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的栽桑养蚕专用机械设备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蚕桑生产恢复时期以及70年代至80年代的蚕桑生产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出一系列桑园管理机具、养蚕机械设备、制种及蚕茧干燥设备。但是,这些机具的生产实用率较低,特别是蚕桑机具的研究队伍薄弱、资金匮乏,导致其在蚕业技术体系中仍然是一个弱势环节。2008年建立的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所属的设施与机械研究室,在以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适合养蚕农户栽桑养蚕的设备改良与省力化设备研究;桑枝伐条机械研制;桑枝粉碎机及食用菌专用烘干机研制;废弃生物质燃料环保节能热风烘茧机研制等。为提高我国蚕桑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建议加大对蚕桑生产机械研究的投入,重点开展省力、高效、优质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制,并将生产急需的一些实用蚕桑机械的推广纳入农机补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受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蚕茧价格波动的影响,江苏省桑园面积和蚕种饲养量严重下滑,但射阳县的蚕桑产业仍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基本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格局。在叙述射阳县养蚕大户基本情况及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射阳县养蚕大户值得同行借鉴的经验,如注重生产设施的投入、主动推广使用新机具、加强桑园管理、严把小蚕共育关、做好大蚕管理、积极探索多批次养蚕等。  相似文献   

3.
《江苏蚕业》2017,(4):31-32
随着射阳县设施蚕房的建设,蚕桑省力化机械迅速得到推广应用,本文介绍深受蚕农欢迎的主要是养蚕智能化及省力化机具。  相似文献   

4.
徐继成  陈辉 《四川蚕业》2006,34(2):38-38
蚕桑生产是一个传统的产业,随着养蚕技术的革新,传统的养蚕设施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公司在进入雅安发展蚕桑生产前,雅安养蚕设施一直沿习使用的是五十年代陈旧落后的草笼、和部分蔑折蔟,制约了蚕茧质量的提高、养蚕技术的推广和养蚕生产的发展。落后的蔟具产生大量的次茧,影响农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养蚕方式不仅劳动效率低下而且费工费时。结合石泉县目前蚕桑生产实际,提出了推行养蚕设施建设简单方便化、生产过程节本省力化、养蚕技术规范化、桑园管理标准化的现代高效生产技术,以降低兴桑养蚕的成本和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兴桑养蚕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流水式养蚕”是通过增加养蚕批次、减少每批次养蚕数量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养蚕生产布局,适合养蚕设施和劳动力不足的蚕区推广应用。针对生产上实施“流水式养蚕”布局出现的养蚕批次重叠造成消毒防病困难、遭遇不良气候时养蚕成绩不佳、计划养蚕量未与桑叶产量挂钩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就合理利用气候条件、优化桑树剪伐及桑叶收获方式、提高养蚕生产效率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张改萍 《北方蚕业》2009,30(3):41-42,47
结合阳城本地的养蚕生产实际,总结提出了消毒防病、饲养技术、桑园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推广应用小蚕温湿自控设施和塑料大棚养蚕技术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多批次养蚕,不但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养蚕劳力缺乏及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的矛盾,而且提高了复养指数,单位体积饲养量、产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养蚕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应现代蚕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蚕茧作为茧丝绸工业的主要原材料,蚕茧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蚕茧资源利用、产品档次和经济效益.淳安县作为我国国内重要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也是设施大棚养蚕推广面积规模最大县之一,虽然淳安县能大量生产5A级生丝的原料茧,但是生产能缫制精品6A级生丝的原料茧却很少.为提升蚕茧质量,摸清原因,2019年,我们对设施大棚养蚕所生产的蚕茧进行质量、缫丝成绩试验、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施大棚内养蚕要比普通蚕室内养蚕结茧率低3.15%、死笼率高3.57%;设施大棚内生产出的蚕茧比普通蚕室内生产出的蚕茧上车茧率低0.77%、茧丝长短25.6 m、解舒率低1.23%、茧丝纤度低0.03 dtex、出丝率低0.45%、洁净低0.19分,差异显著.因此,做好设施大棚内养蚕期间和蔟中管理过程中对温湿度的调节和通风换气,可有利于提高设施大棚蚕茧质量和茧丝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0.
敖启舰  蒋光茂  陈伟 《四川蚕业》2009,37(3):40-41,44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这直接影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蚕桑业的发展。减少蚕房等养蚕设施投入,实现省力化养蚕是推进蚕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冕宁县蚕桑事业管理局借鉴山东、江苏、浙江及四川内地大棚养蚕的经验,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新型养蚕大棚的研制推广,取得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