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以白金甘胃汤为基础方,设立3个证型:胆胃郁热或胆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热以肝胆热扰胃府为主,寒则脾胃虚寒水谷运化无权,寒热错杂则在于肝火脾虚共存相互戕害胃府为主。胆胃郁热证以白金甘胃汤加小柴胡汤治疗;脾胃虚寒证则以白金甘胃汤加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寒热错杂证则用白金甘胃汤加乌梅丸治疗。临证可配合腹部"三六按摩"法、"胃肠乐"肚脐贴等中医外治法。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报》2019,(12):2511-2515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以白金甘胃汤为基础方,设立3个证型:胆胃郁热或胆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热以肝胆热扰胃府为主,寒则脾胃虚寒水谷运化无权,寒热错杂则在于肝火脾虚共存相互戕害胃府为主。胆胃郁热证以白金甘胃汤加小柴胡汤治疗;脾胃虚寒证则以白金甘胃汤加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寒热错杂证则用白金甘胃汤加乌梅丸治疗。临证可配合腹部"三六按摩"法、"胃肠乐"肚脐贴等中医外治法。  相似文献   

3.
袁士良教授在辨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常以整体辨证结合“清化”论治.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有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其中以脾胃湿热证最多见,脾胃虚弱证次之,二者相兼者亦多见,肝胃不和及胃阴不足少见,其中各个证型均可兼夹胃络瘀血证.治疗以清化论治,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治疗该病的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或二者合方加减治疗相兼病证.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出自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之功,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内科杂症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因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小心诸多病症都可出现温胆汤证,文中详述了作者在临床中针对小儿咳嗽、心悸、胃脘痛和痫证运用温胆汤的经验体会显示。以温胆汤为基础方治疗小儿咳嗽、心悸、胃脘痛、痫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孔令诩先生临证所见患者"涉肝者多",选取先生3则病案,从辨治用药方面阐释先生调和肝胃法的应用。病案涉及肝胃不和所致胃痛、失眠、胸痛、乳腺增生,辨证均属肝热胃滞为主,但症状不尽相同,于是先生清肝和胃,并"随证治之",或安神,或宽胸,或通络,灵活化裁,自有疗效。  相似文献   

7.
四磨汤原方主治正气素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而致气逆喘息胸隔不舒,烦闷不食之证。现代医家多用此方治疗胃肠道疾病,笔者运用此方治疗七情郁结、正虚邪实所致疾病,如:肠梗阻、乳腺炎、膈肌痉挛、慢性胃炎等病症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以及外感六淫,导致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升降失常,损伤肠胃。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辨证以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相结合,证型常分为肝胃不和(郁热)、脾胃虚弱(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等型。治疗在辨证论治选方的基础上,有单、验方治疗,中成药及单味药治疗,以及针灸、穴位外敷等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和胃1号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为治疗CNAG肝胃不和证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2018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CNAG肝胃不和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自拟和胃1号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8 d后,两组患者症候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在改善脘痞不舒、嗳气、嘈杂反酸、呃逆等方面效果更佳(P0.05)。结论:在CNAG肝胃不和证的临床治疗中,自拟和胃1号方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慢性胃炎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PLGC)转化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通过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共592例。其中,CNAG338例、CAG134例、PLGC120例。应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CNAG得到证候类型9个,前3位依次为脾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CAG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PLGC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胃阴不足证、胃阳亏虚证、瘀阻胃络证。根据因子构成提取证候要素,结合描述性统计结果,CN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气虚湿阳虚;C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阳虚湿瘀阴虚气虚;PLGC病位证素:胃脾肝,病性证素:热阳虚阴虚气滞瘀湿气虚,χ2检验结果显示3个阶段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胃炎在由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转化过程中存在由实至虚、渐见阴虚、血瘀的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脾虚为不荣则痛的关键,脾虚不能运化则生滞,寒滞、湿滞、食滞最为常见。滞则损伤脾胃使脾胃更虚。肝失疏泄是导致不通则痛的重要病因。此外气机为脏腑功能协调的关键,升降相因才能使脾运胃和。治疗上以健脾、运脾、醒脾为主,同时重视疏肝理气、降肺胃之气等治疗大法。根据脾胃发病特点临证常用鸡内金、白术、山药、砂仁等药物。脾虚较甚者以九味资生丸加减;肝乘胃而胃脘痛者,常用生麦芽、川楝子、柴胡、郁金、香附等疏肝解郁;肝气郁滞胃脘疼痛者,常用逍遥散或疏调气机汤为基础方加减;气机不畅者,常用下气汤为基础方降肺胃之气,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为基础以升肝气。  相似文献   

12.
参苓白术散方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的功能,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挟湿的各种疾病。笔者临证抓住脾虚挟湿之病机,以该方治疗多种病证,疗效颇佳,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胃痞以胃脘痞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症;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如水样为主症;便秘以排便周期延长或干结不通或便而不畅为主症;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这四个疾病均为消化系统多发病,本文仅从临床辨证、选方、用药角度简述黄雅慧教授的临证经验,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源于《伤寒论》第97条,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之效,主治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或微黄腻,脉弦等症。本方疏透与清泄并用,胆胃兼调,寓扶正于祛邪之中,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笔者源其方义,随证加减,用于临床均获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是《伤寒论》治痞证之名方,也是当今治疗慢性胃肠炎及溃疡病的常用方,结合临床之用,有有效与无效者,溯源不效之因,乃是辨证未能抓住审因别机要点所致。那么,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所主证机有何特点呢?临证如何抓住审机要点呢?于此略将拙见浅析于次。1察体质别因机《医经余论》日:“夫牌为己土,其体常湿,故其用阳。……胃为戊土,其体常燥,故其用阴,牌之湿每赖胃阳以运之,胃之燥又借脾阴以和之,是二者相须之用”。脾胃同居中焦而属土,职司中焦气机升降。胃为水谷之海,内储水谷清浊之气,清气借…  相似文献   

16.
老中医寇瑞庭生前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擅疗温病和疑难杂症。文中对寇老有关胃中寒冷、脾胃阳虚、肝胃郁热、湿困三焦、肝火犯胃等5个呃逆诊疗医案进行了分析。其用经方,或丁香散,或竹叶石膏汤,或理中汤,或左金丸,甚或三仁汤,常与旋覆代赭汤合用,且药组总不离乎代赭石、炙旋覆花两味,不论证候寒热虚实,一方辨证,随证配伍,竟可用到神巧。先生临证特点,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17.
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由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用于治疗脾胃不和 ,不思饮食 ,心腹胁肋胀满刺痛 ,口苦无味 ,胸满短气 ,呕哕恶心 ,噫气吞酸 ,面色萎黄 ,肌体瘦弱 ,怠惰嗜卧 ,体重节痛 ,常多自利 ,或发霍乱 ,以及五噎八痞 ,膈气反胃等证。方后并注曰 :“常服调气暖胃 ,化宿食 ,消痰饮 ,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可见《局方》创平胃散 ,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 ,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因此 ,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倍至 ,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 ,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刘渡舟教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验报道类现代文献中肝胃不和相关证的中药处方与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三大中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以"肝胃不和"或"肝气犯胃"或"肝胃气滞"或"肝胃郁热"或"肝火犯胃"或"肝胃火盛"为检索词,系统检索从建库至2018年11月30日的文献。选取经验报道类文献,运用频数分析该类文献中肝胃不和相关证的中药处方与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经验报道类文献68篇,共涉及肝胃不和相关证6个证型,分别为肝胃不和证(38次)、肝胃郁热证(20次)、肝气犯胃证(13次)、肝火犯胃证(5次)、肝胃气滞证(2次)、肝胃火盛证(1次)。治疗肝胃不和相关证使用频次前5位的成方依次为柴胡疏肝散(频次:24次,频率:92.30%)、左金丸(频次:11次,频率:42.30%)、四逆散(频次:7次,频率:26.92%)、化肝煎、逍遥散(丸)(频次:各3次,频率:各11.54%)、旋覆代赭汤、金铃子散(频次各2次,频率:各7.69%)。自拟经验方在以"疏肝和胃"为大法的基础之上结合理气、清热、止痛进行加减化裁。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柴胡、白芍、甘草、陈皮、黄连、枳壳、香附、半夏、吴茱萸、白术。结论中医药经验报道类文献治疗肝胃不和相关证以成方为主;自拟经验方在疏肝和胃的基础之上随症加减,临床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用药主要以理气药、清热药为主,辅以补虚药等。  相似文献   

19.
李东垣清暑益气汤(下文简称东垣方)乃治暑伤元气之良方。然至清代,此方却遭诸多温病学家所非议。其中吴瑭嫌方中升、葛、芪、术之升补,提出若用之治暑,“当于临证时斟酌去取”,王孟英,汪曰桢全盘否定,王“东垣方,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并另制清暑益气汤,意欲取而代之。自此,东垣方临床用之者日少。笔者认为,上述议论,片面而不公正,若不加驳正,必置此救世良方于无用之地。此方出自《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观篇中所论,该方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针对暑伤元气、湿困脾胃之病机而制定的。方后所列随证加减法  相似文献   

20.
黄穗平  张北平 《广东医学》2003,24(11):1164-1165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行气消胀方剂“吉氏消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痞满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胃动力的作用。方法:FD痞满证患者83例,随机分入“吉氏消痞方”治疗组(观察组)和莫沙比利对照组(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及对胃电图和胃窦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作用。结果:“吉氏消痞方”消除FD“痞满”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升胃电图幅值、改善MMC的作用优于莫沙比利。结论:“吉氏消痞方”能明显消除或减轻FD“痞满”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与改善胃电胃动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