化器在使用前无细菌生长 ,使用 7d后细菌阳性率达 10 0 % ,管道中细菌均数为 4.2× 10 4cfu/cm2 ;湿化水中细菌均数为 63× 10 4cfu/mL。从管道与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细菌 14 1株 ,革兰氏阴性杆菌 12 3株 ,占87.2 3 %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 ,占 45 .3 9% ,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8.44 %。同一病人呼吸机管道内细菌与痰培养结果存在一致性。[结论 ]机械通气老年病人呼吸机管道及湿化器污染严重 ,其病原菌种类与痰培养结果一致 ,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类产品细菌污染可能会导致输血相关的败血症,引发严重不良输血反应,甚至导致受血者死亡.本文旨在对预防、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相关研究调查进行探讨综述,寻求提高血小板类产品输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容量约250~300 ml的单采血小板在(22±2)℃条件下连续振荡只能保存5 d[1]。血小板制品一旦被细菌污染,细菌会很快繁殖。当前,血小板制品中的细菌污染一直居高不下,阻断细菌通过输血途径引发的感染已成为输血医学领域的1个研究热点[2]。因此,有必要选择1种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2.
肿瘤患者输血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急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改进措施,为减少输血反应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2010年本院临床科室发生的输血反应回报单,回顾性统计分析输血反应的情况。结果 68 791人次受血者中,156例发生输血反应,发生率0.23%;与报道的非肿瘤患者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相当。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有83人次,占53.21%;过敏性输血反应(TRA)72例,占46.15%;溶血性输血反应(HTR)1例,占0.64%;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和血小板占总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57.05%、32.05%和10.90%。其中47人次(30.13%)首次输血时发生输血反应,109人次(69.87%)在2次或2次以上输血时发生输血反应。结论肿瘤患者输血反应率为0.23%,主要是FNHTR和TRA。输血前联合使用多种药物,输注去白细胞成分血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ICU获得性感染的流行病学、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 ,为医院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 4个ICU 2 0 0 1年 4~ 9月收治的 796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调查。结果 感染发生率 2 0 0 % ( 15 9/ 796) ,发生 2例次以上感染者占 2 9 6% ( 47/ 15 9)。与留置尿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日发病率为 9 9‰ ,与使用呼吸机相关的肺部感染日发病率为 5 0 1‰ ,与气管切开相关的肺部感染日发病率为 85 9‰。感染部位占前 3位的是肺部感染5 0 0 % ( 10 4/ 2 0 8)、胃肠道感染 2 1 2 % ( 44 / 2 0 8)和泌尿道感染 16 3 % ( 3 4/ 2 0 8)。分离出 188株致病菌 ,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占 65 4% ( 12 3 / 188)。居前 3位的是绿脓杆菌 2 6 1% ( 49/ 188) ,真菌 13 8% ( 2 6/ 188) ,不动杆菌12 2 % ( 2 3 / 188)。结论 ICU获得性感染发生率高 ,致病菌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革兰氏阳性球菌及真菌有上升趋势 ,细菌耐药性升高 ,应建立ICU获得性感染监测制度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免疫性输血反应的调查及预防研究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42  
目的 对各类输血反应进行调查研究 ,同时建立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新技术 ,以预防和治疗免疫性输血反应。方法 对上海地区 13家医院的 30 776名输血病人进行调查 ,并应用改良Polybrene、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 (SEPSA)等新技术 ,进行同种特异性抗体的筛选、鉴定及交叉配型试验。结果 发生各类输血反应5 0 8例 (1.6 5 % ) ,其中检出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同种抗体 6 4例 (12 .6 % ) ,抗体特异性分别为血小板抗体 (包括HLA) 5 1例 ,红细胞不规则抗体 13例 ;各项新技术的应用对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 (χ2 >3.84 ,P <0 .0 5 )。结论 使用研究建立的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新技术能有效地诊断、预防和治疗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输血细菌感染仍然是输血医学的一个严峻问题.到目前为止,英国严重输血风险(SHOT)预警系统一共收到38例(其中10例死亡)报告.2001至2003年间,美国报道37例因细菌污染致死病例,占所有输血相关死亡病例的14.1%.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献血者手臂携带的菌群,在筛选和监测研究中常检测到的皮肤菌群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短小棒状杆菌和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6.
输血细菌感染仍然是输血医学的一个严峻问题.到目前为止,英国严重输血风险(SHOT)预警系统一共收到38例(其中10例死亡)报告.2001至2003年间,美国报道37例因细菌污染致死病例,占所有输血相关死亡病例的14.1%.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献血者手臂携带的菌群,在筛选和监测研究中常检测到的皮肤菌群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短小棒状杆菌和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7.
660例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彦华 《护理研究》2005,19(2):110-112
[目的 ]了解我院住院病人感染发病率 ,以加强控制。 [方法 ]对本院 2 0 0 3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住院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在 2 14 97例住院病人中发生医院感染 660例 ,感染率 3 .0 7%。外科系统以神经外科最高 ,感染率为 10 .69% ;内科系统以血液组最高 ,感染率为 9.2 1%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 ,构成比为 62 .85 % ;医院常见疾病的感染发病率以白血病最高 ,感染率为 17.76%。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构成比为 64 .5 8%。 [结论 ]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 ,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 ;强化控制医院感染预防监控措施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做好病原菌及抗生素耐药性的监测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细菌污染血液成分是导致输血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明确血小板浆的污染情况,作者对5617份血小板浆输用前后及储存4~5天后,进行细胞培养和革兰氏染色,以综合评价血小板浆有无细菌污染及细菌污染程度。这5617份血小板浆中,有3141份为混合血小板浆。单供者血小板浆输血前后均无细菌污染,而随机献血的混和血小板浆有6例发生细菌污染。在检查1437例输用随机献血的混合血小板浆中。发现了输血前无细菌污染而输血后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对6例细菌污染的输血袋进行细  相似文献   

19.
三唑类抗真菌新药:伏立康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 1 0余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1 980— 1 990年美国医院真菌感染由 2‰增加至 3.8‰ ,念珠菌血流感染增加 5倍[1] 。欧洲尸解资料显示 ,真菌感染由 1 978— 1 982年的 1 .6 %增加至 1 988— 1 992年的 4 .1 % [2 ] 。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由条件致病真菌 ,如念珠菌属和曲霉属所致 ,念珠菌属中对氟康唑敏感性较差或耐药的非白念珠菌所致感染呈增多趋势。在免疫缺陷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 ,1 990— 1 994年非念珠菌所致的败血症由 4 0 %增加至 5 3% [3] 。伏立康唑 (voriconazole)属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 ,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制开发 ,商…  相似文献   

20.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它是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与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通常每输注一个单位的成分血液制品发生FNHTR的概率为0.5%~1.5%[1],特别是在输注多人份血小板浓缩液(PCs)时概率可能更高.FNHTR在多次输血或多次怀孕妇女中尤为多见.本文就引起FNHTR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