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赵旭东 《石油学报》1984,5(1):46-46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与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数学地质在石油资源预测及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10日至16日在四川省乐山市召开。来自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中国科学院、有关大专院校、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核工业部、国家地震总局、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光明日报等共76个单位15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18篇,其中石油资源评价48篇,地质多元统计34篇,数学地质模拟8篇,地质数据库9篇,综合评述及其他19篇。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数学地质在石油资源预测及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四月十日至四月十六日在四川省乐山市举行。来自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中国科学院、煤炭部、冶金部、核工业部、国家地震总局以及有关大专院校和光明日报社等七十六个单位的一百六十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油学会第二次年会于1981年9月16日至22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候祥麟致开幕词,湖南省副省长周政致贺词。年会共收到征文748篇,评选出论文176篇,其中131篇论文分别在十一个会场宣读,另外45篇分别在十八个专题讨论会上交流。专题讨论是这次年会的重要特点,主要讨论我国石油资源的前景和方向、现有石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节约能源等有关课题,并提出咨询性建议。在这次年会上,宣读有关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论文共15篇,与会的石油地球物理勘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18日到25日,由联合国技术促进合作发展部和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共同举办的北京石油地质国际学术会议,有27个国家48个外国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上宣读了42篇论文,其中中国方面宣读了8篇论文,参加会议旁听人员337人。会议开得很成功,很好的完成了既定任务。会议详细情况新华社北京3月22日有了报导,现把会议在石油地质学术方面所取的一些收获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的第一次“全国数学地质在石油资源预测及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学术讨论会”,1983年4月10日至16日在四川省乐山市举行。到会的论文作者和特邀代表共157人,来自地质矿产部、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核工业部、冶金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总局、高等院校、解放军、石油科技期刊,光明日报总共76个单位,绝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数学地质在石油资源预测及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10日至16日在四川乐山召开   相似文献   

7.
第四届全国数学地质学术会议于1990年4月3日至7日在成都地质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地质行业的200多位代表出席了大会。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承祚副研究员、加拿大地质调查所李沛然博士、长春地质学院王世称教授、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道一研究员等专家出席大会并作专题学术报告。大会共收到论文150多篇,其中宣读120多篇。论文内容大致包括以下10个方面:(1)矿产资源预测;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石油学会在中国石油学会和省科协的协助下,于一九八○年十二月十日至十六日在广州举办了南海大陆架石油地质学术讨论会。会议邀请了全国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一百多人就海洋石油地质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会议期间宣读了30多篇论文,这些论文涉及到南海大陆架的形成和演化、区域地质特征、地层和古生物、沉积特征、地震地层学及南海的油气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1992年8月28日-9月3日石油地质情报协作组第七次成果交流会在地矿部厦门地质之家的大力协助下达到了预期目标。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石油总公司各石油局、油田、地矿部各石油局、海洋石油总公司所属各分公司以及有关石油专业院校和出版等单位,会议代表64人,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代表占1/3。会议内容包括:一、宣读调研论文;二、学术讲座;三、各单位交流情况;四、讨论今后的协作工作。一、会议收到交流论文摘要20篇,实际报告的论文是19篇。本届论文的集中点是各种气藏,包括煤层甲烷,共有8篇,占40%;其他论文课题有资源定量评价、前陆盆地的勘探试验实例、同位素的应用、世界油气发 。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召开的全国首届石油地质实验及装备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18日至24日在杭州石油科技交流中心举行。石油部、地矿部、中科院及高校所属的50多个大中型石油地质实验室的120名科技人员参加了会议,交流和宣读了72篇学术论文。这次会议着重交流了近年来引进的大中型实验装备的应用技术方法和仪器功能的开发利用;交流了在矿物岩石学、生物地层学、沉积相及成岩后生作用、有机地球化学等分析实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在普查、勘探和预测沉积、层控矿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为了交流经验,总结成果,推广应用,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委员会和贵州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我国首届岩相古地理学术讨论会,10月6日至14日于贵阳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地矿、石油、煤炭、化工、冶金、核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及院校系统的代表160余人。会议共收到论文260篇,大会宣读10篇,分组会宣读60篇。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和发展微体古生物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事业上的广泛应用,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于一九八一年四月在南京召开了首次微体古生物学术交流会。来自石油部、地质部、中国科学院以及有关高等院校共四十五个科研、教学及地质勘探单位的80余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采用大小会相结合的方式,宣读或书面交流学术论文58篇。会议始终坚持“百家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内蒙古石油学会、西北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油气运移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2日至6日在西北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工业部和高等院校等各方面45个单位,88名老中青专家、教授、学者云集一堂。会上代表们共宣读论文36篇,广泛地交流了全国各单位油气运移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这次会议论文涉及面广,有相当深度,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1984年8月4—14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二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有5574人出席,分别来自112个国家。会议共收到4000余篇论文,安排了22个分组和9个专题讨论,宣读了1100篇以上的论文,同时还举办了大型展览,是国际地质界每四年一举的大博览盛会。这次会议受到我国党中央和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经由国务院批准,组成以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朱训为首,包括12个部门的地质专家78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石油学会首届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于1979月4月10日至17日在成都召开。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共351人,其中研究员、教授、总工程师以上的代表107人。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侯祥麟,闵豫同志出席会议并讲了活。这次会议,大部分时间用于广泛学术交流,在各类专业会上宣读了50多篇论文,书面交流的有115篇。代表们就这些论文提出的学术观点和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既肯定成绩,又提出建议和意见。经过认真讨论,还推荐了一些论文作为参加第十届世界石油会议的候选论文。这次学术报告会,内容丰富,开得生动活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石油学会石油、天然气储运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10月13日在川西南矿区召开第四次学术交流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17个单位、43名代表。会议宣读了论文11篇,并以气田集输和低压气增压技术为中心议题,进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天然气勘探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2月8日至13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产部门和出版界等27个单位6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33篇,大会宣读了24篇。  相似文献   

18.
1986年8月23日至26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学会暨黑龙江省石油学会在大庆市联合举办了放射性测井仪器学术交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煤炭、石油、核工业部、地矿系统的生产、科研、工厂、院校等33个单位的54名代表。会议期间通过宣读论文、座谈和参观开阔了代表们的视野、活跃了会议的学术气  相似文献   

19.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75届年会于6月3~6日在旧金山举行。参加会议的人员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共计6600余人。宣读、张贴的论文890余篇。会议期间还有240个公司和单位的研究成果、产品、技术服务项目展览和书展、影展。会议是围绕美国石油界如何迎接“九十年代的三大挑战”进行的,这三大挑战是:复杂化了的环境问题;勘探力量继续向国外扩展问题;国内人力和财力由勘探向开发地质重新分配的问题。宣读的论文共400多篇,分为十类34个专题。普通油气地质40篇,区域油气地质81篇,21世纪和90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和天津市石油学会于一九八六年四月六日至十日在天津联合召开了“中国油气藏学术讨论会”。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中国科学院及各有关院校共42个单位的13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首先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23篇,之后,又按东部、西部及西南地区分两组宣读论文26篇。论文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目前已进行油气勘探的所有地区。论述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盆地为背景,系统总结各类油气藏和油气聚集带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