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跟骨的解剖分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跟骨解剖学分部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HTSS〗将跟骨按其解剖学特点分为前部、体部、结节部、载距突部和丘部5个部,并在54对108侧跟骨干燥标本上对各区进行骨性测量.结果跟骨各区在骨的质量、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各有其解剖特征和功能.跟骨前部长、高和宽分别为(19.8±2.2)、(24.5±3.2)、(22.4±3.2)mm;跟骨水平长(68.6±6.4)mm;跟骨载距突长、宽、高分别为(23.6±3.0)、(23.6±3.0)、(9.5±1.2)mm;跟骨丘部宽、高和底长分别为(27.5±2.6)、(16.4±1.2)和(40.9±5.1)mm.结论[HTSS〗跟骨解剖分部与跟骨骨折线的形成有关,并有利于对跟骨骨折和病损进行恰当的解剖学描述. 相似文献
2.
跟骨Gissane′s角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跟骨Gissane's角的数值范围、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的改变以及Gissane's角与跟骨骨折预后间的关系。方法测量120例正常跟骨侧位x线平片和30例跟骨骨折侧位x平片的Gissane's角;随访35例CrabyⅡ型以上跟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Maryland评分。结果正常跟骨的Gissane's角为123.8°±8.7°(103.3°~146.8°),无性别差异;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为131.2°±10.2°(124.8°~157.5°),明显大于正常Gissane's角;Gissane's角正常的跟骨骨折治疗疗效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68.5%,而Gissane's角不正常的跟骨骨折Maryland评分优良率仅为5.8%。结论Gissane's角的正常范围为110°~140°,骨折后呈增大趋势;Gissane's角不是决定跟骨骨折预后的主要因素,但跟骨骨折后应尽可能恢复Gissane's角的正常。 相似文献
3.
跟骨、距骨的计算机三维重建及其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跟骨、距骨数字化计算机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踝部的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正常成人志愿者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5 mm,以1.25mm层厚、0.6 mm层间隔进行重建,重建后的图像用Mimics软件进行处理,进行三维测量.测量指标包括距骨与跟骨的相关解部学参数.结果:重建的跟骨、距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能够从多角度、多平而进行观察及测量,距骨上关节而前中后宽度,弧形关节面半径,跟骨长度,跟骨前部、沟部及后部的高度和宽度,载距突的长、宽、高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间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差异,Gissane's角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及男女间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获取的踝部解剖学数据可能对跟距骨手术器械的设计、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研究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关系, 探讨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置钉的可行性和方法。 方法 观察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形态。用解剖测量法、数字化X线摄影法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法,测量36只跟骨标本的前部和载距突数据,确定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进钉点和方向。在标本上模拟置钉,评价置钉的安全性。 结果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跟骨前部长(22.27±2.96)mm,宽(23.60±1.99)mm,高(25.25±3.03)mm。载距突长(24.24±2.27)mm,宽(15.44±1.41)mm,高 (10.96±1.25)mm,前倾角(39.13±5.28)°,外倾角(27.78±4.36)°。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取两点向载距突置钉,前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21.37±3.35)°,后斜角(22.39±3.13)°,有效固定长度(43.16±2.12)mm;后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33.60±4.15)°,后斜角(10.09±1.03)°,有效固定长度(44.69±2.32)mm。模拟置钉,无螺钉穿透跟骨前部上面的骨皮质。 结论 载距突是跟骨骨折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可以向载距突安全地置钉,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进钉方向和长度。这些数据为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跟骨的解剖和螺旋CT三维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制和设计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新型钢板和螺栓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40例成人跟骨干标本相关解剖参数,分别采用游标卡尺和螺旋CT三维成像进行测量和对比.结果:跟骨全长(72.88±4.19)mm,跟骨结节至跟骨沟长(54.99±3.61)mm,跟骨后高(40.80±2.84)mm,跟骨最高(45.10±2.89)mm,跟骨沟部高(23.72±2.21)mm,跟骨前高(25.10±2.64)mm、后宽(30.13±2.93)mm、最宽(50.68±2.46)mm,跟骨沟部宽(26.52±2.19)mm,跟骨前宽(22.08±2.33)mm,载距突长(23.12±1.88)mm、宽(15.68±1.55)mm、高(10.15±1.16)mm.Bohler's角(35.4±3.71)°,Gissane's角(120.9±7.08)°.结论:跟骨大小个体差异较大,故各项测量数据之间的差距也较大,但跟骨标本测量和螺旋CT测量结果基本相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测量的结果我们研制了各种型号的新型解剖型跟骨钢板和易断螺栓适用于我们改良的微创小切口手术. 相似文献
9.
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3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13例26侧成人足部标本,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以及关节囊和韧带的附着。对其中3侧新鲜足标本分别以红黑墨水灌注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观察跟骨及其足部皮肤的血供状况。结果:跟骨骨小梁的分布特点为内、后、上致密,外、前、下稀疏。胫后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前下部骨质和足底前2/3皮肤,腓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后上方骨质和足跟底部皮肤,胫前动脉则供应跟骨中央和足背绝大部分皮肤。结论:应根据跟部皮肤的血供选择手术切口。载距突和跟骨结节可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的固定点。 相似文献
10.
11.
跟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目的: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形态学的依据和标准。方法:观察成人正常跟骨的形态特征和骨小梁分布情况,测量跟贩的长、宽、高和Bohler’s角、Bissane‘s角等。结果:(1)骨形态结构较复杂,骨皮汪,骨松质多,跟骨前部跟骨沟下方骨小梁稀疏,后梁侧骨小梁密集。(2)正常跟骨各指标左右俩则无明显差异,而不同性别暗除Gissane’s角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有高/长的比值〉1/2。结论:(1)跟 相似文献
12.
13.
颞骨茎突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颞骨茎突及其周围结构毗邻关系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茎突综合征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用局解的方法直接观察、测量、研究 45 8侧茎突的长度、方位及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长度 :2 4 68± 5 .72mm ,左侧 :2 4 3 7± 5 .5 1mm ,右侧 :2 4 96± 6.1 8mm ;方位 :前倾角 1 8 96± 5 .1 2°,内倾角 2 3 67± 6 84° ;测量了与周围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和有关结构的孔径。结论 :茎突综合征的发病与茎突过长和方位不正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人工肌腱修复指深屈肌腱或拇长屈肌腱固定方法和固定止点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固定的16具成人手指标本(男、女各80个手指)。观察各指远节指骨长度,底和粗隆的宽度及厚度。结果:男性拇、示和中指远节指骨底的宽度为15.3、10.2、10.5mm,厚度分别为8.8、6.5、7.1mm。女性宽度分别为12.9、9.1、9.6mm,厚度分别为7.8、5.9、6.6mm。男性拇、示和中指远节指骨粗隆宽度为9.4、6.6、7.4mm,厚度分别为3.6、3.2、3.6mm。女性宽度分别为8.0、5.8、6.2mm,厚度分别为3.0、2.7、3.1mm。结论:用人工肌腱修复指深屈肌腱或拇长屈肌腱时,在远节指骨的底部可行螺丝固定,在粗隆可行钻孔固定。 相似文献
15.
腓骨头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为带腓骨头腓骨上段骨瓣移植的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根腓骨干燥完整标本上(左33,右27)对腓骨头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外内角(内倾角)为(28.8±0.5)°,后前角(前倾角)为(10.3±3.3)°,腓骨头内侧面中央隆起宽(2.1±0.3)cm,厚(2.0±0.3)cm。腓骨头端有一关节面朝向前上内方,与胫骨外侧髁朝向外下方的腓关节面相关节,两者构成了轴向对接。结论:要使腓骨头关节面与人体其他关节面能较贴切对合重组新关节者,必需符合3个条件:①形态是否相似;②凹凸面是否匹配;③对接方式是否一致。 相似文献
16.
掌长肌内神经血管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掌长肌肌内神经血管解剖分布,探讨该肌肉能否被分割为若干个功能单位,以提供新的功能性骨骼肌游离移植供区.方法:解剖10具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共20侧掌长肌,观察其肌外神经血管的分布形式.10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20侧掌长肌,一侧的掌长肌完整剥离后用Sihler's染色法行肌内神经的染色,另一侧掌长肌用30%硫酸钡、乳胶混悬液血管灌注并行X线钼靶摄片.而后对照观察神经、血管在肌内分布及其关系.结果:掌长肌血供多为尺侧返动脉和尺动脉肌支,4侧出现肱动脉肌支.其神经支配来自正中神经发出的神经支.该支在进入肌肉前多为1支,有动脉伴行,构成神经血管束.尺侧返动脉肌支和正中神经分支在肌内的分布区域大致吻合.结论:根据掌长肌肌内神经血管在肌内分布的不同情况,可将其分为一个近端和两个远端的3个功能单位,供节段性游离肌肉移植. 相似文献
17.
腓肠豆骨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国人腓肠豆骨进行解剖观察,为临床腓肠豆骨相关疾病诊治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对61侧成年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腓肠豆骨的出现率、形态及其与周围相关结构的关系.结果:外侧腓肠豆骨的出现率为86.89%,且以骨性多见(55.74%),而内侧出现较少(9.84%),且均为软骨性.腓肠豆骨与腓总神经毗邻,20.8%的腓总神经从其表面通过.腓肠豆骨的存在与腓肠豆韧带的出现并不相关,不能作为判断腓肠豆韧带是否存在的标志.结论:国人腓肠豆骨以外侧多见,与腓总神经关系密切,临床医生需要对此结构有一定的认识,以利腓肠豆骨相关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空肠曲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与研究十二指肠空肠曲和Trietz韧带解剖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吸取前瞻性总结通过再次手术治愈2例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十二指肠高度扩张的经验与教训,指导在以后的151例同类手术中对十二指肠空肠曲及Trietz韧带的解剖学观察。结果:151例中,147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脊柱前正中位置,相当于11、12胸椎平面,不论输入襻空肠对吻胃大弯还是胃小弯,术后均无十二指肠扩张。4例十二指肠空肠曲解剖变异中,借鉴本文报告2例的临床经验与教训,慎重选择输入襻空肠是对吻胃大弯还是胃小弯,术后亦无并发症.结论:在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中,认真观察每一例十二指肠空肠曲和Trietz韧带有无解剖位置变异和其它异常情况(异位胰腺、空肠憩室)等,对胃大部分切除术中胃空肠吻合方式选择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