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磷化膜着色用水溶性树脂的表征和应用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磷化膜着色用丙烯酸树脂AC42-918及其溶液和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共聚物Tg为36.57℃,原液粘流活化能为66.25kJ/mol;共溶剂溶液粘度不仅与共聚物分子量、温度、浓度有关,还与共溶剂组成有关,但稀溶液粘度随pH值变化不大;温度升高,稀溶液pH值增加,共聚物电离反应的热焓△Hion为198.36kJ/mol;溶液透光率随溶液浓度减小迅速增加。形成的着色磷化膜不但装饰性好,而且抗蚀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练斌 《电镀与环保》1999,19(5):39-40
1 前言表面发黑技术及磷化技术广泛用于生产中,但成本高、发黑液有臭味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提高膜的附着力和耐磨性,本文着重探讨无毒无臭、无硒盐、含磷化液的低成本发黑液配方。2 发黑工艺2.1 磷化发黑配方ZnO,gL5Zn(NO3)2,gL10H3PO4,mlL11NiSO4,gL1CuSO4,gL2~6防染盐,gL1NaF,gL3NaNO3,gL12十二烷基硫酸钠,gL0.1十二烷基磺酸钠,gL0.1OP聚乙酰胺,mlL10~50Na2S2O3,gL1T,℃20~…  相似文献   

3.
影响镀锌层磷化膜成长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用不同方法形成的镀锌层上磷化膜的成长过程,有关的工艺参数,如酸度、温度、表面调整等对磷化过程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用不同方法形成的镀锌层、磷化液酸度是影响磷化膜生长过程的重要因素。在电度锌和化学转化(镀)锌层上磷化膜的生长速度快,热浸锌层磷化膜生长的速度较慢;酸比(T·A/F·A)在5 ̄6.5时磷化速度快,但延长磷化时间会造成更多镀锌层的溶解。磷化前的表面调整和磷化液中NO^-2的存在与否对  相似文献   

4.
亚铁离子对磷化膜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常温锌系磷化液中亚铁离子含量对磷化过程及磷膜性能的影响。当磷化液中亚铁离子含量为0.3-2g/L时,可获得质量满意的磷膜层。并探讨了亚铁离子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低温低渣防腐磷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低温低渣防腐磷化工艺,通过添加促进剂、络合剂和活化剂,磷化温度降低至50-60℃,沉渣量减少60%。解决了高温防腐磷化溶液成分不、零件表面挂灰严重等问题。磷化膜性能达到了了防腐磷化标准,可取代高温磷化工艺。  相似文献   

6.
碳钢件涂装前处理多采用磷化工艺,但常温磷化膜层较薄,耐蚀性能较差。对常温磷化工艺进行改进,得到高耐蚀性常温磷化工艺。研究发现,常温磷化工序前增加表调步骤能够细化晶粒,磷化工序后增加封闭处理,磷化膜层的致密性和抗蚀能力明显改善,膜层的耐硫酸铜点滴时间提高到60 s。封闭处理不影响涂装后漆膜的附着能力,漆膜的附着力达到0~1级,高耐蚀性常温磷化工艺可以作为涂装前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铸钢件黑色磷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引言磷化作为钢铁件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其功能不外乎为耐蚀、提高有机涂层结合力、抗磨、电绝缘及在冷加工中润滑等。用途不同,其磷化类型、方式及膜重要求亦不同,用于一般涂漆的磷化膜重为3~5g/m2为宜;静电喷漆和电泳涂装其膜重为1.5~2g/m2为宜;...  相似文献   

8.
铋磷钼蓝光度法测定钛铁矿中的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0.5 ̄1.0mol·L^-1的硫酸介质中,利用硝酸铋作还原催化剂,以抗坏血酸将磷钼铬离子还原成磷钼蓝的方法来测定钛铁矿中的磷,其最大吸收峰λmax=720nm,Σ720^ε=1.6×10^4L·mol^-1·cm^-1,磷量在0 ̄50μg·(50m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9.
陈永康 《水处理技术》1995,21(3):156-158
本文应用S203膜对含H2SO4〉550g/L的硫酸镍结晶母液进行渗析净化的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渗析工艺能满足现行铜电解生产工艺流程对净化效果的要求,回收酸与Cu^2+、Fe^3+Ni^2+、Bi^3+等离子能有效分离,当水/酸值取0.9-1.1,单位处理能力≯50L/m^2.d时,回收酸浓度〉274g/L;残液酸浓度〈280g/L,阳离子截留率〉90%。  相似文献   

10.
Zn-Mg系中温磷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Zn-Mg系中温磷化工艺研究,优选了磷化液组成及工艺条件,并测定了磷化面积与游离酸度、总酸度间的相应关系,以及磷化时间与磷化膜厚度和耐蚀性的关系,表明该磷化工艺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铝阳极氧化膜磷-铬酸腐蚀失重量的测定,得出电解着色对封闭质量有影响。封闭时间不同,影响不同,进而影响膜层的抗蚀性。  相似文献   

12.
欧珏  刘湘明 《湖南化工》1999,29(2):42-44
在0.3mol/L的硫酸介质中,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存在下,形成锡-苯芴酮-溴化十六烷基吡啶橙红色三元络合物,其吸收波长为510nm,摩尔吸光系数为ε510=1.07×10^5L·mol^-1·cm^-1样品标准偏差S〈0.03%,锡含量在0-8μg/50ml内符合比尔定律。本法已成功地动用于多金属矿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不锈钢电解着色工艺及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Cr17铁素体不锈钢电解着黑色工艺和膜层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探讨。本工艺具有发黑速度快,色泽均匀,较好的抗蚀性能。电解着色不锈钢表面形成铬的复合氧化膜,增强了钝性,使得自然电位和阳极极化电位正移,提高了膜层的电化学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4.
钢板常温锌系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交流阻抗、极化曲线及磷化膜的微观形貌对钢铁常温磷化工艺中温度、pH值、时间进行了研究,确定钢铁磷化的最优工艺。通过交流阻抗、极化曲线、膜的结合力测试、断面形貌分析、析氢腐蚀实验及失重腐蚀实验对基体、磷化膜、磷化钝化膜进行综合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磷化工艺大大改进了磷化膜的性能,膜厚接近15μm,其硫酸铜点滴实验时间超过3min,磷化膜的阻抗相对基体的提高了近30 000倍,磷化膜以及磷化钝化膜点蚀减小。  相似文献   

15.
含有稀土复合促进剂的低温磷化工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推荐的低温磷化液组成及操作系统:Zn(H2PO1)2.2H2O45~55,Zn(NO3)2.6H2O60~70,烷基磺酸盐2~3,稀土复合添加剂5~6g/L及H3PO18~10ml/L,15~35℃,3~10min,PH1.5~2.0,总酸度80~95点,游离酸4~6点。并对磷化膜的特性及影响磷化作用的因素进行了试验和讨论。该工艺在低温下得到的磷化膜结晶均匀致密。此外,还讨论了在低温了磷化膜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锰系中温黑色抗蚀磷化生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锰系中温黑色抗蚀磷化工艺对传统的锰系磷化工艺进行了改进。介绍了磷化溶液的配制、各成分作用、管理维护及磷化后处理与磷化膜性能检测。该工艺降低了磷化温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能获得良好的磷化膜层。  相似文献   

17.
贺持缓  周声励 《炭素》1999,(3):15-19
生石油焦一般含有10%左右的挥发份,当研磨成5μm以下的细粉后可以直接进行无粘结剂成型和烧结。在1100℃下烧结制品体积密度容易达到1.50g/cm^3-1.60g/cm^3。  相似文献   

18.
在镀锌板磷化液基础配方中加入不同的金属离子,研究其对磷化膜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对磷化膜耐硫酸铜点滴时间影响较大;对磷化膜的形貌影响也比较大;在所加入的金属离子中,含Cu2 的磷化膜附着力比含Mn2 、Ni2 的更好.  相似文献   

19.
在镁合金表面制备磷化膜并对其进行硅酸盐封闭,然后以3.5%氯化钠溶液作为腐蚀介质浸泡不同时间,采用全浸腐蚀法和电化学工作站考察硅酸盐封闭磷化膜的腐蚀失效行为。结果表明,浸泡48 h以内,磷化膜的腐蚀程度较轻,晶粒间的缝隙较少,其电化学阻抗谱表现为单一容抗弧且容抗弧半径相差不大,能较好的抑制腐蚀发生。随着浸泡时间延长,磷化膜表面锈斑明显增多且颜色加深,腐蚀面积呈大幅度增加的趋势,表面较粗糙、晶粒间形成了细长的缝隙,电荷转移电阻和缓蚀效率都呈现先大幅度降低然后基本不变的趋势,耐蚀性能逐步下降。当浸泡超过168 h后,磷化膜遭到严重破坏,表面几乎完全覆盖锈斑且形成了贯穿性缝隙,电化学阻抗谱表现为容抗弧和感抗弧特征,其耐蚀性能很差处于失效状态,对镁合金起不到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徐红 《湖北化工》1999,16(4):49-50
报道了过氧化氢氧化对品红、催人工法测定锅炉给水中痕量总铁的方法,测定线性范围为Fe^3+-~0.6μg.50ml^-1,检出限为4.3×10^-10g.m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