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粟栗 《辽宁中医杂志》2010,(7):1255-1256
《内经》中五脏五味理论对后世方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的方面阐述了《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并列举了后世在此指导下的配伍严谨,适用有效的方剂,剖析其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呕吐的遣方用药特点,为学习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呕吐的方剂,对"呕吐"关键词的出现频数,治呕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含"呕吐"相关字词的条文达87条,治呕方剂共31首,药味精简,最多不超过10味,除去瓜蒂散及重复的药物后,一共运用了45种药物。结论:《伤寒论》治呕善用辛甘温热之品,从脾胃论治为主,八法之中尤重和法。  相似文献   

3.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即运用五味对五脏进行补泻调节治疗。宋代陈无择所撰之《三因司天方》是一篇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而著的临床专著,它解决了《黄帝内经》只有运气理论而无方剂的问题。文章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确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应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组方规律,将五运六气、五脏虚实、五脏苦欲补泻和五味等理论结合了起来,这为今后构架五运六气的运气方组方原则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便秘的遣方用药规律,为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便秘疗效提供借鉴。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便秘的方剂,对"便秘"相关词的出现频数,治疗便秘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药物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与"便秘"相关词的经文达78条,治便秘方剂共21首,药味精简,最多不超过10味,除去蜜煎方后,共运用了34种药物。药物以归脾经的最多,达23.91%;五味之中以苦辛寒温之品居多。结论《伤寒论》治便秘善用苦辛寒温之品,以从脾、胃、肺论治为主,调理脏腑气机升降是治疗便秘的一个重要方面,尤重下法与和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张仲景治疗烦躁的用药规律,以期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烦躁的条文、方剂及药物出现的频率、频数,对药物的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烦躁相关词的经文达113条,治便秘方剂共46首,运用63种药物;药物以脾经、肺经、心经、胃经四经最多,分别为21.31%、19.67%、14.75%、14.75%;五味之中以苦辛寒温之品居多。结论:张仲景治烦躁善于寒温并举,甘苦辛齐进,从心、脾、胃、肺论治为主。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7,(6):783-784
目的:探讨五味消渴方治疗糖尿病立方机理。方法:从五味消渴方的由来、组成及配伍特点、药物五味五性理论、五味补泻理论等方面归纳总结。结果:《灵枢》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五脏柔弱"为消渴(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素问》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脏精气不足,故当以五味养之。据此在《内经》五行理论指导下,紧密联系"五味"、"五脏",以五味消渴方论治糖尿病,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作为五味配伍法之一的酸甘化阴法已在临床中广泛运用,医圣张仲景的诸多方剂都寓有酸甘化阴之意。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314首方剂,将张仲景酸甘化阴法的具体作用归纳为8个方面,即柔筋止痉、缓急止痛、和营调卫、调和肝脾、滋养五脏、调补冲任、固肠止利、收涩止泻,进一步完善酸甘化阴法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药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分别依次归属于肺、脾、肝、心、肾五脏,《内经》对此称为“五味所入”。如《素向·宣明五气篇》中就提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也是后来形成药物归经学说的理论依据之一。据此理论,五味对五脏当分别有特定的选择作用,在众多的药物中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下利一病,散见于六经,《伤寒论》治利方剂常用药物归经以入脾胃二经最多,其次为心经,再次为肺经。为了进一步探讨药物归经在《伤寒论》治利方剂药物配伍中的运用规律,文章结合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和治利条文进行了分析,发现仲景治利方剂药物归经的主要特点为:用药以入脾胃经之药为多,旨在健脾复运以止利;配伍入心经的药物,意在温阳助脾以止利;选用入肺经药物,功在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而止利。  相似文献   

10.
中药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表示药物的实际性能,同时还反映各种药物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若干规律性的联系。中医采用了五味配五脏理论,故有"咸入肾"之说。其实,咸味药的作用超过了传统的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本文以咸味药为研究对象,从咸味药与中药四性及归经关系、咸味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咸味药的方剂配伍规律及其在脾胃病的临床运用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阐述对《伤寒论》条文中"不可余药"的理解。统编教材对于该词的两种注释有"不可使用其他药剂"与"不可剩余药渣"。运用条文内、条文间及文本间的诠释学循环方法,对"不可余药"进行研究与评价,通过分析抵当丸方证,进入中医经典文本理解与临床实践解释的诠释学循环,完成实践的诠释学目标,发现其含义应为"不可过度用药"。  相似文献   

12.
疗效是中医的灵魂,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不仅具备严密的理论体系,且临床屡用不爽,是中医药未来发展过程中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哲学思维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应用"阴阳藏府系统"进行诊疗近乎完美地对此进行了诠释,构建了理法方药并存的阴阳五行诊疗体系,古今奉为圭臬.文章选取《伤寒杂...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柯琴“六经为百病立法”论述,从症候、辨证、论治等方面阐述该学说的合理性,指出了柯琴这一认识从本质上把握了《伤寒论》在临床的价值,为后世医家在临床实际中运用仲景方法辨证提供一个思路,对今天认识《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治疗目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制药服药法等方面对《伤寒论》中"和"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仲景辨证论治立足于"和"的思想,体现了中医治病特色,对后世临床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建立《伤寒论》方剂药性特征数据库及食物药性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实例探讨基于《伤寒论》方剂药性特征的食物配比方法。结果表明,在食物药性确定的前提下,不仅所述方法技术可行,而且可以根据目标方剂药性特征,有效地得出食物配比中的食物组成,实现食物配比方案与目标方剂在作用及功效上的相似,为食物配方提供了定量方法,推进了药性理论与配伍理论的应用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五苓散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用治太阳病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影响膀胱气化所致的蓄水证。本文举例介绍卢秉久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五苓散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笔者在《内经》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从热病理论与《伤寒论》六经辨证、营卫理论与仲景调和营卫之法、水病论治理论与仲景治水之方、标本治则理论与仲景实践发挥、脾胃理论与仲景临证运用等5个方面探讨了《内经》教学当中联系《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内容的具体做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升学习《内经》的兴趣,加深对《内经》经旨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打下基础,使经典课程有所连贯,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古以来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已成为中医诊治的核心思想之一[1]。《伤寒论》以六经理论为辨证线索,分经审证而治之。其中对耳鼻喉科疾病论述的条文较多,但散在分布于各篇,现将其中对耳鼻喉疾病的具体论述提炼整理,归纳总结,以期为耳鼻喉科疾病专科论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其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理法方药也非常完善。其论述外感疾病太阳病证治所占篇幅超原书三分之一多,其开拓了外感疾病在预防、辨证与治疗等方面的思路。文章对《伤寒论》在外感疾病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通过四则病案,探讨了《伤寒论》在指导外感疾病临床遣方用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不寐,主要表现为失眠,具体是睡眠时间和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后难以复寐;重则彻夜不眠,而且以上症状多合并发生,常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严重者会导致多种身心疾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承受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失眠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因其顽固性、迁延性、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难题。中医药因擅长对人体身心疾患进行综合调治,在治疗失眠方面有其特色与优势。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五脏藏五神,主五志,睡眠的本质是神安于其所。为了更好的从病因、病位、病机认识、治疗失眠症,从中医的藏象学说角度,探讨五脏与不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