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关于父权制社会形态的几点看法徐殿玖对于划分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标志,即划分阶级社会与原始社会的标志问题,史学界至今仍是说法不一。有些学者认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有些学者认为国家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还有些学者认为城市、文字...  相似文献   

2.
公共化与社会化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化和社会化是人类发展的两个侧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公共化和社会化是同时并进的,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公共化和社会化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彼此渗透的.在公共风险的推动下,公共化过程也是公共权力、法律、制度和各种公共组织形成、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逻辑结论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是每一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在个体自利动机推动下的社会化过程,是分工、交换、产权的演进过程,同时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的逻辑结论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两个过程是内在统一的,在交互影响的过程中推动人类文明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3.
武玉林 《唐都学刊》2000,16(4):35-38
道德万能论与道德无用论代表两种对传统道德权威不同的审视结果;政治权威对道德领域的渗透,使道德权威变质为一种权威道德;政治权威树立道德权威的过程,抹杀了个人的理性精神;现时代道德权威的缺失,呼唤树立一种合理的新道德权威。这种道德权威应从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底线出发,注重培养人们的自由观念、民主意识、科学精神,遵循人道原则、公平原则、进取原则。  相似文献   

4.
为了回应休谟关于因果性与自由关系的难题,康德提出了两种因果性概念:自然因果性和自由因果性。前者指涉思辨理性语境中的现象领域;后者在思辨理性的超验的自在之物领域,只是一个否定性概念,但在实践理性的语境中,它获得了客观实在性。自由因果性所肯定的是先验的自由,而不是心理学的自由。在康德那里,这两种因果性以分裂的方式共存于人(既是现象领域的存在者,又是自在之物领域的存在者)的身上。康德之后,马克思批判性地综合了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成果,揭开了康德两种因果性概念的谜底——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既蕴含着目的性和自由因果性的维度,又蕴含着自然因果性和历史因果性的维度。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中,生产劳动这个必然王国构成自由王国的真正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3):50-55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属于公共项目,具有公共价值的特征。总结"华创区"建设的绩效评价维度,较多地集中于建设过程中的有效性,对参与性、回应性关注不足。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认为:只要使公民增加信任和合法性支持,该项目就会有绩效。因此,宜从社会价值构建、绩效组织管理和协同领导系统方面,对项目的绩效设计相应的评价维度。  相似文献   

6.
试论实现中国法治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依法治国”方略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确立之后,理论法学界提出了构建法治之基础的各种理论:观念转变论、经济条件论、德治同步论、“良法”基础论。这些理论都从某一侧面阐明,在中国构建法治需要一定的条件。本文不完全赞同“法治条件论”,而主张“法治行动论”,认为当法治目标在一国确立之后,人们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际构建它,并在运作中积极能动地创造各种法治条件。当前中国实现法治应选择国家强行推动的模式,即由政府和社会双轨驱动法治。在这一过程中,应首先关注以下问题:切入点的选择、“作业面”的选择、法治进程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软法之于公共治理的作用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迈新 《探求》2009,(5):39-43
公共治理作为当代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公共管理思潮,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兴起,它的理论基础在于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三边互动关系。软法是公共治理不可缺少的制度之维,它与公共治理共同兴盛,发挥着传统硬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软法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机制,提出强化软法在创制过程中的正当性、增强软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透明性、发挥软法应对和处理社会公共问题的灵活性是推动公共治理模式确立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锋 《浙江学刊》2023,(6):34-41
空间是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传统社会地域和空间高度一体化,进而也与时间不可分割。由于技术的推动,现代社会的空间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即时间与空间相互分离。数字社会的空间已经不同于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即它日益呈现出虚拟空间、流动空间和编码空间的特点,且这种空间更多地成为一个全息空间。空间构成的根本变化使得数字社会的空间需要根据构成数字社会空间的基础要素——代码来进行治理,这就需要在代码的基础上对整个社会治理体系进行重塑。  相似文献   

9.
权威结构的内涵权威结构是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马克斯·韦伯认为,统治建立在权威之上,权威有三种类型:(1)法理权威(合法型权威),这是一种没有官僚行政管理班子的合法性统治,取得这种权威的人根据制定规则的合法性而发布命令;(2)传统权威,统治者依据传统遗传下来的规则而确定,对他们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具有固定的尊严,因而其形式主要为老人统治和地位世袭;(3)魅力权威,所谓“魅力”,是一个人的被视为非凡的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具有起自然、特别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与素质,…  相似文献   

10.
论法律的外在权威与内在权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的今天,法律权威问题也表现出新的内涵。文章认为,法律权威的树立固然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是法律自身品质也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从法律自身因素来分析,其权威由两方面构成,即外在影响力与内在影响力。法律的外在影响力主要是通过“国家性”、“责任性”和“强制性”三方面基础来建立和维护的,法律的内在影响力主要来自法律的“习惯性”、“利导性”和“程序性”三方面的品质。其中“习惯性”符合人们屈从惯例的倾向,“利导性”符合人们追求利益的天性,“程序性”符合人们信赖公正的心理。它们是构成法律内在品质的要素。  相似文献   

11.
派系及其治理:休谟社会政治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国 《社会》2018,38(1):134-159
基于历史观察和其思想的内在逻辑,休谟将“派系”问题及其治理作为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休谟分析了“派系”产生的人性基础和基本类型,进而提出派系治理的三种路径。首先,商业、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可以促进人们理性的增长以及相互之间的同情,从而可以瓦解极端的信念和增进社会的团结;其次,文明的政治秩序的构建不应当依赖于道德,而应当建立起派系之间的相互制衡;再次,宗教派系的极端性对社会秩序构成了重大威胁,为了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必须在宗教宽容的基础上保持世俗政府对宗教的控制。休谟的派系治理思想具有立足商业社会的现代视野,既致力于减弱和消除极端派系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又使温和的派系成为促进社会繁荣与发展的动力,在近代西方社会秩序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妇女观是指社会对妇女的看法.人类的妇女观经历了从"文化人"、"经济人"、"政治人"到普遍人权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演变;考察妇女问题有三个维度,即分别以男人、人和妇女自身作为参照系,并对应于平等、博爱、自由三层面内涵;从总体上看,妇女问题的症结在于生理基础-分工选择-环境强化综合因素的作用,其解决需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社会文明三个层次着手.妇女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人类异化生产的结果,其解决在于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与社会总异化的彻底消除.  相似文献   

13.
康子兴 《社会》2022,42(2):29-59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个具有浓厚社会理论色彩的寓言。鲁滨逊的故事不只是欧洲社会形式变革的产物,也是西方文明扩张的产物。在笛福看来,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写作,《鲁滨逊漂流记》也表达了他对时代与政治的思考。笛福借助鲁滨逊的航行来展示他对时代的观察,揭示远洋贸易对殖民地的奴役,批判海洋帝国在根基上的不正义。荒岛上的鲁滨逊是一个隐喻,旨在呈现生产与秩序的自然法则,展示财富与文明的自然基础。通过对文明与野蛮习俗本源的追索,笛福也消除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将其纳入连续而统一的历史进程。在笛福的历史视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自然与文明的辩证法。依据这种辩证法,在合乎自然正义的法律秩序中,不同的文明传统可以实现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公正问题的大讨论中,罗尔斯、诺齐克、哈耶克、麦金泰尔等当代西方思想家的论述被反复引用和申说,而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观点置于一种被忽视甚至被忘却的状态。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历史背景和语境不作具体的分析,就难以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公正问题的真实态度和精神实质,甚至会得出他们不仅没有关于社会公正的理论,而且反对和拒斥从社会公正角度讨论问题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求得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理论,也只有从科学向度与价值向度辩证统一的角度,才可能对作为价值之一种表现的公正问题作出合理的理解。公正既是一种价值观念,具有评价标准的功能,也是实际的价值(包括利益、机会、权利等)分配的一种状态,其中会涉及自由与平等的矛盾、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矛盾、一般与特殊的差别、平等与效率的抵牾、公正与不公正的对立,等等,只有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才能对其复杂性获得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魏文一 《社会》2017,37(6):134-164
1905年国家与教会分离法案确定了国家的世俗性质,保障个人的良知自由。不过,法案也内含潜在的危机:良知自由与世俗国家之间的紧张。一方面,共和体制为良知自由转化为个人政治权利提供了合法途径,进而挑战国家权威。另一方面,个人与共和国之间的感情越来越疏远。涂尔干判断,危机根植于法国的政治传统,特别是“1789年原则”。不同于契约论和教权主义,涂尔干提出国家与祖国是政治社会的两个面向,个人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对应的两种伦理,符合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的特征。人格崇拜是国家和个人所共享的,国家是社会的大脑,拥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祖国是现存的最大的实体,爱国主义是集体意识,人们不能为了理念上的无形的祖国,而与同胞为敌。  相似文献   

16.
制度文明建设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文明是存在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第三种文明形态.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的文明,也包含一定社会形态下具体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体制的文明.其实质是法治文明,因而具有民主、制度权威、平等与公正、宽容与大度的内在规定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由人治文明向法治文明、由政治灌输文明向政治制度文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张原 《社会》2019,39(1):153-183
基于社会学化的比较神话学研究,杜梅齐尔提出了由社会三重功能来形构理想的完整社会乃印欧文明所共有的意识形态的看法,这是从二元联盟的等级性团结中产生的一种政治观。通过承继莫斯与葛兰言的理论关怀,杜梅齐尔考察了印欧文明的等级构成与君权运作的社会学原理,并将联盟这一概念运用到国家内部的组织结构与运作逻辑的考察分析中。杜梅齐尔的政治发生学研究不仅改变了古典学以印欧世界的城邦制度与神圣王权为理论基点之人文探讨的视野,也拓展了人类学以土著社会的联盟组织和头人制度为问题核心的经验考察范围,为现代社会科学搭建起了一条贯通部落组织、古典国家与现代政治的比较研究路径。对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研究而言,这种穿透性的考察极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8.
Democratic deliberative theory has long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itizen deliberation as a form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a centrally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ny vital democracy. Public deliberation and discourse among citizens has been less frequently investigated as a form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an more standard indicators such as voting or volunteering for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internalized beliefs about deliber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deliberation outcome measures among a national sampl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a year-long deliberation forum, Project 540. Using a multilevel analysis, the research specifically tested the extent to which scales of personal and normative deliberation beliefs, independently and moderated by Project 540 participation, predict key deliberative outcomes (e.g., civic skills, intention to participate in civic affairs). We find that predeliberation endorsement of both personal and normative beliefs predicts increases in certain positive deliberative outcomes, and that these effects are not moderated by participation in Project 540.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y and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citizen deliberation forums are discussed .  相似文献   

19.
杨璐 《社会》2015,35(6):58-84
从洛克到休谟,英国政治社会的思路发生了重要转向。洛克从基督教的信仰结构中构建自由宪政的根基,但为后世的党派之争埋下了激进的种子。休谟从经入史,经史结合研究政治社会,在历史中寻找事物变易的轨迹和哲学推理的经验基础,开辟了英国新的自由传统。本文以对洛克和休谟的思想诠释为出发点,重返英国政治社会的经典问题,借此来为理解英国社会理论中更为丰富的面向提供某种线索,也为中国现代转型问题提供某种治学启发。  相似文献   

20.
刘拥华 《社会》2013,33(1):75-112
涂尔干是民族主义者还是世界主义者?对此问题的回答必须回到涂尔干有关道德论述的脉络当中去。涂尔干对于“道德始于群体成员资格”的论断,决定了在他的分析当中,不同的群体具有等级差异性,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无疑被赋予了优先地位。如果我们必须回到民族国家来阐述道德的形成,这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在民族国家内部实现世界主义,这是一种鲜明的自由民族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