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是一套复杂而精细的数字处理工作。根据各区块三维地震资料的频率、相位、时差、信噪比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采用叠前能量一致性、相位一致性和振幅一致性处理方法,对能量、振幅、相位等有效地进行一致性补偿和校正,使各区块资料在保持原有品质的前提下,既提高了信噪比和分辨率,又保证了资料整体拼接的一致性。胜利桩海地区23块共1500km2三维地震资料一致性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地震地质条件和原始地震资料情况的分析,找出了以往各区块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频率、相位不一致问题,区块之间闭合差问题,各区块拼接处边界效应问题.根据各区块三维地震资料的频率、相位、时差、信噪比等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采用叠前能量一致性、相位一致性和振幅一致性处理方法,对能量、振幅、相位...  相似文献   

3.
胜利油田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胜利油田已经完成了189块三维地震数据的野外采集,为了实现区带地质构造和油气富集规律的整体研究,有必要进行多块三维地震数据的连片处理。本文通过对实际连片处理数据的分析,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复杂地区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的基本流程。连片处理过程中针对各区块的非一致性,采用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手段,使得连片数据相位、极性一致性好,频率、能量(或振幅)区块间拼接带自然合理,超覆、不整合、断裂、尖灭等地质现象得到了较好的反映。从整个资料效果看,全区地质现象丰富,地层齐全,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连续性,为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精度和钻探成功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复杂地区三维地震资料拼接中的一致性处理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复杂地区三维地震资料拼接中,一致性处理是关键技术之一,其效果对成像质量影响重大.阐述了基于地震信号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一致性处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对各区块地震数据进行精细速度分析和精确静校正处理;然后应用剩余振幅分析补偿值对拼接数据进行振幅一致性处理,使两个工区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达到同一水平;再通过子波处理技术对相邻区块的地震数据进行相位一致性处理,使地震数据的相位达到一致;最后通过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对整个工区的地震数据进行波形一致性处理.通过以上处理,保证了地震数据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一致.与常规三维地震资料拼接处理技术相比,在复杂地区三维地震资料拼接处理中,该一致性处理技术可以最小化各区块地震资料之间的品质差异和边界影响.  相似文献   

5.
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由于各区块三维资料采集的年度、仪器、方法、面元、地表条件等不同,造成各区块资料在能量、相位、波形、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不同三维资料进行连片处理时,需要对不同工区资料特点进行分析,然后选择合适的一致性处理方法,以消除这些差异,实现连片资料的无缝拼接。在对苏北QT地区局部四块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区块原始资料特点,采用了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匹配滤波、面元插值等技术进行了一致性处理,消除了地震资料特征的差异,实现了无缝拼接,为连片区域整体的地质评价和构造解释提供了更精确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6.
沙市构造三维勘探地震测线穿越沙市,横跨长江,采用多种震源联合施工,规则与不规则数据块采集,使得资料处理中振幅、相位、频率一致性较差,给网格化定义、时差校正带来较大难度。文中介绍了三维网格定义、时差校正、地表二致性振幅补偿、相位及频率一致性处理、三参量速度分析及三维DMO速度分析等方法的应用。通过使用检波点网格化、时差校正及振幅、相位、频率一致性处理和三参量速度、DMO速度分析等方法对该三维资料进行处理后,共获得294张高信噪比、高品质比的地震剖面,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相对振幅保持在连片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中,由于不同时间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施工参数不同,激发、接收条件不同,获得的地震资料品质差异大;各区块地震资料在振幅(能量)、频率、相位等特征不一致,信噪比和分辨率也存在差异。为此,提出了相对振幅保持在连片叠前时间偏移中的处理方法。相对振幅保持必须做好统一静校正处理、子波一致性处理、振幅处理、提高分辨率处理、各偏移距内振幅归一化处理、叠前偏移成像处理。对准噶尔盆地东部七块三维老资料进行了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使不同震源衔接处和不同区块拼接处地震记录的振幅、频率、相位一致,实现了地震资料的同相叠加。相对振幅保持处理还使浅、中、深层的反射波同相轴拼接自然,振幅保持好,连续追踪强,剖面品质高,偏移成像精度高,断层和断点清楚,有利于连片区域整体的地质评价和构造解释,更能满足岩性研究和储层预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大油田往往是由不同三维地震工区组成,不同时间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由于各区块采用不同的处理系统、流程和参数,处理后的地震资料存在时间、振幅、频率和波形等波组特征不一致的问题,地震解释成果的闭合问题较严重。为此开展了三维连片处理技术研究,包括子波整形技术、振幅匹配技术、向高频率端匹配的处理技术、相位匹配技术、叠加速度匹配技术以及三维测网拼接匹配技术等。西江-惠州工区三维地震资料维连片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在振幅、频率、相位等波组特征方面有很好地一致性,信噪比、分辨率、保幅性明显提高,地震资料处理质量的提高证明了三维连片处理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溱潼凹陷工区包括10块三维地震资料,每块资料的处理成果数据之间在分辨率、信噪比、波组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各区块结合部位存在着严重的边界效应,这给全区统一的构造解释、岩性处理和解释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各区块处理成果资料之间存在的各种不一致性、边界效应及成像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确定处理方位角和扩展半径,采用了面元均化技术;为达到能量的一致性,采用了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为提高资料分辨率和统一全区频率,采用了不同的反褶积技术;为提高资料信噪比,采用了噪音自动识别与压制和动校CMP道集迭代校正等技术;为正确归位、准确成像,采用了DMO和偏移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不同三维边界处的拼接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原三维资料的处理质量,得到了统一的成果数据体。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两期地震数据采集目的不同、采集方式不同,造成两期地震资料的振幅能量、时间、频率和相位等方面存在很强的不一致性,从而加大了时移地震资料处理的难度。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两期资料非重复性的影响因素,并从面元大小、反射中心点位置、覆盖次数、方位角、信噪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数据体匹配,得到了一致性较好的初始地震数据。然后采用叠前共约束一致性处理方法,包括共约束一致性频率、相位、速度、剩余静校正等,提高两期资料的整体一致性。最后使用叠后互均化处理方法进一步改善两期资料的一致性,可以消除两期资料在时间、振幅、频率、相位等方面的不一致性,得到较好的时移地震处理成果。通过实际常规地震数据和高密度地震数据非重复时移地震资料处理,求出了油藏变化引起的时移地震响应,为后续解释和剩余油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中的区块间能量不均、子波差异、空面元等突出问题,提出采用基于覆盖次数的能量优化调整技术、时差计算和调整技术、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加剩余静校正技术以及叠后插值、叠后时间偏移技术等,来确保区块间振幅能量分布和子波特征分布均匀,无闭合差存在。结果表明,采用这些技术在深、浅层均能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偏移剖面无空间假频存在,且信噪比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石油地震勘探中,采用三维联片处理技术,对以往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联片重复处理是近几年地震资料处理挖潜方式之一。联片处理中采用统一定义观测系统,对不同三维进行子波处理与时差、振幅、频率、相位的校正,然后在三维地表一致性条件约束下进行全三维处理,得到相对保持振幅处理的高品质地震资料。通过两个实例的研究应用,在重复处理的基础上,发现了石南21井岩性油气藏和莫10井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北斜坡地区地表情况复杂,地下受构造挤压运动影响,断层断裂发育。该区现有的6块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时间跨度大,资料品质迥异,已有的单块处理成果显示,三维地震资料衔接区资料信噪比低,频率、相位、能量差异大,断裂成像不佳,层位、断面很难进行准确的空间识别与追踪,制约了该区的深化勘探。在详细分析原始资料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该区6块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连片静校正、叠前噪音净化、一致性处理、数据规则化和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连片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处理成果频率、相位、能量等一致性好,反射特征突出,中深层复杂构造成像清晰,断点、断面清楚,解决了区块衔接段频率、相位、能量等的不一致性和由于不满覆盖和偏移速度场不统一带来的偏移归位不准问题,为后续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提供了高品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波形一致性问题是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中首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多区块连片处理中,因采集年代、激发因素、接收条件的不同,原始数据在子波振幅、频率、相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常规处理多采用频率、振幅、反褶积等匹配方法来调整原始资料的频率和相位关系,但这种处理方式会影响叠前处理的效果。采用连片波形一致性处理技术,有效地消除上述因素造成的区块间波形差异,互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该技术应用于徐家围子断陷23个区块三维大连片处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东海多块三维地震数据体拼接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东海西湖凹陷主要构造先后进行了三维地震数据的采集。不同时间采集的三维数据其网格方向、面元大小、电缆长度、面元覆盖次数均不同,且应用不同处理流程及技术进行处理。由于存在诸多不一致性,这些数据难以满足工区整体的地质解释、储层描述等综合研究。多块三维地震数据拼接处理的目的是得到单一数据体,具有统一网格方向、面元大小,振幅、相位均一致。文章论述多块三维数据体在迭前、迭后进行拼接处理的解决方案,介绍拼接过程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关键技术及综合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