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提出一种结构与控制均非常简单的太阳能辅助空气源跨临界CO2热泵空调热水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CO2热泵系统以及室内室外换热系统;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可采用制热、制冷、热水、制热十热水、制冷十热水五种运行模式,实现热水和空调两大功能,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热泵是一种逆向热力循环驱动热量朝向低温度介质转向的高温度介质装置。但是在热泵型空调系统当中,低温制热以及低温制冷都会产生一些负面问题,为了能够保证热泵型空调的运行效能、使用寿命。该文首先对热泵型空调进行阐述,分析热泵型空调低温制热和低温制冷问题以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热泵空调系统在冬季低温工况下制热能力衰减问题,通过换热器设计优化,研发出基于喷射补气的余热回收型热泵空调系统,并进行了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准二级压缩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制热性能.在环境温度为-20℃,车内温度为20℃,余热量为1.8 kW的制热工况下,相比于无余热回收工况,系统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热泵空调在寒冷地区制热效果不佳的情况,设计了一款在低温环境下具有超强制热能力的热泵空调系统;通过实验验证,在相同工况下,制热能力较原系统提升了40%~50%,出风口温度较原系统提升了40%~60%;并且结合不停机化霜技术,解决了用户使用过程中忽冷忽热的感受,大大提高了热泵空调系统在低温环境下使用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普通热泵空调在制热除霜过程房间温度波动约6℃~10℃,用户使用过程感到忽冷忽热的问题,设计了一款在低温环境下制热除霜过程中持续制热、恒温暖房的空调器;通过实验验证,实现制热除霜过程房间温度波动约0.6℃~1.6℃,解决了用户使用过程中忽冷忽热的感受,提高了热泵空调系统在低温环境下使用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6.
《制冷》2017,(3)
为高效节能的满足电动汽车冬季采暖需求,本文结合电动汽车结构研制了一套蒸汽压缩式冷暖双模式热泵空调系统,将其搭载在电动汽车上进行性能试验,研究了环境温度对热泵空调系统制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系统能较好的满足电动汽车冬季采暖需求。热泵空调系统性能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环境温度越低,系统制热量越少、制热效率越低。针对低温环境下热泵空调系统效率低下的情况,利用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余热优化系统,实验对比分析两种情况下的制热性能,结果表明利用驱动电机余热对提高热泵空调系统性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重庆大学于2012年完成学生寝室空调安装,随之带来了寝室用能的增加。对A、B校区各三栋寝室楼进行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用电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空调带来的能耗增加明显。为保证学生合理使用空调时间并制约过度使用,制定了补贴用电量形式的等效阶梯收费方案,分析结果表明方案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8.
直流自保持四通阀线圈内置永磁铁,制冷、制热稳定运行时不消耗电能,具有节能的效果。直流自保持四通阀对于日本空调(热泵型)设计提升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提升制热能力,还可以降低制热消耗功率,从而提升制热能效比。通过在开发的日本空调(热泵型)上进行试验验证,对于2 200 W机型,APF均有提升。  相似文献   

9.
介绍寒冷地区学校建筑空调系统运行时间、空调负荷组成、冷热源选择等。寒冷地区学校建筑在非供暖季空调制热需求仍大于制冷需求,建议空调系统冷热源选用冷暖型。在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当地负荷特点选取新风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新风设备。由于冬季新风负荷占比较大,建议选用带热回收功能的新风机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辅装置在风冷热泵冷(热)水空调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空调系统的制热季节性综合能效比的概念,对影响制热季节性综合能效比的因素及有关电辅装置设计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制热季节性综合能效比受实际使用环境因素影响最大,同时与空调系统中热泵能效比、电辅装置的放置位置、电辅装置的功率配比以及电辅装置的控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医院建筑室内人员对热湿环境的舒适需求,对重庆市某医院冬季空调病房中病员与健康人员的热湿感觉、整体舒适感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室内热湿参数测试。采用Bin法划分温湿度区间,将各区间内的平均温度与平均热感觉投票、平均相对湿度与平均湿感觉投票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病员的中性温度为20.4℃,认为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7%;健康人员的热中性温度为18.8℃,而其对于湿度的要求较高。且发现病员对温湿度变化的敏感度高于健康人员。最后推荐给出了冬季医院病房的舒适性温度范围为20-23℃,相对湿度范围为40%~60%,为重庆地区医院病房的空调设计及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CFD软件对绿化建筑的室内热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得出有绿化的空调房间与没有绿化的房间相比,可以提高2℃送风温度同样达到原来的舒适度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空调系统的节能进行分析、探讨,发现绿化墙体后可以使建筑物的空调能耗降低16.7%,使室内冷负荷减小41.2%,从而实现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3.
利用CFD软件模拟的方法,探讨使用风扇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指出对于保证空调房间内人体热舒适度与降低夏季空调能耗,配合风扇的使用将是一种实用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上海某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Trnsys对该建筑现有地板辐射供冷系统进行模拟研究。根据该建筑的实际状况,为该建筑设计了顶板辐射供冷系统,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地板辐射供冷系统,顶板辐射供冷系统对室内热环境调节更快,热惰性更小。整个供冷季节,地板辐射供冷系统能耗为35 826. 2 k W·h,顶板辐射供冷系统能耗为34 181. 9 k W·h,减少了4. 59%。针对该建筑空调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顶板辐射供冷空调系统设计了运行时间表,在满足室内热环境标准的前提下,降低系统能耗。在此基础上,针对该建筑空调系统长期定工况运行的问题,分别设计了变水流量控制系统和变水温度控制系统,对比了两种控制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变水温度控制系统对室内热环境变化响应更快,且能耗较低。改进系统运行时间表,并采用变水温度控制后,顶板辐射供冷系统供冷季节总能耗为14 665. 3 k W·h,相比于原系统能耗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5.
王蕊  姚轩  李珠 《工程力学》2012,(Z2):216-220
该文在玻化微珠保温材料的基础上,依据相变原理,采用石蜡为相变基材,研发了玻化微珠相变新型无机保温蓄热材料。对辽沈Ⅰ型和采用玻化微珠相变保温材料的低能耗温室的室内温度进行了模型试验,并采用以稳定传热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方法对辽沈Ⅰ型温室和低能耗温室的耗煤量、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以及采暖费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该文研制的新型玻化微珠相变保温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可满足节能型日光温室的使用要求;将该材料应用于日光温室中,不仅可以减小墙体厚度,节约土地,还可在消耗较低能量的基础上,满足冬暖型温室大棚室内温度要求,达到节能和环保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6.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湿环境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湿环境气候特征,建立建筑潮湿气候界定的简便性指标——月平均相对湿度。在总结当前国内外相关规范和标准中对空气湿度标准规定的基础上,分析湿环境对居住建筑室内热舒适与空气质量的影响特征,重点分析建筑湿环境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及新风耗冷量的计算方法,并提出居住建筑全年节能运行的方式,建议该地区居住建筑宜加强对湿度指标的分析,选择与气候特征相适应的空气处理设备和通风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兰芳  万建武 《制冷》2013,(4):26-32
文章以PMV-PPD指标作为衡量室内热舒适的指标,以广州地区某办公建筑为例,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对空调能耗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相同人体热舒适条件下,相对湿度大、温度低的室内设计参数组合需要的空调能耗比相对湿度小、温度高的室内设计参数组合需要的空调能耗小。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在相同人体热舒适条件下,室内设计参数选取的方法,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四川大学校内建筑工地活动板房实测,重点分析了冬季板房室内空气干球温度和壁面温度的变化,以及室外空气温度、辐射等因素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得出板房建筑冬季保温性能差,室内空气温度低,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过渡季节,如何评价火车站候车室内的人体热舒适性是研究的内容。针对昆明火车站的过渡季节的候车室内的热舒适性进行分析探讨。评价该自然通风方式能否达到人体舒适性指标以及调研乘客对候车室内热环境的主观感受。利用热舒适仪器测试和使用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候车室内的热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对上海某一有代表性的历史保护建筑室内热环境和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进行了连续多日的测试,将测试结果与现行节能标准的规定进行了对比,并对室内热环境进行了全年的模拟分析。数据表明该历史建筑室内热环境的适用性较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该历史保护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不能满足现行节能设计标准对传热系数的限值;2)如果不采取采暖措施,最冷月室内温度在10℃左右,室内热环境难以满足人对舒适性的基本要求;3)如果不采取空调降温措施,夏季历史建筑内闷热潮湿,在高温日,有的房间室内温度超过33℃,而且湿度高,热环境恶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