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牛磺酸对大鼠严重烧伤后心肌损害的影响。方法 :用健康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烧伤组 (造成 30 %TBSAⅢ度烫伤 )和治疗组 (烧伤后腹腔注射牛磺酸 ,剂量 4 0 0mg·kg-1体重 )。于伤后 1、3、6、12和 2 4h检测血浆TNF α、AngⅡ和TnT含量与心肌中TNF α、AngⅡ含量。结果 :烧伤大鼠烧伤后 3h血浆cTnT呈显著升高 ,12h达峰值 ,2 4h显著高于对照组 ;烫伤后 6h血浆和心肌组织TNF 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12h达峰值 ;伤后1h血浆AngⅡ含量呈显著升高 ,伤后 2 4h血浆及心肌中AngⅡ高于对照组 ;牛磺酸治疗组血浆cTnT、TNF α和AngⅡ水平较烧伤组均有显著性降低。血浆TNF α、AngⅡ含量与血浆cTnT变化密切相关。结论 :牛磺酸对严重烫伤后心肌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剂量环磷酰胺对烧伤大鼠全身炎症介质综合征 (SIRS)的控制作用。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动物 ,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制作 5 0 %Ⅲ°烫伤模型 ,实验组于伤后 1小时腹腔内注射低剂量环磷酰胺 (2mg/kg) ,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伤后 2h、3h、6h测量 2组血液及肝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a)的含量。喂养至动物死亡观察两组动物的生存时间。结果实验组、对照组伤后 2小时血液及肝脏内TNF -a的含量明显高于未烧伤的空白组 (P <0 0 5 )。实验组伤后 2h、3h、6h血液及肝脏内TNF -a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实验组动物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P <0 0 5 )。结论低剂量环磷酰胺能够减少烧伤后炎症介质的释放 ,能减轻烧伤后SI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微量喂养组和按需喂养组各45例,两组各有早产儿20例和足月儿25例,对比两组新生儿胃肠损害发生率、体质量增加值及血浆前清蛋白浓度。结果微量喂养组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组(P<0.05);微量喂养组体质量增加值及血清前清蛋白(PAB)浓度均明显高于按需喂养组(P<0.01)。结论危重新生儿出生后不宜过早全奶按需喂养,喂养前适当地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出生后6h开始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至生后48h才逐渐过渡至全奶,可有效减少危重新生儿胃肠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大鼠中的抗渗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调控。方法选用SD大鼠制备烧伤和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模型,随机分为假烫组、烫伤组及治疗组。伤后24h检测肺脏、肝脏及小肠的含水量及血管通透性,血浆中TNF-α、IL-1β及IL-6的浓度。结果与烫伤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的肺脏、肝脏及小肠的含水量及血管通透性均显著降低,血浆中TNF-α、IL-1β及IL-6的浓度也显著降低。结论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使用地塞米松,能下调TNF-α、IL-1β及IL-6在血浆中的总体水平,控制烧伤后过度全身炎症反应,有助于减轻脏器的水肿,从而减轻烧伤早期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严重烧伤患者不同时机实施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探讨严重烧伤后实施肠内营养的最佳时机。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5年10月烧伤面积≥30%的烧伤患者合计86例,根据实施肠道复苏时机不同分为A组(29例,伤后6 h内实施)、B组(27例,伤后24~48 h实施)及C组(30例,伤后48 h后实施)。肠道复苏应用肠内营养乳剂瑞高。对比观察3组胃肠动力状况,入院第1、3、7、14天营养状况指标,以及血清降钙素原( PCT),血浆革兰阴性菌脂多糖( LPS),C-反应蛋白( CRP)变化。结果 A组便秘发生率少于B、C组,首次排便时间早于B、C组(P<0.05);A组住院第3、7天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优于B、C组,同时B组优于C组(P<0.05);A组住院第3、7、14天CRP水平和第3、7天PCT及LPS水平均低于B、C组(P<0.05)。结论以6 h以内起始的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的,与24及48 h后延期肠内营养比较,具有更好的改善营养及降低机体炎性反应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生长激素(rhGH)对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及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对照组各1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重组人生长激素组伤后5d开始加用rhGH,给予剂量0.2U·kg~(-1)·d~(-1),疗程14d,比较两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浓度、创面愈合的时间及愈合后瘢痕的情况。结果重组人生长激素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浓度明显增高,创面愈合时间提前5d,瘢痕增生明显减轻。结论rhGH能有效促进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浆蛋白质的合成,加速烧伤创面的愈合,减少瘢痕的增生。  相似文献   

7.
制作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动态观察了烧伤延迟复苏快速补液和均匀补液前后血浆中CMLC-1浓度变化及伤后24h的病死率。结果,伤后大鼠血浆中CMLC-1浓度为(924±315)μg/L,伤后1h即显著升高至(18198±6692)μg/L(P<005),6h达最高峰(35941±13219)μg/L。补液后,伤后12、24、48h,快速补液组的血浆中CMLC-1浓度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均匀补液组(P<005)。24h的病死率,快速补液组为1466%,明显低于均匀补组的4666%。结果提示,烧伤延迟复苏快速补液能迅速补充循环血容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心肌继续缺血缺氧性损害,减轻心肌受损程度,对于临床延迟复苏的大面积烧伤病人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谷氨酰胺对烧伤病人肠道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重烧伤后血液和组织中的谷氨酰胺 (Glu)浓度急剧下降 ,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对Glu利用明显增加 ,本实验为伤后早期口服Glu颗粒剂旨在观察对烧伤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1998年 6月~ 1999年 4月收住院烧伤病人 2 0例 ,男 16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4 7 3岁。平均烧伤面积 5 1 1% ,Ⅲ度面积 2 0 5 % ,伤前无其他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各 10例。两组烧伤总面积及Ⅲ度面积均无明显差异。二、方法 伤后不禁食 ,A、B组分别于伤后 4 8小时开始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 (第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危重足月儿早期胃肠喂养方式与胃肠损伤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7年6月在儿科住院的86例危重足月儿随机分为微量喂养组和按需喂养组两组,观察比较两种不同喂养方式下危重足月儿胃肠损害的情况。结果①微量喂养组患儿胃肠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组患儿(P〈0.05)。②生后24h患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后24~48h胃肠损害发生率(P〈0.05)。③极危重组患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危重组患儿(P〈0.05)。结论危重足月儿出生后不宜过早按需喂养,生后24h内尤应慎重,提倡出生后6h给予稀释成1∶1配方奶开始,微量喂养,辅以非营养性吸吮,缓慢增加喂奶量,生后48~72h逐渐过渡至全奶,减少胃肠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快速补液对烧伤延迟复苏血液流变学特性和心肌局部血流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 30 %TBSA烧伤模型 ,动态观察烧伤延迟复苏快速补液和均匀补液后 ,大鼠血液流变学特性和心肌局部血流量及血浆中心肌肌球蛋白轻链 - 1浓度的改变。结果 伤后 1h ,全血粘度即显著升高 ,6h达高峰 ,补液后 ,全血粘度均降低 ,快速补液组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均匀补液组 ,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膜带电性质等血液流变学参数也发生改变 ;心肌局部血流量和血浆中心肌肌球蛋白轻链 - 1的浓度也相应发生改变 ,其变化趋势与全血粘度改变密切相关。结论 烧伤延迟复苏快速补液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 ,提高心肌局部血液灌注量 ,使心肌损害程度减轻 ,因此 ,对烧伤延迟复苏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黄对严重烧伤后家兔胃肠吸收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72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伤组、对照组、口服补液组、口服补液+大黄组。假伤组给予备皮但不烧伤,对照组给予制造烧伤面积40%Ⅲ度背部烧伤模型,口服补液组的制作同对照组给予口服补液抗休克,口服补液+大黄组的制作同对照组给予口服补液+大黄治疗。于干预24 h后测定各组的胃黏膜血流、血清胃泌素、尿液木糖排泄率、溃疡指数。结果口服补液+大黄组的胃黏膜血流、溃疡指数、血清胃泌素及尿D?木糖排泄率测定与假伤组、对照组、口服补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黄可以改善胃黏膜血流,降低溃疡指数,升高胃泌素,提高D?木糖排泄率,提高胃肠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建立脾虚肝旺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幼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20只SD幼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予正常饮食,模型组予不规则喂养加夹尾刺激法造模,逢双日正常进食,逢单日禁食不禁水,连续2周后,在继续上述喂养的同时,用长海绵钳夹幼鼠尾巴远端1/3处,以不破皮为度,令其暴怒,寻衅与其他幼鼠撕打,以激怒全笼幼鼠。每次刺激20 min,每隔3 h刺激1次,每日3次,连续刺激1周。观察幼鼠的一般情况及饮水量、食量、体质量变化,测定胃肠排空率,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模型组幼鼠摄食量、饮水量减少,体质量减轻,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肠排空率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规则喂养加夹尾刺激法制造的脾虚肝旺型(FD)幼鼠模型,符合FD动物模型的生物学特征,可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小儿烧伤休克期早期禁食已成惯例,尽管烧伤后早期胃肠道营养屡见报道,但鲜有人提出采用零禁食—早期胃肠营养治疗小儿特重度烧伤的方案。2002—2006年,我科在治疗小儿重度烧伤应用零禁食-早期胃肠营养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建宏  林心  欧兴义  张洁  黄琳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5):1446-1447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对伤后感染并发症的辅助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50例严重烧伤患者伤后血浆PCT含量,同时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并与20例健康对照比较,应用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烧伤后早期未并发感染的严重烧伤患者PCT、TNFα、IL6、CRP出现不同水平升高;在烧伤后早期未并发感染患者感染前血浆TNFα和CRP与非感染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待并发感染后则明显升高,而血浆PCT和IL6在整个观察期间感染组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对感染并发症的辅助诊断价值,PCT的灵敏度最高,有较高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论:这些指标对烧伤后感染并发症的辅助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中PCT是最好的伤后感染并发症的预测和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快速补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心肌微血管通透性、心肌局部内皮素 1(ET 1)和一氧化氮等细胞因子产生和分泌的改善及其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 3 0 %TBSAⅢ度烧伤模型 ,动态观察烧伤延迟复苏快速补液和均匀补液后 ,大鼠心肌微血管通透性和心肌局部内皮素 1和一氧化氮等细胞因子含量及血浆中心肌肌球蛋白轻链 1浓度的改变。结果 伤后 1h ,心肌微血管通透性、心肌局部内皮素 1和一氧化氮含量即显著升高 ,6h达高峰。补液后 ,微血管通透性、心肌局部内皮素 1和一氧化氮含量均明显降低 ,快速补液组的心肌微血管通透性和心肌局部内皮素 1含量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均匀补液组。而一氧化氮含量则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血浆中心肌肌球蛋白轻链 1的浓度变化与心肌局部内皮素 1含量改变呈正相关。结论 烧伤延迟复苏快速补液能够改善心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减轻心肌受损程度 ,因此 ,对烧伤延迟复苏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快速补液对大鼠烧伤延迟复苏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及其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 30 %TBSAⅢ度烧伤模型 ,分为快速补液组和均匀补液组 ,测定伤前和伤后1、3、6、1 2、2 4、4 8h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的活性 ,血管紧张素 -Ⅱ (AⅡ )的含量及其血浆中心肌肌球蛋白轻链 -1 (CMLC -1 )的浓度。结果 :伤后 1h ,两组鼠心肌ACE活性由 ( 1 .2 1± 0 .54)nmol·mgpro- 1·min- 1升高至 ( 1 .91± 0 .71 )nmol·mgpro- 1·min- 1,同时 ,AⅡ含量及CMLC -1浓度也显著升高 ,伤后 6h均达高峰。补液复苏后三者均逐渐下降。快速补液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均匀补液组。三者变化趋势一致 ,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烧伤延迟复苏快速补液能够降低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 ,减少心肌局部AⅡ的生成 ,从而对心肌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长发育、胃肠耐受的影响,为VLBWI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08年2月~2010年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5例VLBWI随机分为实验组(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及对照组(生后24h开始喂养),对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与喂养耐受、并发症进行监测。结果:两组光疗时间、恢复完全胃肠营养时间、住院天数、对喂养耐受情况、并发症等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LBWE早期胃肠微量母乳喂养可促进胃肠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并发症少,安全有效,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严重烧伤后大鼠中性粒细胞(PMN)L-选择素mRNA的表达。方法 30%Ⅲ度烧伤大鼠,伤后随机分为早期复苏(BE)组和延迟复苏(BD)组。伤前、伤后1、3、6、9h用持续灌注法收集血细胞,分离PMN,抽提总RNA,用RT-PCR法测定PMNL-选择素mRNA表达。结果BE组在烧伤后1h L-选择素mRNA表达增高,两组在伤后6h、9h的表达均再次增高。结论 烧伤后L-选择素mRNA的表达存在动态变化,早期增高可能与烧伤后的休克状态有关,后期增高则与L-选择素参与烧伤后细胞的信号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汽枪枪弹制作复合性兔眼球破裂伤模型,观察眼破裂伤后视网膜早期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以及光感受细胞损伤机制。方法48只家兔随机分为无枪伤对照组,伤后1、3、6、12、24h组,共6组,利用汽枪枪弹制作弹伤性兔眼球破裂伤模型,光镜观察早期视网膜结构改变及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结果伤后1、3h时视网膜感光细胞形态上轻度改变,6、12h时视网膜感光细胞明显改变,24h时视网膜各层结构紊乱。细胞凋亡6h在神经节细胞和内、外核层有少量表达,12~24h染色阳性的细胞明显增多。经方差齐性检验及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照组与伤后1h组无显著性差异(P=0.062),与伤后3h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与伤后6、12、24h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0)。凋亡指数统计结果与细胞凋亡结果基本相同。结论眼球破裂伤病情严重、伤情复杂,早期视网膜损伤较重,6~12h时即发生不可逆改变。早期眼球破裂伤视网膜感光细胞可能有很多原因,而细胞凋亡是早期视网膜感光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良满  朱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34(3):186-188,i001
目的 探讨簇集蛋白 (clusterin)在急性脊髓损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成SD大鼠脊髓急性损伤模型 ,通过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损伤组和假手术组伤后 0. 5、1、3、7、14、2 1d脊髓损伤组织变性坏死及簇集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损伤组在伤后 1d簇集蛋白阳性表达开始增加 ,约在伤后 7d达到高峰 ,之后表达逐渐减少 ,伤后2 1d趋于稳定 ,随时间延长存在动态变化过程 ,并与脊髓损伤程度相一致。损伤组在伤后 1、3、7、14、2 1d簇集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1) ;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伤后各时间点均有簇集蛋白阳性表达 ,但表达随时间延长无动态变化过程。结论 簇集蛋白在急性脊髓损伤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 ,并可能通过补体调节、抗凋亡及热休克蛋白活性等机制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