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双河油田非均质厚油层特高含水期的主要开发特征,从揭示厚油层层内结构、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入手,通过厚层层内三维定量化精细描述、精细数值模拟和全方位评价,认识非均质原油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部位、类型及形成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油层规模的非均质厚油层进行研究,分析双河油田南块厚油层的非均质发育特点,分析夹层、韵律、微构造及砂体分布特征等因素对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总结出高含水期非均质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提高区块的采收率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油层层内潜力研究及挖潜措施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胜坨油田历经三十多年的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平面层间高度水淹,层内油层底部水窜严重。为挖掘油层层内剩余油潜力,运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对胜利坨油田各种沉积类型剩余油分布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进一步认识了油层层内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超细水泥堵炮眼工艺进行层内挖潜,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改善了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开发效果。层内挖潜是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喇嘛甸油田厚油层精细控水挖潜技术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0  
喇嘛甸油田萨、葡油层以河流相沉积砂体为主,厚油层发育,层内非均质性严重.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厚油层内既存在严重的无效、低效循环,又存在相对富集的剩余潜力.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现代沉积与野外露头考察,确定了厚油层内部4级界面3种基本分布模式,确定了结构单元4种组合类型,揭示了层内结构非均质特征.在深化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实现相控建模与精细数模一体化量化剩余油分布,搞清了注采无效循环场的分布特征.通过创新层内细分注水与层内精细堵水技术控制无效注采循环,并通过代用井补孔方法不断完善结构单元注采关系挖潜层内剩余油, 有效地改善了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挖潜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德喜  张建军  高志刚  余兴华  王川 《石油学报》2007,28(1):98-100,106
针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不同结构界面的情况和剩余油分布的类型,提出了种厚油层精细挖潜的采油工艺:①长胶筒封隔器细分注水、堵水工艺,胶筒长1~m,封卡薄隔层及附近的炮眼,封卡结构界面厚度为0.2m;②层内水力割缝射孔工艺,该工艺定位控制精度高,割缝无震动,对薄夹层及水泥环不产生损伤,试验的最小隔层厚度达到0.2m;③层内定位平衡压裂工艺,利用6种工艺管柱,可保护上、中、下结构界面及压裂层上、下结构界面,实施的结构界面厚度达到0.4m.这种精细挖潜工艺均得到了应用,对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挖潜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喇嘛甸油田储层动用状况及综合调整方向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针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高度分散及挖掘潜难度增大的实际状况,在精细解剖各类储层基础上,对河流-三角洲沉积的各类储层成因模式及非均质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取心井水洗资料及最新完钻井水淹解释成果搞清了不同类型储层目前动用状况,确定了不同沉积环境各类储层剩余油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研究认为,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潜力主要集中在泛滥分流平原环境沉积的厚油层内部。通过系统完善各套开发层系储层的注采关系,采取多种进行精细挖潜,是今后油田综合调整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水平井技术是胜利整装油田特高含水期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挖潜的一项有效技术。由于水平井在生产过程中受层内夹层、剩余油富集厚度、水平井生产参数等方面的影响,针对正韵律厚油层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界限。此研究结果在整装正韵律厚油层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油藏非均质特征,采用油藏综合分析、测井响应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密井网条件下以成因单元为边界的微型构造及辫状河心滩坝、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了厚油层层内10m×1cm级精细三维模型,进一步深化了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剩余油研究。针对孤岛油田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富集规律,提出了采用水平井挖潜。在井区综合含水率已达93.7%,采出程度高达45.3%的情况下,矿场实施23口水平井。水平井初期产油量达31.9t/d,是同期投产直井产量的3—4倍,综合含水率比同期投产直井降低了30%-50%。  相似文献   

9.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为有效控制水驱产量递减及含水上升速度,每年均实施一定数量的油井压裂措施。但由于目前水驱存在着重复压裂井比例大、压裂前含水逐年增高及压裂选井选层余地逐渐缩小、难度逐渐加大等诸多问题,导致压裂效果逐年变差。为满足水驱精细挖潜的需要,拓宽了压裂选井选层思路,优化了压裂方法设计,量化了压裂选井选层界限,加大了压裂规模,形成了一套特高含水期水驱厚油层精细压裂挖潜方法,有效的挖潜了厚油层动用较差部位剩余油。  相似文献   

10.
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描述技术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针对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各类油层剩余油分布复杂、剩余油识别和描述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对喇萨杏油田2000年以后完钻密闭取心检查井逐井逐层解剖,基于各类油层水淹状况与砂体类型、注采关系、注采距离、注水状况等影响因素关系的分析,建立神经网络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确定单层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单层剩余油识别精度达到80%以上,具有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克服了以往凭经验定性分析剩余油的缺陷,为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形成条件的分析,提出渗流屏障型和渗流差异型是特高含水期2种主要剩余油控制模式,并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指出相应的挖潜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文15块沙三上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文15块沙三上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分析了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利用统计分析地层混合液电阻率计算分析剩余油储量丰度平面分布,利用吸水剖面动用状况分析剩余油的剖面分布规律.阐述了该区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裂、构造高、构造复杂带与层内河道边缘、相变带二、三类储层及其韵律性控制,以及层间干扰、注采不完善及水驱损失影响.指出该区特高含水油层动用程度高,剩余油分布总体比较零散,平面上主要以豆粒状、豆荚状或团块状、条带状分布富集;纵向上集中分布在部分动用相对较低主力油层中,油层动用不充分,呈现严重的非均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厚油层层内堵水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心资料、室内物模实验和现场动态监测资料均表明, 以厚油层发育为主的非均质多油层砂岩油田综合含水上升到90%以后, 存在着严重的无效和低效循环。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 探索厚油层层内堵水方法是特高含水期控制无效循环、挖掘剩余潜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减缓油田含水上升和产量递减速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水平井技术在正韵律厚油层次生底水油藏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平井技术是挖潜特高含水期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区最有效的方法。羊二庄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已进入“双高”开发后期阶段,由于受储层非均质性和长期注水冲刷的影响,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水平井技术在羊二庄正韵律厚油层次生底水油藏的成功应用,为同类型油藏剩余油富集区水平井挖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双河油田高含水期厚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在目前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厚油层厚油层的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网完善程度,地层纵向渗透性,砂体沉积特征,微构造及区域地层压力因素控制,剩余油在井网不完善井区,纵向中低渗透层,注采状况较差的分流河道沉积间及沉积末端,微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注水压力平衡区相对富集,在完善井网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地质特征加强注采结构调整及注水合理调配,是双河油田油层挖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杏树岗油田经过50多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期,三次采油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但由于受油层非均质性影响,厚油层顶部开发效率低,剩余油富集,层内矛盾突出,常规方法挖潜难度较大。为改善层内动用状况,探索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方法,开展了水平井强碱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通过优化水平轨迹、水平段长度、入靶点方向、射孔方式及完井方式设计,应用室内评价结合其他区块三元体系配方,优化注入参数设计,提高方案匹配率,试验取得较好效果,有效缓解了层内矛盾,提高了油层动用程度,采收率提高30%以上。该研究明确了水平井强碱三元复合驱动态变化规律,客观评价了水平井强碱三元复合驱的可行性,为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新思路,为三次采油开发调整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已经十余年,2011年水驱综合含水为94.83%.针对水驱含水不断上升、产油量递减加快、无效低效注采循环严重的形势,利用储层精细解剖研究成果,在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基础上,利用提前完钻的二类油层三次采油加密井网,通过选择性射孔,建立新的驱动体系,对厚油层内部剩余油富集的结构单元强化水驱二次采油,有效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总结出在特高含水开发期关于射孔、调整及精细注水等方面的水驱二次开发方法,对类似油层水驱挖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喇嘛甸油田北北块萨尔图油层调整挖潜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特高含水期控制油层层内无效循环的有效方法, 挖掘剩余油层潜力,减缓油田含水上升和产量递减, 借鉴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取芯资料、精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 对喇嘛甸油田北北块萨尔图油层的动用状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 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三角洲沉积厚油层韵律层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胜坨油田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已进入到特高含水采油期,油田开发转移到"精细挖潜、深度开发"阶段,其中三角洲沉积单元有16个。针对三角洲沉积厚油层的发育特点,应用等时对比及相控原则,建立3个对比模式,开展韵律层及隔夹层描述,研究总结了三角洲沉积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模型,研究了韵律层井网重组的可行性,开展了射孔方式、堵水调剖方式以及周期注水等相关的技术政策研究,为胜坨油田三角洲沉积单元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微观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喇萨杏油田经过四十多年的注水开发与调整,已全面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由于微观孔隙结构不同,在厚油层中注入水波及区域内尚残存着大量剩余油,研究这部分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对提高厚油层采收率,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具有指导意义.利用铸体薄片、压汞资料、扫描电镜等资料研究了厚油层的微观孔隙特征.采取冷冻制片手段,避免常规样品制片方法破...  相似文献   

20.
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多学科综合研究及挖潜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在喇嘛甸油田5-361井区厚油层精细解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地质统计学为理论依据,利用RMS软件储层随机模拟的优势,建立厚油层内部建筑结构模型,精细描述储层内部建筑结构间不同类型的隔层空间分布和建筑结构内砂体、结构界面、夹层的三维空间分布,并以砂体、结构界面及夹层的空间分布为约束条件,精细描述厚油层内部的非均质性.同时,通过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量化了剩余油分布状况.并针对油层动用状况,优化了注采井的各项措施方案,有效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