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安徽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现状及共享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基础条件是一切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保障系统,是支撑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基础和保证。广义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是指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4个方面;狭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是指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其主要包括为研发(R&D)活动提供基本资源和手段的科技基础条件,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产业发展服务的科技条件。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与目标,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必备的地理环境、资源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系统、科技优势、制度与政策6个基本条件出发,构建了包括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科技和政策等要素在内的内蒙古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松茸的生物学特征,并阐明了温度、湿度、土壤与地形、植物群落结构、落叶及腐殖质的堆积状况等对松茸发生的影响。该研究对松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高松茸半人工栽培技术水平以及实现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和牛粪资源,及早在北方地区开发生产姬松茸这一珍稀品种。从姬松茸的选育、栽培模式比较试验结果可看出,合理控制温湿度,改进覆土方式,加强病虫害预防是保证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如今,即使在天寒地冻的“三九”天也能吃到新鲜的蘑菇,但是有种蘑菇却是千金难求,那就是松茸。像香菇一样的很多蘑菇都可以人工栽培了,但松茸的人工栽培至今还未能实现。另外,松茸只能在赤松林等有限的生境里生长,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东宁县松茸的分布,论述了松茸的形态特征,食用、药用及经济价值,分析了东宁县松茸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对松茸资源物种保护与永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组成和基础.在我国人地矛盾日益严峻条件下.农村土地粗放经营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村土地整理活动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结合经济相对发达的丹阳农村地区的土地整理.从农村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出发,阐述了土地整理的动因,对农村土地整理的实际运作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实施组织化管理、投资多元化、产业化经营的整理运作模式.并对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实际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姬松茸菌丝体中活性肽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并采用单因素考察及正交实验法对姬松茸茵丝体的活性肽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在姬松茸干菌丝粉中加入8倍体积的水,在温度28℃和pH9.0的条件下,用70%乙醇的沉淀提取6h,所得提取液中活性肽的含量及抗氧化性均最优,经毛细管电泳图谱分析其活性肽分布也较适宜。  相似文献   

9.
张素清 《科技信息》2010,(28):99-99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对待两类资源的科学态度。物质资源利用、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归根结底将在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进程中起到基础和核心的作用,也必将成为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液体发酵法培养松茸菌丝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松茸的基本性质和生理功能.松茸虽然营养丰富,但野生松茸子实体无法人工栽培,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用液体深层培养的方法,可以获得大量的松茸菌丝体.着重介绍了松茸菌丝体的培养方法,菌种的分离纯化过程和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过程,初步提取了松茸多糖,获得了液态培养时松茸多糖的胞内多糖与胞外多糖,确定了二者的比例 提出应用液体深层发酵生产松茸菌丝体和松茸多糖,并以此为原料生产高营养高品位的松茸制品,此项产业将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烟酸对松茸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加入 0 .6mg/10 0ml烟酸时 ,菌丝生长最好 ,其菌丝生物量最大 ,干重为 2 .3mg/10 0ml,是对照的 1.6 6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松口蘑液体发酵工艺进行研究,实验通过测菌体OD值的方法初步得到松口蘑最适培养基:蔗糖30g/L、可溶性淀粉10g/L、酵母膏5g/L、KH2PO40.5 g/L.发酵条件:生长温度26.5℃、摇床转速:170 r/min、pH值:4.5、接种量:10%.首先通过传统的称量菌体干重的方法得到最佳生长周期是11-12 d,菌体得率是11.37 g/L,测菌体OD值探索菌体的生长周期,具有比一般传统方法例如测生物量的方法更加简便有效,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为下一步进行菌根的研究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南充市金城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促进可持续的旅游形式,应成为大多数旅游区的发展模式,金城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本文通过对开发条件的分析,探讨了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对策,强调开发与保护并举,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区可持续发展立法已成为全新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我国学者提出制定一部《山区法》或《山区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法》。构建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先要确定山区概念并划分其范围。文章通过综合学者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角度所作出的定义,提出我国在法律角度对山区定义的缺陷,借鉴国外山区法中对山区进行定义中所采用的各种标准,结合我国山区的特殊性对其做出界定是最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整合旅游资源 构建武陵山区旅游经济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分散开发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武陵山区旅游业的协调与合作,构建武陵山区旅游经济圈的对策,以确保区城内各种旅游资源的传承性保护和整体性开发利用,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Genetic diversity of Tricholoma matsutake in Yunnan Provinc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richoloma matsutake,we studied ITS and IGS1 sequences and PCR polymorphism of a retrotransposon in 56 fruit bodies collected from 13 counties of 9 regions in Yunnan Province. We found one and three haplotypes based on ITS and IGS1 sequences,respectively. Moreo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CR polymorphism of the retrotransposon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Compared with Jilin Province(China) and Japanese populations,although Yun-nan was highly homogenous to Japanese populations,low genetic diversity of T. matsutake in Yunnan did not support the view that this species originated from Yunna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陕西秦巴山区林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林地保护和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秦巴山区2000—2018年林地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选择自然、社会经济和地理区位3类共12个影响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秦巴山区林地增加和减少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8年秦巴山区林地以净增加为主,林地净增加39951.72 hm2,增加主要来源于21.83万hm2耕地转为林地,占林地转入总面积的94%。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是陕西秦巴山区林地转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海拔、到城镇的距离、年均气温倾向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25°、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等是林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海拔、坡度≥15°~25°、到城镇的距离、到道路的距离等则是林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的有效实施是秦巴山区林地增加的重要原因,而林地减少则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陕西秦巴山区林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林地保护和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秦巴山区2000—2018年林地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选择自然、社会经济和地理区位3类共12个影响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秦巴山区林地增加和减少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8年秦巴山区林地以净增加为主,林地净增加39951.72 hm2,增加主要来源于21.83万hm2耕地转为林地,占林地转入总面积的94%。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是陕西秦巴山区林地转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海拔、到城镇的距离、年均气温倾向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25°、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等是林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海拔、坡度≥15°~25°、到城镇的距离、到道路的距离等则是林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的有效实施是秦巴山区林地增加的重要原因,而林地减少则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对灵芝 [1] 松茸 [2 ] 功能饮料生产的副产物、灵芝、松茸混菌共酵混菌菌丝体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 ,其结果证明混菌菌丝体不仅含真菌活性多糖 1 5.2 5% (干基、发酵 3 d)及多种营养成分 ,而且具有浓郁的真菌香气 ,是一种极好的食品天然功能添加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