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蓖麻蚕Samia ricini为大蚕蛾科樗蚕属的绢丝与食用的非滞育型经济昆虫,且是少数可以室内大量圈养的绢丝昆虫,全年可累代饲养.在蓖麻蚕室内大批量圈养的生产过程可能遭受毁灭性病害的侵害,包括蓖麻蚕微粒子病、脓病、软化病等,且随着累代对病原物的不停积累蚕病会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病原愈发难以清除.因此,对蚕病的监测是防控蚕病爆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掌上纳米孔测序仪MinION是一款便携式高通量测序平台,便于实地进行DNA测序并对病原物进行检测.本文通过MinION测序仪对蓖麻蚕病蚕DNA进行测序,并对未知病原物DNA序列进行分析,探讨了利用MinION测序仪鉴定蓖麻蚕病原的可行性,对蚕病的监测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
据湖北省长阳县农业局报导,该县蓖麻蚕制种场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培育成功蓖麻蚕与本地野木梓蚕杂交的新品种,克服了年年向广东引种和蓖麻蚕不能在北方越冬的问题。 这个杂交种的优点是:1.食料广。除蓖麻叶外,还爱吃马桑叶和木梓树叶;2.多代饲养。可提前在4  相似文献   

3.
为了扩大蓖麻蚕饲料的来源,充分利用野生自然资源,从1965年以来,我们试验用马桑叶饲养蓖麻蚕获得成功。在全州大面积推广饲养后,受到群众欢迎,社员们称其为“马桑蚕”。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试验方法 采摘新鲜马桑树叶,喂饲不同龄期的蓖麻蚕。具体处理:1—3龄喂饲蓖麻叶;4—5龄  相似文献   

4.
蓖麻蚕人工饲料在解决越冬保种与常年供应繁殖赤眼蜂所需要的大量蓖麻蚕卵方面,具有生产实际意义。有关蓖麻蚕人工饲料的基本配方、调制方法和饲养技术,我们曾作过简单介绍。为了降低成本、解决原料来源等问题,又继续作了探讨,取得了一些进展,现扼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提倡利用蓖麻,分批疏叶,饲养蓖麻蚕,在我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如果只以栽桑养蚕采茧的目光来养蓖麻蚕的话,获利并不十分显著,而且还会遭到一些困难的,因此必须从整体看问题。这里我们生物组在江西广丰养蚕  相似文献   

6.
1.准备工作 (1)组织参观和访问在去年暑期开始的第二天,就介绍米丘林饲蚕小组同学去福建省农业厅参观和访问有关蓖麻蚕的饲养方法和设备,使同学预先得到一些饲养的基本知识。得到了农业厅的同志们热情支持和协助,送给蚕种约600粒,借给一些有关饲养蚕子的书籍(如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怎样饲养蓖麻蚕”、“蓖麻与蓖麻蚕”、“怎样推广蓖麻蚕”等书)并允许给我们以饲养技术上的指导,同时希望我们同学认真饲养和管理以免遭到不良效果,妨碍今后的推广工作。同学们在参观后,一方面感到高兴,实现了饲养计划,另方面因为初次饲养缺乏经验,同时  相似文献   

7.
饲养蓖麻蚕在广西是一个新兴而且又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事业。蓖麻蚕经驯化后,吃木薯叶也能发育良好,也能结茧,所以社员把蓖麻蚕又叫做木薯蚕。木薯属大戟科,为热带多年生的小灌木,是农村广泛栽培的一种植物,因块根肥大含有很多淀粉,故可供食用,还可作饲料。因此,养木薯蚕还可以综合利用木薯。我县是自治区重点发展蓖麻蚕的一个县,觉号召社员要大  相似文献   

8.
用人工饲料饲养赤眼蜂中间寄主蓖麻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81年筛选出材料易得,成本低的3个蓖麻蚕人工饲料配方。不同蓖麻蚕品种对同一配方有不同的适应性,广乙、广四、684等6个品种适于人工饲料饲养。干饲料用麻袋包装后套上尼龙袋密封常温下可保存9个月。改进了人工饲料的配制和给食方法,简化了设备和降低了养蚕成本,并研制出一套人工饲料大量饲养蓖麻蚕的工具。两年多来共饲养25批15万头蓖麻蚕,成活率均达70.00—97.70%。茧层率,羽化率和平均每雌产卵量不低于鲜叶饲养组。 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蚕卵繁殖赤眼蜂质量良好,田间释放防治甘蔗螟,卵寄生率达65.65—94.18%,枯心苗率仅达 1.47—1.72%,被害节率 2.11—3.28%,和鲜叶养的蚕卵放蜂区接近,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广西饲养蓖麻蚕,流行血型脓病,已查明是由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所致。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本病毒棒状,大小为160—280×30一40毫微米。病原通过蚕的肠胃及血液侵染,存在于向细胞、脂肪细胞、生殖腺膜细胞和皮肤上、气管大核细胞层。先在细胞核内繁殖,以后形成多角体(包含体)。病毒在多角体内,全都具有发育膜。其分布方问、间隔和数目,都没有规则。在病蚕的血清内,有不具发育膜的游离病  相似文献   

10.
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ricini)原产印度,是多化性的昆虫,在一生任何阶段中都不滞育,因此在生产实践上,解决蓖麻蚕越冬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种野生的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i)和蓖麻蚕的血缘很近,是同一种中的不同亚种,但以蛹越冬。在阐明昆虫以蛹态滞育的生理机制上,有Williams(1946,1947,1952)在一种大型的天蚕蛾(Platysamia cecropia)的试验。他发现 P cccropia的蛹态滞育是由脑激素停止分泌所引起的。福田(1958)在蓖麻蚕和樗蚕的蛹脑移植试验上,证实了蓖麻蚕的多化性和樗蚕的  相似文献   

11.
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a Donovan)原产孟加拉和印度。以食蓖麻叶为主,也食木薯、臭椿、乌桕、马桑等叶。近年用鹤木叶饲养和放养成功,为蓖麻蚕生产大上快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鹤木树 鹤木即楝叶吴茱萸[Evodia meliae-folia Benth.],别名檫仔树、苦楝公等,属芸香科吴茱萸属。分布于两广、湖南、云南、贵州、江西、浙  相似文献   

12.
野桑蚕、蓖麻蚕及家蚕基因组的R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家蚕Bombyx mori丝素重链基因、丝胶基因1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13基因为探针,对野桑蚕B.mandarina、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和家蚕B.mori基因组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在野桑蚕、蓖麻蚕基因组中存在着家蚕丝素重链基因、丝胶基因1的同源序列,而在中日野桑蚕以及蓖麻蚕品种间存在着限制性酶切位点差异;丝胶基因1在中国野桑蚕基因组的EcoRⅠ酶切图谱较日本野桑蚕与家蚕更为一致,表明家蚕与中国野桑蚕亲缘关系更近。此外,在野桑蚕基因组中发现了家蚕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13基因的同源序列,并且在家蚕品种间以及中日野桑蚕之间也存在着多态性。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绢丝昆虫在适应生存环境的进化过程中,基因组发生了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讲高一生物学下册摩尔根遗传学说时,学生总感觉抽象难懂,半信半疑,用豌豆杂交试验时间要拖2年才能看出结果。近年来广西普遍饲养蓖麻蚕,它生活史时间比较短,其杂交结果可在短时间看得出来,进行杂交的方法简单,取材方便,学生都可以直接参加这一实验工作。现将我们今年做的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蓖麻蚕卵黄原蛋白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论述了蓖麻蚕卵黄原蛋白cDNA迅速克隆化的方法,SDS-PAGE鉴定的蓖麻蚕卵黄原蛋白由大小二个亚基构成,求出的分子量大亚基为180kDa,小亚基为45kDa,从解析的蓖麻蚕卵黄原蛋白氨基酸序列推算的分子量大亚基为161.06kDa,小亚基为40.53kDa,如果考虑到翻译后的修饰,这与SDS-PAGE求出的分子量是吻合的。蓖麻蚕卵黄原蛋白cDNA是由5788pb构成,一个ORF为5337个碱基,编码了1779个氨基酸。在信号肽的15个氨基酸残基中,有12个是硫水性氨基酸残基。这与其他昆虫卵黄原蛋白信号肽区域的硫水性分析是一致的。蓖麻蚕卵黄原蛋白N-linked glycosylation site的分布与家蚕、柞蚕和天蚕不同,3处N-linked glycosylation site存在于大亚基里,2处地多聚丝氨酸区域上流的小亚基里。另外,我们发现在所解析的柞蚕、天蚕的蓖麻蚕卵黄原蛋白氨基酸序列的C-末端区域里DGQR、GICG功能部位及其后的6个半胱氨酸都完好地保存。  相似文献   

15.
前言蓖麻蚕原产印度,被人类驯化饲育,才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历史。在我国农村推广进行蚕丝生产,仅是三、五年的光景,可算是一种新兴的事业。这种蚕发育较速,在中温影响下,一般18天左右即可上簇结(?),高温还可缩短到15天左右,同时饲料问题较桑蚕容易解决,这算是它的优点。但这种蚕与家蚕养法不同,如不掌握共生长发育规律,在生产上要受损失,同时丝的质和量也还急需改进,由于饲养的对间较短,关于这方面的经验积累不多。兹将饲养的经过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6.
蓖麻蚕和家蚕是我国天然丝生产的两个主要蚕种,分别隶属于天蚕蛾科(Saturniidac)和家蚕蛾科(Bombycidae)这两种蚕不仅在形态上,而且也在其所合成的生物产品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有些作者指出:丝心蛋白的氨基酸中,含量最多的是甘氨酸和丙氨酸;家蚕是甘氨酸比丙氨酸多,蓖麻蚕则是丙氨酸的含量大大地超过了甘氨酸(匡达人等;Kirimura等)。  相似文献   

17.
朱洗教授从国外引进蓖麻蚕,为我国蚕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更好的发展蓖麻蚕丝的生产,目前对改善蓖麻蚕经济性状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1981)曾将家蚕DNA注射给五龄蓖麻蚕,引起了蓖麻蚕某些遗传性状发生了变异。为了探索外源DNA诱导变异的适宜条件,有必要对这一发育时期的核酸代谢情况进行研究。Tashiro等(1968)和Shigematsu等(1978)对家蚕核酸进行研究。辜祥荣等(1981)对蓖麻蚕后部丝腺核酸含量变化进行过研究。本文研究了五龄蓖麻蚕整体和几个主要器官DNA和RNA含量的变化,同时也研究了~3H-胸腺嘧啶及~3H-尿嘧啶在不同时间对不同组织DNA和RNA的参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激光照射对蓖麻蚕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三种不同波长不同形式的激光照射蓖麻蚕蚕卵,经孵化后的幼虫在五龄期第二天取血,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血液中酯酶同工酶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激光照射后的各组均发生不同的变化,说明经激光照射后能够诱发蓖麻蚕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讨不同科的昆虫之间异源核酸诱导遗传变异的可能性,在继家蚕去氧核糖核酸蛋白(DNP)诱导蓖麻蚕变异的试验获得成功后,我们又进行了用蓖麻蚕DNA和DNP诱导家蚕遗传变异可能性的研究。作为核酸来源(供体)的品系,是白血系统的蓖麻蚕姬蚕品系,该品系的蛾子具黑色复眼,产白色卵;作为受体的家蚕品系是沄文皮斑点,其蛾子具  相似文献   

20.
蓖麻蚕5.8S rRNA基因的结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机分析已知的蓖麻蚕(Attacus ricini)5.8S rRNA顺序,发现其上有一个PstⅠ位点。因此,将rDNA上PstⅠ位点两侧的DNA片段分别克隆在pWR 13质粒上。用末端终止法测定了蓖麻蚕5.8S rRNA基因全顺序及与之相邻的上、下游部分核苷酸顺序。发现5.8SrRNA基因3′端为pGGGCCGGCT_(OH)。这个结果与Feng,Y.X.等报道的蓖麻蚕5.8S rRNA顺序3′端是pGGGCCGAUUAA_(OH)有两个明显不同:第一,从共同顺序pGGGCCG算起,5.8S rRNA基因的3′端有九个核苷酸,比Feng Y.X.等报道的rRNA顺序3′端少两个核苷酸;第二,两者在3′末端共同顺序以后的两个核苷酸是不一样的。此外,还发现在蓖麻蚕5.8S rRNA基因上游有一个约30个核苷酸的poly(A)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