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脊柱裂引起的脊髓发育不良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发育畸形之一,由此而引起的神经原性尿失禁可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目的观察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排尿训练效果.设计前后对照,随访观察.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小儿外科.对象于1992-01/2000-10治疗81例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尿失禁患儿,男54例,女27例,年龄4~14岁,术前检查均证实盆底肌松弛,膀胱容量小.所有患者均为神经原性尿失禁患者并经尿流动力学结果证实为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膀胱.方法对81例患者采用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的基础上,行膀胱扩大术进行治疗,其中5例行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后3周,伤口愈合良好后,进行康复协调训练.随访患者术后尿失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81例术后2周拔除尿管后,40例患儿尿前有尿意,尿流呈线状,两次排尿间隔在60 min以上,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压力接近正常或正常,视为明显改善.23例患儿有尿意,尿流呈线状,两次排尿间隔时间在40 min左右,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较术前减少,膀胱压力增大,视为改善.18例无效,经过正规排尿训练后较前有改善.对9例进行膀胱尿道测压,膀胱压平均1.2 kPa,尿道压平均1.15 kPa,剩余尿30~50 mL,最大容量300~600 mL.81例患儿有63例得到严格随访,完整随访期6个月,其余部分随访资料不完整.63例被随访者中56例控尿明显改善,5例改善,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到97%.结论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加强膀胱逼尿肌基础上行膀胱扩大术是治疗小儿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尿失禁的较好方法,配合术后排尿反射及控制训练对治疗效果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背景神经原性尿失禁手术治疗方法多样,疗效不一,探讨手术治疗神经原性尿失禁的效果,以求证其有效性.目的评价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尿失禁疗效,为改良手术提出建议.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小儿外科.对象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自1998-04/2004-01手术治疗的68例神经原性尿失禁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术前均确诊为神经原性尿失禁,随访资料完整者共38例.方法对38例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访4~69个月,平均17.2个月.患者年龄4~17岁,38例患者行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34例盆底肌松弛者同时行双侧髂腰肌盆底加强术.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前后症状、膀胱顺应性、最大膀胱容量和相对安全膀胱容量.结果30例(79%)尿失禁症状改善(控尿时间>1 h);尿动力学检查示所有行回肠去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患者术后均为腹压排尿,尿流动力学检查均未发现在排尿期有主动的逼尿肌收缩;术后顺应性增加(27.43±24.78)mL/kPa(P<0.01),最大膀胱容量较术前增加(122.18±79.99)mL(P<0.01),相对安全膀胱容量较术前增加(98.63±86.78)mL(P<0.01).未发现有上尿路功能受损加重情况.结论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可保护上尿路功能,是有效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神经原性尿失禁手术治疗方法多样,疗效不一,探讨手术治疗神经原性尿失禁的效果,以求证其有效性.目的:评价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尿失禁疗效,为改良手术提出建议.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小儿外科.对象: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自1998-04/2004-01手术治疗的68例神经原性尿失禁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术前均确诊为神经原性尿失禁,随访资料完整者共38例.方法:对38例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访4~69个月,平均17.2个月.患者年龄4~17岁,38例患者行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34例盆底肌松弛者同时行双侧髂腰肌盆底加强术.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前后症状、膀胱顺应性、最大膀胱容量和相对安全膀胱容量.结果:30例(79%)尿失禁症状改善(控尿时间>1 h);尿动力学检查示:所有行回肠去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患者术后均为腹压排尿,尿流动力学检查均未发现在排尿期有主动的逼尿肌收缩;术后顺应性增加(27.43&;#177;24.78)mL/kPa(P<0.01),最大膀胱容量较术前增加(122.18&;#177;79.99)mL(P<0.01),相对安全膀胱容量较术前增加(98.63&;#177;86.78)mL(P<0.01).未发现有上尿路功能受损加重情况.结论: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可保护上尿路功能,是有效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膀胱逼尿肌中氮能神经分布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对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和膀胱功能正常小儿膀胱顶部逼尿肌中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利用硝酸还原法测定逼尿肌中NO的含量变化。临床对于81例4~14岁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采用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的基础上,行膀胱扩大术膀胱或包裹术进行治疗。结果: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膀胱逼尿肌中NOS阳性神经数及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O.05)。对于81例患者随访6个月~7年,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63例、术后经严格的训练有改善的18例。但其中有两例效果稍差。结论: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膀胱逼尿肌中氮能神经的去神经及NO含量的减少,可能是造成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一个因素,采用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加强膀胱逼尿肌基础上行膀胱扩大或包裹术是治疗小儿反射亢进型神经源尿失禁的一种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范应中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77-3377
目的探讨小儿骶前畸胎瘤术后尿失禁的排尿控制方法。方法3-14岁患儿12例,均为骶前畸胎瘤切除术后,表现为排尿异常,逼尿肌无反射,尿道压较膀胱压高。全部患儿均采用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加强膀胱逼尿肌。行膀胱扩大或包裹术治疗。术后3周开始进行长期康复功能训练。结果随访6个月一6年,尿控制明显改善lO例。另外2例经过训练也有所改善。膀胱最大容量300mL,膀胱压平均1.66kPa,尿道压平均3.83kPa。结论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加强膀胱逼尿肌是治疗小儿骶前畸胎瘤术后尿失禁的一种较好方法,术后进行康复协调功能训练也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膀胱逼尿肌中氮能神经分布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对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和膀胱功能正常小儿膀胱顶部逼尿肌中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利用硝酸还原法测定逼尿肌中NO的含量变化。临床对于81例4~14岁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采用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的基础上,行膀胱扩大术膀胱或包裹术进行治疗。结果: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膀胱逼尿肌中NOS阳性神经数及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对于81例患者随访6个月~7年,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63例、术后经严格的训练有改善的18例。但其中有两例效果稍差。结论: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膀胱逼尿肌中氮能神经的去神经及NO含量的减少,可能是造成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一个因素,采用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加强膀胱逼尿肌基础上行膀胱扩大或包裹术是治疗小儿反射亢进型神经源尿失禁的一种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骶前畸胎瘤术后尿失禁的排尿控制方法。方法3~14岁患儿12例,均为骶前畸胎瘤切除术后,表现为排尿异常,逼尿肌无反射,尿道压较膀胱压高。全部患儿均采用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加强膀胱逼尿肌。行膀胱扩大或包裹术治疗。术后3周开始进行长期康复功能训练。结果随访6个月~6年,尿控制明显改善10例。另外2例经过训练也有所改善。膀胱最大容量300mL,膀胱压平均1.66kPa,尿道压平均3.83kPa。结论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加强膀胱逼尿肌是治疗小儿骶前畸胎瘤术后尿失禁的一种较好方法,术后进行康复协调功能训练也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小儿神经源性尿失禁的外科治疗与康复训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神经源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方法。方法 对4-14岁206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在改良的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加强膀胱逼尿肌的基础上行膀胱扩大和膀胱包裹术进行治疗。术后3周开始进行长期康复功能。训练。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至7年,尿控制明显改善183例,术后经过训练又有改善23例。结论 此方法是治疗小儿神经源性尿失禁的较好方法,康复功能训练也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神经源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对4~14岁206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在改良的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加强膀胱逼尿肌的基础上行膀胱扩大术和膀胱包裹术进行治疗。术后3周开始进行长期康复功能训练。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至7年,尿控制明显改善183例,术后经过训练又有改善23例。结论此方法是治疗小儿神经源性尿失禁的较好方法,康复功能训练也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尿失禁膀胱扩大术后的排尿功能训练方法。方法:对25例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行膀胱扩大术,术后2周进行排尿训练。结果:随访6个月-2年,术后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尿潴留1例。训练前临床评价差22例,良3例,训练后优3例,良9例。改善6例,差4例。结论:正确的排尿康复功能训练可提高膀胱扩大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云霞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504-1504
目的 探讨小儿尿失禁的术后功能训练方法。方法 对27例6-14岁尿失禁术后患儿,进行排尿反射训练,采用扩张尿道、Crede手法、Valsalva动作、腹肌锻炼、耻骨尾骨肌收缩训练及定时排尿、抑制尿意等训练。结果 随访6个月-4年,排尿功能恢复有效率为88.89%,控尿时间30-140min。结论 排尿反射训练是盆底加强、膀胱逼尿肌加强术后重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盆底肌系列行为训练法对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41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对他们开展为期6个月的泌尿系统和盆底肌相关解剖、生理知识讲座,视觉错误图引导式盆底肌训练法,循序渐进式间断排尿训练和尿急训练等.并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训练后患者的主观评价有所改善,1 h尿垫试验、3 d漏尿、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等指标训练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盆底肌系列训练法简便易行,可减轻SUI患者的身心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尿失禁膀胱扩大术后的排尿功能训练方法.方法对25例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行膀胱扩大术,术后2周进行排尿训练.结果随访6个月~2年,术后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尿潴留1例.训练前临床评价差22例,良3例,训练后优3例,良9例.改善6例,差4例.结论正确的排尿康复功能训练可提高膀胱扩大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尿失禁患儿术后排尿反射训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尿失禁的术后功能训练方法。方法对27例6~14岁尿失禁术后患儿,进行排尿反射训练,采用扩张尿道、Crede手法、Valsalva动作、腹肌锻炼、耻骨尾骨肌收缩训练及定时排尿、抑制尿意等训练。结果随访6个月~4年,排尿功能恢复有效率为88.89%,控尿时间30~140min。结论排尿反射训练是盆底加强、膀胱逼尿肌加强术后重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尿失禁膀胱扩大术后的排尿功能训练方法。方法:对25例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行膀胱扩大术,术后2周进行排尿训练。结果:随访6个月~2年,术后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尿潴留1例。训练前临床评价差22例,良3例,训练后优3例,良9例。改善6例,差4例。结论:正确的排尿康复功能训练可提高膀胱扩大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随访观察其长期疗效。方法:①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176例骶髓以上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对照组(n=67例)、观察组(n=109例)。对照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排尿日记和尿动力学指标,并通过尿失禁生存质量量表(I-QO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②观察组治疗结束半年及以上,通过门诊随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临床症状有效的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63例进行随访,以观察该方法的长期疗效。结果:①治疗前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每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充盈末期逼尿肌压、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增加,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小。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同时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入选的76例随访对象中,成功随访63例,随访时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盆底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且能保持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6例腹腔镜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16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例患者漏尿,7-12d缓解;术后6个月,患者日间排尿可控率达86%,夜间排尿可控率达66%;随访6-12个月,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通过盆底肌锻炼辅以物理治疗,均达到较满意的可控效果。结论肠道准备与心理护理是术前护理的关键;各种管道的管理是术后顺利恢复的重要保证;指导患者分阶段进行腹压协助排尿和通过盆底肌训练掌握正确的控尿技巧,是恢复控尿功能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疾患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和急迫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采用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疾患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导致急迫性尿失禁患者15例,治疗10 d,应用排尿日记、生活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24 h平均排尿次数减少,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平均尿失禁次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85.7%;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应用骶神经磁刺激后初尿意时膀胱容量增加(P《0.05),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明显增加(P《0.01),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明显降低(P《0.01).结论 骶神经根磁刺激通过抑制逼尿肌反射,增加膀胱测压容积,从而改善尿频症状,减少急迫性尿失禁,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康复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9.
叶丽丽 《当代护士》2016,(10):63-64
目的探讨早期盆底肌训练对预防和治疗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月60例膀胱癌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患者。按住院号顺序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共28例采用常规护理,仅在术后4周拔除导尿管出现尿失禁时,行盆底肌训练。双号为实验组32例,除进行对照组的上述护理外,于术后1周留置导尿管期间即行盆底肌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周拔除导尿管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尿失禁的程度,尿失禁的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4周拔除尿管后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尿失禁的程度也低于对照组,尿失禁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进行盆底肌训练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缩短尿失禁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闭孔入路经阴道行尿道无张力悬吊术(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4例行TVT-O治疗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加强盆底肌及肛提肌锻炼、术后护理、膀胱功能训练及出院健康教育。结果24例患者术后随访8~16个月,患者均尿控良好,无尿失禁再发或症状加重,患者满意。结论TVT-O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法,配合积极的护理、有效的膀胱功能锻炼可提高术后效果及排尿自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