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伊马替尼治疗不能切除和(或)转移性胃肠道问质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89~2009.4)、EMbase(1989~2009.4)、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3期)、CBM(1989~2009.4)、CNKI(1989~2009.4)、VIP(1989~2009.4)。同时手工检索其引文,以便发现新的可纳入文献。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5个RCT,包括184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标准剂量组(400mg/d)相比,高剂量组(600mg/d或800rag/d)依马替尼虽然增加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RR=1.15,95%CI=1.01~1.30,P=0.03],但在2年总生存率(RR=1.00,95%CI=0.92—1.08,P=0.93)、完全肿瘤反应率(RR=1.02,95%CI=0.66~1.59,P=0.93)、部分肿瘤反应率(RR=1.06,95%CI=0.96~1.17,P=0.28)方面两组相似。在安全性方面,高剂量组依马替尼增加了血液毒性反应(RR=1.08,95%CI=1.03—1,14,P=0.003)和各种非血液毒性反应(RR:1.18~2.07,95%CI=1.06~3.32,P均〈0.05),特别是增加了3级以上毒性反应(RR=1.48,95%CI=1.33~1.65,P〈0.00001)。依马替尼间断治疗的患者出现疾病进展的风险明显增高(RR=0.27,95%CI=0.13~0.58,P〈0.05),而生存质量未见改善(MD=3.50,95%CI=-11.17~18.17,P〉0.05)。结论对不能切除和(或)转移性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增加剂量,病人未见明显临床获益;依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取得疗效后,应持续服药,以免引起疾病进展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吉非替尼对EGFR基因突变型晚期肺癌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莉 《山东医药》2009,49(5):25-27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晚期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敏感性,观察靶向性药物吉非替尼对EGFR基因突变型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54例晚期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提取DNA,用PCR—SSCP技术检测其EGFR基因突变情况;并对EGFR基因突变患者进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结果肺癌组织中检出EGFR基因突变28例,突变率为51.9%;EGFR基因突变多见于女性和肺腺癌患者。28例EGFR基因突变型患者行吉非替尼治疗后的客观有效率为53.6%,病情控制率为92.9%;其生存率1a以上57.1%,2a以上28.6%,3a以上14.3%。结论PCR-SSCP检测肺癌EGFR基因突变具有高度敏感性,以其EGFR基因突变结果为依据对晚期肺癌患者选用靶向治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
吉非替尼在70岁以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70岁以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既往接受过化疗或放疗或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每天250mg)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有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时为止。结果38例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其中部分缓解7例(18.4%),疾病稳定21例(55.3%),疾病控制率达73.7%。平均随访时间11.3个月(0.3~25.5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5.1±1.4)个月C95%可信区间(CI):2.34~7.863,中位生存时间为(12.9±1.9)个月C95%CI:9.15~16.653。1年生存率为55.2%。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和腹泻,其中Ⅰ~Ⅱ级腹泻12例(31.6%),Ⅲ~Ⅳ级腹泻2例(5.2%),需住院治疗,其中1例因不良反应退出治疗。Ⅰ~Ⅱ级皮疹发生率为63.1%(24例),主要为皮肤干燥、痤疮样皮疹。结论吉非替尼可安全用于70岁以上晚期NSCLC患者。  相似文献   

4.
吉非替尼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其作为晚期NSCLC靶向治疗药物已进入美国NCCN和中国版指南.IPASS[1]研究是肺癌靶向治疗的里程碑,其研究结果显示,EGFR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吉非替尼优于化疗,对于优势人群(女性亚裔非吸烟患者),吉非替尼一线治疗优于紫杉醇/卡铂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单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收治的63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接受吉非替尼250mg/d治疗,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并进行疗效评价。中位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不同因素分层生存期比较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一般较轻(1度或2度),停药后可缓解,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76.8%(43/56)和腹泻35.7%(20/56)。疾病客观有效率、稳定率分别为25.4%、55.6%。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5.3个月(11.8~18.8个月)。1年生存率为5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OG体能评分2分以上、有肝脏转移、有胸腔积液、疾病于化疗后复发、吉非替尼治疗的客观疗效是影响生存期的因素。化疗后疾病稳定的23例患者与化疗后疾病进展的24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后,其两者的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出现皮疹与客观疗效相关。结论老年晚期NSCLC患者对吉非替尼的治疗能很好耐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RCA1表达与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确诊为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50例,口服吉非替尼进行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者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BRCA1的表达情况,并通过收集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吉非替尼对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BRCA1高表达率为36.00%(18/50),BRCA1高表达组吉非替尼有效率为33.33%(6/18),BRCA1低表达组吉非替尼有效率为68.75%(22/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BRCA1低表达患者受益比高表达患者明显,BRCA1可以作为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吉非替尼,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难治性NSCLC具有10%~20%的有效率。而女性,腺癌和不吸烟是可能具有良好疗效的标志。EGFR基因突变也已报道是预测疗效很显著的指标。70例复发性NSCLC纳入此扩大选例项目。吉非替尼获准上市后,又有28例受试应用该药。总共80病例可进行疗效评估。27例肿瘤病例(8例有效,19例无效)可进行EGFR基因序列分析。有效率达25%(20/80),疾病控制率(包括缓解和稳定)达47.5%(38/80)。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瑞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0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09)、维普数据库(1999-2014.09)、万方数据库(1990-2014.09)、PubMed(1990-2014.09)、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9期).纳入瑞替普酶(试验组)与尿激酶(对照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JADAD改良法制定的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653篇,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8篇进行Meta分析.结果 ①瑞替普酶溶栓后30 min内再通率高于尿激酶(RR=2.65,95%CI 2.02~3.47,P<0.01);②瑞替普酶溶栓后60 min内再通率高于尿激酶(RR=2.14,95%CI 1.68~2.73,P<0.01);③瑞替普酶溶栓后90 min内再通率高于尿激酶(RR=1.67,95%CI 1.39~2.01,P<0.01);④瑞替普酶溶栓后120 min内再通率高于尿激酶(RR=1.31,95%CI 1.21~1.43,P<0.01);⑤瑞替普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与尿激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68,95%CI 0.46~1.01,P=0.06);⑥瑞替普酶死亡率低于尿激酶(RR =0.45,95%CI 0.29~0.70,P=0.0004).结论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9.
高燕  ;章明放 《山东医药》2014,(29):101-103
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在晚期肺癌中缓解率为30%~40%,中位生存期为8~10个月。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针对细胞特定分子的靶向治疗药物陆续上市,这些药物具有针对性强、能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的特点。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阻滞剂吉非替尼,用于治疗化疗失败或不适于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患者。但几乎所有对吉非替尼治疗有效的患者会产生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EGFR的二次突变有关。故EG-FR基因突变对肺癌吉非替尼耐药性的作用机制成为目前肺癌治疗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肺癌吉非替尼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崔建英 《临床肺科杂志》2013,(12):2321-2322
吉非替尼(Gefitinib)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1],也是研究最为成熟的第1个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lung cancer,NSCLC)分子靶向药物.目前,指南指出,EGFR突变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推荐可选择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一线治疗[2].吉非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NSLCLC患者总生存时间(OS)达2年以上;即使用于维持或二线及以上治疗,EGFR突变患者也能明显获益[3].我们经治1例吉非替尼维持治疗已生存6年的右肺腺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丹  刘学军  杜毓锋 《国际呼吸杂志》2014,34(14):1069-1074
目的系统评价沙利度胺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54~2013.8)、EMbase(1954~2013.8)、The Cochrane Library、CNKI(1979~2013.8)、VIP(1989~2013.8)、CBM(1954~2013.8)和WanFang Data(1998~2013.8),查找沙利度胺治疗肺纤维化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2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5篇文献,4个随机对照试验,2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RR=2.00,95%CI:1.37~2.94,P=0.0004),干咳的改善(MD=-11.50,95%CI:-19.79~-3.21,P=0.007),肺部病变吸收率(RR=1.87,95%CI:1.35~2.59,P=0.0002),肺功能FVC(SMD=0.83,95%CI:0.49~1.16,P〈0.00001),FEVl/FVC(SMD=0.75,95%CI:0.41~1.08,P〈0.0001),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SMD=-0.93,95%CI:-1.35~-0.51,P〈0.0001),转化生长因子β(SMD=-0.57,95%CI:-0.97~-0.16,P-0.007),沙利度胺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沙利度胺可以改善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肺功能、肺部病变吸收情况、BALF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干咳等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因此上述结论尚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肠道菌群失调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益生菌制剂在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目的:评价益生菌制剂治疗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Springer Link、Wiley Online Library、MEDLIN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选取关于益生菌制剂治疗肝硬化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应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分别采用相对危险度(RR)和加权均数差(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进行评估。结果:共27项RCTs满足纳入和排除标准。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制剂可显著降低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ALT(WMD=15.08,95%CI:6.67~23.49,P=0.000 4)、AST(WMD=5.24,95%CI:0.75~9.73,P=0.02)水平和血氨(SMD=0.35,95%CI:0.16~0.54,P=0.000 3)、内毒素(SMD=0.75,95%CI:0.55~0.96,P0.000 01)含量,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WMD=0.97,95%CI:0.47~1.48,P=0.000 1),缩短数字连接试验(NCT)反应时间(WMD=24.03,95%CI:4.06~44.00,P=0.02),降低肝性脑病(HE)(RR=0.48,95%CI:0.26~0.89,P=0.02)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RR=0.53,95%CI:0.38~0.74,P=0.000 2)发生率。对肝硬化合并HE的亚组分析显示,益生菌制剂可显著降低HE患者的血氨和内毒素含量。结论:益生菌制剂可明显改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降低HE和SBP的发生风险,对肝硬化合并HE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FGR-TKI(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EGFR突变阳性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收集分析我科73例EGFR突变阳性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患者均口服厄洛替尼150mg/d(39例)或吉非替尼250 mg/d(34例),服药直至患者颅内外病情进展、死亡、出现不可耐受的副反应或不能控制的新发病灶。结果厄洛替尼组与吉非替尼组颅内病变的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1.3%,94.9%和53.0%,94.1%(P=0.861),两组颅外病变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9.0%,97.4%和50.0%,97.1%(P=0.793),两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11.3个月和15.1个月vs12.1个月和16.4个月(P=0.913,P=0.641)。两种药物的副反应均较小,患者都可以耐受。结论 EGFR-TKI对EGFR突变阳性的NSCLC脑转移均具有较好地疗效,可作为EGFR突变阳性脑转移患者的一线或二线治疗,药物副反应较小,两种药物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河南省既往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 病毒(HIV)人群的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河南省两乡镇1998-2007年既往有偿采供血感染HIV者529例进行调查,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感染HIV者生存时间的因素。结果感染HIV人群平均生存时间为9.98年(95%CI:9.83-10.13),1998年及以前、1999-2000年、2001-2003年、2004年及以后,发展为AIDS病人平均生存时间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4.00年(95%CI:3.33-4.67)、6.73年(95%CI:6.21-7.25)、9.63年(95%CI:9.39-9.86)、10.86年(95%CI:10.80-10.92);相对于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者,未接受HAART治疗者的生存概率仅为0.22(RR95%CI:0.15-0.33)。结论AIDS发病时间和是否接受HAART治疗,是影响河南省既往有偿采供血地区感染HIV人群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淑香  曾芳  赵强 《心脏杂志》2014,26(2):174-178
目的:系统评价磺达肝素钠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和磺达肝素钠治疗ACS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2.0 Egger线性回归法评估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磺达肝素钠组应用于ACS的主要出血事件(RR=0.53,95%CI:0.45-0.61;Z=8.10,P0.01)、小出血事件(RR=0.33;95%CI:0.27-0.41;Z=10.30;P0.01)以及总体出血事件(RR=0.44,95%CI:0.39-0.50;Z=13.03,P0.01)的发生率均低于LMWH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CS应用磺达肝素钠较LMWH安全。  相似文献   

16.
硫唑嘌呤(AZA)广泛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的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然而AZA的毒副反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目前对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判断AZA毒副反应的研究仍存在争议。目的:系统性评价IBD患者TPMT基因多态性与AZA治疗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从电子数据库中检索有关TPMT基因多态性与AZA耐受和不耐受的成人IBD患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荟萃分析各项研究中发生与未发生AZA总毒副反应、血液学毒副反应、肝脏毒副反应和胰腺炎的IBD患者TPMT基因突变率的OR值;并行敏感性分析;以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结果:共8项(1322例IBD患者)回顾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发生总毒副反应和血液学毒副反应的IBD患者与未发生相应毒副反应者的TPMT基因突变率的OR值分别2.93(95%CI:1.68~5.09,P0.01)和5.82(95%CI:2.9311.55,P0.01)。发生肝脏毒副反应和胰腺炎的IBD患者与未发生相应毒副反应者的TPMT基因突变率的OR值分别为1.51(95%CI:0.54~4.19,P=0.43)和1.02(95%CI:0.26~3.99,P=0.98)。结论:IBD患者的TPMT基因多态性与AZA的总毒副反应和血液学毒副反应相关,但与肝脏毒副反应和胰腺炎无关。  相似文献   

17.
非小细胞肺癌胸水中癌细胞EGFR基因TK区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水标本中癌细胞EGFR基因TK区突变。方法:收集21例NSCLC患者胸水标本,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将胸水中细胞包埋,制成蜡块;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EGFR基因18-21号外显子;应用PCR-LIS-SSCP及直接测序方法检测EGFR基因TK区突变。结果:21例NSCLC患者胸水癌细胞标本,19例为腺癌,1例为腺鳞癌,1例为大细胞癌;9例患者存在EGFR基因TK区突变,均为腺癌,突变率为42.9%(9/21),腺癌患者突变率为47.4%(9/19);9例患者中8例接受TKIs治疗,疗效评价为PR(部分缓解)或SD(稳定)。5例出现TKIs耐药,疾病进展TTP(疾病进展时间)为4~17个月不等。应用TKIs治疗前后对比胸水及癌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2例出现获得性突变。结论:NSCLC胸水标本与文献报道的癌组织中EGFR基因TK区突变率基本相同;胸水标本中检测肿瘤细胞基因突变的方法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对氧磷酯酶1(PONl)基因Q192R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全面检索关于PON1基因Q192R多态性与冠心病关联性的原始研究,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研究,并进行数据合并.利用PON1基因的不同遗传模型OR值及其95%CI作为效应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6个原始研究共计5701例对象(其中冠心病患者2905例,健康对照2796例)进入最后的数据合并.Meta分析表明,PONl基因Q192R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无相关性[纯合子比较模型(RR比QQ):OR =0.80,95%CI 0.57~1.11,P=-0.19;杂合子比较模型(QR比QQ):OR =0.89,95%CI 0.75~1.07,P=0.21;显性遗传模型(RR+QR比QQ):OR=0.87,95%CI 0.72~1.06,P=0.18;隐性遗传模型(RR比QR+QQ):OR =0.87,95%CI 0.67~1.13,P=0.31].结论 中国人群冠心病易感性与PON1基因Q192R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庆市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55例NSCLC患者的癌组织或胸水标本,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检测EGFR外显子18、19、20和21突变状态。结果55例患者中,EGFR突变14例,突变率25.45%;其中,男、女突变率分别为12.50%、43.48%(P=0.013);吸烟、不吸烟患者突变率分别为11.11%、39.29%(P=0.017);外显子19突变8例(57.14%,8/14),外显子21突变5例(35.71%,5/14),外显子18、20同时突变1例(7.15%,1/14)。结论在重庆市地区NSCLC患者中,女性、非吸烟者EGFR突变率较高,EGFR基因突变以外显子19和21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