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对小夫妻,刚结婚时,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爱做家务,特别不爱洗碗,总是推三阻四设法逃脱。后来,她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每天出一道脑筋急转弯,谁做不出来就去洗碗。他输多赢少,愿赌服输,只好乖乖地去洗碗。她总是给他出些刁钻的题目。比如:妈妈和妻子同时掉进河里,你先救谁?学理科的他老实地回答,当然是救妈妈了,妈妈只有一个。她掩着嘴笑,告诉他答案是:以后别再给我出这么弱智的问题了。他挠了挠头,奇怪地问:"这也算答案啊?"日子过着过着,他似乎也开了窍。从不习惯带家里钥匙的他,每天下班回来,总是叫她开门。他敲门的时候,她总会问"谁啊",确定是他之后再开门。以前每每问是谁,他都老老实实地答"是我"。现在  相似文献   

2.
女儿放假回家第一天就扬言:这个假期你们谁也别劝我吃东西,我要减肥! 女儿在家少吃或不吃,这对母亲来说有点痛苦——当你精心做好饭菜叫她过来吃,她却躲在房里不出来,昨办?想起她的宣言。好吧,不吃就不吃,少吃点也不会饿死人。 等我自己吃过了,笑着走过去跟女儿说话:“女儿啊,你很幸运!我要祝贺你。”女儿一愣:“怎么说?”我呵呵地笑:“你碰上了一个不强迫你吃东西的妈妈。要知道世界上这种宽容的妈妈可不多啊!”女儿先是点头认同,很快却抬起头,也对我抛来一脸坏笑:“妈妈,我也祝贺你,你也很幸运!”轮到我一愣,“为啥?”“你碰到  相似文献   

3.
说出我的爱     
那天正安坐在沙发上看报,6岁的女儿悄无声息地溜过来,长满乌发的头钻到报纸前面,问道:“爸爸,你爱妈妈吗?”我一愣,抖抖报纸,咳了一声说:“当然,乖乖。”以为她会满意地走开。但她却睁着乌溜溜的眼睛看着我。我摸摸她的小脑袋问:“还有什么问题吗?”她眨眨眼睛说:“可是你从来没有像电视里那样对妈妈说。”我顺着她的小手所指看去,电视里正在放MTV,海滩上一个帅男将一靓女拦腰抱起,没完没了地旋转着,用的是慢镜头,少女的黑发缓缓摆成一个弧形,两人都笑得无比灿烂。  相似文献   

4.
到发廊理发,小姐娴熟的手指边在我的发闻穿梭着,边和我拉着闲话: “大哥有小孩子吗?” “有了,女孩。”我微微笑着。 “女孩好啊,几岁了?” “3岁。” 她拿剪刀的手停了停,眼光在我的脸上稍稍停留片刻,接着又道: “那你得好好地握她的手啊!”我愣着,睁大了眼睛,不明白她说的什么意思。 “你想想,用不了十几年,她就会长大的,到那时,  相似文献   

5.
陪伴     
正我下班回到家,7岁的女儿跑过来搂着我撒娇:"妈妈亲亲,妈妈我爱你!"我亲一下她:"我也爱你啊。"正从厨房出来的老妈念叨:"不要老把这些话挂嘴边,老说就不珍惜了……"我很想辩解一下,跟她讲讲现代的育儿观念和相处之道,但终究没有说,只是笑笑而已。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我自己也不知道,也许,只是长大了。  相似文献   

6.
爱的呼唤     
有一对恋人特别相爱,他们还差一个月就要结婚了。男孩给女孩买了一个呼机,只为每天给她呼上许多遍“我爱你”。有一次女孩出差,在睡梦中觉得地动山摇。地震了!女孩的第一反应是把床头的呼机抓  相似文献   

7.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不论场合,不论发生什么事,我妈妈的第一反应Z都是:“我晕!”她每天都会用到这个高频词。妈妈,我不知道您到底是真晕还是假晕!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这天,妈妈打开衣柜整理衣服,突然说要带我出去玩。我知道,她肯定是要带我去逛街。果然,一出门,妈妈就直奔中央大街的服装店。琳琅满目的衣服让她手足无措,她只好拉我“救驾”。“这么多衣服,小姐姐,你说我穿哪件好看呢?”她眨巴眨巴看着我。“这件不错,很配您这样年纪的气质。”我指了指被我相中的衣服。  相似文献   

8.
我们通常认为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问候、时时刻刻的陪伴与提醒、省吃俭用给予无尽的财富、经常性地表达爱之语等倾其所有的关怀就是爱. 然而,这种爱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被珍惜,甚至有时不被接受.于是,便有人开始纠结: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不懂得珍惜? 其实,这种爱在亲子关系中很常见.一个妈妈为了照顾孩子,工作地点跟着孩子考学的城市走;有的妈妈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到很晚,孩子不睡,她也不睡.  相似文献   

9.
恋爱的故事是妈妈起的头。 她的女儿是个不懂得谈情说爱的人。当战士的时候不许谈恋爱,当了军官还是不知道去谈恋爱。做妈妈的一直默默等待。等到最后耐不住了,妈妈写信到部队上问:你真的没有男朋友吗?要不要妈妈替你介绍一个?做女儿的回信说“可以”。于  相似文献   

10.
孙粒 《家庭科技》2009,(9):11-11
有一个女孩和男朋友相约黄昏在熟悉的咖啡店见面.可是男朋友却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女孩的脸色渐渐变了.半小时里,她想到了很多可能发生的事:他出事了?他又喝酒了?他根本就没把我放心上……她觉得好难受.等到男朋友出现时,她当场就发火,并且还说:我要和你分手!  相似文献   

11.
曹智 《快乐青春》2021,(4):16-17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上四年级时,妈妈成了我的语文老师。那之后,我就很少喊她“妈妈”而是一直喊她“续老师”!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为什么喊她“续老师”呢?不是因为她姓续,而是因为她在学校里随时随地让我“续”一下:刚写完作业,她就递给我一个作文本,让我“续”写;才读完一本科幻小说,她就搬来一堆故事书,让我“续”看;吃完饭还没放下碗,她就夹给我一筷子蔬菜,让我“续”吃....你们说说,我不叫她“续老师”还能叫她什么?  相似文献   

12.
母爱的力量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 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  相似文献   

13.
要让爸妈享受生活 那个周末,我如往常一样去父母家接女儿. 一进门,女儿就告诉我:“妈妈,外婆受伤了.”原来下午母亲去接妞妞放学回家坐公交车时,因为车子拥挤,她被公交车门夹了一下.我慌了,赶紧问:“有没有夹伤?你怎么不上医院去看看呢?”母亲说:“真的没啥.幸好我人瘦,要是个胖子呀,早被夹掉二两肉了.”我知道母亲在宽慰我,但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我在母亲身上检查了好几遍,确定她身上没有青肿、淤血后才稍微安心.  相似文献   

14.
晓荣 《快乐青春》2011,(5):20-21
妈妈喜欢我吗,这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 五岁那年,幼儿园的阿姨问我:“妈妈喜欢你吗?”“不喜欢!”我答得十分干脆。按理说,像我这样的独生女,应该是妈妈的掌上明珠。但妈妈在我的心中,并没有一般慈母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爱如茉莉     
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不禁对着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冲口说: “妈妈,你爱爸爸吗?” 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 “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学校对一批初三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当问到“希望谁去参加家长会”时,72%的学生答:父亲。选择母亲的寥寥无几。学生们为什么刚刚有独立意识,就如此鄙弃他们的母亲? 一位叫王小铭的女生说:“班主任一谈我的缺点和不理想的成绩,我妈就沉不住气。她不是当场责备  相似文献   

17.
<正>孩子不懂爱不爱,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看法。我曾看到国外一个机构做的小调查,向一群4~8岁的孩子提问:爱是什么?结果却出人意料。8岁的女孩贝丽卡说:"我奶奶得了关节炎,再也不能弯下腰来涂脚趾甲。于是我爷爷总是给她涂,甚至当他自己的手得了关节炎也是这样。这就是爱。"7岁的诺艾尔说:"爱就是当你告诉一个男孩你喜欢他的衬衫,他就每天都穿着它。"6岁的克里希说:"爱就是出去吃饭时,你把自己大部分薯条给某个人,而不在意他是不是也给你。"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喜欢问问题,大人给缠得不耐烦,于是就反问我:“你干嘛要提这个问题?”我便瞠目结舌只好作罢。因为我其实并不想问问题,而只是想引起大人们注意而对我进行爱抚、赞誊、关怀甚或讨厌;用时髦的话说,是得了“表现欲与被爱综合症”。除此之外,我真不知道到底还有多少原因,使得孩子们要向别人提问,因为孩子们的确有比大人更完整、更固执的自我认识体系,他们可以口答一切问题,他们才是那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的体现。那时我就知道这些,但我并不知道用”“请君入瓮”的办法,用“你为什么要问我干嘛问这个问题”来无休止地与大人缠下去,让任何一个问题变成那些哲学家们引以为神圣的、类似于“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命题,我更不知道这样做才是冠冕堂皇的做“学问”  相似文献   

19.
小幽默     
无题二则 男:“你认为和像我这样的男人在一起,快乐吗?” 女:“当然!只要他不是你。” 男:“我爱你,胜过爱世界上其他的人。” 女:“什么!你还爱过其他的人?”  相似文献   

20.
张文:老李同志,最近在理论学习和讨论中,围绕着“异化”是不是矛盾规律的问题,我有三个问题搞不清楚,请你作些解释好吗?李武:好,我们一起讨论。你有哪三个问题搞不清楚呢?张:我搞不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叫“异化”?能不能先给“异化”概念下一个定义?然后大家根据同一个定义来讨论它是不是矛盾规律,免得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李:让我先听听你对“异化”的定义有些什么看法好吗?张:我对什么叫“异化”还搞不大清楚。不过,看到有人在文章中这样说:“究竟什么叫异化?打个比方说,一个母亲生了个儿子,她很心疼,很爱,辛辛苦苦地把他培养大,教育大。可是这个儿子慢慢长大后,成了一个逆子,不仅不受母亲管,倒过来管他的母亲,欺侮或者虐待母亲。儿子不认他的妈.把母亲当外人甚至敌人。母亲也觉得儿子不象她的儿子,成了家庭里面的异己分子。这个过程用哲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