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下的社区体系规划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人本主义城市空间发展观及价值取向分析为基础,提出冲破现代主义城市功能分区藩篱、关注社会公平下,空间公正为方向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指出其理念核心为人本生活场所体系及城市社区体系公正结构的建构与重构,并进一步推演出城市社区体系规划的基本原理为:1)城市社会(居住)阶层化构成原理(城市公正规划);2)城市社区体系分异可获性原理(区域响应规划);3)社区空间质量构成原理(空间共享规划);4)文化生态景观情境认知原理(区位文化尊严规划)。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商业性娱乐场所迅速发展引起了城市和社会地理学者的关注。以西安城市为例.从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视角.在城市社会空间的社会区域组织体系及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实证计量与行为认知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揭示西安城市商业性娱乐场所与城市社会区域的生活空间质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商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城市社会一生活空间质量观理论体系为依据,从居民生活空间行为角度阐述了城中村发展演进的机制.指出:1.城中村的本质问题是城市社会空间问题;2.城中村的居住流动性与居住空间结构模式对城市低收入阶层,外来流动人口具有适居性并构成其社会生活空间;3.城中村的发展演进步入了社区发展的轨道,并逐步纳入了城市社区体系与居民日常生活场所体系.  相似文献   

4.
宫晓洁  王新焱  李晶 《山西建筑》2010,36(18):37-38
以石家庄人民广场为例,运用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具体生活空间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空间体验,研究人们的生活活动与场所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揭示出场所对人们生活的具体意义和价值,指导城市共享空间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在其物质表象下是活动人群社会关系特征的反映,呈现出如类聚、排斥甚至冲突等特征,其形成和重塑过程也是空间生产的社会过程。基于社会属性的视角,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应从公平原则出发来完善其规划布局,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的多样化以服务不同的社会人群,应注重公共空间的认知性来提升场所的特色和记忆,以增强社区归属感,并且应发挥法定规划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制度作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保障是促进城市社会生活更为健康和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人们闲暇时间增多,营业性游憩场所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质量高低的具体表现和城市地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西安市西南高新区四个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结合人本主义方法探讨了西安市营业性游憩场所的类型、空间分布以及社会功效,认为营业性游憩场所已构成中国大城市生活空间的消费景观,并具有城市居民社会网络的场所交往功效。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下的城市规划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可持续研究是上世纪后期至今学术界研究全球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早期的研究集中于环境、能源和经济层面,近十多年来已深入到以“社会公平与空间公正”为方向的“空间可进入性”、“空间文化尊严“与“空间价值保护”等内容.研究方法也从宏观因素探讨转向微观认知结构领域.应用焦点已由城市空间功能规划转向如何衡量和确保城市的可持续空间与社会发展的社区规划及策略方面.国外学术界的研究已形成了“可持续城市主义”与“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有关的“社区公正规划”、“持续社区规划”的专著①,但还未完整深入到对城市(社会)生活空间体系的探讨.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进程阶段,新人本主义强调人与社会(文化)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其目标体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其焦点是城市(社会)生活质量构成与城市(社会)生活质量空间耦合的建构上.本文力图从新人本主义空间观出发,解构城市空间的人本公正-尊严-价值最小单元、以及建构这些单元构成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体系入手,阐述城市规划的理念.从新人本主义理念出发探讨城市(社会)生活质量与其对应(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皆为学术界的全新课题.二者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并行不悖.对前者的研究是人文社会与管理学科聚焦的方向,对后者的探讨是区域与城市诸学科聚焦的方向.它们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的新理念/原理及其前沿性,为社会与城市发展及其规划指明方向,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姚维清  吕明  郑雄彬  张晓婷 《规划师》2021,37(19):48-55
生活品质和人文精神是城市文明的核心,是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空间、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呼唤城市提供更加符合人文需求的品质环境和精神产品.文章从人文视角出发,以生活环境、交往空间、归属感和场所精神三大人文需求内涵特征为导向,提出人文视角下的城市风貌研究方法体系,同时以南宁为例,探讨其城市风貌规划路径,重点介绍了回应市民需求的6类风貌行动计划,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已开始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西方城市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日常城市体系下的空间社会文化转向",以社区为单位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典型的阶层化特征,代表了后现代西方城市社会阶层的生活行为规律,建构了(日常生活)城市体系下城市居民生活场所(或社区资源)的时空对应模式。探讨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是当代城市问题和空间规划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认为,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必将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化空间特征;通过解构日常城市体系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社区阶层耦合资源结构(社会公正)配置规划和控制。从而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规划提供崭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以具有典型性“高低配”开发特征的广州GJ 社区为例,分析了“高低配”住宅小区引发的具体问题;从规划技术角度分析了当前“高低配”住宅小区的指标特征,并通过对比高容积率的广州GG 社区,认为“高低配”住宅小区是较低的容积率和较高的建筑限高联合作用下的产物;然后基于纽约区划法对居住区控制的经验,对比辨析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2018)》、广州技术规定与纽约区划法的住宅小区控制指标体系,指出当前我国的住宅小区控制指标体系略显粗放;最后提出针对“高低配”住宅小区的技术改善建议,建议应加强住宅小区建筑高度的下限控制、公共空间的控制以及住宅片区的城市设计引导。  相似文献   

11.
2020年春节之际的新型冠状病毒在 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在组织管控、医疗救护、社区防疫的全民防护 过程中,社区在疫情防控、健康生活维系、社 区集体心理疏导以及社区文化和精神凝聚方 面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因此,基于社会生活组 织网络体系的城市居住社会及其空间单元, 对于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突发性重大 公共事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韧性价值与 属性特征。从规划的全局观反思,基于多元主 体和治理理念,规划除了预留出应对突发事 件的城市安全预留用地,同时,基于城市社会 属性特征,更要注重建构以人为本、与城市社 会组织结构匹配的“生态链—防控链—组织 链—流通链”安全防护体系,强化基层安全防 控的“安全空间单元”,进而基于安全防护体系 下原有配套设施系统如何更好适应疫情防护 需求,形成既有设施与疫情防控需求的弹性 设施嵌套体系,又能在全民医疗和健康体系的 框架之下充分考虑城市居住社区基层防护的社会价值和潜在的可能性。本文基于疫情防控的视角,从城市社会的基本属性出发,论述了基于疫 情防控的社区安全系统的建构及其防控规划体系与常态化规划建设的设施嵌套关系。  相似文献   

12.
姜凯凯 《城市规划》2021,45(1):30-38,61
回顾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以及经济体制转型中的资源配置特征,将资源配置过程分解为“设计配置方案”和“实施配置方案”两个阶段,将实施空间配置方案的过程分解为两次转化(土地要素化、土地要素空间化)、两步配置(土地要素配置、空间要素配置)和两种循环(土地要素循环、空间要素循环).基于此,分析了城市规划被动和滞后的原因,提出基于空间资源配置改进城市规划的方法论:实现空间资源配置主体、深度、模式、对象的转向,构建空间资源配置的全流程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杜伊 《中国园林》2021,37(3):67-71
通过社区公共绿地空间绩效研究对已有的社区公共绿地布局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合理性进行评判。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从空间、数量和规模3个维度探讨了社区公共绿地空间绩效,通过对3个维度空间绩效测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出上海中心城区低绩效的生活圈及其绩效低下的主要问题,以此为依据,最终从地域、规划对象和规划指标3个方面讨论社区公共绿地的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14.
周聪惠 《中国园林》2022,38(5):50-55
非正规城市绿地在建成环境中具有良好适应性,能填补正规城市绿地服务盲区,在高密度城市中有巨大发展价值和潜力。但非正规城市绿地空间和功能属性均与正规城市绿地存在差异,很难直接在规划中照搬套用常规城市绿地规划调控范式。为此,基于相关研究和实践,对非正规城市绿地概念内涵及其空间和功能属性展开辨析,与之对应并结合中国现实条件,从开发“预置化”、用地“长储化”及运营“开放化”研究非正规城市绿地的用地保障策略,并围绕潜力用地甄别、体系化统筹、精细化指引研究其调控支持策略,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In recent decades, hundreds of master-planned new urban areas (NUAs) have developed on the urban fringes of expanding cities in Vietnam. They are promoted as a new urban planning concept in the post-reform polici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UAs' planning concepts based on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of four NUAs in Hanoi, and on an examination of the 1990–2000 urban policies. It sheds light on transitional planning and urban space production processes in Vietnam and discusses urban quality in a rapidly urbanising Asian context.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NUAs are products of a hybrid, transitional system in which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sector form an alliance with the private sector to serve private interests in urban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NUAs are hybrid products of government-led, entrepreneur-driven planning and self-organising space production by the residents. The self-organising space production activities contribute to the urban quality of these new urban spaces, while the production of privatised, commodified spaces by corporate actors poses a threat to community life.  相似文献   

16.
华益  顾勤芳 《规划师》2008,24(5):37-40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如何准确认识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并塑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当前规划设计界的重要课题.宿迁市项王故里详细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以建设富有个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为最终目标的城市设计方法,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现状公共空间、将特色空间资源与公共空间体系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主体化开发的保障。文章论述了地下空间规划所需考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相关的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和其它功能等问题。同时还论述了与地面规划的协调、与开发策略的协调和与前瞻性的协调。  相似文献   

18.
武廷海 《城市规划》2019,43(8):9-17
国家关于统一规划体系与统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进一步深化规划体系改革,明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在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产品供给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城市总规发挥宏观的导控作用,城市详规发挥底层的管控作用,将城市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引领城市高质量犮展提供规划保障;相应地,要增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支禕,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战略指引。此外,要适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新要求发展城乡规划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