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介绍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导管介入封堵术中建立轨道时的一种操作技巧.方法 选择117例PmVSD患儿实施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术中应用导丝引导输送鞘管指向左心室心尖部的方式建立输送轨道,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全部手术时间22~58 (33.36±8.50) min,X线透视时间(13.02±4.11) min.12岁以下儿童75例采用全麻下实施操作,余患者均采用5%利多卡因局麻下实施.所有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但有25例因术中导丝穿过三尖瓣腱索而重新建立轨道;有16例发生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恢复后继续实施操作并获得成功;有2例因封堵器型号不当而更换封堵器.有1例术后出现微量残余分流.术后未出现即刻主动脉瓣反流、新发的三尖瓣反流及溶血者.随访12个月中并未发生封堵器移位、迟发的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溶血.结论 应用导丝引导输送鞘管指向左心室心尖部这一改良技术可提升PmVSD导管介入封堵术建立输送轨道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漂导丝技术在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中的使用操作技巧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膜周型VSD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451例,按照术中是否使用改良漂导丝技术建立轨道分为A组(术中使用改良漂导丝技术建立轨道)和B组(使用传统技术建立轨道)。比较两种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建立轨道成功率、总手术成功率及术后三尖瓣反流(TI)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所使用的封堵器型号、类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31.53±5.69)min比(42.65±10.77)min,P〈0.01]短,心律失常发生率(11.6%比61.0%,P〈0.01)和术后出现TI并发症发生率(0.7%比5.0%,P〈0.01)较低,建立轨道成功率(99.3%比95.0%,P〈0.01)与总成功率(98.3%比87.4%,P〈0.01)较高。结论改良漂导丝技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可靠、更具实用性,在膜周型VSD介入封堵术中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方式建立动-静脉轨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与腰长2 mm封堵器相比较,分析腰长(3~4)mm室缺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术后心律失常的变化。 方法 2008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中心确诊的450例pmVSD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TTE)等检查具有介入封堵指征。根据室间隔缺损左室造影形态、大小,结合术前TTE检查,个体化选用封堵器。术后监测ECG,复查TTE,观察治疗效果,统计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450例患者造影后均尝试封堵术。444例患者成功行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率99.2%。所有患者依据选用封堵器的不同,分为短腰组(腰长2 mm)和长腰组[腰长(3~4)mm]。两组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新发心律失常149例,长腰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短腰组(P<0.05);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右束支传导阻滞短腰组发生率显著高于长腰组。短腰组出现3例III°AVB,1例Ⅰ°AVB,长腰组1例Ⅰ°AVB,无III°AVB发生。 结论 pmVSD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具有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长腰封堵器可使术后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的国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诊断为pmVSD并伴有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患者(n = 35),应用改良的国产PDA封堵器介入治疗,对其基线特征、经导管操作和随访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100%)手术成功,术中无传导阻滞发生。1例(2.9%)于术后48 h内发生一过性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静脉推注地塞米松3 d后心电图恢复正常。35例(100%)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均未观察到残余分流。在平均(4.4 ± 2.3)年的随访期内,1例(2.9%)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较术前增加,为中量TR,其余患者未观察到严重的TR或TR加重。 结论 使用改良的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pm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未发现严重的TR及其它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疗效及并发症的中远期随访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并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共39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IVSD缺损(4.9 ± 1.6)mm(2~8 mm),36例(92.3%)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封堵器型号为(10.3 ± 2.3)mm(5~14 mm)。封堵器选用对称型VSD封堵器(20/36,55.6%)或零边偏心型VSD封堵器(16/36,44.4%)(上海)。其他3例(7.7%)中2例行外科手术干预,1例左向右分流细小终止手术。术后1、3、6、12个月以及之后每一年,至少达5年为观察终点,通过心电图(ECG)和(或)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胸部X线片等对其介入封堵效果、并发症进行中远期随访评价。 结果 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死亡、需要置入永久性起搏器、主动脉瓣重度返流外科手术、心包填塞等主要并发症,无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返流中至大量增加,均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封堵器相关血栓等次要并发症发生。36例手术成功(成功率92.3%)。封堵器移位1例(2.6%),残余分流1例(2.6%),急性溶血1例(2.6%)。围手术期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患者10例(25.6%),2例(5.1%)术中置入封堵器后即出现主动脉瓣返流量由轻度增加至中度以上,终止介入后行外科修补手术。心律失常发生8例(20.5%)。随访期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患者7例(17.9%),其中2例(5.1%)为新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心律失常2例(5.1%)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房性早搏。介入封堵手术以后中远期随访发现主动脉瓣返流无明显增加,心律失常发生明显减少,与围手术期有差别(P<0.05)。 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缺损8 mm以下IVSD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术后及中远期并发症少,尤其是主动脉瓣返流增加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中远期疗效随访观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左室入路与右侧术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VSD 46例。21例行左室入路术式者符合以下条件:缺损距主动脉瓣距离≥2mm,缺损直径小于12 mm。左心室造影结果示VSD直径为210(6±4)mm;其余25例行右侧术式封堵,VSD直径为212(7±5)mm。左室入路术式封堵者无需建立动静脉轨道,仅将导丝经缺损送达右心室、肺动脉,沿导丝将输送鞘管送至右心室,将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进行封堵。结果左室入路封堵成功率为95%(20/21),介入封堵后即刻4例(19%)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7例(81%)无分流,1例(5%)三尖瓣极少量返流,无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右侧术式封堵成功率为92%(23/25),介入封堵后即刻3例(12%)存在少量残余分流,22例(88%)无分流,1例(4%)三尖瓣少量返流,1例(4.0%)术中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右侧入路手术时间(72±19)m in,X线暴露时间(26±14)m in;左室入路手术时间(44±12)m in(P<0.01),X线暴露时间(8±6)m in(P<0.01)。结论在选择好适应证的条件下,经左室入路介入封堵VS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转归。 方法 以2002年10月~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成功行VSD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要求随访资料完整,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资料,随访方法为(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对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筛选在我院行介入治疗VSD患者1125例,最终纳入794例(男,424例)膜周部VSD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2.45 ± 4.70)年。结果显示:①VSD介入封堵术前心电图显示13例有心律失常(1.64%),包括频发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室性早搏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6例。②VSD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6例(10.83%),其中CRBBB 17例(2.14%)、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20例(2.5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17例(2.14%)、一度房室传导阻滞(AVB)4例(0.5%)、三度AVB12例(1.51%)、室性心律失常10例(1.26%)、室上性心律失常6例(0.76%)。③VSD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4例,经治疗出院时74例完全恢复正常(88.10%);至术后1个月随访时92.90%的患者完全恢复正常。④术后远期随访期间发生CLBBB及三度AVB各1例,其中三度AVB患者植入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结论 ①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但经积极治疗绝大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②VSD介入治疗后远期仍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采用主动脉外置导丝的新方法处理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并与常规PCI方法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患者86例,随机分为常规方法处理组和主动脉外置导丝组.常规处理组采用标准PCI术式,外置导丝组在导引导管进入冠状动脉开口前,将1根导丝送至主动脉外置,其余操作同标准PCI术.统计两组所用导引导管数最、导丝数量、X线曝光时间、PCI总时间、对比剂剂最、压力嵌顿次数、恶性心律失常次数和手术失败例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处理组导引导管数为(2.3±1.1)根,外置导丝组为(1.3±0.5)根,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使用导丝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处理组(2.0±1.1)根,外置导丝组(2.2 ±0.4)根,P>0.05].与常规处理组比较,外置导丝组显著减少X线曝光时间[常规处理组(18.8 ±6.9)min,外置导丝组(14.2 ±5.7)min,P<0.01],缩短PCI总时间[常规处理组(31.2±8.1)min,外置导丝组(20.1±4.5)min,P<0.01],减少对比剂用量[常规处理组(193.5±25.4)ml,外置导丝组(130.6±32.8)ml,P<0.01],术中出现嵌顿的次数明显减少(常规处理组19例次,外置导丝组2例次,P<0.01).常规处理组术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8例次,PCI失败6例,外置导丝组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失败病例.结论 主动脉外置导丝处理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可有效避免PCI术中导管嵌顿,减少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方法 对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2~2014年51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3.16%,35例治疗失败。15例因新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0例出现中度及以上三尖瓣返流,收回封堵器,中止手术。另10例治疗失败为其他原因(包括:室间隔缺损较大,封堵器展开后腰征不满意或存在较大残余分流;建立轨道失败;导丝无法通过主动脉瓣行左室造影;术中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术中导丝激惹左心室反复出现心跳骤停终止手术;麻醉失败;穿刺失败)。封堵术后出现88例并发症,包括:2例出现机械性溶血;18例术后3个月仍存在1~2 mm残余分流(3.52%);16例新出现三尖瓣轻度返流(3.13%);52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10.16%);2例外科取出。无死亡、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及心肌梗死病例。结论 经皮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具有一定风险,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出现并发症及时治疗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自制圈套器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冠状动脉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患者74例,自制圈套器组32例使用自制圈套器辅助完成导丝体外化,无圈套器组42例采用逆向导丝直接进入指引导管完成导丝体外化。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CTO病变特点、导丝体外化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使用自制圈套器组比无圈套器组能更高效地完成导丝体外化[(6.8±1.2)min比(8.9±1.8)min,P<0.001],且成功率更高(100.0%比85.7%,P=0.026)。使用自制圈套器组发生术后心脏压塞1例,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2)。结论 CTO病变的逆向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自制圈套器协助完成逆向导丝体外化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可提高逆向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s : To identify the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PmVSD) using the Amplazter PmVSD occluder (AGA Medical, USA). Methods : Between October 2002 and November 2006, transcatheter closure PmVSD was attempted in 210 patients and performed in 206 patients. Those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6–24 months (mean, 10.6 ± 3.9 months) to identify the complications. Results : Device implantation was successfully accomplished in 206 of the 210 patients (98%).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high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 block), infective endocarditis, and device embolization occurred in eight cases (3.8%). Other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mild aortic or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femoral pseudoaneurysm, and femo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occurred in four cases. Conclusions : Transcathter closure of PmVSD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and successfully. But further studies should continue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is procedure. © 2008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2.
郭春棉  陈伟  薛强 《心脏杂志》2023,35(1):25-28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成人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后能否改善其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方法 连续纳入自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导管封堵的ASD合并功能性TR患者,根据术前超声心动图评估TR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级,术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评估功能性TR的改善程度。结果 与合并轻度TR组相比,合并中/重度TR组患者年龄较大(P<0.01),ASD直径较大,RV直径较大(均P<0.05),与合并中度TR组相比,合并重度TR组患者年龄较大(P<0.01),RV直径较大(P<0.05)。封堵前,11例患者合并重度TR,18例患者合并中度TR, 71例患者合并轻度TR;封堵术后6个月,10例患者(91%)由重度TR降至轻度,12例患者(67%)由中度TR降至轻度。所有患者中无轻度TR患者的返流量增加至中度或重度。单变量分析显示,持续性TR与肺动脉直径、右房直径、右室直径、左房直径、左室直径及ASD大小相关。经过多变量分析,以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男性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PCI)后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法与气囊压迫止血器的止血的效果差异。方法 将经右侧桡动脉行TRA-PCI的208例男性患者,根据术后压迫止血方式不同分为弹力绷带压迫止血组(n=105)和气囊压迫止血器组(n=103),比较两组基线特征及桡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既往史、入院诊断、在院用药情况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术区出血、皮肤瘀斑、上肢肿胀、手部发绀、张力性水疱、桡动脉闭塞、上肢悬挂治疗的比例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弹力绷带压迫止血组较气囊压迫止血器组上肢麻木(0.00%vs. 2.91%,P<0.05)、上肢疼痛(0.00%vs. 5.83%,P<0.05)、总体事件(4.76%vs. 17.48%,P<0.01)比例低,且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迷走神经反射、动静脉瘘发生。结论 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法与气囊压迫止血器相比,能够减少男性患者TRA-PCI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中国高龄非血运重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2年5月~2020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未行介入治疗的中国高龄(≥75岁)ACS患者106例,根据抗血小板药物分为氯吡格雷组(n=65)和替格瑞洛组(n=41),随访12个月,有效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是由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临床驱动的血运重建组成。安全性终点为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 标准规定的出血事件。 结果 两组之间绝大部分基本资料、既往病史以及实验室数据等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而氯吡格雷组患者患慢性肾病者较多(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MACE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4.9% vs. 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7.3% vs. 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氯吡格雷相比,使用替格瑞洛可降低未行介入治疗的高龄ACS患者的MACE发生率, 但未明显增加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 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a novel wire‐maintaining technique (WMT) for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PmVSDs). Background :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 PmVSDs has been increasingly performed and this procedure is now offered as primary therapy at many institutions. Methods : A total of 103 patients with complex PmVSDs were randomized to either the conventional technique (CT) group (n = 51) or the WMT group (n = 52). In the CT group, the track wire was withdrawn before the occluder insertion and deployment. If inappropriate, the initial occluder was withdrawn and the “arteriovenous wire loop” was re‐established. In the WMT group, the track wire was maintained in the delivery sheath during the procedure. If the initial occluder was inappropriate, the delivery sheath could be reintroduced over the maintained wire. Results : For those patients who could not achieve optimal results with the initially selected occluders and required further device replacement, the procedure and fluoroscope time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the WM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T group ([50.8 ± 13.2] min vs. [61.5 ± 15.4] min, P < 0.01 and [21.6 ± 8.6] min vs. [27.3 ± 7.4] min, P < 0.05;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wo groups. Conclusions : The WMT was feasible and safe for the transcatheter treatment of PmVSDs, especially for those complex defects with great challenge. Using this novel technique, the reconstruction of “arteriovenous wire loop” could be avoided in patients requiring device replacement. © 200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心电图指标-P波变异度(Pw-d)和QT变异度(QT-d)在其围术期发生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到2018年12月入本院来自高原地区先心病患儿60例,其中并发肺动脉高压的患儿30例为A组,不并发肺动脉高压的患儿30例为B组,同时选择本院儿科住院患儿(无先天性心脏病)30例为对照组,用心电图测定每一个先心病患儿的Pw-d和QT-d,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如果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的还需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以确认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的类型。 结果 A组的QT平均时长、QT-d、P平均时长、Pw-d和平均心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A组的Pw-d或QT-d与射血分数无显著相关性,而与平均肺动脉压、右室基底部内径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24 h心电图提示:A组10例出现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3%,B组及C组均无心律失常,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心房扑动2例,房颤2例。心律失常患者的QT平均时长、QT-d、、Pw-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患者(均P<0.01) 结论 高原地区先心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前心电图指标Pw-d和QT-d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对术后早期各种心律失常诊治具有较重要的临床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谭强  郝佳  陈明  张兆前  王丽娜 《心脏杂志》2022,34(6):649-653
目的 旨在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内皮功能受损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方法 选择29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观察组,选择无房颤病史窦性心律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FMD)测定,并根据FMD水平将房颤患者分为低FMD房颤组 (n=97,FMD<5.9 %) 和高FMD房颤组(n=194,FMD≥5.9 %)。进行30个月的临床随访,首要终点事件定义为复合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和需住院的心力衰竭)。 结果 低FMD房颤组平均年龄较对照组增高(P<0.05),也较高FMD房颤组增高(P<0.05)。低FMD房颤组CHA2DS2-VASc 积分较高FMD房颤组显著增加(P<0.05)。同时心脏超声数据显示低FMD房颤组左房末径值较对照组增高(P<0.01)、也较高FMD房颤组增高(P<0.05);高FMD组左房末径值较对照组也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低FMD房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P<0.01),高FMD房颤组亦增加(P<0.05);与低FMD房颤组比较,高FMD房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种类主要是心衰及卒中。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FMD值(OR=1.941,95%CI 1.005~3.748,P<0.05),CHA2DS2-VASc积分(OR=1.415,95%CI 1.024~1.956,P<0.05)以及LAD值(OR=1.055,95%CI 1.013~1.099,P ≤ 0.01)是预测阵发房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阵发房颤患者内皮功能受损与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心衰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