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0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7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行EST+LC(微创组),32例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HTD)(开腹组),记录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疗效及住院时间。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通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开腹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手术成功,微创组术后未发现残余结石,开腹组残余结石率为21.9%,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 EST+LC优于传统开腹手术,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作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对169例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然后切开胆总管用胆道镜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结果 7例因胆囊三角区粘连严重而中转开腹,5例因术后1个月发现胆总管结石而行ERCP,其余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肝外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5月至2011年6月,320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中切开胆总管,行纤维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胆道造影.结果 320例手术均获成功,其中291例常规放置T管,29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结论 LC联合会术中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具有微创,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安全性大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75岁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20年8月68例≥75岁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均分为缝合组和引流组,缝合组予LC+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引流组予LC+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某院2008年10月~2010年5月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怀疑胆总管结石而行MRCP检查的56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经MRCP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15例,其中6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LC术,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LCBDE),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TCBDE)。未发现胆总管结石的41例仅行LC术,术后3例出现胆管炎表现,经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行EST取石。讨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对于可疑伴有胆总管结石的胆囊结石病人,MRCP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可根据MRCP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比较两种微创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80例本病患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A组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B组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管镜取石、T形管引流术联合LC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结果A组手术成功率95.0%,结石残留率5%;B组手术成功率100%,无结石残留。且B组在手术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几个方面均优于A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管镜取石、T形管引流术联合LC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较好,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内镜技术及腹腔镜等微创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管引流术已逐步被各种微创方法所取代[1]。特别是老年患者,传统的手术因受各种伴随疾病致手术风险增大,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对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然后二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或腹腔镜  相似文献   

8.
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274-275
目的通过对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以确定此术式是治疗此类病症的最佳术式。方法选择平昌县中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病例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管镜取石、T形管引流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行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胆管结石残留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总天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相比,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道结石残留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提前,住院总天数减少,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管镜取石加T形管引流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9.
周政  黄志刚  王光明  刘有理  章社民 《安徽医药》2016,20(10):1902-1904
目的 评价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比较分析。方法 选择60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镜微创组和开腹组,其中30例双镜微创组先行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Oddis括约肌切开术(EST)+胆总管取石术,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另外30例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将两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双镜微创组26例患者ERCP+EST+胆总管取石术成功,胆总管结石全部取出,术后留置鼻胆管引流;4例由于结石过大未取出,留置胆管支架。25例1周内行三孔法LC术。10例并发胰腺炎,2例患者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病等基础病,治疗后2周行LC术。双镜微创组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但容易并发胰腺炎。传统开腹组创伤大,出血量较多,12例结石未完全取出,容易并发切口感染,恢复时间长。结论 ERCP联合LC术用于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具有效果好、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上对胆囊良性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处理多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但是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处理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胆囊结石患者,仍难以单独解决问题.我院自2004年~2006年对37例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先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加乳头切开取石(EST)后再行LC,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比较分析。方法: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双镜微创组和开腹组,其中30例双镜微创组先行ERCP EST 胆总管取石术,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另外30例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将两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双镜微创组26例患者ERCP EST 胆总管取石术成功,胆总管结石全部取出,术后留置鼻胆管引流;4例由于结石过大未取出,留置胆管支架。25例1周内行三孔法LC术。10例并发胰腺炎,2例患者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病等基础病,治疗后2周行LC术。双镜微创组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但容易并发胰腺炎。传统开腹组创伤大,出血量较多,12例结石未完全取出,容易并发切口感染,恢复时间长。结论:ERCP联合LC术用于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具有效果好、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临床疑有胆总管结石危险因素的胆囊结石患者,施行腹腔镜联合内镜诊治的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有胆总管结石危险因素的胆囊结石患者110例,其中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诊疗者51例,51例中施行LC ERCP 9例、LC联合EST 23例、内镜取石术联合LC 17例,2例未成功转开腹手术;开腹手术组为接受小切口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的59例患者.分析两组术后转归、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腹腔镜联合内镜诊疗成功率为96.1%(49/51),内镜检诊出胆总管结石占33.3%(17/51),经内镜取石率为100%,未见近期并发症;内镜检诊出非结石性胆总管病变为44.5%(23/51),平均住院7.5 d.开腹手术组胆总管探查取石阳性率52.6%(31/59)、阴性率占47.4%,手术取净结石率51.6%(16/31),5周后胆管镜取净残余结石15例,该组平均住院为19 d.结论:对疑有胆总管结石危险因素的患者,内镜腹腔镜联合在诊治上相互补充,提高了微创胆管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术后并发症低、痛苦小、住院时间亦短.  相似文献   

13.
蔡宇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2272-2273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处理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 00例LC后19例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原因及转归.结果:LC后19例胆总管残留结石中结石自行排出3例,ERCP确诊15例,15例通过EST成功取石,1例为术后胆漏并发胆管结石,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并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行胆管造影排除残留胆总管结石.结论:通过加强术前检查、术中仔细操作和术后积极处理,可减少LC后胆总管残留结石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外科治疗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 探讨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治疗策略,比较并分析腹腔镜下一期缝合手术及内镜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 收集接受腹腔镜下一期缝合手术及内镜治疗的188例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所有患者均合并胆囊结石,65例患者(一期缝合组)接受了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LCBDE)一期缝合联合胆囊切除术(LC),123例患者(内镜取石组)施行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联合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取石术(EST)并二期行LC。对2组患者手术适应证、结石大小、结石分布、胆道感染情况、合并基础疾病及住院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费用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胆总管直径、结石数量及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期缝合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内镜取石组(P<0.05)。一期缝合组术后轻微胆瘘2例,内镜取石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21例。术后1年随访2组均无胆道狭窄及结石复发。结论 在同时满足适应证的情况下,胆总管一期缝合手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相较内镜取石住院时间更短、费用更低且不破坏正常生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RCP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ERCP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0例;ERCP/EST术后3~7 d 行LC。结果40例均取石成功,其中32例行EST,患者均顺利行LC手术。结论 ERCP/EST联合LC治疗部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有价值,而且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胆总管结石的相关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06年2月~2011年11月诊治的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LC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中,16例(80%)年龄≥60岁,13例(65%)行急诊手术,18例(90%)患者术前未行MR-CP、ERCP检查,术中亦未胆道造影;13例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eterotomy,EST)取石,4例行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引流术,3例保守治疗排石治愈。结论 LC术后出现发热、反复腹痛或黄疸的患者要警惕胆总管结石,可据实际情况选择EST取石、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引流术或抗炎、解痉、护肝、利胆保守治疗排石法处理,术前准确的B超诊断和必要的ERCP、MRCP等检查,术中正确判断及操作,有助于预防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有相对胆总管探查指征的结石性胆囊炎患者98例术中经胆囊管插管行胆道造影的结果。结果98例患者中插管造影成功95例,阳性发现32例,其中胆总管下段结石20例均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假阳性1例行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置T管引流。结论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操作简单,不增加患者痛苦,对降低Lc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的发生率、降低胆道阴性探查率、明确胆道解剖及变异、避免或减少胆道损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术方法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胆总管I期缝合术30例,没有出现胆漏,手术时间130~240m in;行T管引流术22例,T管3~20d拔除,22例没有发生胆漏,手术时间145~270min,本组66例无胆管残留结石者。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