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失眠在《内经》有"夜不瞑""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名称,《难经》称为"不寐"。《灵枢·口问》说:"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大惑论》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笔者偶阅马培之不寐医案后,心有所感,特录之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2.
不寐中西医结合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寐即失眠,指因外邪扰动或正虚失养导致神不安舍,临床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长时期的不寐对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康复带来不利.古代医家以阴阳学说为依据,对睡眠机理做了论述.<灵枢经·大惑论>:"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灵枢经·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说明睡眠是人体调节阴阳平衡的需要.良好的睡眠是生命活动的象征.因此,做好病人的睡眠护理则有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正失眠的病机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在此我们针对因阴阳失调而导致的失眠给出一种穴位疗法建议。《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阳者主日,阴者主夜,夜晚卫气应行于阴,如未入阴,依旧在阳,阳盛阴衰,则精神处于兴奋状态,不能入睡。许多人白天昏昏欲睡,夜晚精神百倍,即多为阴  相似文献   

4.
<正>受现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失眠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加。在临床上失眠的表现是指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及早醒、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明显减少,严重者彻夜不眠。《灵枢·大惑论》中载有关于睡眠的机制:"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倘若卫气入于阴的环节发生障碍,就会导致不瞑,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睡眠障碍的认识李军体刘明润计磊(济南军区中西医结合中心莱阳265200)关键词睡眠障碍中医药学睡眠情况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和阴阳的盛衰有密切关系。《灵枢口问》篇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矣。”即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于...  相似文献   

6.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中医认为,睡眠是人体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是人体气血运行和适应自然界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灵枢·营卫生会》篇:“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灵枢·口问》所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即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人体生物钟自然调整的结果。因而,昼夜节律紊乱颠倒对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日常的代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长期熬夜对个人的健康是一种慢性损害,尤其对于作息不  相似文献   

8.
析梦     
<正> 《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衰.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可见从睡眠变化,能了解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也是问诊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通过问梦可辨阴阳。“阴盛则梦大水  相似文献   

9.
《灵枢·大惑论》说:“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意为卫气日间行于阳分,夜间行于阴分。故卫气行尽阳分而入阴分时人就要睡眠,行尽阴分而入阳分人就从睡梦中醒寤。故《内经》是从卫气的循行来解释人的睡眠的机制,日间卫气由里出表行于阳,故人  相似文献   

10.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睡眠及失眠的详细论述。如《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觉醒的机制,是由人体阳气入里出表的运动来决定。如果阳气主动运行受到影响,引起机体阴阳失和,就会产生失眠,诚如《灵枢·大惑论》所谓:“卫气不得入于阴,长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盛,故目不得瞑。”所以,失眠的治疗大法应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其“所在”主要在五脏,因此,补虚泻实,因势利导,扶助正气,  相似文献   

11.
目闭不开,临床少见,多由眼轮匝肌痉挛、功能失调引起。中医认为肝主筋,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连目系;足少阳胆脉起于目锐眦。《灵枢·寒热病篇》曰:“阳(足乔)、阴(足乔),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其他医  相似文献   

12.
失眠即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短暂,或时睡时醒。《灵枢·大惑论》认为“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若“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阴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营卫失调是失眠的发病机制,调和阴阳是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3.
失眠,中医学又称"不寐"、"目不暝",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  相似文献   

14.
王翠芬 《光明中医》2006,21(12):25-26
<灵枢·营卫生会篇>叙述了老年失眠的病因,认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清<冯氏锦囊·杂证·方脉不寐合参>认为:"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  相似文献   

15.
<正>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又称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卧"。《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故不寐之病机为阳不入阴,阳病或阴病或阴阳间有病理产物阻隔,使阴阳不相顺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主任医师何庆勇笃尊经方,谨守六经,临证恒用经方治病,屡愈疑难重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兹将其运用黄连阿胶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多寐即一般所谓的“嗜眠症”,其特征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这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远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多卧”、“嗜卧”、“多寐”等阐述,《灵枢·大惑论》以问答的方式,对多寐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灵枢·寒热病篇》提出:“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跷脉有司眼睛开合的功能,如其功能失常或阳虚阴盛则易引  相似文献   

17.
<灵枢·经脉>:"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邪气内袭,流于经络脏腑,其络脉必暴然而起.<内经>把此称作"盛络"或曰"结上甚血者".其状如<灵枢·血络论>所载:"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笔者用刺"盛络"之法于针灸临床,现介绍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失眠,中医又称"不寐"或"不得眠",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灵枢·大惑论》认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难经·四十六难》认为"气血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是"卧而不寐"主要病因。《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曰:"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  相似文献   

19.
释命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门之名,在今本<黄帝内经>中三用.<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  相似文献   

20.
多寐是一般所说的“嗜眠症”,其特点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灵枢·寒热病》篇曰:“阳气虚则瞑目,阴气盛则瞑目”。《丹溪心法·中湿》指出:“脾胃受损沉困无力怠情好卧。”可见多寐病的病因病机多为阴气盛,脾虚湿盛所致。笔者治疗多寐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