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做好公共气象疾病指数预报服务,以丹东市近2004—2015年共8677例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为样本,分析了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与气象因素关系,重点分析了11月至次年2月天气突变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住院人数与气压、风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分别为0.949和0.933;与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0.992),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冬季心脑血管病住院人数大于夏季;(2)冷锋、气旋、寒潮和大风等突变气象条件与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呈正相关。该分析结果可作为日常公共气象疾病指数预报的科学依据,当预报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天气条件时,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提供给广大公众,有利于预防和减轻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张书余  王宝鉴  罗斌  马守存 《干旱气象》2011,(3):350-354,361
综述了国内外利用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研究气象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并且从不同的天气形势和天气过程着手,总结了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影响的机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复杂的多因素引起的,其中气象因子对其发生有一定不利的影响。冷锋、暖锋、台风以及焚风天气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和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书余  王宝鉴  谢静芳  秦元明 《气象》2010,36(9):106-110
利用吉林省部分地区医院病例资料及气象资料,分析了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加重与气象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同的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有一定的差异。在各种天气条件中,以气压低、感觉闷热的影响最为显著,确认率达74%。不论冬半年还是夏半年,长春市气压和气温的大幅变化都易引起冠心病复发,较大幅度的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对脑出血、脑梗塞不利,高血压主要与气压的波动、相对湿度关系较为密切。辽源市心脑血管疾病在日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下降、气压上升时发病人数增加。气象要素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机理分析表明:高温、高湿天气将造成心排出量增加,心功能减弱,心排血量降低;强降温将导致人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上升,从而造成心律加快,血压升高,同时寒冷刺激可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甚至心肌梗死。最后,建立了长春市和辽源市医疗气象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探究了日平均气温、24h变温和气温日较差变化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的影响,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与广义相加模型(GAM),分别探析了2015—2016年安徽省阜南县和贵州省锦屏县日平均气温、24h变温和气温日较差与缺血性心脑血管住院病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大于15℃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对风险剧烈升高,并呈现明显的即时效应,且其相对风险随滞后日增加和气温日较差增加达到叠加效应的峰值。当24h内气温下降7℃以上,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对风险开始明显上升,下降10℃以上呈现显著的即时效应。统计分析发现,两县在春季达到上述阈值概率最高,因此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也在春季达到峰值,特别是雨水至清明节气时段为两县住院人数共同最高峰时段;值得注意的是,地处西部的锦屏县夏季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也较多。此外,降温过程与节气转换也是导致两县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阶段性增多的主要天气与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5.
疾病发病与特殊天气过程的相关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陆晨 《气象科技》2004,32(6):429-432
利用2002、2003年8次特殊天气过程期间的社区医院疾病调查资料以及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和讨论了各种天气对疾病发病的影响,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所得结果表明:①各种天气过程中,冷空气、大雾天气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影响较大;②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寒冷天气、强对流天气、闷热天气和大雪天气对男性的影响明显大于女性;③特殊天气的敏感人群是60岁以上的老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大雾、闷热和寒冷天气,而高血压患者应特别注意低气压天气,特别是冬季的大雪天气。  相似文献   

6.
王林  陈正洪  汤阳 《气象科技》2016,44(3):463-467
根据武汉市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每日居民死亡资料和同期气象指标及大气污染指标,采用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在控制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日均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效应曲线均为J形。冷效应具有延迟性,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效应均在低温滞后1天开始出现,4天达到最高,并持续8~20天。热效应表现为急性效应,两种疾病死亡效应均以当天最高,持续2天,呈现出明显的收获效应,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由此可知,高温和低温均是武汉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的危险因素,存在滞后效应。两种疾病低温效应的滞后时间长于高温效应。  相似文献   

7.
1引言本文根据来自吉林省人民医院的219份心脑血管病例 ,分两个时段即5~9月、10~4月 (简称夏半年和冬半年)对上述疾病与气象要素关系进行分析 ,探索气象要素及其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建立该疾病的医疗气象等级预报 ,进而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气象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方  张金良陆晨 《气象科技》2004,32(6):425-428437
为了给政府机构制定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卫生政策以及应用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进行预测预报提供依据,综述了1998年至今的国内有关研究,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速等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研究证实不适温度能增加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但温度预报在不适温度-死亡暴露反应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及经济价值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北京观象台(No.54511)的监测数据和北京市逐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据为依据,对2006—2016年北京市气象台对公众发布温度预报数据进行准确性检验,利用分布滞后模型构建了准确预报、高估和低估时温度与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并以主观预估为基准评估了温度预报的健康效应,最后运用调整后的人力资本法估算了温度预报在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健康风险方面的经济价值。结果发现:2006—2016年,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白天最高气温准确率明显提升,以偏差不超过2℃为划分依据的准确率由60%提升至84%;暴露反应关系的研究表明准确预报时不适温度所造成的最大单日相对风险有所降低;基于人们将依据前一日实际温度形成主观预估温度的假设发现,主观预估的准确率基本保持稳定;根据温度预报和主观预估的差异,识别出北京市温度预报所减少的心脑血管疾病单日最大超额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每年减少114—457人;经济学评估发现北京市温度预报对心脑血管疾病健康影响的经济收益由2006年的1.21亿元...  相似文献   

10.
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预报模型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对武汉市4家大医院1994-1998年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的逐日发病人数与同期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呼吸道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气温、气压、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一个因子对不同疾病甚至同一类不同种病的作用不尽相同,即使同一个因子对同一种病在不同季节其影响也不完全相同。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春夏秋冬8种疾病的逐日预报模型,并进行了合理的等级划分,经回代和预报检验,预报模式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广西多年季、月、旬平均气温、季平均相对湿度和历年的月最高气温、极端最高气温、主要天气气候事件等气象资料以及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疾病监测数据和相关医学文献,对广西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冬季和秋季的寒潮、夏季高温热浪,春、秋、冬季的"回南天"、低温阴雨是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天气气候事件;气象因素引发的主要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其中受气象因素影响而致死的疾病中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最高,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12.
气象要素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引言 在文章[1]和文章[2]中,我们对心脑血管疾病与气候及某些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发现该类疾病不仅与气候即与季节等关系极为密切,而且还与某些气象要素及其变化如气温、气压、湿度等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气候的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的持续和加强以及热浪冲击频率的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分析总结主要气象因素气温、气压、风速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情况影响的研究成果。对气象条件与疾病之间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付桂琴  陆倩  张亚男 《气象学报》2022,80(3):403-409
评价高温、热浪、闷热不同热感天气暴露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平滑曲线阈值效应方法,在控制了时间序列长期趋势、季节效应、节假日效应的混杂影响后,分析了2010—2016年的6—8月石家庄高温、热浪、闷热不同热感天气暴露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并分析了男女性别的分人群效应。研究期间收集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计6552人,日均死亡10.2人,日死亡最多为40.0人。对应期间出现高温日98 d,热浪日58 d,闷热日79 d。相对于非高温、热浪、闷热日,高温、热浪、闷热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影响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86(95%置信区间(95%CI):1.013—1.164)、1.252(95%CI:1.101—1.442)、1.100(95%CI:1.020—1.185),其最大滞后效应分别为3 d、1 d、0 d,对应死亡人数增加的风险分别为12.2%、31.8%、10.0%,且对女性的影响风险均大于男性。高温、热浪、闷热天气均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增加,归因滞后1 d热浪死亡的风险最大,归因闷热天气死亡的风险未发现滞后效应,建议依据不同热感天气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康风险管理和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冷空气对人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自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书余  张夏琨  崔世杰  林朝旭 《气象》2016,42(10):1256-1262
通过中等强度冷空气活动对人群血压及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实验研究,探讨冷空气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选取甘肃省张掖市为实验地点,经健康筛查及血液学检查,于现场研究前,选择3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病例组,4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在2013年4月27—28日冷空气发生的过程中进行了科学实验,分别于冷空气暴露前24 h(4月26日上午)、过境时(气温降至最低,4月28日07:00-08:00)和过境后24 h(4月29日上午)对70名研究对象进行血脂、全血黏度、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和血管内皮素-1检查,分析各个生化指标水平在冷空气过境前、中、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受冷空气影响,可使心脑血管患者和健康人的全血黏度低切和中切、全血还原低切和高切均显著升高,使血液处于高凝、高聚和高黏状态;可使心脑血管患者血清TG、VLDL—C呈显著上升,HDL-C、ApoA1呈显著下降,导致血液黏稠,沉积在血管壁的胆固醇、血小板颗粒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重;可使血管内皮素-1浓度在冷空气过境时显著升高,可使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I无论是冷空气发生时还是影响结束后均呈持续升高,导致血管收缩、心肌细胞受损。主要结论:受冷空气影响,无论是健康人还是心脑血管病人,一是均可使血液处于高凝、高聚和高黏状态,影响其流动性;二是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或加重;三是可导致血管收缩、心肌细胞受损。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冷空气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影响的事实及机理。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20年贵阳市所辖8个地面站点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气候季节划分标准(QX/T152—2012)对其进行气候季节划分并分析季节漂移现象,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人体舒适度计算方法分析贵阳地区人体舒适度等级变化,结合贵阳地区2016—2020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门诊资料就当地气候季节漂移和舒适度等级变化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占比影响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贵阳地区春季的起止时间呈提前态势,秋季的起止时间有推迟态势,由此造成当地夏季正逐渐延长,冬季正逐渐缩短,从年代际看,夏季从44 d增加到76 d,冬季从130 d缩短到100 d;春季和秋季在长度上无明显变化,但在时间段上有漂移现象,经计算,春季的起始时间漂移度为16.3%,结束时间漂移度为18.3%,秋季的起始时间漂移度为25.6%,结束时间漂移度为14.6%。(2)贵阳地区夏季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日占比为0.24%,冬季发病人数日占比为0.31%,随着气候变暖造成的夏季增长、冬季缩短,对贵阳地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占-1.62%;不同舒适域等级日数的改变对心脑血管发病人数占-0.87%,两者均表明...  相似文献   

17.
气象保健、气象治疗与保健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象条件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明显的影响。如流行性感冒、心脑血管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这类疾病通常称为气象疾病。恶劣的气象条件会破坏人体的健康状况,带来疾病;适宜的气象条件能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能力,达到治病、保健的效果。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改善、保护大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制作一套人造生活、疗养保健的小气候环境也是简易可行的。为此,设计了一个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多种气象条件的保健舱方案,如制成产品,推入市场,定能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8.
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环境和空气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而环境和空气的质量受天气与气候的影响极大,可见天气、气候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关专家认为,天气、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天气、气候异常而产生疾病,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导致空气、水源的污染和食物的短缺以及细菌、病毒的产生而影响健康。感冒、中暑、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等都可以由天气、气候的异常和剧烈变化而生产。当气温达到40.6摄氏度以上时,许多人就会中暑死亡。正因为天气、气候对健康…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20年12月-2021年3月玉林市某三甲医院的心脑血管疾病门诊就诊数据及玉林市气温、地温等数据,分析心血管疾病就诊数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日就诊数与当日环境温度及其变化的相关系数不高;在Tmin≤14℃或Tmax≥25℃的条件下,环境温度与就诊数相关性低;但在(T)≤17℃、24hATmin≥3℃条件下,(T)地、24hA(T)、48hΔTmin与就诊数相关高且通过了99%的显著性检验;多条件叠加后,部分相关系数数值增加.心脑血管门诊就诊数与与前0~2d的T、T地、Tmax相关系数通过了90%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吉林油田职工总医院及松原市中心医院十年病历档案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得出常见消化道疾病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天气气候变化对常见消化道疾病的影响分析,可见患者病情发生、复发和加重与气候和天气变化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