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的“学”是与“教”对举的,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从理论上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是可以分离的,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着眼于教师的“教”,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评价课堂教学。而在实践中,在新课程的理论视野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紧密联系的。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真正走进新课程,必须实现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根本转移,从关注教、关注一般转移到关注学、关注学生的差异上来。一、关注学习的动机——学生是否愿意学习、热爱学习?1.看教师是否…  相似文献   

2.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也是指导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儿童学习的帮助、引导,教师应转变观念,变“教”学为“导”学,由讲台上的“主演”变为“导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应将实践与合作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平等交流、积极合作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课改深化的重要手段:“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新视角。它告诉我们:评价教学成败最重要的标准应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评课者应从关注“如何教”转向关注“如何学”,从关注“教得怎么样”转为关注“学得怎么样”。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虽然津津乐道于“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线的老师常有这样的体会:上课时喜欢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有序地进行教学,学生要是“越轨”了,会想方设法,把他“牵”回来,觉得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好。但随着新课程的进行,现在追求的是生成式课堂教学。谁知道课堂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干脆不如不写教案,不必预设,这样既有利于摆脱教案的束缚,又有益于课堂动态的生成,何乐而不为?其实不然,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把新课程的理念预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相似文献   

5.
<正>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包含教师"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传统课堂评价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学"的状态和效果更多是通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纸笔测试成绩来反映的,这显然很不全面.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状态,并且将评价重心从由对教师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不只是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导“学”与育“生”.导“学”就在于唤醒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平等性、包容性、开放性,还学生健康的学习环境;育“生”就在于唤醒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人生,关注学生日常生成问题的解决,还思想政治课应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陈振龙 《今日教育》2012,(12):56-57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专业成长充分显示了校本教研的巨大魅力。然而,当我们审视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情况时不难发现,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似乎过分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有所忽略。如果仅仅从“教”的层面吸取营养,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的研究。教研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站在“以学论教”的立场上审视这一现象,我们会发现这种偏向背离了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以生为本,应关注校本“学”研,其中至少有三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倡导的“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强调以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呈现出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以学论教”是对“以教论教”的否定和创新,不仅能激活课堂、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无疑给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更好地“教”,也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往往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中,却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不够。实际上,学生的学习除了认知需要外。更多靠的是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来进行,他们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关注学生的“想、说、问”做起。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我们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却关注得比较少或者不关注,学生获取的知识大多是在教师通过“灌”而得到的。在“以学论教”这一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引领下,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开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体系全方位的更新和整体的连动。课堂教学评价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也是新课程实施重要的切入口,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要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思想,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生本课堂在于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从角色定位上看,生本课堂摆正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体现学生学习自主的基础上,推进个性化学习,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邓水胜 《广西教育》2006,(3A):38-39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导为教,寓导于教。  相似文献   

14.
郑志湖 《宁夏教育》2008,(10):79-79
新课程提出了“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这里的“学”,一是指学生是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二是指有没有学会,有没有会学,主要指教学的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论教”主要是从情绪、交往、思维、目标达成的四大状态来评价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体系全方位的更新和整体的连动。课堂教学评价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也是新课程实施重要的切入口,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要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学”的思想,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教学.指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学必须体现“教”和“学”的双边性。“教”必须与“学”相适应.“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互适应。教学过程是以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相互适应和把知识、能力、人格转化给学生为特征的运动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建构“课堂教学生态”的问题.建构合乎新课程理念的、有较高实效性的化学课堂教学生态,应该成为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以前,我们看一堂课的效果.就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评价教学目标、过程、方法、语言、板书、教态等.过于关注教师讲得好不好,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而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践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田长青 《考试周刊》2010,(16):228-230
“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这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从这个意思上讲,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组织学生建构知识,生成自我意义的教学预案。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更要关注教师如何“用教材”,教学生“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考虑学生“学”的因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来因材施教设计学习,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得到发展。但教学设计又不是一种程式化的拟定教案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排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关注这一系统设计过程的几对矛盾,从而使课堂教学设计更为理性化,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要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我们处理好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关系。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的角色。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施教之成功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教师引导学生入学习之门,应为学生会学、学会、学好而教。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20.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也是指导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儿童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变“教”学为“导”学,由讲台上的“主演”变为“导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