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鼻咽癌(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方法 选取经吞咽造影检查证实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NPC放疗后患者15例,设为患者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15例设为健康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进行检测,分别记录受试者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信号,对2组受试者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平均振幅和峰值进行比较。 结果 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干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4±0.60)s(3.43±0.94)s;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6±0.61)s和(3.45±0.92)s]较健康组均显著延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亦显著高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肌下肌群表现为强化收缩,可在吞咽过程中发挥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肘部支撑高度对打字时相关肌肉活动及主观舒适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10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者,分别在离桌面3 cm、0 cm、-3 cm、-6 cm及无支撑5种高度下进行打字,利用双极肌电记录系统采集受试者右侧头夹肌、斜方肌、肱二头肌、桡侧伸肌、指屈肌、桡侧屈肌及指伸肌的平均肌电值(AEMG),采用问卷调查对受试者颈部、肩部、手前臂及手部在不同支撑高度下的主观舒适性进行评判。 结果肘部支撑高度对斜方肌(F=10.245,P=0.000)、桡侧腕长伸肌(F=6.693,P=0.000)、指伸肌(F=3.580,P=0.013)的标准化AEMG值有显著影响(P<0.05)。斜方肌在无肘部支撑和支撑高度为3 cm时的标准化AEMG值较高,分别为[(174.14±77.50)%]和[(131.02±35.30)%],肘部支撑高度为-6 cm时的标准化AEMG值[(65.00±24.26)%]较小;桡侧腕长伸肌在肘部支撑高度为-6 cm和-3 cm时,肌肉标准化AEMG值较小,3 cm时[(107.91±13.28)%]较高;指伸肌在无肘部支撑和-6 cm高度下的标准化AEMG值分别为[(88.77±14.94)%]和[(91.56±9.88)%],3 cm时[(103.09±7.88)%]较高。在不同肘部支撑高度下,受试者同一部位的主观舒适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肘部支撑高度可改变打字时相关肌肉的AEMG,但对受试者主观舒适性无显著影响,其原因可能与打字姿势和神经肌肉运动控制模式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MG,sEMG)技术与分析系统,探讨正常受试者和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poststroke dysphagia,PSD)咽期吞咽过程中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的差异。方法:本实验收集正常对照组(健康成人,30例),病例组(PSD确诊患者,30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采用芬兰Megawin6000-T8型表面肌电图仪采集两组受试者在静息状态、空吞咽、吞咽5ml水时两组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出平均振幅(average electromyogram,AEMG)和持续时间两个指标,比较两组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1)静息状态下:病例组和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2)空吞咽状态下:颏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比较,病例组较对照组平均振幅升高,持续时间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舌骨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比较,病例组较对照组平均振幅明显升高,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吞咽5ml水状态下:病例组两组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较对照组平均振幅显著升高(P0.005);病例组两组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01);(4)组内之间比较: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在空吞咽和吞咽5ml水状态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在空吞咽和吞咽5ml水状态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EMG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无创、简单、快速检测咽期吞咽过程中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方法,通过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可以初步筛查和评估吞咽功能,反映舌骨上抬和喉上抬的难易程度和持续时间,评估患者完成此动作的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预测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验证不同体积的食团对健康受试者咽部推动力及食道上括约肌(UES)松弛功能的影响。 方法健康受试者24例,均分别口服3种性状(水、浓流质、糊状食物)的食团,且每种食团分为3 ml、5 ml、10 ml的体积。咽部及UES压力与收缩/松弛持续时间的测量均由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完成。测量的参数包括咽部收缩峰值压、咽部收缩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研究食团体积对这些参数的影响。 结果受试者吞咽水与浓流质时,UES的松弛残余压随食团体积的增加而降低[3 ml浓流质(-1.71±0.94)mmHg,10 ml浓流质(-4.68±1.92) mmHg],松弛持续时间随食团体积的增加而延长[3 ml浓流质(590.45±157.85)ms,10 ml浓流质(702.49±124.53)ms];咽部峰值压随食团体积的增加而升高[3 ml浓流质(169.91±74.32)mmHg,10 ml浓流质(204.42±91.28)mmHg],而咽部收缩时间反而有所下降(P<0.05)。吞咽糊状食物时,随食团体积的增加UES的松弛残余压(P&rt;0.05)及咽部收缩峰值(P&rt;0.05)无显著变化,而UES松弛持续时间延长。 结论食物的体积对吞咽功能的不同参数如咽部收缩峰值压,咽部收缩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等影响也不同,食物体积的增加需要咽部和UES更多的能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不同部位电刺激对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药物治疗及一般康复治疗,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舌骨上、下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B组则辅以单纯舌骨上区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各组患者进行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并测量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及甲状软骨向上、向前移动距离;同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OSS)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其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才藤分级、DOS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A组及治疗B组洼田分级[分别为(2.40±1.26)级和(2.10±0.99)级]、才藤分级[分别为(5.30±1.89)级和(5.20±1.69)级]、DOSS量表评分[分别为(5.20±1.40)分和(5.10±1.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电刺激组患者治疗后上述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B组患者治疗后在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前移距离[(12.15±7.59)mm]较治疗前及治疗A组、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将电极片放置在舌骨上区或舌骨上、下区刺激时其疗效间无显著差异,但单纯舌骨上区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时舌骨前移距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康青年人与中老年人其下肢本体感觉敏感度差异,同时探讨年龄因素与下肢本体感觉敏感度间的相关性。 方法共选取健康青年人和中老年人各30例,分别纳入青年组及中老年组。采用意大利产PK 254P型本体感觉评估仪检测上述对象双下肢本体感觉敏感度,具体检测指标包括平均轨迹误差(ATE)、执行测试耗时(Time)、稳定系数(SI)等;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两组受试者双侧下肢本体感觉敏感度与年龄间的相关性。 结果中老年组受试者双下肢ATE[左侧为(36.70±15.53),右侧为(38.30±20.83)]、Time[左侧为(71.17±17.28)s,右侧为(75.97±24.45)s]等参数值均明显大于青年组水平(均P<0.05),两组受试者双下肢SI参数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两组受试者下肢本体感觉敏感度左、右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相关性分析发现,中老年组受试者ATE与年龄因素具有正相关性(P<0.05),青年组受试者ATE与年龄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rt;0.05)。 结论中老年人群其下肢本体感觉敏感度明显不及青年人群,健康中老年人群其下肢本体感觉敏感度与年龄因素具有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单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时双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特点,并探讨吞咽障碍发生机制。 方法选取左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例,右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7例及健康志愿者10例。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上述对象吞咽5ml温水时双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及时程。 结果左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左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46.2±16.2)μV]明显高于右侧[(43.0±13.8)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吞咽时程[(1430.4±303.7)ms]与右侧吞咽时程[(1407.1±282.9)m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右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47.7±15.6)μV]明显高于左侧[(40.1±9.6)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吞咽时程[(1548.1±290.8)ms]与右侧吞咽时程[(1564.3±295.8)m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吞咽时其左、右两侧颏下肌群表面肌电振幅[分别为(30.9±2.5)μV和(30.5±3.2)μV]及时程[分别为(1288.0±221.9)ms和(1290.00±217.6)ms]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人比较,左侧脑干卒中患者左侧颏下肌群及右侧脑干卒中患者右侧颏下肌群振幅均显著增强(P<0.05),其时程均明显延长(P<0.05)。与正常人比较,左侧脑干卒中患者右侧颏下肌群及右侧脑干卒中患者左侧颏下肌群振幅均显著增强(P<0.05),其时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单侧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其双侧颏下肌群功能均受损,且病灶侧受损程度较对侧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26例)和生物反馈组(25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口颜面功能训练、导管球囊扩张术、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将吞咽功能训练改为在sEMG-BFB下进行。训练前、后,采用吞咽造影观察患者食管上段括约肌(UES)的开放情况,并行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OIS评分、UES开放程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后,2组FOIS评分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所提高(P<0.05),且生物反馈组训练后FOIS评分[(3.76±1.42)分]高于常规训练组[(2.77±1.42)分](P<0.05)。训练后,常规训练组UES完全开放和不完全开放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8例,生物反馈组训练后完全开放和不完全开放的例数分别为20例和5例,与组内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sEMG-BFB治疗,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UES的开放情况,提高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训练对急性脑卒中(AIS)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含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AIS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运动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运动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训练。运动前及运动14 d后,抽取患者静脉血5 ml(抗凝),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EPCs含量,另抽取5 ml静脉血(非抗凝),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EPCs细胞数、VEGF含量及NIHSS评分与组内运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14 d后,运动组患者EPCs细胞数由[(27.93±6.08)个/ml]升高到[(457.49±73.02)个/ml](P<0.05),对照组患者EPCs细胞数由[(28.29±5.93)个/ml]升高到[(81.87±9.92)个/ml](P<0.05)。运动14 d后,运动组VEGF的表达量[(968.19±67.40)ng/L]较对照组[(353.85±74.03)ng/L]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运动14 d后NIHSS、FMA、MBI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期运动训练能够促进AIS患者EPCs数量增加,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VEGF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对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食管上段括约肌(UES)压力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57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球囊扩张组、综合训练组,每组19例。3组患者均给予吞咽电刺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常规训练组和球囊扩张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增加喉上提训练和球囊扩张术治疗,综合训练组在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喉上提训练及球囊扩张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利用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检测仪对患者吞咽前UES压力进行测定,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分级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前UES压力、吞咽障碍评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球囊扩张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6.4±82.7)mmHg]和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9.5±83.2)mmHg]均显著提高(P<0.05),且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高于球囊扩张组(P<0.05)。治疗后,球囊扩张组和综合训练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VFSS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P<0.05),且综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较球囊扩张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在吞咽电刺激和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术和喉上提训练,可有效提高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的UES压力,降低UES张力,对其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太极拳运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稳定期COPD患者分为太极拳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太极拳组在此基础上辅以24式杨式太极拳训练,对照组仍按照往常习惯生活,未给予特殊训练干预。于入选时、干预6周及干预12周后分别抽取各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对其血清中IL-6、IL-8及TNF-α浓度进行测定。 结果对照组患者经干预6周及12周后,其血清中IL-6、IL-8及TNF-α浓度均较入选时无显著变化(P&rt;0.05);太极拳组患者经干预6周后,其血清中IL-6浓度[(248.86±64.18)pg/ml]较入选时无明显变化(P&rt;0.05),而IL-8浓度[(146.25±17.60)pg/ml]及TNF-α浓度[(57.03±12.19)pg/ml]均较入选时明显降低(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2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太极拳组患者经干预12周后,其血清中IL-6浓度[(220.89±62.25)pg/ml]、IL-8浓度[(138.28±24.86)pg/ml]及TNF-α浓度[(51.44±11.88)pg/ml]均较入选时进一步降低(P<0.05),并且上述指标亦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太极拳锻炼能显著降低稳定期COPD患者血清中IL-6、IL-8及TNF-α浓度,推测太极拳锻炼改善COPD患者病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IL-6、IL-8及TNF-α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及其疗效。 方法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收集38例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仅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训练组在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后,再进行2周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治疗后)进行VAS评分、JOA下背痛评分及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1.11±0.74)分]和JOA评分[(21.05±3.08)分]及训练组VAS评分[(0.95±0.62)分]和JOA评分[(23.47±2.04)分]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1),组间对比,治疗后,训练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训练组患侧竖脊肌中位频率值[(84.84±12.78)分]、患侧竖脊肌平均振幅值[(108.94±24.70)分]和患侧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值[(95.63±16.35)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健患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组间对比,训练组患侧竖脊肌[(84.84±12.78)分]与多裂肌[(95.63±16.35)分]中位频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前后2组平均振幅值比较,除患侧竖脊肌[(108.94±24.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症状、改善腰背部核心肌群耐疲劳性和两侧多裂肌肌功能不平衡性,但训练对于腰部整体肌肉力量的改善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延长治疗时间后的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纳络酮以及两者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将4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2例,在发病24 h内给予6-氨基己酸,颅内压增高时予脱水剂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1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3 d,鼻咽温度控制在33~34℃;纳络酮组1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点滴纳络酮,每次4 mg,每日1次,共14 d;联合组1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和静脉点滴纳络酮。于入院时和治疗第14天行头颅CT扫描,以测定出血量和水肿量;并于治疗前、后采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 结果治疗前,4组间比较,出血量、水肿量和E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第14天,4组间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亚低温组水肿量[(21.25±5.86)ml]与联合组[(19.44±4.74)ml]接近(P&rt;0.05),但明显低于纳络酮组[(27.71±6.15)ml,P<0.05]和对照组[(35.40±9.83)ml,P<0.05],纳络酮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ESS评分由高到低分别是:联合组(75.58±9.97)分;亚低温组(64.06±8.23)分;纳络酮组(54.86±7.51)分;对照组(45.98±5.90)分,各组间的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局部亚低温和纳络酮静脉点滴治疗均能明显减轻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亚低温在减轻脑水肿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作用均优于纳络酮;联合应用不能进一步减轻脑水肿,但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9例符合纳入条件且完成统计分析的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及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每次10~20min,每周6次,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AS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周后干预组患者FMA评分[(25.7±3.5)分]及MBI评分[(82.1±16.9)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22.5±4.1)分]及MBI评分[(73.6±14.5)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MAS评分(肱二头肌,2.56±0.53;腕屈肌,2.43±0.41)的改善与治疗前(肱二头肌,3.09±0.72;腕屈肌群,2.83±0.54)及对照组治疗后(肱二头肌,2.71±0.47;腕屈肌群,2.55±0.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可以更为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咽期吞咽困难患者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治疗组,针刺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电刺激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标准化床边吞咽功能检查表(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综合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1.9±0.6)分]及SSA评分[(25.9±2.2)分]均显著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5),针刺组与电刺激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联合采用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电刺激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咽期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及感染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吞咽过程中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和吞咽造影(VFSS)时吞咽器官的结构性位移,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器官形态学变化与电生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床旁筛查证实存在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1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9例设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VFSS检查,同时在同一次吞咽动作中采集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的sEMG信号。使用吞咽功能影像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记录吞咽过程,对吞咽时吞咽器官活动进行量化分析。对两组受试者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平均振幅、激活顺序、肌电活动潜伏期以及舌骨运动潜伏期进行比较,并对病例组患者sEMG信号与舌骨喉复合体位移、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程大于对照组,平均振幅小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sEMG颏下肌群平均振幅与舌骨位移以及UES开放幅度均未见明显相关。病例组患者中有14例表现为反向激活序列模式,有7例表现为正向激活序列模式。反向激活序列模式的患者与正向激活序列模式的患者相比,舌骨位移以及UES开放幅度均显著下降(P<0.05)。病例组患者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训练对学龄期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学龄期脑瘫患儿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平板训练,每周3次,共12周。训练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步行速度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及肌张力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儿GMFM-88评分、步行速度、MAS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12周后(训练后),2组患儿GMFM-88站立项目(D)、走跑跳项目(E)、步行速度、伸膝肌群MAS评分、屈膝肌群MAS评分、跖屈肌群MAS评分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训练组患儿GMFM-88站立项目(D)[(33.60±2.22)分]、走跑跳项目(E)[(47.40±5.35)分]、步行速度[(29.95±6.21)m/min]较对照组改善较为明显(P<0.05)。 结论运动平板训练可显著提高学龄期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对改善下肢痉挛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sEMG)技术观察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连续性收集临床诊断为LI且无吞咽障碍主诉老年患者(LI组)32例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正常组)30例。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同吞咽模式下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肌电活动振幅的均方根(RMS)。结果两组组内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在不同模式下均存在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110.67,P0.001)。放松模式和干吞咽模式下,两组间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484,P0.05)。20 ml含水吞咽模式下,LI组颏下肌群RMS明显低于正常组(t=3.334,P0.01),舌骨下肌群RMS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t=1.871,P0.05)。100 ml连续饮水模式下,LI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均明显低于正常组(t3.118,P0.01)。结论无症状LI患者吞咽功能较正常同龄人减退;sEMG技术可用于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牵引及普通牵引对颈棘旁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22例,采用SDS和普通牵引对受试者进行测试,不同测试间需相隔24h以上,测试时利用表面肌电图仪对受试者双侧颈棘旁肌肌电活动的波幅均值及波幅峰值进行记录,观察受试者在坐立位和平卧位时不同牵引阶段的表面肌电信号变化。 结果与左侧颈棘旁肌比较,右侧颈棘旁肌的波幅均值及波幅峰值均有不同程度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普通牵引时,坐立位牵引中及牵引后的波幅均值及波幅峰值均低于牵引前(P<0.05),左侧颈棘旁肌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17.91±4.06)μV]及波幅峰值[(21.00±4.74)μV]高于坐立位牵引中的波幅均值[(12.91±2.89)μV]及波幅峰值[(16.45±4.19)μV](P<0.05),右侧颈棘旁肌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17.55±3.22)μV]及波幅峰值[(21.73±4.17)μV]亦高于坐立位牵引中的波幅均值[(14.00±2.86)μV]及波幅峰值[(16.09±3.13)μV](P<0.05)。SDS牵引下,与同侧颈棘旁肌坐立位牵引前比较,受试者平卧位牵引前、平卧位牵引中、平卧位牵引后及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波幅峰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卧位牵引中、平卧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波幅峰值均较同侧颈棘旁肌平卧位牵引前低(P<0.05),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波幅峰值较平卧位牵引前高(P<0.05)。与平卧位牵引中比较,同侧颈棘旁肌平卧位牵引后、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及波幅峰值较高(P<0.05)。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波幅峰值较同侧颈棘旁肌平卧位牵引后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DS牵引及普通牵引均能较好地放松颈部肌肉,但SDS的效果更为优异,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肱二头肌等张收缩时肌电信号差异,分析PD患者肌电信号特异性,为PD患者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选取22例停药持续24h的原发性PD患者并纳入PD组,同时选取22例年龄、性别与PD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分别完成不负重、1kg负重和2kg负重动态等张屈肘运动,记录其肱二头肌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比较2组对象在不同负重条件下其sEMG线性指标[包括平均肌电值(AEMG)与平均功率频率(MPF)]及非线性指标[包括肌电信号复杂度与确定性线段百分比(DET%)]组间差异。 结果在执行等张屈肘运动时,PD组患者肱二头肌在不负重、1kg负重和2kg负重条件下,其AEMG[分别为(90.27±47.54)μV,(145.43±66.44)μV和(184.98±83.65)μV)]和DET%[分别为(91.55±4.41)%,(87.38±7.64)%和(81.92±19.53)%)]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水平(均P<0.05),而MPF[分别为(59.76±19.41)Hz,(62.70±17.36)Hz和(64.36±14.35)Hz)]及肌电信号复杂度C(n)[分别为(0.54±0.08),(0.55±0.09)和(0.57±0.08)]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PD患者在执行等张屈肘运动时,其肱二头肌sEMG信号与健康志愿者间存在显著差异,该现象可能与PD患者执行等张屈肘运动时其运动单位活动模式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