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水布垭水利枢纽岸边溢洪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布垭水利枢纽具有水头高、流量大、地质条件复杂、建筑物布置集中等特点.因消能区地层抗冲能力差,故泄洪消能设计难度较大.经多方案比选,泄洪消能建筑物采用岸边溢洪道全表孔布置方案,溢洪道采用阶梯式窄缝鼻坎挑流消能,下游防冲建筑物采用护岸不护底的防淘墙方案.阐述了泄洪消能特点及设计原则,对溢洪道布置、泄洪方案、消能方案、溢洪道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白虎潭水库大坝设计的溢流堰宽为42 m,而下游河道最大水面宽度不足30 m。在设计水位条件下泄洪时,上下游水位落差超过70 m。为寻求适合白虎潭工程的消能防冲方案,采用水工模型试验的方法,分别从挑距、冲坑最深点距挑坎的距离和最大冲坑深度等方面,对5种不同的泄洪消能型式进行了试验研究,最终选定“台阶坝面+差动挑坎”联合消能的方案,很好地解决了溢洪道下游河道的消能防冲问题。   相似文献   

3.
洞河水库双曲拱坝表孔泄洪消能问题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洞河水库大坝为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65.5 m,采用"三表+二底"泄洪方案。通过1∶50的水工整体模型对其表孔泄洪消能布置进行了体型优化试验研究,提出了差动式鼻坎与斜切圆柱体鼻坎巧妙结合,合理搭配,使其下泄水流实现纵、横向充分扩散,最大限度地增加落水面积,充分利用下游河道水体消能减弱对下游河道的冲刷作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该工程消能防冲问题。该泄洪方案已被设计单位采用。  相似文献   

4.
对水布垭水利枢纽泄洪消能布置进行了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分析溢洪道入口、消能区及坝址下游水流特性,观测了窄缝挑坎挑流特性、消能区的冲淤情况和防淘墙的脉动压力和频率,从而解决了水布垭工程泄洪消能问题。  相似文献   

5.
结合水工模型试验及技施阶段现场施工情况,对苗尾水电站岸边溢洪道布置、水力设计、结构设计及基础处理设计的优化情况进行介绍。苗尾水电站地处云南澜沧江中游峡谷,具有下泄流量大、水头高等特点。因下游消能区基岩抗冲能力差,故泄洪消能设计经多方案比选,泄洪消能建筑物采用岸边开敞式溢洪道全表孔布置方案,溢洪道采用差动式挑流鼻坎消能,下游防冲建筑物采用护岸不护底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龙桥水电站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表孔泄洪。采用1∶60的水工整体正态模型对其泄洪消能布置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设计方案采用高低坎型式效果欠佳,利用滑雪道结合高低坎布置的新型消能工使下泄水流在空中充分碰撞,明显提高消能效果,大大减轻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消能防冲问题。  相似文献   

7.
疏勒河青羊沟水电站枢纽挑流消能鼻坎设计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羊沟水电站枢纽采用挑流消能设计,枢纽布置为3孔泄洪表孔和1孔泄洪冲沙表孔。枢纽下游河床非常狭窄,宽度仅为20余m,消能防冲设计难度大,对挑流鼻坎在不同流量下的水力性能要求很高。原设计采用宽尾墩结合扭曲式鼻坎消能,左右表孔出口水流对两岸坡脚有直接冲刷,且对下游河道的冲刷深度较大。针对原设计水流冲刷两岸及冲深较大的问题,结合枢纽水工模型试验,优化了鼻坎体型,使挑坎结构布置安全、合理,并满足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8.
长塘水电站大坝为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88 m,采用3表孔+1中孔泄洪消能方式。本文介绍了泄洪消能布置方案的研究,泄水建筑物体型优化,以及3个溢流表孔采用锥形体鼻坎体型,解决长塘泄洪中出现的向心水流和消能防冲问题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构皮滩水电站泄洪消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皮滩水电站坝址河谷狭窄、洪水峰高量大,枢纽最大泄洪功率为42 000 MW,坝身泄洪采用跌流水垫塘消能,岸边泄洪洞采用挑流消能.经水工模型试验方案比选,表孔出口采用平面扩散加齿坎及大差动变值俯角,中孔采用平底型及上挑型相间布置,岸边泄洪洞采用斜切贴角鼻坎,水垫塘底板冲击动水压力在设计标准之内,正常运用期P=20%~0.02%洪水条件下泄洪洞下游基本不冲,较好地解决了坝身泄洪消能和泄洪洞下游消能防冲难题.  相似文献   

10.
沐若水电站大坝地处热带雨林,洪水对降雨响应快,且坝址所在河谷狭窄,纵坡较陡,坝后地质条件较差,不利于泄洪消能设施布置。通过对水库泄水运用方式、泄洪和消能形式选择等分析,并经水工模型试验论证,设计最终采用宽尾墩+前置掺气挑坎+台阶坝面的消能方式。水工模型试验表明,台阶式坝面流态平稳,消能效果良好,可大大减轻下游河道的消能防冲难度,减少工程量。  相似文献   

11.
近十几年来随着水沙情势的显著变化,长江中下游干流崩岸险情频发,加强崩岸治理和岸线保护是沿江防洪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梳理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坝下游水沙情势变化、河道冲刷和崩岸情况的基础上,以2017年11月江苏省扬中市江堤崩岸为例,分析崩岸段近期河道演变特征和地勘资料,认为河槽持续冲刷下切贴岸及二元土质结构河岸是崩塌的主要原因,而2016~2017年连续大洪水加了快崩岸的发生。崩岸发生后立即实施了窝塘抢护并修筑临时挡水子堤,随后实施完成干堤复建和窝塘上下游岸线守护工程,实现了2018年成功度汛。此次崩岸的特点和原因在长江中下游较为典型,对崩岸治理与岸线保护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江九江河段河床演变与崩岸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河岸由于水流的侵蚀可引起崩岸,而防止崩岸的主要方法是护坡。崩岸的治理应该首先明确侵蚀的部位和机制。本文从机理上对崩岸进行了分析,把崩岸分为四种形式;窝崩,溜崩,条崩和洗崩。对九江江新洲河段河床演变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江新洲洲头左缘等处受水流顶冲,岸线崩塌。建议尽快对河段冲刷较大的部位,岸线进行护岸加固。  相似文献   

13.
Erosion of natural river banks by boat-generated waves is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on the navigable reaches of many rivers, particularly on the middle and estuarine reaches. An experiment designed to link bank erosion rates with easily measured wave characteristics, conducted on the scenic lower Gordon River in Tasmania, provides information useful for river management. Within a boat-generated wave train a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s were measured and most showed a high correlation with measured rates of bank retreat. Maximum wave height within the train is the simplest measur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threshold in erosive energy on unconsolidated sandy alluvium at wave heights of 30 to 35 cm. At maximum wave heights above 35 cm all but the most resistant bank sediments erode. Reducing maximum wave heights to < 30 cm by limiting boat speeds, and reducing the frequency of boat passages, caused a dramatic decline in bank erosion along the river.  相似文献   

14.
介绍武思江水库溢洪道采用分流墩挑流联合消能的试验研究成果 ,试验表明 :在开敞式溢洪道中采用分流墩辅助消能设施 ,能大大提高挑流消能的消能率 ,减轻下游河床及岸坡的冲淘刷 ,确保溢洪道的运行安全及下游岸坡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根石走失是造成黄河下游坝岸出险的重要原因,也是下游防洪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利用大面积铅丝网将坝岸松散根石罩护起来的防护方法,经室内外动床模型试验和原型试验证明,理论正确,操作简便,能有效防止坝岸工程根石走失,可以在险工、河道整治工程中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6.
水流充分掺气可以避免高流速泄洪设施发生空蚀,但也会改变相关水力特性。通过对某大坝泄洪洞掺气设施水力模型试验及关于水流表面自掺气发生条件的相关分析,提出了在全程流速超过38 m/s,长度达550 m的明流洞内仅布置一级掺气设施的建议,较通常情况减少了两级;并针对泄洪洞出流方向与河道流向交角达60°的特点,研究提出了一种大差动异型鼻坎消能工。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表明,其挑流水舌沿河道纵向扩散良好,水舌外缘与河道对岸保持了30 m以上的安全距离。该泄洪洞建成后经历了高水头、较长时间的泄洪运行,明流洞和鼻坎消能工均无空蚀发生,但挑坎水舌却冲刷到对岸边坡。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黄登水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枢纽泄洪消能防冲试验,水垫塘为定床和护岸不护底两种试验情况,对溢流表孔及左右岸放空底孔体型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游大马洲水道为微弯河道,上接窑监弯曲分汊河道。监利出口主流的频繁易位直接导致大马洲主流不稳定,滩槽易变,存在进口弯曲、出口宽浅的碍航现象。近期航道整治设计方案的重点是守护丙寅洲与大马洲崩岸,但不足以维护枯水河势及航槽的稳定,建议大马洲河道由"S"型弯道演变至单一弯道时,再进一步采取措施稳定有利河势。通过局部动床模型试验,对丙寅洲不同守护方案的护底排宽度、河漫滩滩面的守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表明初设方案的护底排头前伸接近主槽位置,护底效果优于工可方案;对于丙寅洲上段外滩在主汛期流量下流速大于0.8 m/s时易发生明显冲刷的滩面区域,应采取适当的滩面守护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楼庄子水库工程溢洪洞原方案存在的问题,采用物理水工模型试验方法,对原挑流鼻坎提出了横向扩散和竖向扩散两种消能方案,通过对比分析挑坎水舌形态和下游河道冲淤形态,最终认为横向扩散消能方案优于竖向扩散方案。进一步分析了挑坎横向扩散方案的扩散角、挑距、冲淤形态等特性规律,确定适度扩散角舌形鼻坎方案为推荐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舌形挑流鼻坎形成的水舌连续光滑、扩散充分,入水范围增大而单宽流量减小,下游河道冲淤明显减轻。试验结果可为同类工程优化结构形式及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肖家祥  金贤 《吉林水利》2014,(12):28-30
针对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在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施工空间有限、冲刷严重、右岸山体防护困难等问题,通过1:60比尺的模型试验,提出了扭曲扩散挑流消能工设计方案。试验成果表明,该方案成功解决了下游消能困难、回流淘刷山体严重等问题,能够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对于同类型工程的消能防冲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