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本文主要系山西大同方言的单点性研究,主要描述大同方言中动词与普通话动词的不同的构词特点和语法特点。例如在大同方言中的实词系统中特殊的分音词构词形式和大同方言动词中"圪A"的构词形式等。  相似文献   

2.
宿迁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其中有一种既非词语的构词形态亦非构形形态的特殊动词重叠结构,是正反选择问句中省略"不"的一种特殊表达。另外,宿迁方言被字句标记词有"被"、"给"、"来"、"挨"、"撩"等多个,与普通话的用法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滴"字常用作名词、动词、量词,在方言中用法也比较多,在安徽郎溪的方言中",滴"字用法多数虽与其他方言相近,但其区别却是以读音的差异来显示,表现有其特殊性,本文着重讨论"滴"字和"滴"字词组充当量词和程度副词的读音、用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怀远方言的反复问句是"可VP"式,通过"可"的语音变化来表达动词不同的体貌特征。可1表示未然,可2表示已然,其分布与疑问焦点结合紧密。"可"在各方言的不同语音形式是其语法化过程中语音虚化的体现;怀远话可2的读音是由于类推和挤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张亭立 《文教资料》2012,(13):29-31
在山西灵石方言中,"圪"字的用法十分丰富:"圪"字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构成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拟声词等,每种词性下"圪"字词还有多种组成格式;"圪"字不仅可以做前缀,还可以做中缀;"圪"字词表现出很浓的口语色彩和方言色彩。本文主要对灵石方言中的"圪"字词进行整理和分类,对其语体色彩作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华娇 《文教资料》2011,(8):20-21
湖北通山方言中"得"的用法复杂多变:做助词时可以用于能愿动词、行为动词之后帮助表达多种含义;做介词时用于引进动作的对象;做动词时表示"知道"、"有"的含义;用于固定结构"好不得了"中。本文对这几种用法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21,(4):25-28
动词重叠是金堂方言中重要的构形手段,本文通过定量考察,着重描写了金堂方言主要的动词重叠式"XVXV""VXVX"的具体表现及结构特点,并从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的角度对金堂方言动词重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韩东 《语文知识》2011,(2):78-80
本文主要对山西盂县方言中"圪"字进行研究。盂县方言中的"圪"字一般情况下不具有词汇意义,主要起表音作用,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圪"作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词头时有其各自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9.
徽语祁门方言"得"字句用以表达能性范畴,在句法格式上有多种语序选择,不同格式所包含的"能性"范畴语义次类不尽相同,对动词或宾语、补语也有不同的选择要求。可能式动补结构中的"得"由表"可能"义的动词"得"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基础上,从语言事实出发,运用描写等语言研究方法,重点考察了蒙城方言中"来"作为语气词和方位词的用法,认为蒙城方言语气词"来"分布领域比较广,可以用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由方位词"来"构成的词,可以表示处所地点或时间。通过分析蒙城方言中"来"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对了解方言语法,进一步深入研究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调查、比较等基础上,从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四个方面对皖北方言的重叠量进行了细致描写和深入分析,并从语义、句法等方面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另外,从共时层面对皖北方言与陕西方言的重叠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指出了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词汇意义、结构及意义、历史来源、语境制约意义四个方面来研究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玩”作为泛义动词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 ,其词义和用法都相当丰富 ,但它并不是万能动词 ;它可以连带宾语、补语 ,“玩”和它的连带成分可以构成短语或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 ,“玩”可以带“着”“了”“过” ;徐州方言“玩”的泛义性质也可以在历代作品中找到它引申的痕迹 ;词汇成分、语句、结构对“玩”的具体意义都会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郏县方言表音字"圪"与词根可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等类型的圪头词。本文先简介郏县方言"圪"的使用情况,再通过对郏县晋语两方言"圪"用法的比较,考察两者异同,并探究郏方言圪与晋语圪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各地方言中,存在许多极有特色的泛义动词,它们发挥了重要的语言功用。如宁海、象山方言中的泛义动词"装",使用灵活,语意宽泛,搭配性极强。各地方言中的泛义动词虽然在具体用法上有所不同,但在语义虚化、功能语法化和语义边界化等方面是相同的。要准确理解泛义动词的产生和发展,必须理解方言和口语的语境场。泛义动词正是借助语境场的优势,通过语境场来提示、生成动词的实际意义,实现其灵活方便的语言交际功能。同时,由于语境场的影响,方言中的泛义动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圪"字在武乡方言中运用频繁,它以极强的构词能力组成一批"圪"字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象声词等。其中,由"圪"字组成的动词大多为双音节,形容词大多为多音节,表达丰富多样。"圪"字作为一个构词要素它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独立运用,位于词头或嵌于词之间以增强表达能力。文章就《汉语方言大词典》未见条目及词条虽已列目,但在武乡方言中有不同意义的"圪"字词作一汇释,并且对武乡方言中"圪"字词的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期对日后晋语中"圪"字词的研究提供部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词汇意义、结构及意义、历史来源、语境制约意义四个方面来研究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玩”作为泛义动词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其词义和用法都相当丰富,但它并不是万能动词;它可以连带宾语、补语,“玩”和它的连带成分可以构成短语或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玩”可以带“着”“了”“过”;徐州方言“玩”的泛义性质也可以在历代作品中找到它引申的痕迹;词汇成分、语句、结构对“玩”的具体意义都会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7个,其中"垛"、"撮"、"泚"、"觑"、"搛"、"斗"、"纠"、"勒"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亢"、" "、" "、"[宀丐]"、"靸"、"仰"、"[歹皮]"、"[歹辟]"、"炕"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古音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18.
绥阳方言"得"[tε21]字的意义和用法十分丰富。可以是构词语素、构形成分;可放在动词前也可放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可以、能够、得到、许可"等;疑问式和否定式也和普通话有差别。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安康方言中的两种同义异形句法结构:一种是"述宾+得+很"与"很+述宾"同义异形结构,一种是"V+开+(NP)+了"与"V+起+(NP)+来+了"同义异形结构。安康方言这两种同义异形句法结构的形成,实际是普通话句法结构向安康方言渗透、同安康方言中的同义句法结构相互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东北方言中,"整"和"造"是两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泛义动词,可称得上是东北方言中的两个"万能动词"。本文对这两个动词在东北方言中的意义与功能进行了描述,并初步从史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列表分析了两个泛义"万能动词"的异同,进而凸显出东北地域这两个方言动词的语法特色,为泛义动词类型比较提供个案研究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