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灸逢源》外科灸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逢源》系清代针灸名著之一 ,本书积历代针灸医论之精华 ,特别是有关灸法在外科的应用 ,灸疗方法多 ,治疗范围广泛 ,一些疗法至今为一些医家所沿用。但是笔者通过学习也发现不少外科灸疗方法有频临失传的危险 ,本之意在学习 ,发掘整理传统的灸疗方法 ,使外科灸法重新焕发青春 ,在外科病证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神灸经纶》从灸疗功用、灸疗方法、灸疗治病等方面对灸法加以阐述,认为灸疗功用全在宣通气血、灸疗方法贵在简单易行、灸疗临证要在明症审穴。《神灸经纶》虽对灸法加以系统整理,然其发挥者少。  相似文献   

3.
中国平衡灸疗学理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运用平衡针灸理论进行灸疗学的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平衡方法研究灸疗学的定义、理论来源、技术特点、作用机制、灸疗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临床应用等.结果与结论:平衡灸疗学是预防保健疾病康复有效的绿色医学.  相似文献   

4.
热敏灸是选择热敏穴位悬灸,激发透热、扩热、传热,通过经气传导,达到远部热、深部热、患部热,从而显著提高疗效的一种新灸法。灸疗中穴位敏感性与充足时间量是提高灸疗疗效的两个关键环节,而热敏灸解决了如何寻找灸疗敏感性穴位与达到穴位充足时间量的关键技术难题。从灸疗特异性穴位的发现、热敏灸新技术的创立、临床疗效的循证评价、灸疗新概念的提出4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热敏灸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灸疗疗效,丰富发展了灸疗理论与技术,是传统灸疗学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正灸疗学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扁鹊心书》强调:"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这些记载都表明了灸疗的重要医学地位和其他疗法的不可替代性。然而灸疗临床一度萎缩,灸疗的独特疗效未能充分显示。近30年随着国内学者对灸疗热敏现象的系统研究,发现了灸疗临床新规律,建立了基于灸位与灸量新标准的热敏灸理论与技术新体系,显著提高了灸疗疗效,丰富发展了灸疗学理论与技术,改变了灸疗临床萎缩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灸疗学是中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在医疗和预防保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目前灸法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普及应用。笔者认为灸疗技术要与现代人工智能科技相结合,研发热敏灸机器人,做到精准化、标准化、简便化施灸,高效激发艾灸得气,同时降低人力操作成本,才能快速普及基层、服务百姓健康。本文从热敏灸技术的创立、热敏灸机器人的研制、热敏灸机器人的优势及应用前景4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期快速推动灸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车露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2):129-129
灸疗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对人体穴位通过经络的作用,影响到脏腑,达到治疗的效果。灸疗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灸疗作用的现代研究,不仅从多方面深化了人们对灸疗作用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朵奇葩 ,研究其发展过程并瞻望其前景 ,有重要意义。1 发展过程灸疗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1 奠基阶段 :灸疗产生在人类掌握了火的应用之后。在殷和西周甲骨文、金文里 ,就有表示灸人下肢的象形文字。《说文解字》说 :“灸 ,灼也。”指灸疗就是用火烧灼的意思。古代针 灸常并称 ,或以针赅灸 ,事实上灸疗的历史比针疗更加久远。现存最早记载灸疗的医籍是 1 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据考其成书年代早于《内经》。书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产生疼痛、带来创伤、烟雾太大、耗时较长和因误灸可能带来不良反应等内在原因以及重药轻灸、重针轻灸、西药冲击等外部因素等方面探讨蒙医灸疗自身局限与衰退的原因。提出加强灸用材料的研究;运用新技术研制符合灸疗内在本质的器械仪器,以提高疗效;科学审定灸疗穴位,加深其本质研究,使其标准化、客观化;加强理论研究,发掘灸法内在本质等对灸疗改进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李学孟 《中国针灸》1996,16(8):58-58
灸疗得气浅识自古至今,对针刺得气的阐述历代均有记载,而灸疗只言灸几壮或灸几分钟,均未言灸疗得气如何。笔者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留心观察、仔细体会、并自身体验,认为灸疗同针刺一样亦能得气。以隔姜灸为例,把鲜生姜切成7~smm厚的姜片,在其平面上用毫针...  相似文献   

11.
岭南针灸发展史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砭石、药物、艾灸、毫针、导引等中医治病方法,岐伯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指出灸法起源北方,因"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岭南地理气候湿热,灸法按理不适广泛使用,但是从现存的古代岭南针灸文献中,大都与灸法相关。当今学者对岭南医学的研究,采取"博古约今"取材原则。"博古"即明清以前,五岭之南皆收而录之;"约今"即明清以后,核心部位在广东尤其珠江三角洲,广东称为"岭南"。古代岭南号称"瘴疠"之乡,在其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流派,岭南医学。在其针灸学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些有影响的针灸医家,如著名女灸家鲍姑,有的还撰写了不少针灸著述,可惜很多已佚失,现存有关针灸的文献仅有《肘后备急方》《采艾编》《采艾编翼》《幼幼集成》等寥寥数部针灸学专著。本文针对现存的清及清以前岭南针灸医家及其学术成就进行简单梳理,希望为今后岭南针灸学的深入研究助以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全面地探讨了清代及清代以前 2 0 1部针灸及综合医籍中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病方面的文献 ,对其用穴规律及刺灸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可知 :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取穴 ,多以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为主 ,配以全身取穴。病机取穴极少 ,多对症取穴。在刺灸法上 ,多采用艾炷灸 ,说明古人非常重视艾灸法 ,对于补泻法涉及较少。  相似文献   

13.
汗法,《伤寒论》首创麻黄、桂枝之辛温解表法,开伤寒汗散之先河。明代张景岳发皇经义,发展汗法。以"治伤寒之汗法,惟汗为主","伤寒之愈,未有不从汗解者"把汗法提高到伤寒证治的首要位。清代乾嘉年间"绍兴伤寒学派"崛起,医家多有发展与创新。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把伤寒证治归纳为六法,把汗法列为六法之首,并创立诸法及效方,丰富了中医学内容。  相似文献   

14.
宫廷正骨手法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丰 《四川中医》2010,(8):101-102
目的:观察宫廷正骨手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1例,宫廷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84例,口服双氯芬酸钠,痛点行曲安奈德+利多卡因封闭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60例,有效29例,无效2例,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5.9%,97.8%;对照组痊愈37例,有效31例,无效16例,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4.0%,80.9%。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宫廷正骨手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类经图翼》的灸法特点作了浅述。书中总结了灸法的要则、罗列了禁灸腧穴、汇集了诸多灸法验方。其灸法内容丰富,就施灸方法而言,有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一般炷如麦粒,其包括化脓灸,或在病变局部直接施灸;间接灸包括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隔附子饼灸、隔姜灸、隔癞虾蟆灸等灸法,用于多种病证治疗。就施灸时机而言,临床宜根据疾病进程、时机而实施灸治。在灸治壮数上强调临证变通。另可根据灸后反应来识别患者病情深浅,判断灸治预后。《类经图翼》对明代以前艾灸疗法的整理、总结和运用,对于后世灸法的继承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昆仑穴古代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清代及清以前昆仑穴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其古代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应用中医文献学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筛选昆仑单穴及其配伍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和刺灸法的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IBMSPssstatisticsl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昆仑单穴主治病证55种,筛选出18种优势病证;配伍主治病证67种,筛选出19种优势病证及其高频配伍处方;与昆仑配伍的经穴182个,奇穴11个,委中、足三里、合谷、太溪、承山、阳陵泉、悬钟、太冲、曲池、涌泉为前10位的经穴;针刺、艾灸、刺血为主要的刺灸法。结论:研究结果较全面地展示了昆仑的古代临床应用状况,对当今临床及科研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方法:阅读46 部伤寒病舌诊医案著作,获得伤寒病舌诊医案214 例,267 人次,统计舌质与舌苔的出现率.并分析舌象记录在清早期、中期、晚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在267 人次中,对舌苔的记录最多(91.39%).清代不同时期的舌象记录比较显示:与清代早期比较,苔质的记录数量明显增加(P<0.01).苔色的记录以清早期为多,清中期减少(P<0.01),清晚期又显著增加(P<0.01).清晚期,腻苔和红舌的记录显著增加(P<0.01).结论:对古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以及演变规律分析,能够为现代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以及伤寒、温病方药的准确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艳杰  刘宏岩 《吉林中医药》2013,(12):1295-1297
李《金匮要略广注》刊行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是清早期继明赵以德后注释《金匮要略》注书之一,其注释《金匮要略》见解独特,论析精辟,说理深入浅出,学术观点多被后世医家引用。《金匮要略广注刊印量少,流传不广,后世医家对《金匮要略广注》全貌多有不知,学术界更缺乏对《金匮要略广注》及作者李的系统研究。开展对《金匮要略广注》及作者李的深入研究,对《金匮要略》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Zhu CJ  Zhang ZH  Ma J  Li PC  Liu XZ  Yin Y  Tian Y 《中国针灸》2011,31(9):799-801
To explore the fumigation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ulcer and sore of yin syndrome. The fumigation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is the combination of fumigation and moxibustion, in which, smoking fumigation is provided with warming effect and the actions as moxibustion. This therapy works on the efficacy of both fumigation and moxibustion. In treatment, different herbal medicines can be selected flexibly, acting on dispersing yin and rescuing yang. The fumigation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can drain toxin and remove ulcer and sore. It contributes to the treatment of boils and chronic sores of yin syndrome and promotes wound healing.  相似文献   

20.
清代程钟龄提出积聚从"初、中、末"三期论治,对后世癌肿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一传统中医治疗原则,成为中、西医灵活施治的共同法则;补虚旺脾与化瘀解毒是胃肠肿瘤的重要治法。"积聚"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的恶性肿瘤,包括了现代医学中部分良性肿瘤或其他腹腔病变,且积聚的"初、中、末"三期不能与现代肿瘤的病理分期划等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