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9例符合纳入条件且完成统计分析的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及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每次10~20min,每周6次,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AS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周后干预组患者FMA评分[(25.7±3.5)分]及MBI评分[(82.1±16.9)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22.5±4.1)分]及MBI评分[(73.6±14.5)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MAS评分(肱二头肌,2.56±0.53;腕屈肌,2.43±0.41)的改善与治疗前(肱二头肌,3.09±0.72;腕屈肌群,2.83±0.54)及对照组治疗后(肱二头肌,2.71±0.47;腕屈肌群,2.55±0.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可以更为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优化运动技巧对脑卒中后上肢及手部精细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6周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均大幅度提高(P<0.05)。训练6周后,训练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41.41±15.05)分]、MBI[(83.46±15.65)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7.48±1.55)分]较对照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30.05±12.98)分]、MBI[(71.59±15.28)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4.19±1.52)分]高(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的精细协调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56.63±11.57)分]、MBI评分[(75.6±12.2)分]及SF-36评分[(83.5±1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42.32±10.43)分]、MBI评分[(65.1±11.8)分]及SF-36评分[(68.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与ADL能力(r=0.882,P<0.01)和生存质量(r=0.715,P<0.05)改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其ADL能力和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动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以神经发育疗法及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痉挛上肢辅以运动视觉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上肢FMA评分[(52.32±8.22)分]、屈肘肌群肌力[(1.3±0.5)级]、前臂旋前肌群肌力[(1.3±0.6)级]及对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0.31±8.04)分]、屈肘肌群肌力[(1.7±0.4)级]、前臂旋前肌群肌力[(1.7±0.5)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运动视觉反馈训练,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技术,每次30min,每周6次,共8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肌电图仪测定患者偏瘫侧上肢相关肌肉的肌电积分(iEMG)。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及患侧上肢肌肉iEMG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32.7±5.5)分]、MBI评分[(59.6±10.1)分]、三角肌iEMG值[(52.4±11.6)μV]、肱三头肌iEMG值[(38.6±7.3)μV]、前臂伸肌肌群iEMG值[(29.4±5.7)μV]的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 结论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平行杠上支撑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或脑外伤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辅以上肢平行杠上支撑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上肢部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其手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上肢评分[治疗组为(38.25±9.62)分,对照组为(27.31±8.98)分]及MBI评分[治疗组为(38.46±8.46)分,对照组为(21.25±9.1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平行杠上支撑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或脑外伤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RP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肘肌痉挛的治疗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伴患侧上肢肱二头肌痉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对照组则辅以安慰性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IEMG[分别为(24.7±12.5)μV?s和(32.3±13.7)μV?s]、上肢FMA评分[分别(46.3±6.9)分和(41.4±7.7)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3.0±11.0)分和(56.2±11.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疗效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复性外周磁刺激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屈肘肌痉挛,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2次。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BMI)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缺失1例,缺失率为4.76%,对照组缺失2例,缺失率为9.52%,缺失率均<20%。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后WMFT、FMA、MBI评分均较高(P<0.05)。与观察组训练后比较,对照组训练后WMFT[(46.58±3.90)分]、FMA[(31.95±2.89)分]、MBI评分[(79.74±9.81)分]均较低(P<0.05)。 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评定患者的上肢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STEF、MBI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后)FMA、STEF、MBI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改良组治疗后FMA[(52.80±5.37)分]、STEF[(63.17±5.34)分]、MBI评分[(66.67±6.16)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和推拿治疗,所有治疗均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分级法、Fugl-Meyer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踝阵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Clonus、FMA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AS[(1.68±0.59)分]、Clonus评分[(1.05±0.49)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30.24±1.86)分]、BI评分[(64.41±6.02)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对照组患者MAS[(2.98±1.13)分]、Clonus评分[(2.48±0.53)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26.89±2.12)分]、BI评分[(50.12±4.84)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MAS、Clonus评分较高(P<0.05),FMA、BI评分较低(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及推拿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足内翻状态,改善其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MBI评分、MWS及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FMA评分[(27.81±4.52)分]、BBS评分[(49.08±5.15)分]、MBI评分[(70.64±16.15)分]、MWS[(45.33±13.27)m/min]及FAC分级(评级达4~5级者共有25例,占83.3%)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电图联合电刺激引导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 方法选取4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在肌电图及电刺激定位引导下,采用多点注射方式将A型肉毒毒素注入痉挛靶肌内;并于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辅以肢体功能训练。于注射前、注射后第1周、第2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腕指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注射A型肉毒毒素第2周、1个月和3个月后,发现患肢肌张力、上肢FMA运动功能评分、腕指关节AROM及MBI评分均较注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注射后1个月时患者上肢FMA评分[(20.82±2.81)分]、腕指关节AROM[伸腕(9.45±1.97)°,伸指(9.82±2.54)°]较注射后第2周时显著提高(P<0.05);注射后3个月时患者上肢FMA评分[(23.93±3.15)分]、腕指关节AROM[伸腕(12.57±2.52)°,伸指(11.28±3.09)°]较注射后1个月时亦有明显改善(P<0.05);整个治疗期间入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副反应。 结论于肌电图及电刺激联合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具有定位准确、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副反应少等优点,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干预治疗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SHS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原发病常规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运动训练、冷热水交替浸浴治疗、空气波压力治疗、良肢位摆放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服用补阳还五汤。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患肢疼痛及水肿程度;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并于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64±1.21)分]、水肿VAS评分[(1.47±0.25)分]、上肢FMA评分[(58.68±8.91)分]、MBI评分[(71.00±11.54)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47±1.68)分]、水肿VAS评分[(2.55±0.34)分]、上肢FMA评分[(48.31±8.14)分]、MBI评分[(58.82±9.8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上述指标皆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95.08%)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70.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干预治疗SHS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与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频率为0.05 Hz、强度为120%静息运动阈值(RMT)、刺激间隔(ISI)为10 ms(称为PAS10)、共90对脉冲的PAS干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标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前臂及手的Brunnstrom分期、ADL能力等作出评价,分析患侧上肢FMA评分差值与健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差值及RMT差值间的相关性。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分别为(15.72±17.70)分、(2.58±1.38)期、(1.40±0.52 )期、(48.18±24.42)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90±16.99)分、(2.83±1.53)期、(1.40±0.55)期、(47.27±21.60)分。治疗前,2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FMA、前臂及手Brunnstrom分期、MBI评分分别为(26.63±19.19)分、(3.25±1.70)期、(1.56±0.53)期、(63.63±25.74)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54±18.24)分、(3.42±1.44)期、(1.50±0.52)期、(55.45±19.29)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各指标均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前,治疗组MEP波幅、潜伏期及RMT 分别为[(1.29±0.66)mV]、[(20.79±1.48)ms]、[(42.75±9.91)%],对照组MEP波幅、潜伏期及RMT分别为 [(1.54±0.93)mV]、[(21.90±1.46)ms]、[(53.23±8.65)%];治疗4周后,治疗组MEP波幅[(0.88±0.77)mV]、潜伏期[(22.03±2.17)ms]及RMT[(48.18±10.6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EP波幅[(1.67±0.95)mV]、潜伏期[(20.96±1.46)ms]及RMT[(46.86±8.3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组仅MEP波幅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前、后,患侧上肢FMA差值与健侧半球MEP波幅差值间呈正相关,r=0.431,P<0.05;患侧上肢FMA差值与健侧半球RMT差值间亦呈正相关,r= 0.608,P<0.01。 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健侧半球PAS10干预可促进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且其运动功能恢复与健侧半球运动皮质兴奋性改变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穴位按摩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0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分别为(1.5±0.5)分、(1.8±0.4)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1.3±2.1)分、(26.4±4.1)分]、MBI评分[(62.7±2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认知功能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汉诺塔(TOH)测试、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及Sroop-3测试对2组患者执行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WCST保持反应率[(22.1±4.2)%]及错误率[(47.2±5.5)%]均显著下降,WCST完成分类数(4.81±0.39)显著增加,TOH测试时间[(120.74±19.34)s]和TOH步数(12.34±1.98)显著减少,Stroop-3错误率[(3.4±0.3)%]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79.34±8.45)分]、BBS评分[(48.13±4.75)分]、MBI评分[(68.45±5.79)分]及MWS[(44.58±5.27)m/min]、对照组FMA评分[(73.21±5.78)分]、BBS评分[(45.43±6.74)分]、MBI评分[(65.65±7.48)分]及MWS[(42.23±6.09)m/min]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与工作记忆有关的认知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联合穴位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处理及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电刺激(取穴与醒脑开窍针刺穴位相同)。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 结果经3周治疗后,2组患者CNS、FMA及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CNS评分[(8.53±2.79)分]、FMA评分[上肢部分评分为(22.65±8.89)分,下肢部分评分为(27.65±9.63)分]及MBI评分[(72.29±13.36)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醒脑开窍针刺联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其病变侧运动皮质区进行T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8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ADL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P<0.05);并且均以治疗组患者FMA评分[(57.37±14.64)分]、MBI评分[(52.98±16.56)分]及ADLS评分[(20.66±11.51)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能耐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基础上辅以TMS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并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好,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经机器人辅助训练后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及脑功能重组情况。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6例,均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20min,每周训练5d,共训练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orm分期评定、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观察患者脑功能重组情况。 结果治疗后入选患者Brunnstorm分期评分[(5.35±0.45)分]、Fugl-Meyer上肢评分[(55.85±8.16)分]及MBI评分[(82.71±7.80)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入选患者执行对指任务时其感觉运动激活区体积[(612.25±302.15)mm3]较治疗前激活体积[(380.36±154.11)mm3]明显增大 (P<0.05);治疗后入选患者执行对指任务时脑总的激活区体积[(19625.26±8453.37)mm3]亦显著大于治疗前激活体积[(9014.16±3278.41)mm3](P<0.05)。 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